肯定类语气副词研究

推荐人:写作督导机构 来源: 写作辅导机构 时间: 2022-02-20 11:03 阅读:
 
中文摘要:语气副词“确实、着实、委实、果然、果真、真的、必然、必定、一定”在 言语交际中的用法有相似之处,表示对事态及情况的肯定,凸显说话人的主观意 图,评注句内命题。我们视此类副词为肯定类语气副词,并下分“确实”类、“果 然”类和“必然”类三个小类,在语义及功能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词与词、小类与 小类的对比分析,寻求该类语气副词内部句法、语义和功能上的共性与差异。
全文内容共四章: 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确实、果然、必定”等副词的研究现状、本文的主要 研究方向、所用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
第一章到第三章分别对“确实”、 “果然”、 “必然”三小类语气副词的语 义特征、语义分布和语篇功能进行描写分析。“确实、着实、委实、果然、果真、 真的、必然、必定、一定”与其所处句法环境主要在意愿性高低、现实/非现实、 有定/无定方面相互制约,该类语气副词的语义分布较为丰富,在行域、知域、 言域都有所分布,肯定具体命题部分或整体的真实性。它们都具有焦点功能,并 能通过语义成分连接语篇,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人际顺应。
第四章为结语,总结全文内容,尝试概括肯定类语气副词内部异同表现的深 层原因,并指出文章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肯定类语气副词,语义特征,语义分布,语篇功能
中文摘要......................................................................................................I
 绪论........................................................................................................ 1
0.1 相关概念的说明............................................................................................ 1
0.1.1 语气........................................................................................................ 1
0.1.2 语气副词................................................................................................ 1
0.1.3 肯定类语气副词.................................................................................... 2
0.2 肯定类语气副词的研究现状........................................................................ 2
0.2.1 个案研究................................................................................................ 2
0.2.2 对比研究................................................................................................ 2
0.2.3 综合研究................................................................................................ 3
0.3 研究方向........................................................................................................ 3
0.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4
第一章 “确实”类语气副词................................................................... 5
1.1 语义特征......................................................................................................... 5
1.1.1 意愿性..................................................................................................... 5
1.1.2 有定/无定............................................................................................... 7
1.1.3 现实/非现实.......................................................................................... 9
1.2 语义分布...................................................................................................... 11
1.2.1 确实 1确实 2确实 3确实 4.................................................................... 11
1.2.2 着实 1着实 2着实 3............................................................................... 12
1.2.3 委实 1委实 2委实 3............................................................................... 15
1.3 语篇功能...................................................................................................... 17
1.3.1 焦点功能.............................................................................................. 17
1.3.2 连接功能.............................................................................................. 18
1.3.2 人际功能.............................................................................................. 21
1.4 小结.............................................................................................................. 23
第二章 “果然”类语气副词................................................................. 24
2.1 语义特征....................................................................................................... 24
2.1.1 意愿性................................................................................................... 24
2.1.2 有定/无定............................................................................................. 26
2.1.3 现实/非现实......................................................................................... 28
2.2 语义分布...................................................................................................... 30
2.2.1 果然 1果然 2......................................................................................... 30
2.2.2 果真 1果真 2果真 3............................................................................... 31
2.2.3 真的 1真的 2真的 3............................................................................... 32
2.3 语篇功能...................................................................................................... 34
2.3.1 焦点功能.............................................................................................. 34
2.3.2 连接功能.............................................................................................. 35
2.3.3 人际功能.............................................................................................. 37
2.4 小结.............................................................................................................. 39
第三章 “必然”类语气副词................................................................. 40
3.1 语义特征...................................................................................................... 40
3.1.1 意愿性.................................................................................................. 40
3.1.2 有定/无定............................................................................................ 41
3.1.3 现实/非现实........................................................................................ 43
3.2 语义分布...................................................................................................... 44
3.2.1 必然 1必然 2必然 3............................................................................... 45
3.2.2 必定 1必定 2必定 3............................................................................... 46
3.2.3 一定 1一定 2......................................................................................... 48
3.3 语篇功能...................................................................................................... 50
3.3.1 焦点功能.............................................................................................. 50
3.3.2 连接功能.............................................................................................. 51
3.3.3 人际功能.............................................................................................. 53
3.4 小结.............................................................................................................. 54
第四章 结语..............................................................................................56
参考文献....................................................................................................59
绪论
 
当前,语义及功能相似的语气副词在学界中受到了热切的关注。基于此,本 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语义相近的肯定类语气副词上。[+断定]是“委实、着实、 果然、真的、必然”等语气副词共同的语义特征,主要用以表明言者的肯定态度。 我们从语义及功能出发,将此类副词视为“肯定类语气副词”,着重描写分析该类 副词内部语义、功能上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以期为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本体研 究及汉语副词对外教学提供些许参考价值。其中,“确实、着实”的形容词用法、 “果然”的连词用法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1 相关概念的说明
 
1.1 语气
王力(2014) 指出语气是包含各种情绪的语言表达形式。吕淑湘(1982) 将 语气进一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其中广义的语气主要由“语意”和“语势”两 部分组成。Otto Jespersen(1985) 认为语气所表的态度同句子内容相关。齐沪扬 (2003) 指出语气属于语法范畴,是句内说话人针对句子命题的一种主观意识, 该主观意识具有一定的语法形式。贺阳(1992) 同样认为语气与说话人的主观意 识有关,并将语气分为功能、评判、情感三个大类。齐春红(2006) 认为语气蕴 含着言者针对句内命题的主观评价、个人推断和情感态度。邓思颖(2010) 从生 成的角度出发,认为语气主要表现为语态、言语行为或其他跟话语相关的特点。 综上,我们认为,语气是言者针对所言命题的主观意识,蕴含着言者的评价,同 侧重于说话方式的情态并不相同。
0.1.2 语气副词
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王力先生率先对语气副词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诧 异、不满、轻说、辩驳等八种。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 张谊生(2000) 将副词 分为词汇类和功能类两部分,其中功能类副词包含主观倾向较为明显的评注性副 词。齐沪扬(2003) 进一步指出语气副词语义及功能独特,在语气系统中起表述、 评价和强调功能。另一方面,史金生(2003) 对语气副词的句法及语义进行深入 刻画,指出语气副词一般位于句子最外层,涉及与个人认识有关的可能性和必然 性,表明言者情感认识。同时,齐春红(2006) 指明语气副词在句中做状语。此 外,张亚军(2005) 认为语气副词在静态句中充当语用成分。综上,我们认为,语气副词具有主观性,包含评价、推断和情感,在句中状语位置表示言者语
气,评注句内命题。
0.1.3 肯定类语气副词
肯定类语气副词以“肯定”语义功能为主要划分依据,具体成员是一个可以 系联起来的集合。《汉语词典》 和《汉语大词典》 都将“肯定”一词释为对事物 的存在及其真实性的确定和承认。其中,《汉语词典》 又将“肯定”划分为与个 人认识有关的三个层面,具体包括: a.对某种情况的认可和赞同; b.对某种可能 性的深信不疑; c.对某个事件真实性的判断。语气副词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兼 及各类情绪,意义表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考虑到语气副词表达“肯定”的内 涵丰富,“肯定”概念内部具有可以划分的空间,我们将语气副词中可以表示“肯 定”任一层面的副词称为“肯定类语气副词”。
2 肯定类语气副词的研究现状
2.1 个案研究
学界对肯定类语气副词的个案研究以“确实、真的、果然、果真”为主,既  有句法、语义及语用的分析,又涉及词汇化、语法化的研究。吴志云(2010) 对  “确实”与“是”、副词、叹词和语气词共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确实”
回应前言内容,明确预设成分。刘金枝(2017) 认为“确实”评价所言命题、强
调言者态度、构拟对话情景,并进行篇章衔接。厉霁隽(2003、2004) 对“真的”
的句法、语义、语用和语法化过程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详细的分析。陈颖(2010)  认为“真的”的虚化是主观性强化和语言接触扩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谷晓  恒(2008) 发现“果真”在句法上具有同表推测的语气副词连用的特点。刘晓兰  (2013) 和叶建军(2015) 对“果真”的词汇化进行了分析。其中,刘晓兰(2013)  认为“果真”的词汇化同句法、语义等的变化有关,受人为因素影响。王金鸽(2016)  基于语料库,分析了“果真”的独用情况。张晓英(2014) 对“果然”进行了多  角度分析,孙倩(2014) 分析了“果然”的词汇化过程。 “必然、必定、一定”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综合分析及对比研究,个案研究较为少见。
0.2.2 对比研究
学界对肯定类语气副词的对比研究主要以“着实、实在、确实、果真、真的” 等词的近义词辨析为主。在“确实”类语气副词方面,许娜(2008)、王叶萍(2008)、 魏红(2010) 、周密(2016) 、陈益娟(2018) ,从语义特征、句法分布以及语   篇功能角度,分别对“确实”与“真的”、 “确实”和“实在”、 “确实”和“的确”、 “确实”和“着实”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果然”类语气副词方面,潘   明洁、曾传禄(2014) 、李冰(2009) 对语气副词“果真”和“真的”、 “果真” 和“果然”进行了比较研究,前者侧重于语体以及语用功能的比较,后者侧重于   词性及语序的差异描写。在“必然”类语气副词方面,学界的对比研究以“必然、 势必、必将、必定、一定”等词的对比分析为主。廖颖(2020) 基于本族语和中   介语语料库,对“一定、肯定、必定、势必”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对外汉语学习   词典编写的有关问题。韩文羽(2020) 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对“必然、 必定、一定”等必然副词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0.2.3 综合研究
黎锦熙(2007) 认为“实在、确实、真实、果然”等语气副词从主观方面认  定或揣度某种动作的性态。赵元任在《中国话的文法中》 认为“果然、其实”等  词属范围和数量副词,而“一定、必定”等则属可能与必然副词,其中“必然、 必定、一定”表确定性推测,是表示必然的语气。吕淑湘(1984) 提及,白话中  的“一定”等词和文言中的“必定”等词都属于估计事实必然性的必然范畴。高  名凯(2011) 提出了表口气虚词的“确定词”概念。贺阳(1995) 提及,语气副  词“一定、必然、必定”等可表示必然语气,语气副词“果然、果真”可表示料  定语气。范开泰( 1988) 在分析汉语句子命题真值的语义分类时,提及“必然” 本身可以表示命题的真值模态义。邢福义(2002) 提及“一定、肯定、确实、的  确、果然”等词可以表示实然、意测等语气。齐沪扬(2003) 指出语气副词“一  定、必然、确实、果然、果真、确实”等表示语义重心,具有正向强调的功能, 在传信评价中起重要的作用。季安锋(2009) 认为“果然、果真、的确”等词语  表示的是肯定确认,能够触发其后动词性成分所叙的、有关客观事实性内容的预  设。许光灿(2014) 重新分析了包括“确实、果然、果真、真的”在内的确认类  语气副词,以及与该类副词意义相近的“必然类”副词的预设触发机制。
 
0.3 研究方向
 
当前学界主要以句法、语义及语用功能等为着眼点对个别肯定类语气副词进 行分析,我们认为其中仍有可以深入研究的空间。
首先,学界主要关注的是肯定类语气副词的句法组合及分布情况,在对肯定 类语气副词所受语义制约的研究方面存在可以深入的空间。其次,当前学界对肯 定类语气副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较为重视,但主要以历时层面的考察为主, 对共时层面语法化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对肯定类语气副词这一大类词的共时层面 语法化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在对个别肯定类语气副词的对比研究中,会对其语用功能进行比较,但这些文章只是指出了这些语气副词功能表现差异,并 未对造成功能差异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肯定类语气副词的研究特点,我们将从多种角度,对“确 实”类、“果然”类、“必然”类语气副词的语义特征、语义分布、语篇功能进 行深入研究。
 
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本文立足共时层面,对肯定类语气副词内在异同表现进行描写分析。在描写 和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组合和聚合相结合、对比分析、描写与解释相结合三种
研究方法,运用系统功能理论、语用学理论以及逻辑学理论,并创新地将话语功
能分析与人际顺应理论相结合。
本文的研究以语料的大量分析为基础,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   库(CCL) 为主要语料来源,少数例句自拟或转引自相关参考文献。文中凡是转   引的例句都进行了标注,未标注出处的例句均来自北京大学 CCL 语料库。文中凡   是不合法的例句我们全部用“*”进行标注,句意明显不合原有语境的我们全部   用“? ”进行标注。此外,例句中凡是要着重强调的成分,我们全部用着重号“. ” 进行标注。
 
第一章  “确实”类语气副词
 
吴志云(2010) 认为“确实”能够进行评价、强调并实现篇章的衔接。刘金   枝(2017) 指出“确实”具有拟对话性。陈益娟(2018) 指出“着实”确认事实   的程度高于“确实”,具有个人验证性。张艺涵(2019) 通过“X 实”类词相关   教学问题的比较分析,认为“着实”确认事态及情状的真实性。郭燕明(2019)  认为, “确实、着实、委实”等“其实类”副词,都具有[+断定义],肯定或强   调事态及情状的真实性。这些研究推进了语气副词“委实、着实、确实”的研究, 但尚需对语气副词“确实、着实、委实”的语义及功能进行具体描写和深入分析。 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将“确实、着实、委实”这一小类语气副词称为“‘确实’ 类语气副词”。
 
1.1 语义特征
 
通过对大量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语气副词“确实、着实、委实”在某些意 义上存在显著的共性,同时也具有一些微小的差异,并且能够与其所在句法环境相互制约。它们能够表现言者的主观情感,能够同某些事件所处状态发生关联,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关涉作用。因此,结合所掌握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意愿性1、有定/无定、现实/非现实三个角度,对“确实”类语气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句法 环境中的相应制约因素进行描写分析。
1.1.1 意愿性
张伯江(2007) 指出,施事性是语用属性,受事性是动作行为影响程度的具体体现,施事性和受事性的强弱变化是由句式格局造成的。因此,我们以句式格局为切入点,对“确实”类语气副词所在语句主宾语的施受事等级2进行了考察,主要以“确实”类语气副词所在的主谓宾(SVO)句为分析着眼点。当“确实”类语气副词所在句子的主语是无生命名词性成分时,这些无生命
 
1  本文所使用的“意愿性”是一种情态,王逢鑫( 1990) 指出,该种情态表明说话者、当事人、动作者想  做某事的意志(will)和意愿(volition),它表明的是说话者单方面做某事的意志或意愿,一般不一定需  要得到对方的信息反馈,因而多用陈述句表达。意愿性情态下分愿意(willingness)、意图(intention)和 坚持(insistence)。出于讨论方便的需要,本文仅使用“意愿性”这一整体概念,并不对其种类进行细分。
2  束定芳(2008) 指出不同的动作参与者角色具有不同程度的“施事性”, 构成了“施事>感事>工具>系事> 地点>对象>受事>结果、目的、原因”的主语选择连续统。又因为原型受事特征和原型施事特征具有二元对 立性,所以根据束定芳(2008) 主语选择连续统,反推可得宾语选择连续统“结果、 目的、原因>受事>对 象>地点>系事>工具>感事>施事”。 我们根据这些语义角色在宾语选择连续统中的位置,直接比较它们受事 程度的强弱。的名词性主语都仅具有原型施事1中的自立性。此时,无生命主语句中宾语的受 事特征2以静态性、附庸性为主,有时也会同时含其它受事特征。去掉“确实、着实、委实 ”后,原句句意发生改变,但仍可被听话人理解。此时,句内移情焦点和叙述视点3同时作用在句中主语上,叙述视点和移情焦点的强势程度相同。当“确实”类语气副词所在句子的主语具有谓词性时,这些谓词性成分含有自立性,受事特征没有发生改变,仍以附庸性、静态性为主,因此受事性等级4未有
明显改变。此时,句内移情焦点和叙述视点同时作用在句中主语上,言者的意愿 也并不突出,移情焦点、叙述视点的强势程度同样是相同的。“确实”类语气副 词所在的句子中,主语被省略的情况并不多见,主要是以“确实”为主,此时可 以显示出施受语义等级的差异。详例如下:
(1a) 短期利率接近于零…对美联储来说确实/着实/委实是一大挑战。
(1b) 短期利率接近于零…对美联储来说是一大挑战。
(2a) 经特务沈醉多日观察发现,暗杀杨杏佛确实收到了不小的成
(2b) 经特务沈醉多日观察发现,暗杀杨杏佛收到了不小的成效
(3a)也是把知识划成二个范围。确实是有二个范围,古人对此分得很清楚。
(3b) ……也是把知识划成二个范围。是有二个范围,古人对此分得很
清楚。(? )
(4a) (索罗斯) 是按照游戏规则来的,确实是这样,……
(4b) (索罗斯) 是按照游戏规则来的,是这样,……(? )
(5) 1993 年,为了上海南京路新华书店的存亡,上海新闻界着实忙了 ..
一番,发消息,写评论,各界知名人士也撰文呼吁……
(6) 从短期看,高校确实得到了直接的经济利益。 ..
例( 1a) 中, “短期利率接近于零…”是主谓结构的谓词性主语, “确实、 确实、委实”出现在该以判断动词“是”为中心动词的判断义小句中,起到强化
 
1  Dowty ( 1991) 给出的原型施事语义特征是: 自主性、感知性、使因性、位移性、 自立性。
2  Dowty ( 1991) 给出的原型受事语义特征是: 变化性、渐成性、受动性、静态性、附庸性。
3  张伯江(2007) 指出作为语用角色的叙述视点、移情焦点,都有一种与施事合一、与句子主语合一的倾 向。这是是我们分析施受事强弱等级、进而比较“叙述视点”“移情焦点”强势程度、从而观察句子所含 意愿性高低的理论基础。关于“叙述视点”“移情焦点”的具体论述,参见张伯江(2007) 。
4  关于“施事等级”“受事等级”这两个术语,我们以“原型施事”“原型受事”这两个基本概念为根本  依据。张伯江(2007) 在研究施受事在句中的语用表现时,将施事分为强施事性、弱施事性,并且还将主  语位置上的谓词性成分划为一般弱施事,暗含了等级比较观念。这是我们将主谓宾(SVO)句中的主语位  置上的施事等级、宾语位置上语义角色的受事等级进行差异比较的根本出发点。值得注意的是,无独有偶, 束定芳(2007) 参照 Scott DeLancy(1981) 划分了施事等级主语选择连续统,将包含施事、受事在内的语 义角色都置于施事到受事转变的连续统中。以上的研究,为我们对主谓宾句中的主语语义角色的施事等级  和宾语语义角色的受事等级进行比较奠定了理论和操作基础。
评价内容的作用,去掉“确实、着实、委实”后该句仍成立,不影响听者的理解。 例(2a) 和例(2b) 同理。例(3a) “确实是有二个范围”是一个独立的无主语   句子,“确实”含有主观性预设成分,去掉“确实”后,原句关涉前文的句子成   分消失,句意不完整,影响听者阅读,因此例(3b) 不能独立成句。(4a) 和(4b)  同理。(1a) 和(2a) 是谓词性主语句,都具有原型施事的自立性语义特征,宾   语“一大挑战”“不小的成效”具有原型受事的静态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附   庸性特征) 。(3a) 和(4a) 中“确实”所在句子主语缺失,此时判断动词“是” 的宾语具有静态性,施受等级仍存在差异。例(5) 和例(6) 由无生命名词性成   分做主语,“上海新闻界”和“高校”虽然是无生命的,但就施事原型语义特征   而言,它们具有自立性、使因性、位移性,施事性没有被弱化,宾语“一番”“直   接的经济利益”具有静态性、附庸性和渐成性,它们的受事性也没有弱化,(5)  和(6) 中施受等级不对称程度较小,同时去掉“着实”和“确实”句意变化很   小,尽管失去一定的感情色彩,但句意整体自足,仍可成立且被听话人接受。
综上所述,语气副词“确实、着实、委实”中蕴含言者态度,一定程度上体 现言者意愿,肯定某事实为真,是移情焦点能够在句中作用的依托。此外,“确 实”类语气副词所在的句子中,移情焦点同叙述视点地位相同,并没有在与叙述 视点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这说明尽管“确实”类语气副词含有意愿成分,但其意 愿等级并不是位于一个较高的级别。
1.1.2 有定/无定
吕叔湘( 1982) 提及, “有定”“无定”同说话人假定的已知和未知有关。 王还(1985) 认为动作前不存在的人或物就无所谓专指和泛指,而通过动作确定
下来的人或物或者某个已实现的事件则属于确指的内容。张伯江(2019) 指明,
“有定还是无定,在汉语里更多地是个语义概念”1 。 “确实”类语气副词关涉
的内容既含有对某些事实的确认,又含有言者的个人推断、猜测。因此,“确实” 类语气副词关涉的内容中,既存在有定的部分,也存在无定的部分。我们依据语
义的主要指向,对该类语气副词在有定、无定方面的特点进行分析。
“确实”类语气副词的语义可以前指、后指和外指2 ,个别词语在句首、句
中都有分布。当语义前指时,指向前文中已经提及或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其实 都是已然的,说话人通过个人的观察和觉知对这些事件的真实性加以验证,此时 该语气副词关涉的内容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了解、知悉的内容,其所关涉内容是有 定的。当语义后指时,指向说话人所演绎推理、思考判断的结果,这些推理判断
1  张伯江.语言学热点问题研究丛书 说“把”字句. [M].上海: 学林出版社,2019: 106.
2  马真(2016) 指出,对于副词的用法,有时还需考虑副词的指向分析。经过考察大量语料,我们发现“确 实”类语气副词可以指向较为虚化的施事——即言者及与言者相关的内容,此时该类语气副词的语义指向 是外指的。
的结果尽管有其存在依据,但实际上仍是无法确切证实的,说话人只能通过个人 掌握的背景信息加以深入的说明。此时说话人和听话人共同了解、知悉的是与该 副词关涉对象相关的背景信息,而至于具体的关涉内容只有说话人了解,听话人 一般是不知情的,因此其所关涉的内容倾向于是无定的。当语义外指时,指向说 话人自己预设的内容,这些预设的内容可能是说话人言谈双方共同掌握的知识, 也可能是说话人假定听话人已知、并且还要进一步说明的内容。我们认为,有定 无定的区别在于说话人假定听话人知晓消息与否,所以尽管语义外指指向的是预
设中的内容,但是预设中的内容都是说话人假定听话人已经知晓的内容,因此,
此时该副词关涉的内容同样是有定的1 。详例如下:
(7a) ……,石季龙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
(7b) ……,石季龙着实/委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
.. ..
(8a) 石季龙……生前确实做了很多坏事,……
..
(8b) 石季龙……生前着实/委实做了很多坏事,……
.. ..
(9a) 公关策略等班,直至推出“公关镖士”、 “公关女镖士”训练营
地,着实热闹了一阵。
..
(9b) 公关策略等班,直至推出“公关镖士”、 “公关女镖士”训练营
地,确实/委实热闹了一阵。
.. ..
(10a) 《洛丽塔》 的存在委实令人愉快。
..
(10b) 《洛丽塔》 的存在确实/着实令人愉快。
.. ..
“确实”语义可以前指、后指和外指,对有定性内容和无定性内容均有涉及。 当语义外指时,结合已掌握的事实验证预设中某事件的现实真实性,关涉有定内 容; 当语义前指时,进一步补充前言所述内容的真实性依据,关涉有定内容; 当 语义后指时,结合已掌握的背景知识判定所言内容含有命题为真,关涉无定内容。 “着实”语义只可以后指,不可以前指和外指。此时,指向说话人所描摹、刻画 的真实性成分,也指向说话人所推理判定的内容,关涉的内容都是无定的。“委 实”的语义只可以外指,不可以前指和后指。此时,“委实”指向说话人主观认 为听话人已经知晓、并要再次说明和强调的内容,关涉的内容是有定的。
综上所述,“确实、着实、委实”由于语义构成及其指向的不同,其关涉内 容的有定、无定性表现出相应的差异。“着实”关涉的对象一般是无定的,“委 实”关涉的内容一般是有定的。同“着实、委实”相比,“确实”的语义指向和 语义构成都较丰富,其所关涉内容有定、无定兼备。这同“确实”类语气副词自 身的语义构成有关,该类语气副词既含有对某些事件真实存在与否的预设,也含 有对已验证真实性事态的确认,同时也含有对某些推断、评判的认同,并且有时因为此时在说话人看来, “确实”所肯定的内容是听话人也同样知晓的,所以是有定的。
还能表现出言者对自言内容真实性与否的明确说明。这些内容有些是可以被进一 步验证并确定下来的,有些则不能被验证,而其确定与否则完全依赖于言者的个 人的觉知和认识。
1.1.3 现实/非现实
Comrie(1985) 认为,现实性范畴指的是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情景,非 现实性范畴则是现实之外的所有情景。现实性的情景可以被直接地证实,所以是 断言的,而非现实的情景无法被直接的证实,所以是非断言的。Chafe ( 1995) Mithun(1995) 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即现实性情景一般都能够和直接的感知相关 联,而非现实性情景只能够在想象的世界里出现和被感知。“确实”类语气副词 指涉现实成分,对说话人认为现实世界中已经发生或存在的事件、行为、情景或
状态进行说明。该小类语气副词在现实性方面表现出的共性与差异,分布于行域、知域和言域。我们主要从行、知、言这三个域1分别对“确实、着实、委实”的现实性特征进行讨论。
“确实”本身具有已然义,能评注已经发生、已经完结或已经存在的事实, 不能评注尚未发生或存在的情况。目前,学界对语气副词“确实”的已然评注性关注并不多。当“确实”在行域上组配具体的行为动作和事件过程时,此类行为
动作、事件进程受外在时间指涉2 ,都能够被确切的证明,此时“确实”标示一定可以确证的行为、行状的现实性。当“确实”在知域上组配抽象的动作、状态及关系时,该类动作、关系及状态受内在时间指涉3 ,有时能被确切的证明,有时不能被确切的证明,此时“确实”标示可能确证的主观知觉、主观认识的现实 性。值得注意的是,“确实”能够在言域上标注所谈论内容的现实性,其目的是 通过承认部分事实,达到言者所希望的、使自己言说内容现实性同样得到听者认 可的目的,从而间接地使听者赞同自己的观点。下例中,(11) 和(12) 所含事 件受外在时间指涉,是“确实”在行域上标注现实性,(13) 所含事件受内在时 间指涉,是“确实”在知域上标注现实性,而(14) 是“确实”在言域上标注现 实性,详例如下:
着实”本身也具有已然义,侧重于评注自己亲眼所见的已经完结、发生或 存在的事实。当“着实”在行域上组配具体的行为动作和事件过程时,该类行为 动作、事件进程受到外在时间、内在时间的双重指涉,都能够被精准、确切的证 明,此时“着实”标示一定可以被确证的行为及行状,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同“确 实”相比, “着实”在知域上组配的事态及行为,侧重于知觉感受和心理活动,
都是说话人置身于当时情景并能够感同身受、可以获得听话人理解的内容,这些
内容虽然有时并不能被确切1的证明,但充分体现了言者感受经历的心理过程,
也能够标示来自主观知觉、主观认识的高度现实性。(15) 和(16) 所含事件受 到内外时间成分指涉,“着实”在行域上标注高度的现实性,(17) 和(18) 包 含着言者和被叙主角的心理活动,蕴含着内在时间的流逝过程,详例如下:
(15) 他……着实作了一番整顿。
..
(16) 公关策略等班,直至推出“公关镖士”、 “公关女镖士”训练营
地,着实热闹了一阵。
..
(17) “泥腿子”刚上田埂,就有出国考察的机会,着实是美差。 ..
(18) 吉诺曼……着实安不下心来,又走到楼梯上… ..
“委实”同样也具有已然义,侧重于评注言者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的、已经  存在的事实。“委实”在知域上组配关于言者的心理活动、感官感受以及观点看  法,该类行为动作、情形事态只受内在时间指涉,这些在言者看来是可以确证的, 但是在听者看来则是不能够完全确证的,言者更多的是希望听者能认同、相信自  己言说内容,而不一定要求听话人来确证自己已经确证的东西。因此, “委实” 所标示的现实性成分对言者而言十分清晰、无需辩驳,但对听者而言是模糊、不  确切、甚至是无法把握的。同“确实、着实”相比,“委实”标示来自主观知觉、 主观认识的一般现实性。
(19) 我委实震惊…
..
(20) ……一比方知自己委实了不得……
..
(21) 原来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加之屠夫生涯荒废学业多年,攻克建材
堡垒委实缺乏功底。
..
(22) 见不到患者的面,要指点治疗方法,正确处方,委实不容易。 ..
综上所述,“确实”类语气副词的现实性差异受到句法条件和语用条件的双   重影响。语气副词“确实、着实、委实”都具有现实性,可以出现在现实句中。  其中,“确实、着实”可以标示一定可以确证和不一定确证的事件的现实性,“委   实”只能标示不一定能确证的事件的现实性。同时“确实、委实”相比,“着实” 可以标示高度的现实性。
1  陈振宇(2006) 指出说话人所言说的内容能否确证、如何确证、确证特点,是界定话语现实性与否的重 要因素。
1.2 语义分布
 
语气副词“确实、着实、委实”说明真实性,强调言说内容,在主观上肯定 言说对象,是具有强化功能的话语标记。该小类语气副词在语义组成方面共同表 现为[+叙实,+已然/未然,+断定]。同时,由于所处句法环境及所辖成分的不同, 其具体语义表现存有一定的差异。
1.2.1 确实 1 确实 2 确实 3 确实 4
《现代汉语词典》 、 《现代汉语八百词》 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1将副词
“确实”解释为对某种客观情况真实性的肯定,并且指明“确实”的 AABB 重 叠式可以强调真实性。此外,大多数汉英双语词典用“indeed”“really”对译“确 实” ,部分文献用“definitely”。
语气副词“确实”可以证明前文言说内容的事实性,可以表示对论述内容的 认同,也可以对陈述内容进行肯定评价,同时“确实”还可以进行让步承认。“确 实”所含的叙实、肯定评价等语义内容,同客观事实、个人认识、主观态度以及 言者的交际意图密切相关。“确实”在共时层面表现出从确定事实、认可言说内 容,再到赞同,再到消极反驳的语义变化,这表明“确实”的语义由知域扩展到 言域,概念成分、语用成分同时兼具,其主观意义处于不断强化的过程中。
确实 1:用于事实证明,表示叙实评价
“确实 1 ”位于句中,管控可以带有时体助词“着、了、过” ,且不含有判 断动词、能愿动词“会、能、要”、不定量词“(一) 点、(一) 些”的谓词性 结构,为所描述的内容提供事实证明。预设已有某种情况存在,且该预设情况及 其相关言说内容均为真。 “确实 1 ”及其所辖内容,为预设内容提供可靠证据, 证明该部分内容的真实性。 “确实 1 ”针对陈说对象,有选择地说明部分事实, 侧重于对某种事态情况真实性的说明,确定叙述内容的真实性,以其所叙内容的 事实性来证明前文描述内容的真实性。如:
(23) ……,石季龙确实立下了汗马功劳。 ..
(24) 经特务沈醉多日观察发现,暗杀杨杏佛确实收到了不小的成 ..
,……
确实 2:用于认可赞同,表示肯定评价
“确实 2”位于句首或单独成一小句,表示言者对论述内容的认同。 “确实 2 ”是说话人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事实证据,认同前文论说内容及其所含事态的真 实性,并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增补说明。 “确实 2 ”及其所辖成分,为 前文论说内容追加事实依据、增补论述细节。 “确实 2 ”侧重于对前文所认同内
1  候学超版、张斌版、朱景松版均做相似解释。
容的进一步说明,从而实现对核心论说部分的再度肯定。 “确实 2 ”确认论述内 容的合理性,以其所述内容的合理性来认证前文叙述内容的正当性。如:
(25) 确实,在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女人要想做点事情不狠点哪能 ..
成?
(26) 确实,有各式各样的坏人和卑鄙的人把别人也看作与自己一样。 ..
确实 3:用于判定为真,表示肯定强调
“确实 3 ”位于句中,管控以判断动词为中心且不含有能愿动词“会、能、 要”、 不定量词“(一) 点、(一) 些”的谓词性结构,表示对陈述内容的肯定 评价。 “确实 3 ”是说话人根据自己掌握的背景知识,判定本句所含命题真值为 真,主观肯定本句及前文相关评述内容的正确性。 “确实 3 ”及其所辖成分,以 前文所叙述的事实内容为依据,提出说话人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确实 3 ”侧重 于说明当前陈说内容的正当性,主观验证所陈述内容的真实性。 “确实 3 ”主观 认定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并对言者所述内容的正当性进行肯定评价。如:
(27) 但在新旧《唐书》 的“本纪”部分,史家却都没有称她为“帝”, 而是“则天皇后” 。……,将她与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合为一卷(第四卷) ,
这对武则天确实是不公平的。
..
(28)这种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和名实思辨确实是一般的武术家所难企 ..
及的。
确实 4:用于部分肯定,表示消极反驳
“确实 4 ”管控含有能愿动词“会、能、要”或不定量词“(一) 点、(一) 些”作修饰限定成分的谓词性结构,进行让步承认,从而委婉地提出言者的个人  看法。 “确实 4 ”通过部分承认前发话人观点来委婉地提出消极对立观点。发话  人在交际互动中,持有与受话人心理预期相反的观点。为了使自己的观点能被受  话人接受,发话人先肯定受话人希望听到的部分内容,承认受话人所持潜在观点  的正确性,再提出发话人所持有的、偏离受话人预期的个人看法。
(29) 老鼠能够经受核放射的考验……确实需要有一定的“功底”。
..
(30) …调峰能力强,但发电成本确实偏高了些。 ..
1.2.2 着实 1 着实 2 着实 3
目前,学界对语气副词“着实”的语义研究相对较少。 《现代汉语八百词》 并未收录“着实” , 《现代汉语大词典》 将副词“着实”解释为“实在; 确实; 的确”,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将副词“着实”解释为“确实,的确; 分量很重 地(说话,做事) ”。 《现在汉语用法词典》 对“着实”和“委实”进行了辨析, 指出“‘着实’不能解释原因,‘委实’可用于解释原因”, 我们后续的语义分
 
 
12
 
析也印证了这一点1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方言词典收录了“着实”的副词用法,
《陕北方言词典》 收录了“着实”的“千万”副词用法,《汉语方言大辞典 ·第 四卷》 收录了“着实”在冀鲁官话、吴语中的副词用法,如“很,非常”、 “远 远”, 都带有一定的程度义。此外,《古代汉语大词典》 将“着实”解释为“确 实; 实实在在”同样也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认为,语气副词“着实”可用于描摹动作过程的高度真实性、直接判定 所辖内容的真实性,并肯定句内推断结果的真实性。“着实”所含的高度真实性、 真实性评注以及肯定推断真实,同言者个人的观察、推断以及主观验证行为密切 相关。此外,主观量的存在是“着实”说明真实性的突出特点。“着实”已完成 “行域”向“知域”的转变,而其向“言域”的转变尚未发展完全,仍在演变当 中。
着实 1:用于情状描摹,表示刻画事实
“着实 1 ”出现在陈述句中,管控含有“了 1 ”、以行为动词或感受动词为 中心的动宾结构,宾语中往往含有时量、动量等度量成分,表示高度真实性。“着 实 1 ”通过对动作过程所含细节的描述,深度刻画该行为动作及其所处事态的高 度真实性。通过时量、动量等“量”成分的描写,标示主观量的存在,同时强化 细节的现实性,突出描述内容高度真实的显著特点。言者的主观意图通过伴随动 作过程的时量、动量甚至是度量等这些“量”成分中凸显出来, “着实 1 ”本身 所含语意较重。如:
(31) 他……着实作了一番整顿。
..
(32) 为了把这些摸惯了庄稼活的农民转变成熟练的市场管理人员,何
德全着实下了很大功夫。
..
(33) 公关策略等班,直至推出“公关镖士”、 “公关女镖士”训练营
地,着实热闹了一阵。
..
(34) …… ,被他老人家誉为“五亿农民的方向”, 因此,南王庄名扬
华夏,着实红火了多年。
..
“作了一番整顿”“下了很大功夫”分别是“作整顿”、 “下功夫”的离合 词,都插入了完结体标记“了 1 ”, 以及动量成分“一番”、 度量成分“很大”。 没有插入这些成分的“作整顿”“下功夫”指涉自身所描写的抽象行为动作,插 入体标记“了”以及修饰限定成分之后,相应的离合词描写的细节增加、所描写 的行为动作更加具体,同时所指涉的内容由单个行为动作本身转为整体的行为动 作过程。
着实 2:用于判断事实,表示评注真实
 
1  “委实”有申明义,用于说话人说明原因,即“自言其实” ,而“着实”没有申明义, “着实”只能用
于刻画、判断事实和推断真实。
13
 
 
“着实 2 ”管控含有使役动词、判断动词、存在动词、性质形容词,且不含 有趋向动词、能愿动词的谓词性结构。“着实 2 ”对评价对象所涉情况进行判断, 直接评注所辖内容的真实性,判定句内所含命题真值为真,体现了言者对叙述内 容真实性的高度认同,提高该部分内容的可信度。此时, “着实 2 ”及其所辖内 容是对某种现象、某个事件亦或是某种举措、某个人物等,所影响、招致、引发 某种成效、结果等情况真实性的具体说明,同时强调所言内容的真实性,引起听 话人的注意。
(35) 去年震惊全国的集资案,着实给中国公众出了个新课题。 ..
(36) “泥腿子”刚上田埂,就有出国考察的机会,着实是美差。 ..
(37) 它营养、健康、无污染、少病菌等特点着实有益于人类的健康长 ..
(38) ……(那个) 想跟加林的女子,着实使高玉德老两口动了心。 ..
例(35)的完整命题是“去年震惊全国的集资案,给中国公众出了个新课题”, 该命题逻辑清晰,说话人对该命题进行肯定评价。例(36) 的完整命题是“‘泥 腿子’刚上田埂,就有出国考察机会,(这个出国考察的机会) 是美差”, “着 实”是对该命题正向评价。例(35) 和例(36) 强调的整体内容正是言者自己认 为同现实情况相符、真实无误,且想要传达给听者的内容。
着实 3:用于肯定推断,表示真实认同
“着实 3 ”位于句中,管控含有趋向动词、能愿动词的动宾结构,可以肯定 句内推断结果的真实性。 “着实 3 ”肯定前文事实,强化所言内容的可信性,伴 随的心理活动是说话人对句内推断内容的高度认同。 “着实 3 ”凸显说话人的态 度和看法,标示言者的认知内容。说话人所掌握的判断依据同“着实 3”及其所 辖内容内容存在程度或量级的因果、连类联系,同言语互动中的交际表现相适应, 含有一定的理据性。
(39) 男孩子心里着实过意不去,所以他想不要再让他多费力气了。 ..
(40) ……,她们有很多讲不完的悄悄话而老段着实插不进。 ..
(41)吉诺曼姑娘回到自己的屋里,着实安不下心来,又走到楼梯上…… ..
(42) 母亲着实挖不出空来……
..
“安不下心来”补语中含有趋向动词“来”, 在言语交际的语用认知中,“来” 能够通过动作的进程隐喻时间的流逝,与感受动词“安心”组配时,隐含着一种   发展态势,暗示该心理活动可以从发生的那个时刻持续到未来的时刻。“安不下   心来”本身尚存在着发展变化的空间,真实与否具有不确定性,“着实”肯定他   人心理活动,这其实是叙述者、听者难以把握的认知内容,因此同客观现实性存   在偏差,所以此时“着实”肯定的内容是推断出来的,其真实与否尚未得到确切
 
14
 
 
证实,言者只能表示自己对某种可能真实性的认同,而不能表示对其真实性的判 定。
1.2.3 委实 1 委实 2 委实 3
“委实”在《汉语大词典》 和《现代汉语大词典》 中被释为“确实; 实在”, 在《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中释为“确实(是某种情况) ”, 并提示“只在书面语  里使用”。 《古今汉语虚词大辞典》 指明“(“委实”)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表示对动作、行为或情况的肯定或确认。”并认为“委实”“可译为‘的确、确  实’”。王自强(1984) 同样认为副词“委实”有“实在、确实”的意思,表示  “情况的的确确是这样”。
一直以来,语气副词“委实”在相近词语“确实、实在、着实”的相关词书 解释中处于从属地位,没有完全独立的释义。经过大量分析“委实”语料,我们 认为“委实”的语义有其自身特色。语气副词“委实”可以申明言者主观认定的 内容,也可以断定言说内容的真实性,还可以肯定断言所在命题,主要依据的是 言者的主观认识。其局限之处在于,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书面语,语义较为凝 固,“行域”义消失,并且处于由“知域”到“言域”的转变阶段,但主观化现 已停滞,继续演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委实 1:用于自言其实,表示肯定申明
“委实 1”申明说话人主观认定的内容,表现言者个人肯定自言行为的意愿, 分布于有生命名词性主语后,肯定说话人对某些客观情况的主观感受,个人色彩 浓厚,主观性较强。 “委实 1 ”的申明,可以是无前提的,也可以是有前提的。 说话人针对与听话人共同知悉的内容,向听话人说明个人感受,强调所描述内容 的真实性,带有笃定的语气。
(43) 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 ..
(44) 我委实震惊……
..
(45) 一比方知自己委实了不得……
..
(46) 至于对“某公”当年的品行,他却委实说不出多少好坏来。 ..
例句(43) 中,用“委实”对说话人彼时的心理感受“害怕”的真实性进行   申明,根据“不过,彼一时,此一时”, 现在说话双方是都知道“我”现在下到   里面去不害怕了,但在当时“我”是感受到害怕的,而听话人并不知情,因此“我” 要向听话人说明“我”当时的感受。又因为“害怕”只是“我”个人的主观感受, 只有“我”自己知道这种感受在过去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不但要描述我当   时的心理感受,还要对我的感受进行主观肯定强调“害怕”这一既定事实,突出   “害怕”的真实性,以期求得说话人的认同。
委实 2:用于肯定断言,表示笃定真实
 
15
 
 
 
“委实 2 ”断定言说内容真实性,分布于谓词性主语后,谓语动词可以是可 控的也可以是不可控的,强调判断内容的真实性,主观性弱于“委实 2” 。 “委 实 2 ”的真实性断定,可以根据已有事实,也可以根据事态的发展趋势。说话人 做出真实断定,想要求得说话人认同,取信于听者。此时,说话人本人对强调的 内容并不完全笃定, “委实 2 ”是言者根据所知内容下的一个肯定断言。
(47) 在动词的次类上明确地指明是哪些动词可以,哪些动词不可以,
却又委实不易……
..
(48) 原来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加之屠夫生涯荒废学业多年,攻克建材
堡垒委实缺乏功底。
..
(49) 见不到患者的面,要指点治疗方法,正确处方,委实不容易。 ..
(50) ……改造自己的产品,无可厚非,但连人家的名字也一起照搬,
委实需要掂量掂量。
..
“委实 2 ”强调所在语句命题的真实性。例(47) 中“在动词的词类上对不 同类动词进行可行性的说明是不容易的”, 是说话人的主观肯定判断,听话人并 不清楚该命题有无事实依据。 “委实 2 ”加重断言的的肯定语气,使得听话人相 信这一肯定判断,即“在动词的词类上对不同类动词进行可行性的说明是不容易 的”是真实存在的。例句(49) 的命题是“指点治疗方法和正确的处方是不容易 的”, 该命题是根据“见不到患者的面”这一现实条件下推理出来的,可能会发 生也可能不会发生, “委实 2”强化了这一言说内容发生的可信性。
委实 3:叙实说明,肯定判断
分布于无生命名词性主语后,谓语动词都是不可控的,表示肯定断言,通过  音韵结构的顿挫起到加重语气的作用。说话人的主观色彩弱于“委实 1”和“委  实 2 ”。 “委实 3 ”侧重于对已有事实或存续情状的说明,强调的是“有没有” “是不是” 。此时,说话人仅是希望引起听话人的注意。
(51) 《洛丽塔》 的存在委实令人愉快。 ..
(52) 武大的樱花委实属一大盛景。
..
(53) 相对于一些重大过失而言,L 小姐这点儿事,又委实算不了什么。
..
(54) 冷不丁冒出林彪的大幅照片,委实没有先例。 ..
例句(51) 的主语是“《洛丽塔》 的存在”不包含任何生命性,该句话是对 既有事实的直接陈述,去掉“委实”不影响说话人观点的表达,加上“委实”后, 语流中存在重音,引起听话人对“委实”后的内容“令人愉快”的注意,理解说 话人所要表达的重点。
 
 
 
16
 
 
1.3 语篇功能
 
前人的研究分析表明,语气副词“确实、着实、委实”在篇章组织及话语交 际中的连接功能、焦点功能和焦点功能,既有共性又有一定的差异。这是该小类 语气副词所含主观性的外在动态表现。我们从功能视角出发,立足于现代汉语副 词所处的语言动态层面,对“确实、着实、委实”进行分析,厘清该类副词主观 性特点,为我们把握语气副词“确实、着实、委实”的语义成分提供新的着眼点。
1.3.1 焦点功能
“确实”类语气副词,受说话人个人认识影响和主观意图制约,具有主观性, 标举主观量,在句中具有语用焦点的作用。它们共同的语用特点是,在说话人的 预设中,听话人和受话人共同知悉一个事件、一种情况的存在。此时, “确实、 着实、委实”所肯定和确认的内容与潜在认识中的内容基本相同,预设内容同肯
定内容之间偏差很小。因此,该类语气副词能够代表一个主观常值,标举主观中
量。我们依据 Selkirk(1984、1995) 1的焦点投射理论,分析“确实”类语气副
词在句中的焦点表现。
“确实、着实、委实”位于句内主语之后,充当高层谓语2时, “确实、着
实、委实”具有受主观意图作用的语用重音,能够聚焦“确实、着实、委实”及 其所辖成分的语义内容,其上层结构是整个句子表达的内容。此时,语气副词“确 实、着实、委实”位于句内命题的外围,对命题进行语气评注,并同命题共同构 成了句意,凸显整个句子的语义内容。例如:
(55) 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机遇,……
..
(56) 他走过的地方着实多,…… ..
(57) 这场比赛着实吊起了观众们的胃口。
..
(58) 近年来,过多过滥的电视游戏类节目委实让人心烦。 ..
例(55) 中,“确实”位于句子主语“全球化”之后,充当本句的最高层谓
语,一方面体现了言者确定所言为真的肯定态度,一方面凸显了“确实带来了… 机遇”这一部分所要传递的内容,使听者的注意力能够聚焦这一部分上,强化句 子整体意义的输出。(56) (57) 中的“着实”“委实”位于句内主语之后,聚 焦听者的注意力于其右侧所辖内容上,进而引导听者关注句子整体。
“确实、着实、委实”位于句内主语之后,受“也、都、还、又、却”等焦 点敏感算子管控,不再充当最高层谓语。“确实、着实、委实”语用重音不再突
1  祁峰(2012) 认为 Selkirk 的焦点投射理论目前影响最为广泛。Selkirk ( 1984、1995) 认为,焦点是语义 上的凸显,且焦点是可以根据句内层次结构投射到更高一级的组成成分上的。我们认为,焦点之所以能对 语义进行凸显,很大程度在于焦点本身主观量的作用。
2  张谊生(2000b) 指出,语气副词因常位于句中的外层而常常做高层谓语。
17
 
 
出,失去聚焦听者注意力于全句的功能,仅能引导听者关注其右侧管控成分的语 义内容。
(59) 至于对“某公”当年的品行,他却委实说不出多少好坏来。 ..
(60) 她的馓子手艺委实不错,…… ..
(61) 原厂职工确实难以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
..
(62) 不管是我们贾家庄,还是我的家,都确实尝到了甜头,…… ..
(63) 它的修复功能着实让人惊奇,…… ..
(64) 这一下,倒着实把胡杏难住了。 ..
此时“也、都、还、又”等语气副词充当分句或整句的最高层谓语,优先  获得焦点功能,负责投射焦点语义于全句,如(60) (61) (62) (63) (64)  中“又委实…”、 “还确实…”、 “都确实…”、 “也着实…”、 “倒着实…” 中的“又、还、都、也、倒”位于“确实、着实”所在谓语的最外围,充当高层  谓语。这些语气副词同样可以表现言者的主观意图,研究表明这些副词主观性较  高,所含主观量高于“确实、委实、着实”, 能够评注句内命题,同时表达言外  之意,语用功能更丰富。
除此之外,同“委实、着实”相比,“确实”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独立成 一小句。此时, “确实”作为语用焦点,能够将焦点语义投射到前小句或前句, 引导听话人注意与本句相关的前文内容。如下例(65a) (66a) 中的“确实”关 涉前文内容,再度肯定“边缘性嵌入与浅层嵌入可能有重复”“弹性值也不是一 成不变的…”, 在语篇的句与句之间发挥焦点投射作用,而“着实、委实”不可 以,(65b) (66b) 中“确实”替换为“着实、确实”之后,不但不能介引、关 涉前文内容,还会造成句意不顺,影响听者理解。
(65a)另外需要解释的是,上述分类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在某些方面 可能会有交叉。例如,核心性嵌入与深度嵌入可能有交叉,边缘性嵌入与浅层嵌
入可能有重复。确实,上述分类并没有照顾到分类的周全性。
..
(65b)另外需要解释的是,上述分类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在某些方面 可能会有交叉。例如,核心性嵌入与深度嵌入可能有交叉,边缘性嵌入与浅层嵌
入可能有重复。着实/委实,上述分类并没有照顾到分类的周全性。(*)
(66a)最后,弹性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因此,在实际估算弹性值时,确实会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66b)最后,弹性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因此,在实际估算弹性值时,着实/委实会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1.3.2 连接功能
词汇衔接是韩礼德(1976) 、胡壮麟(1994,1996) 、朱永生(2001) 、张
 
18
 
 
德禄(2000,2004) 等人所认定的主要衔接手段之一。Widdowson(1978) 认为, 句间衔接是显形的,也可以是隐形的,其中语义连贯对语篇衔接起到重要作用。 张德禄(2003) 将语篇衔接分为篇内文段与文段系、语篇与语境两类。Halliday  (2004) 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如“语篇是交际过程的产品,语篇通过语义而 不是形式组织…” ,等等。
“确实”类语气副词所包含的意义中既存在预设成分又包含着交际认知成 分,同时还具有一部分凝固下来的主观认识,该主观认识含有逻辑推导过程。因 此,本小类语气副词的连接功能受其语义构成影响,主要分为语义衔接和语用推 理两类,其中语义的衔接通过确认预设、肯定评注和逻辑衍推实现。
“确实”位于句首时,明确前文提及事件及情况的真实性,为前文追补叙实   性内容,确认前文提及对象和补叙内容的真实性,连贯前后语句。“确实”位于   句中时,认同前言内容合理正当,细化论述细节,再度肯定论说内容,并肯定评   价句内命题。下例(67a) “确实”肯定了前文蒋介石想知道“杀杨儆宋”的效   果如何,暗含信息其实是蒋介石希望暗杀杨杏佛能够达到“杀鸡儆猴”或者“杀   杨儆宋”的效果。“确实收到了不小的成效”则是通过明确事实“真实性收到了” 实现对前文暗含信息的确认,从而起到连贯语篇的作用。例(68a) “确实”所   在语句整体是对前文所叙内容的肯定,重点是为突出“武则天是狠角色”补充史   实证据,实现了前句和后句之间语义的衔接和连贯。去掉“确实”后虽然语篇有   时仍可被人理解,但失去了语义衔接词进而丧失了文意的连贯性,如下例中的   (67b) 和(68b) 。具体详例如下:
(67a) 后来,蒋介石杀害了杨杏佛后,特别急于想知道这“杀杨儆宋”
之计收效如何。经特务沈醉多日观察发现,暗杀杨杏佛确实收到了不小的成
..
,……
(67b) 后来,蒋介石杀害了杨杏佛后,特别急于想知道这“杀杨儆宋” 之计收效如何。经特务沈醉多日观察发现,暗杀杨杏佛收到了不小的成效,……
(68a) 说到武则天,大家可能都知道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个狠角色。确实,在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女人要想做点事情不狠点哪能成? 但
..
武则天之狠可不一般,狠到挖人家祖坟。
(68b) 说到武则天,大家可能都知道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个狠角色。在以男人为中心的社会,女人要想做点事情不狠点哪能成? 但武则天 之狠可不一般,狠到挖人家祖坟。
“着实”位于句中时,承接左侧语义逻辑链上的现实性前提条件,肯定其右  侧所管控的推理判断结果,并判定全句命题为真。此时,“着实”既能衔接句内  逻辑,又能解释话语,连贯句意并输出言者意识,逻辑衍推与语用推理并存。(69a)
 
19
 
 
中“她们”有“讲不完的悄悄话”是事实前提,是导致了“老段”找不到合适的 机会加入“她们”聊天的前提。这是因为,一方面“她们”聊的是悄悄话,具有 隐私性,不方便和“老段”一起聊,另一方面“她们”的悄悄话没有聊完、没有 个中断节点,“老段”也找不到加入她们聊天的合适机会。此时“着实”左侧是 事实前提,右侧是既有结果,前提和结果都具有现实性。从(69a) 听话人对全 句句意理解来看,“着实”所在小分句同前句“(她们) 把老段丢在一角听音乐”, 同样也存在一种推理关系,听话人在获晓“(她们) 把老段丢在一角听音乐”后, 出于进一步理解话语的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原因,因而会随着说话人的话语输出 顺序,关注前后分句间的语义的逻辑关联。在听话人完成前后的语义逻辑关联后, 会从后句推导到前分句,进而实现对整句话的语义理解。“着实”在这一过程中, 在小句中承接左侧逻辑前提、后侧介引事实结果,在整句中同时也标示了话语链 的终端信息、引导听话人关注和推导说话人的完整话语顺序、进行话语理解上的 推理。例(70a) 同理,因此我们认为“着实”通过逻辑衍推和语用推理衔接句 意、连贯语篇。详例如下:
(69a)她们讲不完的悄悄话而老段着实插不进。
..
(69b)她们讲不完的悄悄话而老段插不进。
(70a)吉诺曼姑娘回到屋子里,着实安不下心来,又走到楼梯上…
..
(70b)吉诺曼姑娘回到屋子里,安不下心来,又走到楼梯上…
“委实”位于句中时,根据当前语境,由“委实”及其所辖结构所传递的信 息出发,推断得出言者所言真实,从而申明所言内容属实,属于语用推理。姚晓 鹏(2011) 将该种连接类型称为“承前回溯”。“委实”所具有的这种承前回溯 的实质,其实质是,在肯定前景信息中实现对背景信息的肯定,在肯定语句内容 中实现对话语成分的肯定,最终实现对言者个人感受及想法的肯定。 (71a) 中 “委实”肯定了驹子舍不得当掉小金龟的想法,并对这种想法加以申明强调,这 引发了听者对于前景信息的好奇,进而确认了背景信息,从而对语句从背景到前 景、从旧信息到新信息有了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委实”在话语理解上起到了连 贯作用。去掉“委实”后,虽然听者仍可理解句意,但并不会重视整个话语信息 结构,随着话语信息的递进,前句内容逐渐成为背景,听话人只会注重前景信息 的把握而不会对背景信息过多关注,如(71a) 。 (72a) 和( 72b) 同理,详例 如下:
(71a) 驹子到底没当掉小金龟,他委实舍不得……
..
(71b) 驹子到底没当掉小金龟,他舍不得……
(72a) 玉珠将他喊住,说她委实走不动了,先在这儿歇会儿吧。
..
(72b) 玉珠将他喊住,说她走不动了,先在这儿歇会儿吧。
 
 
20
 
 
“确实、着实、委实”都可以同语境信息产生照应联系,“确实”是显性的, “着实、委实”是隐性的。它们可以通过对预设及相关成分的肯定,照应本句与 前句内容、句内相互关联的成分,衔接和连贯语篇。另一方面,它们也可以通过 对交际目的把握,推导句内信息与言者意图的关系,理解和关联话语。 “确实、 着实、委实”能够在篇章中运用语义所含概念成分解注命题从而对命题内容产生 一定的影响,同时,它们也能够运用语义中的认知成分评价命题内容并引导听话 人对语句内容的理解。
1.3.2 人际功能
人际功能通过情态和语气实现。在 Halliday(1976) 的系统功能语法中,人 际功能被描述为任何一种能使人们通过语言互动的功能。而 Thompson (2000)
则进一步指出,人际功能就是营造和维系合适的人际关系,该功能在表达言者态 度及言语动机时,还能够体现说话人的身份和地位。语气与情态通过展现语篇的 心理视角实现人际意义。拟对话性是肯定类语气副词能够直接在社会人际语言互 动起作用的深层原因,这种拟对话性源于该类语气副词语义内部的言者主导性。 说话人在使用肯定类语气副词表达肯定态度,根本目的是排除、反驳语境中反向 信息、反向态度,降低自己话语内容受到否定的可能性,而这一过程正是通过说 话人在脑海中构拟可能会出现的交际情景而实现的。在言者主观认识的对话构拟 中,肯定类语气副词为了达到交际意图而进行了人际顺应。
在人际顺应方面,“确实”类语气副词受到言者主观意识的主导,往往表示 一种直接、正面的态度,较为直接,含有一定的情绪,但波动很小,较为平和。 因此,该小类语气副词直接肯定语境中听话人的观点,考虑听话人感受的同时, 传达听话人积极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倾向于是对听话人想法的直接 顺应。这种强有力的积极顺应,不仅有利于缓和人际冲突,还有利于拉近双方的 心理社交距离,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
(73) 老鼠能够经受核放射的考验……确实需要有一定的“功底”。
(74) 母亲要洗菜、煮肉、发面、扫房屋,请人写对联,到山坡采折柏 枝,着实挖不出空来……
(75) 相对于一些重大过失而言,L 小姐这点儿事,又委实算不了什么。
(76) 经特务沈醉多日观察发现,暗杀杨杏佛确实收到了不小的成
,……
(77) 公关策略等班,直至推出“公关镖士”、 “公关女镖士”训练营 地,着实热闹了一阵。
(78) 我委实震惊,……
例(73) -(75) 中说话人在使用“确实、着实、委实”凸显言说内容的时
 
21
 
 
候,在脑海中都构拟了听话人可能不会不认同或直接否定自己话语内容的交际情 景。如(74) 中说话人构拟的听话人看法是“母亲虽然要做很多家务,但母亲应 还是可以抽出一些时间的”,(75) 中说话人构拟的听话人看法是“L 小姐犯了 事,可能会因此受到惩罚”。 在构拟出上述可能出现的交际情景后,说话人通过 使用“确实、着实、委实”关涉听话人可能会考虑到的背景前提“老鼠洞穴会核 辐射是能起一定防御作用的”“L 小姐所作的事是有过失的”“母亲每天是要做 很多家务的”, 并加以肯定,使听者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自己的想法和 说话人的想法是一致的,心中的戒备被消除,更有兴趣关注和理解说话人之后所 传达的信息。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想法有所考量并加以肯定,是考虑听话人感受, 顺应听话人心理活动的表现,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更有利于自己接下来的观点 被听话人接受,从而有利于话语交流活动的顺利进行。例( 76) -(78) 中,说 话人的关注点不在于听话人可能会出现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感受,他关注的是所言 说内容同前文的关联,用“确实、着实、委实”强化言说内容同前文的语义联系, 因此并未构拟出相应的具体交际情景,拟对话性也因此较弱。例(73) -(75) 和例(76) -(78) 拟对话性的强弱差异,体现了言者的主观认识和情感认知在 拟对话方面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例(73) -(75) ,还是例(76) -(78) ,言者 使用“确实、着实、委实”的基本立足点是保证自己言说内容的真实,确保自己 话语的质量,不对听话人有所欺骗。因此,说话人使用“确实、着实、委实”同 时也是遵守话语交际中真实性原则的体现。
“确实”类语气副词在实现顺应原则的同时,也没有丧失其应有的真实性。 说话人首先认可其所要肯定的内容,这部分要肯定的内容中包含了听话人想得到 承认的信息。这并不是对听话人意图的盲目顺从,说话人这样实施言语行为的根 本目的是为了保证自己所输出的话语的质量,为自己言说内容负责。因此,说话 人自己首先要对话语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作出评估,接着对话语的质量作出说 明,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种言语行为,使听者在接受话语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参考、 把握更准确的信息,从而提高本次话语交际的质量,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同“果然”类、 “必然”类语气副词相比,语气副词“确实、着实、委实” 的拟对话性强于“必然、必定、一定” ,弱于“果然、果真、真的” 。 “确实” 类语气副词说明的是句外言者的个人认知,认知的内容与言说者所掌握的背景信  息有关,这些信息在话语互动环境中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 “确实” 类语气副词陈说的是与言者预设密切相关的内容,既受到言者个人经验和主观情  感认知的影响,也受到外部客观现实环境的影响。因此,“确实”类语气副词的  拟对话性受到了主客观因素的双重制约。当主观因素起主导作用时,该小类语气  副词的拟对话性加强,如“确实 4 ”的“部分肯定,消极反驳” 、 “着实 3 ”的
 
22
 
 
“肯定推断,真实认同”、 “委实 3 ”的“叙实说明,肯定判断”; 当客观因素 起主导作用时,该小类语气副词的拟对话性减弱, “确实 1 ”的“事实证明,叙 实评价” 、 “着实 1 ”的“情状描摹,刻画事实” 、 “委实 1 ”的“自言其实, 肯定申明”。
说话人在众多的话语备选项中加入了语气“确实、着实、委实”, 也是一种 委婉地否定潜在消极主张的体现。因为即使语句中没有“确实、着实、委实”, 语句内容同样也是真实的,同样也可以顺应听话人交谈时的心理需求。该小类语 气副词的存在,表面上肯定了言者所主张的言说内容,实际上也是对当下话语情 景中其他对立主张的隐蔽否定,暗含了一种消极性语用用意的力度,只不过尚未 显现出来就被就被说话人巧妙地规避掉了。说话人的这种做法,表达自己态度的 同时,减小潜在的负面影响,消弭了对听话人面子的威胁,降低彼此间认识的冲 撞,弱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维护了交际双方的面子,得体而不失礼貌,达成 了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有益于言者个人主观交际意图的充分实现。
 
1.4 小结
 
语义特征方面。语气副词“确实、着实、委实”蕴含言者个人认知,在一定 程度上标明言者意愿,是移情焦点能够在句中作用的依托,但此时移情焦点竞争 能力较弱,其意愿等级并不是位于一个较高的级别。“确实、着实、委实”由于 语义构成及其指向的不同,具体关涉内容的有定、无定性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确 实、着实、委实”都具有现实性,但存在一定确证和可能确证的现实性差异,其 中“着实”所标示的现实性程度最高。
语义分布方面。“确实”类语词副词在共时层面表现出从确定事实、认可言   说内容、再到赞同、再到消极反驳的分布特点。 “着实”用于描摹高度真实性、  限定所辖内容的真实、肯定句内推断结果,已完成“行域”向“知域”的转变,  而向“言域”的转变尚未发展完全,仍在演变当中。“委实”申明言者主观认定   内容、断定言说内容真实性、肯定断言所在命题,语义较为凝固,处于由“知域” 到“言域”的转变阶段,但受使用频率影响,继续演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语篇功能方面。“确实”类语气副词在句中具有语用焦点的作用,标举主观 中量,对上层结构或整句命题投射焦点语义,实现主观评注。该类语气副词的连 接功能包括语义衔接和语用推理两类,其中通过确认预设、肯定评注和逻辑衍推 实现语义的衔接。“确实”类语气副词直接顺应听话人想法,拉近双方的心理社 交距离,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
 
 
 
23
 
 
第二章 “果然”类语气副词
 
刘冬(2005) 对包括“果然、果真”在内的料定类语气副词进行了考察,从   句法分布、语义功能、语用功能进行个案描写与比较研究,并认为“果然、果真” 具有表述、评价和强调功能。杨永华(2008) 认为,“果然、果真、真的”等能   够作为现代汉语的叙实性话语标记,并从共时认知和历时演化进行了研究。李冰   (2009) 对“果然、果真”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辨析。宫下尚子(2002)、 陈颖(2010) 、颜红菊(2010) 、方清明(2012) 以及潘明洁、曾传禄(2014)  等同样对副词“真的”进行了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考察,都对“真的”的   主观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我们在此基础之上,对“果然、果真、真的”的语义   特征、语义分布以及包括焦点功能、连接功能、人际功能在内的话语篇章功能进   行了分析研究。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将“果然、果真、真的”这一小类语气副   词称为“‘果然’类语气副词”。
 
2.1 语义特征
通过考察语料,结合所掌握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语气副词“果然、果真、  真的”在某些意义上存在显著的共性,同时也具有一些微小的差异,并且能够与   其所在句法环境相互制约。为了同时兼顾肯定类语气副词整体差异比较和“果然” 小类语气副词的共性描写,我们从意愿性、有定/无定、现实/非现实三个角度,  对“果然、果真、真的”的语义特点及其句法环境中的相应制约因素进行描写分   析。
2.1.1 意愿性
我们主要对“果然 ”类语气副词所在的主谓宾( SVO)句主语的语义角色 和宾语的语义角色进行观察。考虑到比较分析的一致性,在弱施事性名词方面, 我们主要以主谓宾(SVO)句中无生命名词主语为切入点。
当“果然”类语气副词所在句子的主语由无生命名词充当时,该类名词所具  有的施事特征并不典型,仅具有自立性,且这些无生命名词还具有原型受事的静  态性语义特征。同时,句中宾语的受事性并不稳定。有时,句中宾语因其仅具有  静态性、同时也具有施事特征中的自立性,所以也不是典型的受事。在言者主观  认知的作用下,不具有自主性等显著施事特征的无生命名词能够将动作传递到同  样不具有受动性的弱施事宾语上。值得注意的是,去掉“果然、果真、真的 ” 后,句意仍可接受,只不过失去了原有的感情色彩。此时,句内移情焦点和叙述  视点同时作用在句中主语上,言者的个人认知并不突出,移情焦点的强势程度一
 
24
 
 
般。具体文例如下:
(1a) 星巴克果然成为商业奇迹,……
..
(1b) 星巴克成为商业奇迹,……
(2a) 从 1993 年 10 月开始,生铁果然变为买方市场……( 自拟)
..
(2b) 从 1993 年 10 月开始,生铁变为买方市场……( 自拟)
(3a) 后来火箭果然没有光顾礼堂。
..
(3b) 后来火箭没有光顾礼堂。
例(1a) 和例(1b) 中,“星巴克”就其词义构成来说是无生命名词性成分, 不具有自主性和使因性,仅具有自立性,而句中宾语“商业的奇迹”具有静态性  和、变化性和一定的渐成性,此时句中的施受性语义格局是“弱施事—强受事, 施受等级不对称。移情焦点和叙述视点在“星巴克”上的同时作用,使得“星巴  克”能够完成“成为”这个抽象的行为动作,并对“世界商业的奇迹”造成影响, 原因在于,言者认为“世界商业的奇迹”是“星巴克”自己变来的。此时,句中  来源于言者的主观意愿较强,去掉“果然”也可成立,但是句中由“果然”补充  的“意料之中”的感情色彩消失了,这说明“果然”本身不但具有浓重的主观色  彩,还能够丰富句中主观认知构成,体现言者主观情感。(2a) 和(2b) 以及(3a) 和(3b) 同理。
当“果然”类语气副词所在句子的主语由谓词性成分充当时,句中体词性宾 语和谓词性宾语兼有。此时,若以原型施、受事的典型语义特征论之,句内的谓 词性主语往往描述的是动作或事件,需要人或物的参与,不具备施事性。句中谓 词性主语的施事性极度弱化。移情焦点落在句中主语上,叙述视点的作用位置不 稳定,言者个人认知成分突出,移情焦点取得强势地位。如:
(4) 尽管如此,木讷如我者还是禁不住要追问: 物欲实用果真能全部 ..
泯灭人们的精神需求?
(5) 罚款果真有“代替教育”、 “胜于教育”的神奇功效吗? 回答是 ..
否定的。
(6) 现在住房实物分配是不是真的停止了?
..
(7) 好在国人见怪不怪,也许看多了看久了,说不定就习以为常,把
它真的当成一“景”了。但是,教训必须记取! 这是一笔付出很多很多的教训啊!
..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果然”类语气副词能够出现在谓词性主语 SVO 句中, 但其实此时“果然”类语气副词出现的主谓宾句并不典型,上例(4) (5) (6) 是疑问句,主观含量、情感浓度高于陈述句,语气也重于陈述句。而例( 7) 虽  然处置动作“把它”位于形式上的主位置,但其本质仍是“把”字句,是一个特  殊句式,不过“把”字句的突出特点是移情焦点同叙述视点分离、并在句中占据
 
25
 
首要位置1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此时句中移情焦点比叙述视点强势、言者个人认
知成分突出、句内主观成分丰富。例(4) —(7) 共同说明了,“果然”类语气
副词有时可以出现在高主观性的句子中。
当“果然”类语气副词所在句子的主语被省略时,句中仍保有中心动词及其 受动成分。此时的宾语同样具有静态性和自立性,同主语没有语义上的受动和附 庸关系。此时,移情焦点和叙述视点分离,移情焦点指向句中被省略掉的主语, 落在“果然、果真、真的”上,叙述视点位于动词之后的宾语。这表明移情焦点 比叙述视点更强势,言者意愿较为强烈,且意愿等级较高。
(8a) 清廷的举棋不定果然引起了中法战争。
..
(8b) 清廷的举棋不定引起中法战争。(? /*)
(9a) 这信果然管用。管人事的头头接见了他,看了那封信说……
..
(9b) 小林拿着这信到前三门的单位去,管用。……(? /*)
 
 
(10a) 魏武帝让人一看,
(10b) 魏武帝让人一看,
 
 
(这片山冈) 果然有座古墓。
(这片山冈) 有座古墓。(? /*)
 
例(8) —(9) ,补足主语后分别为“(暗中援助越南这件事) 果然引起中 法战争”“(这封信) 果然管用”“(这片山冈) 果然有座古墓”,补足主语后 我们发现,当句内主语省略时,“果然”类语气副词出现的句子也不是十分典型 的 SVO 主谓宾句,如,例句(10) 是一个存现句,表示某事某物在某处存在,句 子主语是处所成分,“这片山冈”不但不具有原型施事语义特征,还具有部分原 型受事语义特征,即静态性。上述例句(8a) —( 10a) 去掉“果然”所得的相 应例句(8b) —( 10b) ,句意不完整,需要依赖上下文或整体语境才能理解, 这是因为能够与关涉前文、产生语义关联的移情焦点落在了“果然”上,而“果 然”被省略了。
综上所述,在对上述的弱施事性及物句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去掉“果然、果 真、真的”后,原句语义发生改变,言者个人认知成分越多的句子,去掉“果然、 果真、真的”后句意改变得越明显。言者的主观认识主要蕴含在语气副词“果然、 果真、真的”中,它们标明言者观点、态度、情感等个人认知成分,是移情焦点 能够在句中作用的重要依托。“果然”类语气副词所在句子移情焦点的强弱,体 现了“果然”类语气副词所受制约的意愿等级高低。上述分析表明,制约“果然、 果真、真的”的意愿等级普遍较高。
 
2.1.2 有定/无定
 
 
 
1  详见张伯江(2007) 中的“2.4 弱施事性与句子的主观性部分”。
26
 
 
Abney(1987) 和 Chomsky(1995) 从生成角度指出,限定词1作为形式上的 功能词,其主要作用是表达指称意义2 。另一方面,石毓智(2002) 认为,词汇 本身同样可以起到标记有定和无定的作用3 。 “果然、果真、真的”在形式上可
以位于句子开头,管控整个句子,也可以位于句中管控及所辖谓词性成分,在一 定程度上具有关涉指称成分的作用,可以用来关涉指称内容。因此,我们主要根 据“果然、果真、真的”句外、句首、句中形式分布特点探究其在有定/无定方 面的语义特点。
当“果然、果真、真的”单独成一小句时,关涉的前句所提及内容是有定的。 “果然”所关涉的内容是预测中可以得到验证的内容; “果真”所关涉的内容是 既有事实或者某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真的”所关涉的内容是没有被预测但可以 被验证的现实情况。下例中,(11) “果然”包含有“马粪包”会吐出熊骨的预 测,而该预测在后文中也得到了证实,(12) “果真”所含的潜在前提是地震是 可以被检测,该种潜在背景知识在后文凸显了出来,(13) “真的”关涉和限定 “这日子一年也说不完”的真实性,但由于是言者个人认识而无法确切证明,详 例如下:
(11) 我预感到…… 。果然,马粪包……吐出了熊骨。 ..
(12) 果真,陇西发生了地震。 ..
(13) 啊,那日子一年都讲不完,真的,真的…… ..  ..
(14) 我画假票画得特别油,真的,我有时候,我都佩服自己。 ..
当“果然、果真、真的”位于小句句首时,关涉前句或前句之外所提及的内
容,同样是有定的。“果然、果真”关涉的是假定为真、描述为真,但仍需要进  一步验证的事态或情状。“真的”所关涉的内容是已经发生的、有确切的证据或  已被验证的内容。下例中,“果然”“果真”“真的”都是对前文所谈及内容的  真实性确认和说明,(15) “果然”说明“我”具有抓住一般人都捉不住的鲶鱼  的能力的存在, ( 16) “果真”暗指前文“生产车间(劳动的工人) 热火朝天” 的假设成真, ( 18) “真的”说明“活见鬼”这件事和民间传说中的“活见鬼” 相印证,由说话人自身的经历说明这个民俗传说还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的,详例  如下:
(15) 我能捉住(那种很滑的鲶鱼) ,果然手伸进去…… ..
(16) 进入生产车间,果真扑面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
1  从汉语和英语的词类及其分布形式来讲,生产语法中所使用的“限定词”术语,包括了形容词和副词。 其中,副词又划分为 S-adv 和 VP-adv ,即句副词和 VP 副词。
2   据 Abney(1987) Chomsky(1995) ,我们认为,汉语语气副词在形式上能够作为功能词,但指称内容较 为虚泛和抽象,实际上在句内起到的是与指称作用密切相关的关涉作用,可以关涉其它功能词所指称的内 容。
3  石毓智.论汉语的结构意义和词汇标记之关系——有定和无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J].当代语言 学,2002 (01):25.
27
 
 
(17) 果真能实现,那么,黎族历史上会出现第 1 批黎侨了。 ..
(18) 一个背着尸体的小鬼忽然飘了进来。……真的活见鬼了,…… ..
当“果然、果真、真的”位于小句句中时,关涉本句之外的上文所提及或蕴  含的内容,具有有定性。但是此时“果然、果真、真的”关涉的内容存在泛化的  倾向,同样也具有不稳定性,它们所关涉的内容有时是上文所提及的内容,有时  是根据上文可以预料、推测的内容。其中只有“真的”所关涉的内容较为明确。 下例中,“果然”“果真”“真的”所关涉的内容存在无法完全确定的因素,(19) “果然”暗指猜测而不是预测的真实性,(20) “果真”再度确证上文描述现象  的真实性, (22) “真的”暗指前文戏谑之言结果成真,详例如下:
(19) 哑巴一直没反应,他果然在( 山洞) 里边昏着。 ..
(20) “那小老虎看着咱们流泪呢? ”约克琅仔细一看,果真看到小老 ..
虎嘴里不断发出唔唔的声音,眼里大颗大颗地滴着泪珠儿。
(21) 这位女孩子后来果真洗尽铅华,过起平静安份的生活。 ..
(22) 万万没有料到,资讯台真的成了一个…… ..
综上所述, “果然、果真、真的”随着句法位置的变化,它们所关涉的内  容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作为独立小句时,关涉对象较为明确,具有间接证据, 可信性较高; 当位于小句句首时,关涉对象最为清晰,具有直接证据,可信性最 高; 当位于小句句中时,关涉对象存在泛化倾向,不具有直接证据,可信性最低。 同时,我们也发现,“真的”关涉力度最强,其所关涉内容最为明确,都是已经 验证的内容; “果真”关涉力度次之,其所关涉内容可以被验证、或推断为真; “果然”关涉力度一般,但关涉范围较广。
2.1.3 现实/非现实
“果然”类语气副词既可以指涉现实成分,也可以指涉非现实性分,该小类 语气副词在现实与非现实性方面表现出的共性与差异,以行域、知域、言域为主 要分野。我们主要从行、知、言行这三个域分别对“果然、果真、真的”的现实 性与非现实性特征进行讨论。
“果然”本身具有已然义,能评注已经发生、已经完结或已经存在的事实, 不能评注尚未发生或存在的情况。当“果然”在行域上组配具体的行为动作和事 件过程时,该类行为动作、事件进程受外在时间指涉,都能够被确切的证明,此 时“果然”标示一定可以确证的行为、行状的现实性。当“果然”在知域上组配 抽象的动作、状态及关系时,该类动作、关系及状态受内在时间指涉,有时能被 确切的证明,有时不能被确切的证明,此时“果然”标示可能确证的主观知觉、 主观认识的现实性。值得注意的时,具有已然义的“果然”位于句中,修饰限定 句内所辖成分,在句子内部起作用。下例中(23) (24) 中的“找到了”和“出
28
 
 
了”是完整的动作过程,体标记“了”表明它们的完结伴随着外在客观世界的时 间流逝过程,因此受外在时间指涉。(25) (26) 中的“感到”“是”是个人感 受和个人判断,伴随着个人的观察认知过程,因此受内在时间指涉。详例如下:
(23) 他果然找到了那家酒店。
...
(24) 他果然出了一本妙趣横生的哲学书……
...
(25) 过了 1 刻钟左右,老太果然感到恶心。 ..
(26) 她仔细一看,果然是石头…… ..
“果真”具有已然义,也具有一定的未然义,能评注已经发生、存在的事实, 也能评注尚未发生或存在的情况。当“果真”在行域上组配具体的行为动作和事 件过程时,该类行为动作、事件进程受外在时间指涉,都能够被确切的证明,此 时“果真”标示一定确证的行为、行状的现实性。当“果真”在知域上组配假设 中的情况事态时,该种事态情况不受内在、外在时间指涉,不能够被确切的证明, 此时“果真”标示非确证情况事态的非现实性。在句内主观性增加、言者意愿突 出、语气加重的情况下,“果真”所评价的内容由可以确证的内容变为不可以确 证的内容,此时其所具有的现实性语义特征转为非现实性语义特征,由确证现实 性标记虚化为非现实性标记,进而成为假设某种情况的存在而不可确证的虚拟语 气 。与“果然”相同,具有已然义的“果真”位于句中,修饰限定句内所辖成 分,在句子内部起作用。但是,当“果真”具有未然义的时候,尽管位于句中, 但在实际上评注所在句命题,受到言者主观意识的影响,作用于句子外部,在句 外表达层面上起作用。因此,未然义“果真”凸显言者主观意识,是句中含有的 语用成分。
(27) 雷书记说过的话,果真兑现了,…… ..
(28) 果真……那么西藏的人早就被杀完了。
..
(29) 那篇文章果真发表了。
..
(30) (美国) 也压根不相信他果真能“光复大陆”。 ..
“真的”具有已然义,同时也具有泛时义1 ,可以对某些情况和事态进行评
注,但评注的内容往往会受到说话人个人认识的影响。当“真的”在知域上组配 具体动作及事件过程、抽象的状态、关系时,这些动作、事态、关系受到外在、 内在时间指涉,有时能被确切的证明,有时不能被确切的证明,此时“真的”表 示可能被确证的主观知觉、主观认识的现实性。当“真的”在言语上组配某些事 态情况时,这些事态情况没有关涉时间成分或者是关涉了虚拟的时间成分,此时 “真的”既不标示现实性也不标示非现实性,标示说话人主观判断可能存在或可 能实现的真实性情况。在句内主观性增加的情况下,“真的”所评价的内容由可
 
1  刘丹青(2017) 指出,泛时也是一种时间特征,主要包括过去时间、现在时间和将来所有时间。 29
 
 
以确证的内容变为无法确证的主观认识内容,此时其所具有的现实性语义特征进   一步虚化,因此,同时失去标示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能力。与“果真”同理,已   然义的“真的”在句内修饰补充所辖成分,作用于句子内部,而泛时义的“真的” 作用于句子的表达层面,是句中凸显言者主观意识的语用成分。同样需要我们注   意的是,与未然义的“果真”相比,泛时义的“真的”, 标示内容泛化,主观性   较强,不但评注句内命题,还能够强调句中所辖成分,标示言者态度。
(31) 那首歌给我的力量(很大) ,我觉得那个歌真的写得太好了,…… ..
(32) 她真的吓傻了……
..
(33) 你实际要做的真的仅是做做数理分析。
..
(34) 哪怕银行真的出现问题,他们也会得到应有的赔偿。 ..
综上所述,“果然”类语气副词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受到句法条件和语用条  件的双重制约。语气副词“果然、果真、真的”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其中“真  的、果真”能够出现在现实句和非现实句中。当出现在现实句中时,能与一定确  证、可能确证的事件搭配,具有现实性,可以作为现实性标记; 当出现在非现实  句中时,不可以搭配可能被确证、一定被确证的事件,只能与一定不能确证的事  件搭配,不具有现实性,只能作为非现实性标记。此外,在已然义、未然义以及  泛时义的分化表现上,“果然”作为语气副词时,只具有已然义,“果然”的主  观性弱于“果真、真的”, 在句外表达层面的语用效力稍弱; “果真”具有已然  义和未然义,主观性强于“果然” ,在句外表达层面的语用效力较强; “真的” 具有已然义和泛时义,主观性强于“果然、果真”, 在句外表达层面的语用效力  也最强。
 
2.2 语义分布
 
语气副词“果然、果真、真的”都可以说明真实性,体现言者的主观认识。 该小类语气副词的语义组成方面的共同表现为[+叙实,+已然,+断定]。由于所 处句法环境的不同和所辖成分的差异,具体的语义表现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 差异主要是由于“果然、果真、真的”所说明的真实性依据和来源上的区别造成 的。
2.2.1 果然 1 果然 2
《现代汉语八百词》 和《现代汉语词典》 将副词“果然”释为,“事实与所 说或所料相符”。 根据词书释义,我们对语气副词“果然”在一般陈述句中的语
 
 
 
30
 
义分布进行了考察。我们认为1 ,语气副词“果然”所表示的真实性同说话人预
料内容有关,可以确定事实情况,肯定已存在情况和新出现情况的真实性。“果 然”主要用于确定言者意料内容是否合乎事实,其判断依据主要是说话人观察和 发现的既有事实,已然性是语气副词“果然”的突出特点,即预设有某中情况存 在,并且在说话的时刻验证为真。
果然 1 :用于确定事实,表示意料成真
“果然 1”出现在陈述句中,管控含有“了 1 ”的动词性结构,明确行为动  作及事件进程的完结状态,凸显该部分内容的已然性和现实性。 “果然 1”确定 事实情况,其所辖内容是顺承前文事态发展所产生的既定结果,能够有针对性地 呼应前文指定内容。同时, “果然 1”所确定的内容也是说话人言前所预料和推 断的、必定在将来发生的情况。
(35) 他果然看到了那些陡然增加的警察。
..
(36) 那么果然第二年在母亲的肋那儿长了一个疮。
..
(37) 他的祖坟被掘开后,奇特的景象果然出现了。 ..
(38) 不出周振德所料,会上果然提到了国产化离子膜烧碱装置的建设 ..
问题。
果然 2:用于对照前文,表示预料确认
“果然 2”出现在陈述句中,管控不含“了 1 ”的述补、述宾结构,肯定已   有情况的存在和新情况的产生,强调所言说内容的已然性和真实性。 “果然 2” 肯定情况的真实性,其所辖内容是对前文预料内容是否合乎事实的肯定性确认, 能够与前文预料内容形成对照关系。同时, “果然 2”所确认的内容也是说话人  言前预料和推测的可能会发生的情况。
(39) 果然,床上坐着两个老家人。
..
(40) …果然,老婆买回来了几节红肠。
..
(41) 他想…… 。后来,前面果然就有一座小村庄,… ..
(42) 第二天,她的母亲果然没有。 ..
2.2.2 果真 1 果真 2 果真 3
《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八百词》 等词典用“果然”释“果真”, 我  们参照“果然”的释义,考察“果真”的语义分布。语气副词“果真”表示的真  实性同预设内容和背景信息相关,可以确认某种情况的真实,肯定背景知识中的  真实性部分,对尚未发生或正待验证内容的真实性作出假设,“果真”判断真实  性的依据主要是言者的直观感受,部分来源于言者的个人认知,这是同“果然”
1  刘冬(2005) 着重描写了理想情况下“果然”的语义构成,我们在刘冬(2005) 的语义研究上,对“果 然”的实际分布情况进行了描写。
31
 
 
的根本区别。
果真 1:用于事实验证,表示确认真实
“果真 1 ”管控含有时地、趋向、结果等修饰补充成分并且可以带“了”的 动词性结构,一般出现在陈述句中。 “果真 1 ”确认真实性情况,验证预设中某 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强调情形发生及存在的真实性。该种情况是前文中所预料猜 测可能性中的一种,在说话的时刻,处于已经发生状态,是可以被验证的。
(43) 〔补白〕 :此采访才开头时,便嘱咐王伯昭多讲些“真肉”, 少
弄点“假骨头”,王果真按照他的“肉思路”讲了。
..
(44) 燕子果真在盼望中回来了。
..
(45) 他凭着惊人的毅力,订出了具体的目标。…第三步,重归学校。
1974 年他果真回到了校园… ..
(46) 果真明崖暗礁(已经) 逼在眼前了。 ..
果真 2:用于肯定认识,表示真实判断
“果真 2”出现在陈述句中,管控不含时地、趋向、结果等补充成分且不带  “了”的谓词性内容,其所辖成分一般含有判断动词或性质形容词。 “果真 2” 肯定言谈内容的真实性,该内容为言者和听者预先了解知晓,“果真”肯定原有  背景信息,体现言者对谈论对象真实性的认识。
(47) 人们不禁感觉到瑞典果真是一个旅游胜地。
..
(48) 老人说拿调羹舀汤圆吃会是双数。我和姐姐那样试过,果真是双
..
(49(土地) 果真很听话,种什么就长什么。
..
(50) (长久不洗的贴身衣袜被烧后) 烟气果真袭人。 ..
果真 3:用于标示未然,表示假定真实
“果真 3 ”通常可以管控含有能愿动词的结构,一般出现在让步从句、假设 从句以及反问句中。“果真 3 ”标示未然性假设,假设某种尚未确定的情况为真, 预设某种情况存在,强调发生的可能性。该预设中的情况处于尚未发生、或尚未 被验证状态。
(51) 哪怕妙笔果真能生花,也创作不出什么新东西了。 ..
(52) 有人说中国穷是因为人口太多,果真如此的话,中国至少还将受 ..
穷一百年。
(53) 他果真要做我的丈夫?
..
(54) 人们对古希腊的理解果真是正确的吗?
..
2.2.3 真的 1 真的 2 真的 3
《汉语副词词典》 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副词“真的”释为确认、强调事
 
32
 
 
物或情况的真实性。语气副词“真的”肯定模糊、不确定的真实性,既含有对真 实性的猜测,暗含对真实的不确定性认识。言说者运用“真的”进行判定时,其 所依据内容来源广泛。
真的 1 :用于限定事实,表示评注真实
当“真的”出现在不含有“了 2”的陈述句,且管控含有“了 1 ”的述补、 述宾结构时,“真的”对所辖内容进行修饰和限定,侧重于对行为动作及状态真 实性的说明。此时“真的”对所辖结构及其命题起的真实性起到评注作用,照应 前文所提及或暗示的内容。
(55) 上千名已经剃了光头的群众演员真的在影视城出现了。
...
(56) 他真的接受了夫人的建议…
..
(57) 他的心情真的平静了下来。
..
(58) 那一摞“堕落”的画真的“堕落”成了一文不值的废纸…
..
真实 2:用于肯定判断,表示强调真实
当“真的”出现在不含有“了 2”的陈述句时,且管控不含“了 1”的述宾、 述补结构时,“真的”表示高度的真实,强调其所辖内容的真实性。此时“真的” 对其所在命题起到肯定判断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真的 2”所蕴含的真实性,   大多来源于言说者脑海中的真实性认识,同客观世界中事件及情况的现实真实性   并不等同。 “真的 2”所在语句通常含有意愿性成分,管控意愿性成分或受意愿   性成分管控。
(59) 王琳达说: “我愿不久的将来,花乡真的变成学子云集的花香之 ..
地。 ”
(60) 究竟用了哪些药、打了哪些针,是否真的要花这么多的“住院费”。 ..
(61) 如果巴方真的走出这一步,那么以方必然会进行报复。 ..
(62) 我要不是看到我那可爱的女儿,真的想以死来解脱。 ..
真的 3:用于肯定断言,表示强化语气
“真的 3”所在句子一般含有“了 2 、吗、哩”等语气助词。此时的“真的” 不表示高度的真实,而是起到一种加强语气的强调作用,凸显所辖内容。上述例   句中都含有静态语气助词“了 2 ”, 表示新情况出现,起到强化句中语气的作用。 此时,句内主观含量增加,语义泛化程度加深,语气副词“真的”受句内泛化成   分的影响,原有的“高度真实”虚化,仅起到加强语气的强调作用。此时,“真   的 2”对其所在命题起到断言作用。句内主观含量增加、虚化程度加深是“真的   2”演变为“真的 3 ”的内在句法条件。虚化后的“真的 2 ”具有强调义,不再侧   重限定和补充所修饰内容的真实与否,所以“真的 3”可以出现在反问句、设问   句以及假设从句和让步从句中,凸显说话人想要强调的某种情况。
 
33
 
 
(63) “家底”真的被卖了吗?
..
(64) 那韩广和庞兵真的都在芦苇丛中瞅着哩……
..
(65) 万万没想到那位委员长真的回信了。
..
(66) 哪怕真的出现意外情况……
..
 
2.3 语篇功能
 
语气副词“果然、果真、真的”在篇章组织及话语交际中的连接功能、焦点 功能和人际功能,既有共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是该小类语气副词所含主观性的外 在动态表现。我们认为,从功能视角出发,立足于现代汉语副词所处的语言动态 层面,对“果然、果真、真的”的语篇功能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厘清该类副词 主观性特点,为我们把握语气副词“果然、果真、真的”所含的不稳定语义成分 提供着眼点。
2.3.1 焦点功能
“果然”类语气副词同说话人个人认识联系密切,体现说话人的主观意图, 具有主观性,标举主观大量,在句中具有语用焦点的作用。它们共同的语用特点  是,说话人预设一种情况的发生和存在有较高的可能性, “果然、果真、真的” 肯定预设所知悉情况的真实性。发生的可能性与已发生的现实真实性,在现实与  非现实连续统的量轴上存在差值,是一种类似于数轴上从-1 到+1 的区别。因此, 同“确实”类语气副词相比,该类副词能够代表一个主观高值,标举主观大量。 我们依据 Selkirk(1984、1995) 的焦点投射理论,分析“果然”类语气副词在句  中的焦点表现。
“果然、果真、真的”可以位于句内主语之后,充当最高层谓语,受言者主 观交际意图的影响,具备语用重音,在聚焦言者注意力于自身的同时,凸显右侧 所辖内容,评句内命题的真实性,引导听话人关注“果然、果真、真的”所在语 句传达的整体信息内容。
(67) 现今一瞅果然是个大罗金仙……
..
(68) 天使棒子一挥,站在面前的果真是美男子。 ..
(69) 后来效武哥真的入了伍,就别提她多高兴了。 ..
(70) 这些事要从头办,真的是要从“0 ”开始。 ..
“果然、果真、真的”位于句内主语之后,受“也、还、却”等焦点敏感算   子管控时,“也、还、却”等在句中的重音表现更为显著,“果然、果真、真的” 的语用重音被削弱了,因此,失去句内首位语用焦点的地位。此时, “也、还、  却”等焦点敏感算子处于谓语结构的最外层,“果然、果真、真的”不处于谓语
34
 
 
谓语高层,因而失去投射焦点语义于全句的能力。
(71) 下半时,法比亚诺得球的机会也果然多了起来,但是却无一例外
..
地被挥霍掉了,……
(72) 刘邦还果然就召见了他。
..
(73) 经过我这么解释,还果真见效。 ..
(74) 然而,那些传播得神乎其神的东西一旦让我们见到了,我们又真 .
的不敢去认定,
“果然、果真、真的”位于句首时,将焦点语义投射到前句或前小句,引导 听话人注意与本句相关的全文内容。“果然、果真、真的”在句中单独成一小句, 不但将语义焦点投射到前文相关部分,同时引起听话人对预设内容的关注。
(75) 张良叫韩信投奔到刘邦处。(韩信) 果然设下十面埋伏…… ..
(76) 果然,李四跑到刷子市儿进了北口,对面儿小可鸪擦着眼泪骂着 ..
往北走哪!
(77)果真如他所说没有可考线索,他又怎么可能获得后面的种种信息? ..
(78) 真的, 《文汇报》 都登了,不信我给你去拿来看看。 ..
值得注意的是,“果然、果真”不受语气副词“都”管控,“果真”不受语 气副词“又、不”感控,“真的”既可以受“也、都、还、又”管控,又可以管 控“也、都、还、又”。由此可见,同“确实、着实、委实”相比,“果然、果 真、真的”整体的语用焦点功能要更强一些,它们都可以在句中独立成一分句。 这主要是因为,“果然”类语气副词标举主观大量,而“确实”类语气副词标举 主观中量,“果然”类的主观量高于“确实”, 言者主观意图显著,因而在聚焦 注意力方面的作用效力更强。
2.3.2 连接功能
“果然”类语气副词处于主观化和语法化的进程中,其主观化、语法化程度 高于“确实”类语气副词。其语用意义主要体现为,在言前意料某事态存在的可 能性,在说话的时刻有意察觉到事实情况,以此验证言前所意料中的可能性中, 能够表示事态如预期发生、事情的结果在意料之中。因此,“果然”类语气副词, 预测所述内容的前因后果,通过凸显前后事物、事件、情况之间的因果联系,起 到连贯语篇的因果衔接作用。受“果然”类语气副词内部主观化差异的影响,该 因果衔接又可分为事实性因果、说明性因果、假定性因果。
“真的”位于事实陈述句中时,凸显前后事实之间的因果转承关系,强化前 文与其所在句之间的因果互证关系,进行事实性因果衔接。这种语篇中事实性因 果衔接,倾向于是客观的描写。在下例文段中,从小分句之间的联系来看,先有 “理发店排起长队”, 即,有很多人在横店的理发店前排对理发,然后才有“三
35
 
 
四千名剃了光头的群众演员”的出现和存在。为数众多的光头群众演员的出现, 是前一天夜间就有很多人在理发店排队的结果,同时“(群众演员在) 理发店排 起长队”和“(横店) 现了三四千名剃了光头的群众演员”是赵雅芝能够证实的 既有事实,所以它们之间具有事实性因果关系,“真的”将这种前后事实性因果 联系凸显出来。去掉“真的”以后,从“理发店排起长队”到“(横店) 现了三 四千名剃了光头的群众演员”, 变为简单的事实性陈述,前后事件的联系主要体 现为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语篇中事实性因果义强调成分缺失,句与句之间的因果 关联性减弱,对原有文段的整体表达造成影响。详例如下:
(79a) 说起横店群众演员的敬业精神,赵雅芝不禁感叹着说,有一次, 某剧组需要三四千个光头群众演员,一夜间,理发店排起长队,第二天,影视城
真的出现了三四千名剃了光头的群众演员。若没有一点敬业精神,他们才不会为
..
了那点钱就把好不容易长起来的头发剃掉呢。
(79b) 说起横店群众演员的敬业精神,赵雅芝不禁感叹着说,有一次, 某剧组需要三四千个光头群众演员,一夜间,理发店排起长队,第二天,影视城 出现了三四千名剃了光头的群众演员。若没有一点敬业精神,他们才不会为了那 点钱就把好不容易长起来的头发剃掉呢。
“果然”位于陈述句中,凸显前后叙述内容中的因果联系,强化前文与其所  在句之间的因果接续关系,进行说明性因果衔接。在“果然”所在语句之前,一  般含有预设、猜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后文进一步叙写的原因。伴随着说话人叙  述视点的转移,随着语篇内部时间的流逝,事件进展到与先前预设、猜测相关的  环节时,就要与前文相照应,所以要对此部分加以说明。“果然”的说明性因果  衔接,是说话人主观调控叙述视角、主观组织篇章结构的结果。同时,这种前后  文之间的说明性因果关联,也正是由说话人主观设定、主观实现的。下例(80a) 中“小林回到家”和“里间床上正坐着两个…老家人”, 在实际中没有必然的联  系,二者之间产生因果联系是叙述人叙述视点的移动导致的,“果然,里间床上  正坐着…老家人”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在语境中已经有“家里会来人”或者“老  家人会到家里来的”预设或猜测,叙述人对此加以描述是处于对上述预设、猜测  的印证和说明,“等小林回到家”是触发潜在预设或说明条件。因为先有触发条  件,所以才会有说明性内容,“果然”正是对这种说明性因果联系的凸显,同时  “果然”的存在为叙述者叙述视点的转移提供了条件,强化了语段前后文之间的  因果接续关系。 (81a) 同理,详例如下:
(80a) 果然,床上坐着两个老家人。
..
(80b) 床上坐着两个老家人。
(81a) 第二天,她的母亲果然没有看孩子。
..
 
36
 
 
(81b) 第二天,她的母亲没有看孩子。
“果真”位于陈述句中,与“果然”的衔接类型相同,凸显前后陈述内容中 的因果联系,强化前文与其所在句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因果衔接。“果真”出 现在让步从句、假设从句以及反问句中,凸显假设情景中的致使关系,强化假设 内容与预期后果间的前后顺承关系,进行假设性因果衔接。下例(82a) 中,“妙 笔能生花”一种假设,“生发不出多少新鲜玩意儿”是以“妙笔能生花”这一假 设为前提推断出的结果,“果真”将这种假设事件中的因果联系凸显出来,并加 以说明。去掉“果真”后,假设性因果联系减弱。(83) (84) 中,“果真”位 于两个小句之间的假设性插入语,去掉“果真”后,假设性因果联系减弱。
(82a) 哪怕妙笔果真能生花,恐怕也创造不出什么新鲜东西了。
..
(82b) 哪怕妙笔能生花,恐怕也创造不出什么新鲜东西了。
(83) 有人说中国穷是因为人口太多,果真如此的话,中国至少还将受 ..
穷一百年。
(84) 怎么能因汗位而骨肉相残呢? 果真那样,父王怎么能心安?
同“确实”类语气副词相比,“果然”类语气副词不但具有概念成分和语用 成分,而且能够实现对篇章结构的组织和语际交互的调控。该小类语气副词在言 前预料某事态存在的可能性,用说话时刻说话人有意察觉到事实情况,验证言前 所意料的可能性中的某一种,表示事态如预期发生,事情的结果在意料之中。语 气副词“真的、果然、果真”概念成分高度虚化,受由因溯果语用推理机制作用, 使用语用成分对语篇进行调控和组织。
2.3.3 人际功能
“果然”类语气副词的拟对话性较强,它们说明句外言者的个人认知,所处   的话语互动环境具有与言说内容相应的语境信息。“果然”类语气副词陈说由言   者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受言者个人经验和主观情感认知的主导,显化言者的   态度情感和价值判断,人际互动性较强。与“确实”类语气副词相同, “果然” 类语气副词的拟对话性,源于话语互动环境中的语用功能,但与“确实、着实、  委实”不同的是,语气副词“果然、果真、真的”的拟对话性渐趋固定,正在成   为概念义中的一部分。我们认为,“果然”类语气副词的这种特点,正是“果然” 词项下具有连词用法、 “果真”目前存在分化出连词趋势的语义动因。
在人际顺应方面,“果然”类语气副词表示一种更为中性和低调的态度,其 所含源自言者的情绪波动较小、更为缓和。因此,该小类语气副词间接回应语境 中听话人的潜在质疑,委婉地肯定说话人自己先前的观点,倾向于是对听话人某 些可能存在想法的间接顺应,缓和消极性语用用意力度,建立较为良好的人际互 动关系。详见下文例句(85) (86) 及相应分析。
37
 
 
(85a) 伍子胥…… ,悲伤过度果真能导致如此大的变化吗? 中医的情
..
绪养生告诉我们……
(85b) 伍子胥…… ,悲伤过度果真能导致如此大的变化吗? 中医的情
..
绪养生告诉我们……
本文段是要说明情绪的稳定对养生有重要的作用,不良的情绪会对人产生不 良甚至是有害的反应。并以伍子胥过文昭关一夜白头为例子,说明克悲和节哀的 重要性。文例中写这本书的作者并没有直接笃定“克悲”和“节哀”的不良影响, 因为作者和读者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作者著书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他 /她的观点,直接下断言,而且是负面的断言,会引起读者的反感。而句中添加 了“果真”后,既增加言语份量,又规避负面影响,直接拉近了双方心理距离, 使作者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86a) 过了没多久,
(86b) 过了没多久,
 
 
《中国贸易报》 果真在头版发了一篇文章。
..
《中国贸易报》 在头版发了一篇文章。
 
本文段主要讲的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史玉柱仅托了一个司机的关系就  在中国经济传媒界有重要影响的报刊上发表了因特别具有前瞻性而极不容易被  人认可的关于互联网经济的文章,过程曲折,且大大的出乎了人的意料。文例所  记叙的名人轶事,过程曲折,结果也出乎意料。如果直接描写出来,很难取得听  者的信服,读者往往会认为记叙者夸大其词、杜撰名人轶事。句中添加“果真” 之后,表明这则小故事同样也出乎了记叙人的预料,增加了话语中中真实性的份  量,规避负面影响,拉近双方心理距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果然”类语气副词在表现温和态度的同时,展现了言者关于意料的提出、 验证与说明的心理活动,这使得听者能够伴随着说话人叙述的视角,参与到对现 象和事件进程的描述过程中去,掌握先前并没有完全掌握的信息,在潜移默化中 打消了对说话人先前判断的质疑。在这一过程中,听话人的疑虑还没完全形成、 尚未提出就被打消了,并不会对说话人下一步的言语行为造成影响。说话人通过 对事件进程和具体现象前因后果的关联性陈说,完善了信息结构,传达了更为完 善详尽的信息,有利于保证言语交际中话语的真实性,也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自己 的交际意图。
通过上述文例(85) (86) 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果然”类语气副词不 仅可以表现温和态度,潜移默化地打消听话人的质疑,还可以表现出说话人意料 之中的感情色彩。虽然这种感情方面的特点同样是主观的,但是不同于观点的输 出、情绪上的宣泄,“果然”类语气副词所蕴含的意料之中,是说话人内心世界 情感的流露,更加人性化。听话人可以基于这一点,接近说话人的内心世界,找 出自己曾经与之相同的记忆点,和说话人感同身受并产生共鸣。在这一情感互动
 
38
 
 
的过程中,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这有利于消减隔阂,建立更为亲近的交际关系, 为话语交流的进一步实现、话语轮的拓展建立基础。“果然”类语气副词的这一 人际功能特点,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往往可以达到引人入胜的良好修 辞效果。
总体而言,同“确实”类、“必然”类语气副词相比,语气副词“果然、果 真、真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顺应原则,保证话语内容的真实性,在实现交 际目的、遵守话语交际交际合作原则上,同听话人建立亲近的交际关系,有利于 言语交际的进一步顺利进行。
 
2.4 小结
语义特征方面。言者的主观认知主要蕴含在语气副词“果然、果真、真的”
中,它们标明言者的个人认识,是移情焦点能够在句中作用的重要依托,意愿等 级普遍较高。“果然、果真、真的”都是有定的,它们所关涉的内容随着句法位 置的变化发生相应的改变。“果然、果真、真的”都具有现实性,同时也含有少 部分的非现实,它们的现实性、非现实性的具体表现受到句法条件和语用条件的 双重制约。就句子表达层面的语用效力而言,“真的”强于“果真、果然”, 主 观性最高, “果真”次之, “果然”最弱。
语义分布方面。“果然”主要用于确定言者意料内容是否合乎事实,其所表 示的真实性同说话人的预料内容有关,能够确定事实情况、肯定存在的、新出现 的情况真实性。“果真”根据言者的感受和认知,确认某种情况的真实、肯定背 景知识中的真实性部分、对尚未发生或正待验证内容的真实性情况作出假设。“真 的”所含的真实性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含有对真实性的猜测和对某种情况真 实性的不确定认识。总体而言,“果然”类语气副词处于主观化和语法化的进程 中,其主观化、语法化程度高于“确实”类语气副词。
语篇功能方面。“果然”类语气副词在句中具有语用焦点的作用,标举主观 大量,对上层结构或整句命题投射焦点语义,实现主观评注。“果然”类语气副 词,预测所述内容的前因后果,凸显前后事物、事件、情况之间的因果联系,起 到连贯语篇的因果衔接作用。“果然”类语气副词间接顺应听话人某些可能存在 想法,缓和消极性语用用意力度,建立较为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
 
 
 
 
 
 
 
 
39
 
 
第三章 “必然”类语气副词
 
韩文羽(2020) 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包括“必然、必定”等在  内的表必然副词进行分析,认为该类副词进入句子后可以表示一种必然的/确信  的态度、意愿、情绪和心理活动,它们都具有[+可能][+未然]的语义特征。此外, 韩文羽(2020) 还指明,“必然、必定”等必然类语气副词的语义、语用功能差  异是它们在句法功能差异的深层原因。王莹莹、邢丽亚(2019) 认为, “一定” 作为副词有三种用法,即表达认知情态、确认命题真值、强化情态意义。我们结  合现有的研究成果,以语义为切入点对“必然、必定、一定”的语义及功能差异  进行描写解释。为了行文的方便,我们将“必然、必定、一定”这一小类语气副  词称为“‘必然’类语气副词”。
 
3.1 语义特征
 
“必然”类语气副词在句法环境中同样会受意愿性、有定/无定、现实/非现 实的制约。“必然”类语气副词的低意愿性和非现实性是该类副词能够作为肯定 类语气副词研究的基础,而其无定性则是“必然、必定、一定”游离于语气和能 愿情态的根本语义因素。
3.1.1 意愿性
我们主要对“必然”类语气副词所在的主谓宾( SVO)句主、宾语的语义 角色进行观察。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必然”类语气副词所在的主谓宾句中, 主语的施事等级与宾语的受事等级并不对称,这是句法环境的主观性表现,也 是说话人主观意识在句中的语法表现,同时也是“必然”类语气副词能够在句 中存在的句法基础。
当“必然”类语气副词所在句子的主语是无生命名词性成分时,这些主语   仅具有自立性。与此同时,句中所含宾语仅具有静态性。此时,句内移情焦点   和叙述视点同时作用在句中主语上,言者的主观意识并不突出,移情焦点、叙   述视点的强势程度相同。当“必然”类语气副词所在句子的主语是谓词性成分   时,这些谓词性成分不但仅具有原型施事语义特征中的自立性,同时还会具有   原型受事的部分语义特征,此时该类句子所含宾语仍具有静态性,受事性等级   未有明显改变。此时,句内移情焦点和叙述视点同时作用在句中主语上,言者   的意愿也并不突出,移情焦点、叙述视点的强势程度同样是相同的。当“必然” 类语气副词所在句子的主语被省略时,宾语位置上的受事具有静态性和受动性,
 
40
 
 
受动程度增强、受事性等级略有提升。去掉“必然、必定、一定”句意未发生 明显改变、不可被听话人接受,这是由于句子内部失去了该小类语气副词概念 义中的限定成分减少造成的。此时,虽然落在句内主语上的移情焦点同主语一 起被省略了,但是叙述视点落在其后的能愿动词上,句内仍存在对主宾位置上 施受双方的强制性约束。这表明叙述视点比移情焦点更强势,言者意愿并不强 烈,意愿等级偏低。下例中, ( 1) 缺主语“我们” , (2) 中“生命若起源于 超循环系统”可以视为谓词性主语,(3) 中“人间佛教”是无生命名词性主语。 详例如下:
(1) 那么在这里必然需要引入一个概念……
..
(2) 生命若起源于超循环系统,则同样也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
(3) 佛教必然是化导社会……
..
(4) 依托我区资源优势、产品有市场、装备起点高、企业后劲足的好
项目必定能取得良好的效益,获得稳步的发展。
..
某种程度上, “必然”类语气副词所在的句子主语和宾语能够合法地处于 施受等级不对称的及物关系中,是受到了外在因素的强制性约束——句中主观 性的存在。但是,同“果然”类语气副词相比,此时句内的主观性主要是叙述 视点在发挥作用, “必然、必定、一定”所附着的移情焦点作用并不突出,它 们在句内被去掉后句意明显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由于限定成分减少造成的, 感情色彩很少会发生改变,这说明“必然、必定、一定”本身所体现的言者意 愿远不如“果然、果真、真的”突出,它们的意愿等级普遍偏低。
3.1.2 有定/无定
“必然”类语气副词关涉的内容大多是言者推断、猜测的结果,和个人的 主观认识密切相关。这些言者主观认识的内容,通常是言者自己思索考虑的结 果,听者在此之前并不完全了解、甚至是完全不知道的。此外,言者推断、猜 测的内容都是在言说时刻无法被确切证明的,至于能否在现实世界验证为真, 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 “必然”类语气副词关涉的内容都是无定的, 我们依据言者推断、猜测的前提条件,对“必然”类语气副词在无定性方面的 异同表现进行分析。
“必然”类语气副词可以位于分句句首、小句句中,该类语气副词所猜测 推断的前提,有已然的,也有未然的,还有一部分是言者本人不受空间、时间 制约的经验和知识。当以已然条件为前提进行推断时,推理演绎的理论原则一 般是经得起检验的客观规律,因此言者经过思考得到的推断结果是确定性的。 当以未然条件为前提进行推断时,尽管推理演绎的原则及其理论基础经得起检 验,但前提的模糊性导致了思考所得推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当以个人经验和知
41
 
 
识为前提进行判断时,这些个人经验与知识是没有边界、不受限的,具有模糊 性、不确定性双重特点,因此言者个人思考判断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5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必定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 ..
(5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定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
..
(6a) 当他……我相信他必然/必定感到……
.. ..
(6b) 当他……我相信他一定感到……(? /*)
..
(7a) 想不到你会来帮我, 日后我必定/一定重重酬谢。
.. ..
(7b) 想不到你会来帮我, 日后我必然重重酬谢。(*)
..
(8a) 虽然它(这只公鸡) 吃了九十九天的米,但是也不能证明第一百
天必定/一定有米吃…
.. ..
(8b) 虽然它(这只公鸡) 吃了九十九天的米,但是也不能证明第一百
天必然有米吃…(*)
..
(5a) 中的“必然、必定”关涉的内容是根据现实情况及客观规律推断所得  的确定性结论,能够使人信服,所以可以出现在政论文章中,而(6b) 中使用“一  定”强调的是言者对于实现期待目标的强烈愿望,可以出现在较为不正式的说明  议论文章中,但出现《人民日报》 的这样刊载国家政治评论的新闻纸媒中,就容  易引起误会,并不合时宜。(6a) 和(6b) 同理,“必然、必定”所关涉的内容  在本句以及本句之前的上文中都有相应的前提条件,而“一定”侧重的是发表言  者自己的个人看法,不是推断而是议论,尽管句子读起来仍是可以理解的,但是  将“必然、必定”替换为“一定”其实还是改变了语句的原有意图。(7a) 中的  “必然、必定”是言者为自己将来履行承诺做保证,替换为(7b) 中的“必然” 后,句意变为言者推测自己以后会履行承诺的趋势,读来既佶屈聱牙语句不顺, 又影响了言者个人意愿、态度的表达,并不适合出现在日常的话语交际中。(8a)  中“必定、一定”的存在是为了说明言者个人对“鸡仔第一百天不一定有米吃” 的笃定看法,从而进一步说明他的观点,而(8b) 中的“必然”说明的是客观趋  势,鸡有没有米吃取决于养鸡人个人的想法,因此不能够被客观的预测,所以此  处用“必然”语义不通,不合适。
综上所述, “必然、必定、一定”由于前提条件的差异,导致了思考结果
确定、不确定以及高度不确定的特点,说明“必然”类语气副词的无定性,尽
管存在于难以把握的可能世界1,但在实际上仍可细分。当言者推断猜测的结果
具有确定性时,听者把握言说内容的难度降低,该词关涉内容的无定性较低; 当言者推断猜测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时,听者把握言说内容的难度提高,该词
 
1  Perkins( 1983) 指出, “可能世界”的概念一般认为源自于莱布尼兹,指的是包含当下真实世界在内的 所有可能的世界。Perkins 认为,真实世界只是无限可能世界中的其中一个世界。命题在某个(真实或想象 的) 世界为真而在其他世界为假。以上内容转引自巫雪如(2018) 。
42
 
 
关涉内容的无定性提高; 当言者推断猜测的结果模糊、高度不确定时,听者把  握言说内容的难度加剧,该词关涉内容的无定性进一步提升。 “必然、必定” 能够以已然条件为前提进行推断,关涉内容的确定性较高,因此无定性偏低。 同“必然、必定”相比, “一定”以言者个人知识经验为前提,关涉内容的不  确定性较高,无定性偏高。
3.1.3 现实/非现实
“必然”类语气副词指涉非现实性成分,对说话人认为在可能世界中已经发  生或者正在存在的事情进行说明。不同于“果然”类语气副词,该小类语气副词  在非现实性方面表现出的特性,主要存在于三个域中的知域。Langacker(2001)
指明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s )主要由基本认知域和非基本/抽象认知域构成, 其中最基本的认知域则由空间域和时间域组成。据张雪平(2012) 的比较研究, 现代汉语各种非现实句大体上处于上述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s )中的认识域 和时间域两个认知层面,并可以在认识角度上分为推断义非现实句、推测义非现 实句,在客观时间特性的角度上分为限时义非现实句和泛时义非现实句。我们以 张雪平(2012) 非现实句的典型语义特征为根据,考察“必然、必定、一定”在 非现实句小类中的分布差异,进而讨论该类副词在非现实性方面的共性与差异。
“必然”主要分布于推断义非现实句和泛时义非现实句。“必然”所具有的 非现实性主要体现为基于逻辑的确定性推断、基于猜想估计的肯定性评估、基于 个人观念意识的泛时性肯定评价。“必然”之所以会表现出泛时非现实性,是因 为在言说的那个时刻,说话人使用“必然”针对的是不确定的推断,该推断与客 观规律没有必然联系。“必然”肯定评价对象的出现时间以及将来能被验证的时 间是不确切和模糊的,具体表现为,在客观世界的现实时间轴上没有节点,属于 泛时的。因此,我们认为“必然”所蕴含的非现实性在基本的时间认知层面和非 基本的抽象认知层面都有分布。
(9)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
(10) 如果把它们合到一起,使之“一体化”, 必然是党政不分(或党 ..
企不分) 、以政代党,实际上会使党的组织名存实亡。
(11) 佛教必然是化导社会,给予众生信心…… ..
(12) 环境多样化必然使思维多样化。
..
“必定”主要分布于推断义非现实句、推测义非现实句和限时义非现实句。 其非现实性主要体现为基于逻辑的确定性推断、基于猜想的肯定性推测、基于个 人意愿的限时性明确保证。“必定”之所以会表现出限时非现实性,是因为在言 说的那个时刻,说话人使用“必定”是强调自己将会发生某种行为、履行某种承 诺的真实性,虽然最终实现的时间、被验证的时间都是模糊和不确切的,但是这
43
 
 
个保证生效的时间是确切的——当下言说的这个时刻,所以具有限时性。因此, 结合张雪平(2012) ,我们认为“必定”所蕴含的非现实性,同样在基本的时间 认知层面和非基本的抽象认知层面有所分布。
(13) 中国的房地产业,…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它必定要成为中国 ..
未来的若干个支柱产业之一,...
(14) 当他……他必定感到……
..
(15) 众将士都来祝贺说: “今天得到金代开国的宝弓,这是咱们大王
必定要得到天下的喜兆! ”
..
(16) 我必定全力以赴,不负他们对我的期望和信任。 ..
“一定”主要分布于泛时义非现实句。其非现实性主要体现为基于个人观念 意愿的泛时性肯定评价和基于个人强烈愿望的泛时性必要强调。“一定”之所以 会表现出泛时非现实性,是因为在言说的那个时刻,说话人使用“一定”不是依 照某种客观规律、发展趋势做出的推断或推测,是强调将来必须发生某种行为的 重要性,行为的发生不是以说话人的个人意愿为转移,他只能表明自己强烈的意 愿,至于到底能否发生、何时发生,都是不可控的,相应的,将来实现、验证的 时间更是不确切的和模糊的,在客观世界的现实时间轴上没有节点,是属于泛时 的。因此,我们认为“一定”所蕴含的非现实性主要分布在基本的时间认知层面。
(17) 开展网络营销并不等于一定实现了电子商务……
..
(18) 他跟很多人都是朋友,我觉得他一定见过秦桧。 ..
(19) 非人资经理评估绩效时,一定要确保评估工作能按时完成。 ..
(20) 因此找的人一定要有两三年工作经验,最好有专业的工作经验。 ..
综上所述,“必然”类语气副词的非现实性受到主观认识的制约。语气副词 “必然、必定、一定”都具有非现实性,“一定”所蕴含的非现实处于基本的时 间认知层面,“必然、必定”所蕴含的非现实在基本的时间认知层面和非基本的 抽象认知层面都有分布。同“必然、必定”相比,“一定”的非现实性只分布于 基本的时间认知层面,虚化程度更深,因此其非现实性程度要高于非现实性同时 还在非基本认识层面有所分布的“必然、必定”。
 
3.2 语义分布
 
语气副词“必然、必定、一定”都可以说明确定性推断,体现言者的主观认 识。该小类语气副词的语义组成方面的共同表现为[-叙实,+未然,+断定]。由 于所处句法环境的不同和所辖成分的差异,具体的语义表现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必然、必定、一定”确定性推断依据和来源上的区别造成
 
44
 
 
3.2.1 必然 1 必然 2 必然 3
《现代汉语八百词》 释“必然”为形容词1 ,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张
斌版、王自强版、钟兆华) 认为“必然”是副词,“强调所作出的判断一定会实
现”2“表示客观事理上肯定是这样”3 ,可以表示推度或判断,也可以表示行为
发生具有必要性,还可以表示肯定语气和态度坚决的语气。
我们认为,“必然”可以对已然情况的影响做出肯定性评估,也可以对与未 然事件相关的情况作出确定性推断,还可以肯定言说内容的真实性。“必然”所 含的肯定性评估、推断以及评价,同评论人、言说者掌握的知识和分析手段关系 密切。
必然 1:用于确定性评估
“必然 1 ”出现在不含有假定义的陈述句中,管控含有能愿动词的谓词性结 构。 “必然 1 ”针对已然情况,结合评论人的理论分析,对该已然情况造成的影 响和引发的后果做出确定性评估。 “必然 1 ”的确定性评估是基于对同类现象的 观察和客观规律的研判,说明在人为干预下、某个未来时刻得以实现的情形,强 调所得论断的客观价值。
(21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
(21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进行改革和政策调整。     (22a) 人才是海洋开发中最为活跃、最为重要的因素,海洋的大规模
开发必然形成人才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繁荣。
..
(22b) 人才是海洋开发中最为活跃、最为重要的因素,海洋的大规模 开发形成人才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繁荣。
例(21a) 选自 1993 年的《人民日报》 ,此时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阶段,句中所评内容属于已然情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 科学原理中的政治经济学概念,评论人根据自己掌握的科学原理,结合对其他施 行市场经济国家的观察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论断,评估未来举措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并对该客观价值进行强调。该种理论分析需要政府的把控和社会的施行。现 实情况证明了该论断的客观价值和历史意义。
必然 2:用于确定性推断
 
 
1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 [Z].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77.实际上, 《现代汉语八百词》 所 说明的“必然”的“必然+动/性”用法和“必然+助动(限于会、要、得) ”涉及到副词的句法特点,表现 了“必然”的副词词性。
2张斌.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 41.
3王自强. 现代汉语虚词[Z].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12.
45
 
 
“必然 2 ”出现在含有假定义的陈述句中,管控不含能愿动词、语气词的谓  词性结构。“必然 2 ”针对未然情况,结合评论人的背景知识,对该未然(假定) 情况所可能出现的结果及产生的影响做出确定性推断,强化该种认识的高度可信  性。 “必然 2 ”的确定性推断,是基于对某种情况实现的预判和对自己所得认识  的高度自信,凸显所得推断的重要性。
(23a) 如果把它们合到一起,使之“一体化”,必然是党政不分(或
..
党企不分) 、以政代党,实际上会使党的组织名存实亡。
(23b) 如果把它们合到一起,使之“一体化”,是党政不分(或党企 不分) 、以政代党,实际上会使党的组织名存实亡。
(24a) 事实证明,囤积居奇取暴利,欺行霸市乱涨价,如果听之任之,
必然带来扰乱市场的严重后果。
..
(24b) 事实证明,囤积居奇取暴利,欺行霸市乱涨价,如果听之任之, 带来扰乱市场的严重后果。
例(23) 选自 1994 年的《人名日报》 评论的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中党、 政管理概念被混淆的问题。 “把它们合到一起”是针对问题所提出的假设情形, 属于未然情况,评论人基于所掌握的党政理论知识,加以推理,对这种情形所致 结果做出确定预测。针对未然情况作出未然预测,两者都具有不确定性,评论所 说明的内容却具有高度确定性,体现了评论人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所得出论断 的高度自信,伴随着笃定的态度。
必然 3:用于肯定真实性
“必然 3”出现在对话语体的陈述句中,所辖内容含有语气副词。“必然 3” 针对言谈对象,结合说话人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提出肯定的观点和看法, 说明其肯定内容的真实性。该种内容的真实性源自说话人的主观认识,没有明确   的界定依据,所以言者肯定论点的真实与否、准确与否并不能得到明确的判定。  此时的“必然”体现了言者对自己所言内容的确信,主观意识高度凸显。
(25a) 佛教必然是化导社会,给予众生信心……
..
(25b) 佛教是化导社会给予众生信心……
(26a) (蒋“院长”) 领导的“政府”, 必然是一个大有为的“政府”。
..
(26b) (蒋“院长”) 领导的“政府”,是一个大有为的“政府”。
例(25) 选自对星云大师的访谈,属于对话语体。句中的“是”不是判断动   词而是强调判断的语气副词,用于凸显已有的判断内容,“必然”对语气副词“是” 及其所辖内容进行肯定评价,远离所辖内容的中心成分,原有的推断语义泛化,  虚化为肯定评价义,对句中命题起肯定评价作用。
3.2.2 必定 1 必定 2 必定 3
 
46
 
 
据《现代汉语词典》 和《现代汉语八百词》 ,副词“必定”有两个义项: 一 是表示主观上认为确定不移; 二表意志的坚决。语气副词“必定”对论说对象发 展趋势做确定性推断,也可对可能存在或发生某种情况的真实性作肯定推测,同 时还可保证言者本人所承诺内容真实性。“必定”所含的确定性推断、肯定推测 以及对承诺内容的明确保证,同评说者的个人认识、主观意愿密切相关。
必定 1:用于确定推断
“必定 1”出现在无生命性主语复句中,一般位于该复句的后分句。 “必定 1 ”是评说者对具体论说对象未来趋势的确定性推断。评说者根据已经观察到的 现象,推断出在特定前提条件下,实现可能性近乎百分之百的未然确定性结果。 “必定 1 ”推断所得结果一般具有理据性,该结果由评论人所掌握的逻辑知识推 导出来,并可通过客观存在的普遍事实以及同类逻辑原理得到印证。评说者主观 上认定自言内容为真,对所推断的内容高度笃定。 “必定 1 ”出现在无生命性主 语复句中,一般位于该复句的后分句。
(27) 中国的房地产业,…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它必定要成为中国 ..
未来的若干个支柱产业之一,...
(28) 依托我区资源优势、产品有市场、装备起点高、企业后劲足的好
项目必定能取得良好的效益,获得稳步的发展。
..
(29)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现代化建设必定能够取得更大的实际
..
成绩。
(30) 因为它的本质的这种矛盾是包含在一个意识里,于是在一个意识
里必定永远也有另外一个意识,…
..
例(27) 评说的是我国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经 济地位做出确定性推断。评说人之所以能够做出这样的推断,是因为在当时经济 发展进程优于中国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经历了曲折  的历程,但同时又都在当下本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评说的那 个时刻,言者根据周遭的普遍现象、结合逻辑上的同理类推,得出一个既有事实 基础又符合逻辑原理的近乎百分之百可能性的结果,该种结果有理有据,相对一 般的说明议论而言,更能够取信于听者,获者听者认同。
必定 2:用于肯定推测
“必然”出现在主语具有生命性但非第一人称的陈述句中,受表感受、认识 的动词管控或者管控以表感受、认识动词为中心的谓词性结构。 “必定 2”是言 说者对具体言说对象可能存在或发生某种情况的肯定推测。言说者根据已经观察 到的现象、已经掌握的经验知识,在心中进行评估和演绎猜想,说明某种情况存 在或发生的高度可能性。在言说者看来,该肯定推断的前提和结果都是确定的,
 
47
 
 
但实际上尚未有可靠证据、并非完全的准确和可信,后续还需要进一步的佐证和 论说。
(31) 当他……他必定感到……
..
(32) 虽然交的3 0 0元,但主刀大夫只能拿到 1 2 0元,时间一长,
患者必定知道,便很愤然,以为这钱本是为主刀大夫出的,却落不到主刀大夫
..
...
(33) 他早已明白这其中必定隐藏着一个秘密。
..
(34) 他已经清楚水中必定有毒。
..
例(31) 中的“必定”说明“他”感受到战争的严重后果的高度可能性,“他” 具有生命性,其最真实的想法只有他自己知道。言说者做出的肯定推断,根据的   是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所掌握的背景知识,但实际上并没有直接的现实证据佐证言   说者的推断,肯定论断的核心还是言者的主观猜测。在听者看来这种猜测议论并   非完全可信,只不过言说者态度坚定,对自己言说内容高度确信,在某种程度影   响干扰了听者的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取信的可能性。
必定 3:用于明确保证
“必定”出现在主语是第一人称的对话语体陈述句中,不受表感受、认识的 动词管控,同时也不管控含有表感受、认识动词的谓词性结构。 “必定 3 ”是言 者对自身将会完成的行为动作、将会进行的事件及其相关情况明确保证。言者表 明自己的主观意愿,保证自己言说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现的可能性,并希望自己所 说的话、所作出的保证能够得到听话人的信任。此时,“必然”语义中的意愿成 分在第一人称主语主观性的影响作用下高度凸显,表现言者强烈的个人心愿。
(35) 我必定全力以赴,不负他们对我的期望和信任。 ..
(36) 没想到你会来帮忙, 日后我必定重重酬谢。 ..
(37) 她如果……我必定去救她。
..
(38)我要杀的人,都必定有他的取死之道,绝不会让你觉得问心有愧… ..
例(35) 中的“(我) 必定全力以赴”、例(36) 中的“(我) 必定重重酬 谢”、 例(37) 中的“(我) 必定去救她出来”以及例(38) 中的都是言者本人 做出的承诺,带有显著的主观意愿特点,“必定”是说话人对自己所承诺内容真 实性的保证,体现他要实现自己承诺内容这个事态高度的真实性,以期打动听者, 求得听者的认同。
3.2.3 一定 1一定 2
副词“一定”表“必然,确实无疑”和“意志的坚决”1 。语气副词“一定”
 
 
1  除了用作副词“一定”还可用作形容,表示确定、固定,详见《现代汉语八百词》 。 48
 
 
1可以表示评议人对某情况正误与否的肯定性评价,也可以表示说话人对实现或
完成某事的重视,“一定”所含的说明正误的确定性推断、希望某事实现的强烈 愿望,同言者的个人意志直接相关。我们也认为强烈的主观意愿性也是语气副词 “一定”的突出特点。
一定 1:用于肯定评价
“一定”出现在陈述句中,管控以判断动词、存在动词、行为动词、感知动 词为中心的谓词性结构,且结构中不含能愿动词“会、能(能够) 、要”。表示 评议人对所判断内容的高度确信。 “一定 1 ”是评议人关于某种情况的正误与否 的肯定性评价,评议人根据自己的个人知识对言说内容作出肯定评判,对句内命 题起到断言作用,表明言者确定句内命题为真的肯定态度。此时,评议人主要想 明确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从而进一步展开议论说明。
(39) 开展网络营销并不等于一定实现了电子商务……
..
(40) 定义在有限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一定在某一点取得最小值,… ..
(41) 他跟很多人都是朋友,我觉得他一定见过秦桧。 ..
(42) 虽然它(这只公鸡) 已有九十九天吃米的经验,但不能证明第一
百天一定有米吃…
..
例(39) 中,“一定”修饰谓词性结构“实现了电子商务”,“一定”对自 言内容再次肯定,强调所言内容的确定性性,具有断言功能,表达言者对所言内 容高度确定的态度。例(40) 中“……一定在某一点取得最小值”是引理而不是 公理,引理虽然可以用来证明定理,但它本身其实也是需要证明的,“一定”的 存在增强了本引理的断言力度,凸显了引理的定义者对该引理准确性的信心。
一定 2:表示强烈意愿
“一定 2”出现在陈述句和感叹句中,管控含有能愿动词“会、能(能够) 、 要”的谓词性结构。 “一定 2 ”是说话人对完成或实现某事充分必要性的说明, 强调重要性。说话人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预设自己的确定性推断为真,表明 言者想要某事实现的强烈愿望。说话认定推断内容的准确性,并主观标注其言说 内容重要性。 “一定 2”表示说话人希望话语内容能够引起听者的注意,能够使 听者对言说内容的充分必要性有所认识。
(43) 所以非人力资源的经理在做绩效评估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评估能 ..
按时完成,
(44) 非人资经理评估绩效时,一定要确保评估工作能按时完成。
 
 
1  王莹莹、邢丽亚(2019) 认为,副词“一定”表达认知情态、确认命题真值、强化情态意义。 “一定” 作为语气副词使用、体现言者个人想法态度的时候,其确认命题真值和强化情态意义具体表现为确定性推 断、实现某事的强烈意愿,这基本同王莹莹、邢丽亚(2019) 观点一致。此外,韩文羽(2020) 认为“一 定”处于必然类情态副词的边缘。
49
 
 
(45) 坚持……,一定能找到无数的有效资料。
(46) 只要……就一定能证成大道!
..
“一定”同“要、会、能(能够) ”共现,“要、会、能(能够) ”都是具 有情态义的能愿动词,“一定”凸显言者强烈的主观愿望,表示言者强烈希望某 事发生,强调事态在主观意志作用下得以实现为真的可能性。“确定性推断”被 强烈的主观意愿冲淡,言者个人意志被凸显,表明了言者对某种情况必须发生深 信不疑的态度。
 
3.3 语篇功能
 
语气副词“必然、必定、一定”在篇章组织及话语交际中的连接功能、焦点 功能和焦点功能,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这是该小类语气副词所含主观性的外在动 态表现。
3.3.1 焦点功能
“必然”类语气副词与说话人的主观认识、个人意愿密切相关,具有主观性, 标举主观极量,在句中具有语用焦点的作用。它们共同的语用认知特点是,说话 人认为一种情况的发生有近乎 100%的可能性, “必然、必定、一定”所认定的 情况尚未发生、没有实现为真。发生的极高可能性、实现的真实性,分列于现实 与非现实连续统量轴正负两个极点,存在极大差值。因此,同“确实”类、“果 然”类语气副词相比,该类副词能够代表一个主观极值,标举主观极量。我们依 据 Selkirk ( 1984、1995) 的焦点投射理论,分析“必然”类语气副词在句中的 焦点表现。
“必然、必定、一定”可以位于句内主语之后,但不一定会充当最高层谓语, 只具备较强的语用重音,使言者的注意力高度聚焦于自身,强化其所辖结构的语 义内容,突出该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希望听话人重视该部分内容。“必 然、必定、一定”不一定会充当句中首位语用焦点,焦点投射能力不完全,侧重 于对所辖内容的语义投射。因此,它们在受“也、都、还、又、却”等焦点敏感 算子管控时,语用重音被削弱的可能性很小。
(47) 否定……,必然会给教育工作造成严重后果。 ..
(48) ……,我们作为普通人也必然无力超脱物外。 ..
(49) ……,当且仅当,Y 必定同时获得利益……
..
(50) 无论什么事都必定形成一个共在状态……
..
(51) 每章的复习题……,一定要认真练习。 ..
(52)但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却又一定会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发展,…… ..
50
 
 
(47) (49) (51) 中的“必然”、“必定”、“一定”侧重于传递右侧内  容所表达的信息,凸显了言者观点看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引起听话人的重  视,并相信和认可自己的议论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必然、必定、一定”能  够受“也、都、还、又、就”管控,但同时也可以管控“也、都、还、又、就”, 如上例(48) (50) (52) 。由此可见,同“确实”类语气副词和“果然”类语  气副词相比,“必然、必定、一定”虽然投射范围不全面、仅能向其右侧管控成  分投射,但是该类语气副词的焦点投射能力强于“确实”类、“果然”类语气副  词的焦点投射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必然”类语气副词标举主观极量,而“确  实”类、“果然”类语气副词分别标举主观中量、主观大量,它们具有主观性成  分,既包含言者的个人认识,又包含言者强烈的意愿。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必  然”类在充当高层谓语方面具有不稳定性,较少位于谓语最外围,因此该小类语  气副词主观化不完全且程度较低,焦点投射域受限。
3.3.2 连接功能
“必然”类语气副词处在主观化的进程中,其所具有的概念意义中蕴含着一 定的逻辑推断成分,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通过逻辑思维关涉句内间的两个小句,表 达这两个小句逻辑上的顺承关系,为句子内部两小句所含的命题成分提供逻辑线 索。因此,该小类语气副词的连接功能以逻辑衔接为主,具体可分为逻辑衍推和 逻辑回溯。逻辑衍推是以前分句内容为前提条件,推断得出后分句的结果,即据 因断果; 逻辑回溯是以前分句内容为事实依据,推断得出后分句的原因。
“必定”在句子内部,既可以进行逻辑衍推,又可以进行逻辑回溯。例如:
(53) 因为它没有建立起应有的政府宏观调节机制,所以,资本主义的
改革,必定是“新政”式的福利体制的建立; 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之所以出现危
..
...
(54) ……但是,对某个人的便宜必定是有人无端地为他承担了成本。 ..
(55) ……,必定会带来官僚主义和权力意志。 ..
(56) 须知,名优商店是绝不允许经销假冒伪劣的,能摆上柜台的必定 ..
是信得过的名优商品。
例(53) 是逻辑衍推,用“必定”右侧的内容说明“必定”左侧内容的致使 结果。以政治经济学原理为认识根据,向前指向“…它没有建立起应有的政府宏 观调节机制” ,向后指向“必定”所辖命题内容,即“资本主义 的改革是‘新 政’式福利体制的建立”。例(54) 是逻辑回溯,用“必定”右侧内容说明“必 定”左侧内容的形成原因。以经济学理论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为背景, 肯定所辖论说内容,“为那些一去不复返的人背债的就是后……”为该论断提供 了事实旁证,补足该论断的事实前提。因为前文的背景信息可能有些抽象,所以
51
 
 
需要追补更为具体的事实细节,二者相互补充,为论题的确定性(言者认为的) 提供可靠的依据。
“必然”在句子内部,只能进行逻辑衍推,不能进行逻辑回溯,且逻辑衍推 受限较多。例如:
(57)《文通》 的作者主张从严,从严必然会有功能的交叉,不出所料,
..
在这个兴奋点上我们又看到了“用如”的说法……
(58) 追求非法利益的人,必然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改变作案手段。 ..
(59)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
(60) 由于周围国家同南的经济联系中断,合作受到影响,这些国家必 .
然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包括改变产品的传统运输路线。
例(57) 是逻辑衍推,用“必然”右侧的内容说明“必然”左侧内容的致使  结果。 “必然”位于复句的后分句,其所在小句言明的“从严会有功能的交叉” 这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以“《文通》 的作者主张从严”为大前提的,前后句之  间存在一定的逻辑衔接性,“必然”的存在可以凸显种逻辑上的衔接关系。例(59)  同样是逻辑衍推,“必然”对某种趋势或现象的推断,这种趋势可能是伴随发生  的、也可能是将来发生的。“要”为“必然”语义衔接方面逻辑衍推功能的浮现  提供显化条件。“必然”这种逻辑上的衔接作用,条件限制严格。首先要直接管  控能愿动词,其次位于复句中的后分句句中,并且所在复句是一个顺承复句,前  分句是后分句的前提条件。“必然”在逻辑衍推方面的语义衔接作用,仅特定的  条件下表现出来,其衔接前后句逻辑的作用并未发展完全。
“一定”在某些条下可以表现出逻辑衍推效果,但十分不稳定,有些时候能 够浮现出来,有些时候不能浮现出来。严格地说, “一定”不能进行逻辑衔接, 不具备连接功能。例如:
(61) 像那样的大场合,一定会有华丽、夸张的服装。 ..
(62) 如果……,你一定会惊讶于她的妩媚气质。 ..
(63) 只要你……你患病的概率一定大大减少。
..
(64) 各级工会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
“一定”在管控能愿动词“会”时,可以在全句中凸显一种逻辑衍推效果。 在不管控能愿动词“会”时,则不能在全局中凸显一种逻辑衍推效果。这说明, 其与“会”共现时所在语句的逻辑效果,并不是完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必然、必定、一定”都与说话人的个人认识有关,说话人在形成这些认识 时,大脑经历了某些理性的思考分析过程,这些思考过程大部分被保留下来,成 为词义的一部分。但是,言者为达成交际目的,理性思维、感性思维同时作用。 同时,语气副词“必然、必定、一定”本身具有主观性,含有主观量,并且还处
 
52
 
 
于主观化的过程中,蕴含在词义中的理性分析过程、逻辑推理线索,有的被固定 下来成为词义中稳定的底层组成部分,有的则被词义的主观性同化成为词义中较 为不稳定的表层浮现成分,逻辑成分分布的不同,造成了逻辑语义衔接功能的差 异。
3.3.3 人际功能
同“确实”类、“果然”类语气副词相比,“必然”类语气副词的拟对话性 较弱,它们主要以句内结构成分本身具有的主观认知内容为基础进行逻辑推断, 在话语互动环境中处于发话位置,直接陈说句内所含抽象的、非言者个人经验知 识及主观情感态度可以主导的、句子本身语义自足内容。因此该类语气副词在语 境中对于言者个人知识经验和主观情感体现得较少,人际互动性相对较弱。
在人际顺应方面,“必然”类语气副词隐含一种更加积极和直接的态度,其 所蕴含着的、源自言者的情绪波动较大、稍有些激烈。因此,该小类语气副词不 考虑语境中听话人的看法和态度,也不回应听话人可能存在的质疑,鲜少照顾到 听话人的心理感受,直接表达个人的判断和推测,基本上未顺应听话人的想法和 感受。这同时还伴随着强烈意愿的直接观点输出,往往使得该情境下的言语交际 行为带有一定的驱使、指令意味。言者作为发话人,输出自己的观点,听者作为 受话人,不得不接受发话人的观点。言者在该对话轮中处于强势地位,听者处于 弱势地位,这种话语交际没有为缓和冲突留有余地,不利于会话目的的顺利达成。 如果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发话人的社会权势地位本来就高于受话人,那么就加 剧了这种言语互动的不平衡性,不利于交谈行为的顺利进行,引起情感对立,使 人际关系的和谐面临威胁。
(65) 蒋“院长”领导的“政府”必然是大有所为的“政府”。
..
(66) 没想到你会来帮忙, 日后我必定重重酬谢。 ..
(67) 他已经清楚水中必定有毒。
..
(67) “第一是因为这是他的一份心意,我一定会穿,还有就是一定不 会不好看的。 ”
例(65) -(67) 中说话人或叙述者在使用“必然、必定、一定”凸显言说 内容的时候,基本上并没有在脑海中构拟听话人可能不认同或直接否定自己话语 内容的交际情景,在言者看来讲出个人观点是自己进行话语交际的首要目的。 (65) 中的“(我们更感到) …是一个大有为的‘政府’”、(66) 中的“日后 我必定重重酬谢”和(67) 中的“一定会穿”都是说话人的高度笃定观点或作出 的坚定承诺,言者使用“必然、必定、一定”是为来保证自己言说内容的可信度。 在言谈的开始,言者就抱有表达自己看法、讲明自己想法的迫切心愿,对自己话 语主导地位高度自信,因而说话人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听话人不接受自己言说内容
53
 
 
的情况,也并没有做好听话人否定自己言谈内容的心理准备。因此,说话人在使 用“必然、必定、一定”时只关注自己话语内容的输出程度和话语内容的可信性, 而没有对听话人的心理感受有所考量。例如,(65) 中说话人在意的是自己个人 的笃定看法——“蒋‘院长’的‘政府’会大有作为”, (66) 中说话人在意的 是自己做出承诺的履行效力“重重酬谢”, (67) 中叙述者在意的是被叙述的主 人公“陆小凤”内心想法的准确性“水其实是有毒的”, (68) 中说话人在意的 是自己个人想法的高度事像“会穿”“不会不好看”。上述文例中,言者在使用 “必然、必定、一定”时尽管可能会对话语环境有所顾忌,但这不是言者考量的 重点,在话语输出的备选项中就没有存在顺应听者感受、态度的选项。因此,言 者在众多话语输出备选项中也就不会选择可以顺应听话人感受的内容,更不会输 出相关顺应性话语。
“必然”类语气副词对其自身观点、态度以及认识直接而积极的输出,虽未  实现言语行为中的顺应原则,但是说话人的这种言语行为也是对其话语内容高度  自信的表现,即,他可以保证自己言说内容的真实性,能为听话人提供可靠的参  考,这在某种程度上遵守了话语交际中的真实性原则。在此过程中,说话人完成  了自己观点的输出,同样也是交际目的实现的一种方式。 “必然、必定、一定” 常常出现在报刊的政论文章中,正是因为这些政论文章所评述的国内外政治经济  内容。相对于阅读者,评论人一般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专业的知识,从某种程  度上他可以保证自己评论内容的可靠性,从而使阅读者信服,实现评论人的写作  目的。
总体而言,同“确实”类、“果然”类语气副词相比,语气副词“必然、必 定、一定”虽然没有实现顺应原则,但可以保证真实性原则的实现,实现交际目 的,也并不会违背话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在人际功能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
 
3.4 小结
 
语义特征方面。“必然、必定、一定”所附着的移情焦点作用并不突出,它 们在句内被去掉后,句意明显发生变化,意愿等级普遍偏低。“必然、必定、一 定”都是无定的,其无定性程度随前提条件的确定、不确定以及高度不确定而发 生变化。语气副词“必然、必定、一定”都具有非现实性,其所含非现实性认识 成分主要分布于基本的时间认知层面和非基本的抽象认知层面。
语义分布方面。“必然”肯定评估已然情况的所造成影响,对与未然事件相 关的情况作出确定性推断,肯定所言说内容的真实性。“必定”推断论说对象的 确定性发展趋势,对可能存在或发生某种情况的真实性作出肯定推测,同时保证
 
54
 
 
言者本人所承诺内容的真实性。“一定”具有强烈的主观意愿性,肯定评价某种 情况的正误、肯定评判言说内容、断言句内命题。
语篇功能方面。“必然”类语气副词在句中具有语用焦点的作用,标举主观 极量,焦点投射范围受限,其焦点投射能力强于“确实”类、“必然”类语气副 词。连接功能以逻辑衔接为主,通过逻辑过程关涉句内间的两个小句,表达这两 个小句逻辑上的顺承关系,包括逻辑衍推和逻辑回溯。“必然”类语气副词未顺 应听话人的想法和感受,而伴随着强烈意愿的直接观点输出,则使得该情境下的 言语交际行为带有一定的驱使、指令意味。
 
 
 
 
 
 
 
 
 
 
 
 
 
 
 
 
 
 
 
 
 
 
 
 
 
 
 
 
 
 
 
 
 
 
 
 
 
 
 
55
 
 
第四章 结语
 
本文我们以语义上有共性的肯定类语气副词“确实、着实、委实、果然、果  真、真的、必然、必定、一定”为研究对象,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以及对比分  析、个案分析的基础上,以肯定类语气副词所含的主观性为切入点,对该类语气  副词中每个副词的语义构成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细致的描写,并分析了“确实” 类、 “果然”类和“必然”类语气副词的篇章和话语功能。
“确实、着实、委实、果然、果真、真的、必然、必定、一定”都有语气副 词的用法,具有主观性,凸显主观意图,它们都受到句法环境的语义制约,主要 表现为意愿性、有定/无定、现实/非现实三个方面。其中,意愿性的高低是句内 叙述视点和移情焦点竞争的结果,有定、无定与否是言者个人觉察、认知和外在 话语环境交互影响的表现,现实、非现实则是影响认知内容真实性、可证性、可 靠性的根本制约因素。同时,它们都具有焦点功能、连接功能和人际功能,因此 能够扩大主观意图的句内影响、肯定评注句中所含命题,顺承句间逻辑、衔接话 语内容、连贯篇章结构,拟构对话情景、实现或部分实现人际顺应、彰显言者情 感态度、保证话语交际质量。
语气副词“确实、着实、委实”内部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它们意愿等级中等, 都具有现实性,主观肯定言说对象真实性,是具有强化功能的话语标记,在语义 组成方面的共同表现为[+叙实,+已然,+断定],标举主观中量。另一方面,它 们具体关涉内容的有定、无定性存在差异,三个域分布并不完全一致,共同具有 的现实性也具有高低差异。语气副词“果然、果真、真的”内部同样具有相同点 和不同之处。它们意愿等级较高,关涉有定成分且其具体关涉内容随句法位置变 化而变化,验证意料或前文内容的真实,也可以肯定言说对象的真实性,在语义 组成方面的共同表现为[+叙实,+已然/未然,+断定],标举主观大量。另一方面, 它们在现实性方面分化较大,话语标记能力并不等同。语气副词“必然、必定、 一定”意愿等级偏低,但可标举主观极量,不具有现实性、有定性,在语义组成 方面的共同表现为[-叙实,+未然,+断定]。
“确实”类、“果然”类、“必然”类语气副词之间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第一, “确实”类语气副词意愿等级中等, “果然”类语气副词意愿等级较高,  “必然”类语气副词意愿等级偏低; 第二, “确实”类语气副词标举主观中量,  “果然”类语气副词标举主观大量, “必然”类语气副词标举主观极量; 第三,  “确实”类、“果然”类语气副词通过语用成分和部分概念义连接语篇,“必然” 类语气副词通过逻辑概念义连接语篇; 第四,肯定类语气副词具有一定的拟对话   性,“果然”类语气副词的拟对话性较强,“必然”类语气副词的拟对话性较弱,
 
56
 
 
“确实”类语气副词的拟对话性较为一般、处于中等位置。第五,“确实”类语 气副词与既有事实密切相关,“果然”类语气副词与既有事实和意料中预期事实 有关,“必然”类语气副词与未实现的事件有关。总体而言,“果然”类语气副 词主观性较强、主观化程度最高,“必然”类语气副词主观性最强、主观化程度 较低,“确实”类语气副词主观性稍强、主观化程度较高、正处于主观化的进程 中。
综合全文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主观性的高低、主观化程度的不同,是肯
定类语气副词内部存在异同表现的深层原因,而言说谓语1的主观性评注则是肯
定类语气副词的根本属性。
首先,言者的个人认识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在“确实”类、 “果然” 类、“必然”类三小类语气副词的句法、语义、功能中起作用。句法—语义制约  的实质是肯定类语气副词主观性及主观化的句法环境表现,而其语义分布则是该  类语气副词的主观性及主观化的内部构成,焦点功能、连接功能和人际功能的根  本特点是主观性及主观化的外在功用具体表现。“确实”类、“果然”类和“必
然”类语气副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通过焦点投射功能差异、词汇衔接差异以及人
际顺应2差异具象化地表现出来。换言之,焦点功能、连接功能以及人际功能,
是整个肯定类语气副词主观性及主观化异同点的具体表现。焦点功能体现的是主
观量,连接功能体现的是主观性及主观化强弱,人际功能体现的是包含情感、判
断、鉴赏在内的主观态度3。
其次,肯定类语气副词是体现言者意愿的句内语用成分,受言者控制,具有
天然的可控性、 自主性特征,即[+言者,+自主,可控]4 ,这是肯定类语气副词
能够作为句内语用成分的核心语义因素。肯定类语气副词所在的句子主语和宾语
之所以能够合法地处于施受等级不对称的及物关系5中,主要是因为在某种程度
上受到了外在因素的强制性约束。作为语用角色的叙述视点、移情焦点,在句中 发挥作用,是句内主观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语宾语之前施、受事等级的不对称, 是句内及物性弱化的表现。此时,主语的施动性和宾语的受动性同时被减弱了, 弱施动性的施事将具体或抽象的行为动作传递出去,同时弱受动性的受事受到该
1  古川裕(2005) 指出,主体的隐退化和客体的显著化是汉语中动句式得以产生的语法动因,其背后原因 是结构主语和言说主语的分化,期间指向言说主语的言说谓语由实指变为虚指。肯定类语气副词受到言者 管控,并且处于不断虚化的过程中,是指向言说主语的言说谓语。
2  Leech ( 1983) 将言语行为分为四类,Verschueren (2000) 提出语言顺应论思想。意识顺应是肯定类语气 副词的人际顺应的主要特点。
3  付瑶(2015) 对 Martin 的评价系统理论进行了综合研究,她指出,评价是三个构建人际意义的主要语义 资源之一,而态度则是关于情感的,包括感情反应、对行为的判断和对事件的评估。
4  可控性与非可控性由袁毓林( 1991) 提出,林华勇(2006) 认为,可控与非可控这一对语法范畴在副词 中同样存在。
5  Hopper and Thompson ( 1980) 全面地从句子角度考虑与及物性相关的所有句法—语义因素。
 
 
具体或抽象的行为动作的影响。上述句法环境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言者主观意愿 的作用,即,言者希望该动作过程发生、想要看到相应的动作结果,也就是说言 者的主观意图是肯定类语气副词能够出现在句中、并对句中所含命题进行评注的
深层语义动因。
再次,在系统功能视域下,肯定类语气副词都含有元语增量1 ,能够评注句
内命题。“确实”类语气副词为所在句子命题评注个人态度,即赞同、认定或确 定性推断等,此时,说话人对所谈论对象真实与否发表自己的看法,具有现场性。 评注的内容是使话轮得以进行的当下谈论话题,其根本目的是交换信息和观点。 “果然”类语气副词为所在句子命题评注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凸显了语段中描写 叙述对象的时间先后性,具有过程性和事件性,其所评注和凸显的内容为了细化 所讲述的事件的过程,使得所叙事件进程更加流畅。“必然”类语气副词为所在 句子命题评注个人判断,同时也凸显语句事件态势。既不具有现场性,也不具有 事件性,它们所包含的是一种限时性和可能性,说明的主要还是言者自己的个人 判断,其根本目的在于发表言者的个人判断。
因此,我们认为言说谓语的主观性评注是肯定类语气副词的根本属性。
除此之外,由于理论水平、知识背景、研究视角以及时间的限制,本文还存 在着很多不足: 没有探究肯定类语气副词在各类句式中的分布,只是以主谓宾 (SVO)句为主要考察对象; 没有对肯定类语气副词与形容词、副词、语气助词 共现时的句法—语义差异进行细致分析,只是描写了肯定类语气副词本身的语义 分布; 等等。
 
参考文献
 
词典:
[1]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 [Z].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 [Z].北京: 商务印书 馆,2005.
[3] 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
[4] 王自强.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5] 王自强.现代汉语虚词用法小词典[Z].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6] 岑玉珍.汉语副词词典[Z].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专著:
[1]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2] 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上海: 商务印书馆,2011 年.
[3]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 中华书局,2014.
[4] 吕淑湘.中国文法要略[M].上海: 商务印书馆,1982.
[5] 奥托 ·叶斯柏森著,何勇、夏宁生等译,廖序东审订.语法哲学(下册) [M].语文出版 社,1985.
[6] 范开泰.语义分析说略[C].//语法研究和探索(4)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7] 邢福义.吴振国主编. 语言学概论[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齐春红.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06.
[9] 邓思颖.形式汉语句法学[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10]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0.
[11] 张谊生.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12]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4.
[13]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14]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5] 吕淑湘.中国文法要略[M].商务印书馆,1982.
[16]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5
[17]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修订本) [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6 [18] 刘丹青.语法调查研究手册(第二版) [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19] 巫雪如.先秦情态动词研究[M].台南: 中西书局,2018
[20] 岑玉珍.汉语副词词典[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1] 束定芳编著.认知语义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2] 王逢鑫著. 英语情态表达法[M].香港: 商务印书馆(香港) 有限公司, 1990.05. [23] 付瑶.评价系统的理论实践与研究[M].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5.
 
学位论文:
[1] 张晓英.语气副词“果然”的多角度分析[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王叶萍.副词“确实”和“实在”的多角度辨析[硕士论文].暨南大学,2008.
[3] 许娜.再肯定连接成分(“的确、确实、真的”) 研究[硕士论文].南昌大学,2008. [4] 张晓英.语气副词“果然”的多角度分析[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
[5] 柯雅婷.副词“确实”的话语关联与句法语义研究[硕士论文].暨南大学,2020.
[6] 廖颖.汉语“确定”类副词的语义韵考察及教学初探[硕士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20. [7] 张艺涵.汉语“X 实”类副词的相关教学问题分析[硕士论文].吉林大学,2019.
[8] 陈益娟.语气副词“确实”和“着实”的比较研究[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8. [9] 张艺涵.汉语“X 实”类副词的相关教学问题分析[硕士论文].吉林大学,2019.     [10] 郭燕明.“其实”类语气副词研究[硕士论文].兰州大学,2019.
[11] 陈益娟.语气副词“确实”和“着实”的比较研究[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8. [12] 刘金枝.语气副词“确实”的语义及篇章功能分析[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7.
[13] 吴志云.语气副词“确实”的多角度研究[硕士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0. [14] 杨永华.现代汉语叙实性话语标记语研究[硕士论文].扬州大学,2008.     [15] 刘冬.料定类语气副词研究[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5.
[16] 厉霁隽.“真”和“真的”论析——句法、语义、语用功能及其语法化过程和机制分析 [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3.
[17] 张伯江. 施事和受事的语义语用特征及其在句式中的实现[博士论文].复旦大 学,2007.
[18] 许光灿.现代汉语中几类预设触发语研究[博士论文].南开大学,2014. [19] 季安锋.汉语预设触发语研究[博士论文].南开大学,2009.
[20]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博士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21] 韩文羽.现代汉语必然类情态副词研究[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20.     [22]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博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1.
[23] 祁峰.现代汉语焦点研究[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12.
[24] 李晓琳.三个域与时间副词[博士论文].南开大学,2014.
 
期刊论文:
[1] 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 (01):62-71.   [2] 贺阳.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 (05):59-66.
[3] 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中国语文,2003 (01):17-31+95.
[4] 张亚军.语气副词的功能及其词类归属[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5 (05):69-72+76.
[5] 段业辉.语气副词的分布及语用功能[J].汉语学习,1995 (04):18-21.
[6] 郭锐.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J].中国语文, 1997 (03):162-175.
[7] 陈振宇,朴珉秀.话语标记“你看”、 “我看”与现实情态[J].语言科学,2006 (02):3-13.
[8]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 (03):195-204+287. [9] 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103-109
[10] 张德禄.从衔接到连贯——语篇连贯的解码过程探索[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4(4): 9-16
[11] 石毓智.论汉语的结构意义和词汇标记之关系——有定和无定范畴对汉语句法结构的 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2 (01):25-37+77
[12] 宫下尚子.关于“真”与“真的”作状语情况的考察[J].汉语学习,2002 (06):38-41.  [13] 李冰.“果然”与“果真”的用法考察及对比分析[J].汉语学习,2009 (04):100-105.  [14] 方清明.再论“真”与“真的”的语法意义与语用功能[J].汉语学习,2012 (05):95-103. [15] 陈颖.“真的”的虚化[J].语言研究,2010,30(04):62-66.
[16] 颜红菊.副词“真”的主观性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13 (01):119-122.
[17] 王莹莹,邢丽亚.论副词“一定”的三种用法——兼谈其对强必然性情态的强化机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42 (03):72-82.
[18]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J].汉语学 报,2005 (02):22-32+95.
[19] 林华勇.可控副词和非可控副词[J].语言研究,2005 (01):34-40.
[20] 袁毓林.祈使句式和状态补语的类[J].汉语学习,1991 (01):16-21.
[21] 张雪平.现代汉语非现实句的语义系统[J].世界汉语教学,2012,26(04):449-462.
[22] 王金鸽.基于语料库的副词“果真”独用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版),2016 (05):147-149.
[23] 叶建军.“果真”的词汇化及其语法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5):23-27.
[24] 潘明洁,曾传禄.副词“果真”与“真的”的用法初探[J].通化师范学院学 报,2014,35 (11):8-12.
[25] 孙倩.“果然”的词汇化及其过程中的两个问题[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版),2014 (08):38-40.
[26] 刘晓兰.副词、连词“果真”的来源[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3,32 (03):91-94.
[27] 魏红.“的确/确实”的主观化与语法化——兼议“的确”与“确实”的差异[J].云南 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8(03):46-51.
[28] 李冰.“果然”与“果真”的用法考察及对比分析[J].汉语学习,2009 (04):100-105.
[29] 周密.“实在”与“确实”——基于语料库的比较研究[J].长治学院学 报,2016,33 (04):86-88.
[30] 谷晓恒.汉语推断语气副词“果真”的语法特征及语义分析指向[J].青海民族学院学 报,2008 (02):143-145.
[31] 王金鸽.基于语料库的副词“果真”独用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版),2016 (05):147-149.
[32] 叶建军.“果真”的词汇化及其语法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5):23-27.
[33] 孙倩.“果然”的词汇化及其过程中的两个问题[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版),2014 (08):38-40.
[34] 刘晓兰.副词、连词“果真”的来源[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3,32 (03):91-94.
[35] 谷晓恒.汉语推断语气副词“果真”的语法特征及语义分析指向[J].青海民族学院学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