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 >

幼儿家庭亲职教育中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推荐人:写作督导机构 来源: 写作辅导机构 时间: 2022-02-16 15:34 阅读:
I
第1章 绪论 1
1.1选题背景 1
1.2研究意义 2
1.2.1理论意义 2
1.2.2现实意义 2
1.3研究方法 3
1.4概念界定 3
1.4.1亲职教育 3
1.4.2亲职教育与家庭教育 5
1.5理论基础 6
1.5.1认知行为理论 6
1.5.2家庭系统理论 7
1.5.3增能理论 7
1.6文献综述 8
1.6.1国内研究现状 8
1.6.2国外研究现状 10
1.6.3文献的简要评论 12
第2章 幼儿家庭亲职教育现状与需求分析 13
2.1幼儿家庭亲职教育基本情况 13
2.2幼儿父母亲职教育现状 13
2.3幼儿父母亲职教育需求评估 14
第3章 小组工作的介入过程 16
3.1小组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16
3.1.1专业服务的优势 16
3.1.2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16
3.1.3小组目标的明确性 16
3.2小组工作的实务模式 16
3.3小组工作实务目标 17
3.3.1总体目标 17
3.3.2具体目标 18
3.4小组工作方案设计 18
3.4.1小组的基本情况 18
3.4.2小组目标 19
3.4.3小组成员情况 19
3.4.4小组方案设计 19
3.4.5小组评估 22
第4章 小组工作实务内容 23
4.1小组前期 23
4.2小组中期 26
4.3小组后期 32
第5章 小组工作的成效评估 36
5.1小组工作过程评估 36
5.1.1小组前期阶段 36
5.1.2小组中期阶段 36
5.1.3小组后期阶段 37
5.2小组工作结果评估 37
5.2.1小组成员对小组的整体评价 37
5.2.2小组成员的改变情况 38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39
6.1结论 39
6.2反思 40
6.2.1小组工作技巧的运用 40
6.2.2忽略对其他群体的适用性研究 40
6.2.3亲职教育专业知识有待加强 41
6.2.4评估对象的缺失 42
参考文献 43
附录一亲职教育需求调查问卷 43
附录二亲职教育需求访谈提纲 51
附录三亲职教育小组评量表 5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53
致谢 54
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所发挥的作用远比社会与学校更为重要。可是很多家长在养育子女时感受到巨大压力,其原因在于他们不了解自己在这方面的责任和角色,不清楚孩子身心发展变化规律,缺乏主动高效的沟通交流方法。作为一项以帮助困难群体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已经注意到父母对亲职教育的强烈需求,并就此提出了社会工作视域下的系列干预方案。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最重要的专业方法之一,能够通过组内互动、经验分享、团队合作的方式,实现幼儿父母育儿能力的增长,促进家庭教育的顺利进行,实现自我价值认同和自我效能感提升。在介入幼儿家庭亲职教育方面,小组工作方法具备一定的有效性、契合性与可行性,具有服务专业性、目标明确性、活动多样性等专业优势,能够帮助幼儿父母习得亲子沟通与亲职实践的知识和技巧,提升自我效能感,以帮助其承担家庭责任、胜任教育者角色、促进亲子关系更加紧密。
为了解当前幼儿父母亲职教育发展状况,评测家长对亲职教育的需求,本文采取问卷调查与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在某艺术团内展开调查,并就亲职教育的需求问题向8位幼儿家长进行咨询。在家庭系统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和赋权理论的基础上,设立亲职教育能力提升小组,并根据实务过程及活动效果,就小组工作在亲职教育中的适用性进行反思与总结。
研究发现,在亲职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家长在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涵义认知混乱、角色和责任认识模糊、教育知识和技能储量不够、教育方式单一和社会资源匮乏等,这些都限制了幼儿父母亲职能力的提升。社会工作者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策划提供有关服务方案,并在幼儿家庭亲职教育能力提升小组活动中扮演好组织者、教育者和记录者角色,借助小组工作的方式,帮助幼儿父母切实改变亲子教育的观念,扩展幼儿家长的社会支持网,提高其亲职教育的能力。
 
关键词:小组工作;亲职教育;亲职实践;认知行为理论
 
 
 
 
第1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也是个性发展、认知行为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此时幼儿的想象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和语言能力都正处于萌芽阶段,即将面临由单一家庭生活进入伙伴生活、集体生活,由游戏娱乐为主到初步接受启蒙教育的转变。在这一时期,家庭是幼儿最重要、最直接的生活环境,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负责人,父母不仅要为幼儿创造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成长的必要条件,还要坚持以幼儿为本的原则,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与个性特点,给予适当的家庭教育,因材施教,提升教育质量,密切亲子关系。幼儿能否在家庭中建立信任关系、获得人文关怀、形成行为习惯,直接影响了其未来的情绪、情感、认知、精神与智力发展。因此家长作为幼儿的主要照顾者与教育引导者,必须不断规范自身的教育行为,提高教育能力与教育水平。
在目前以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家庭架构下,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提升。此外,在当前国家开放二孩的政策下,如何处理好第一胎和第二胎的家庭关系,如何开展更高效科学的亲子教育依旧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焦点问题。长久以来,女性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力量,一直在寻求经济独立和平等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权利。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与城市化速度的提升,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女性不再受限于家庭生活,男女两性开始平等享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权利,因此双职工家庭数量不断增加,这就在客观上导致了整个家庭教育的时间减少。所以,家长必须思考和学习如何均衡家庭和工作,如何保证高质量、长时间的家庭教育。
在信息时代、新媒体迅速崛起和多元性文化碰撞的背景下,以家长为核心的传统家庭教育理念早就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一方面,父母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管教打骂、多代长辈溺爱孩子等传统家庭教育特点已不适合当代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幼儿日常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较多,在现实社会沟通交中,家长在情感管理、良好习惯等方面缺乏正确积极的引导,造成亲子之间缺少足够的沟通交流,亲子关系趋于紧张等问题出现。针对频繁出现问题的家庭教育,人们逐渐引出了“亲职教育”这一概念,该概念建议父母调整以往的错误育儿观,学习现代化的科学技巧。为了尽快熟悉教育者的新角色,未来以父母为主体的亲职教育必然成为主流。
在社会工作角度,亲职教育的服务对象大多是幼儿的父母,该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借助外部和内部的资源使被服务者的亲职水平显著升高,扮演好父母的角色,进而实现家庭角色的社会化变革。社会工作者是专业性较高的职业,他们与项目负责人一起,探究资源并加以分享,组建亲子小组,举办相关的活动,尽可能对于目前的教育缺失问题进行改善优化,进而实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且增权赋能的终极目标。
基于此,本文以3-6岁幼儿父母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行为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增能理论为理论支撑,运用小组工作专业方法,探索社会工作介入亲职教育的路径,并对其实务过程进行评估,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亲职教育的适用性与不足,探索小组工作介入幼儿父母亲职教育的实务模式,既能够推动社会工作在多个问题领域的理论发展与实践研究,又有利于推进我国亲职教育工作的发展。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社会工作属于社会科学中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强调经过长期的实践来确定实务的模式方法,给助人活动带来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当前社会工作对介入亲职教育相关内容的研究多停留于宏观层面,然而在具体案例方面却有所缺失。本文则选择细节化的微观角度展开研究,首先明确亲职教育的概念定义、理论内容及存在的问题,试着从系统理论、增能理论、行为理论等角度出发,干预亲职教育的发展,同时借助实务操作对于整体的模式方法进行规范,给小组工作带来参考帮助,并且对研究视角进行丰富完善。
1.2.2现实意义
 
第一,对于幼儿来说,父母正确的亲职教育行为能够为家庭教育带来积极、正向的教育成果,其带来的认知、情感、智力等方面的启蒙会对幼儿未来的个性发展、认知行为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产生长期的影响;第二,对于幼儿家庭来说,提升亲职教育能力,有助于帮助家长明确亲职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点和误区,掌握亲职教育的知识和技巧,清除家庭内部“散养式”育儿的盲点,有效缓解家庭的教养压力,实现科学育儿。
 
1.3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在和访谈对象互动之前,社会工作者以研究目的为核心设计访谈提纲,并根据提纲主题展开访谈工作。访谈内容始终围绕“亲职教育”这一个焦点。访谈对象是8位来自黄岛区某艺术团的幼儿父母。访谈提纲设计主要围绕亲子沟通与亲子互动的技巧和方式、父母获取育养知识和技巧的途径、幼儿父母的亲职教育需求等方面进行。访谈结束后,社会工作者将访谈对象的回答收集完整,并进行及时的记录与整理,为后续评估需求、开展活动等提供分析依据。
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将在需求评估阶段和后期成效评估阶段使用问卷调查法,所使用的调查问卷《3—6岁幼儿家庭亲职教育需求的调查问卷》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社会工作者将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请被调查者按照问卷内所问的问题,根据自身情况如实填写答案。问卷的主要内容由被调查对象的基本身份信息、亲职教育认知的情况、亲职教育需求三个方面组成。当小组工作的最后一节活动结束时,为对活动效果进行准确评估,社会工作者会邀请小组成员进行满意度评量表的填写,并根据评量结果,评估小组工作的实务过程和实务成果。
1.4概念界定
 
1.4.1亲职教育
亲职教育最初是从家庭教育发展出来的,从定义层面来看尚未有明确的规定标准,可是从国外有关亲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能够发现其界定的范畴。亲职教育的相关概念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最早出现于一些西方国家。在美国,学者们将其称作“parentingeducation”;①②③德国研究者们则普遍将亲职教育的相关内容概念化为“双亲教育”;④在俄罗斯,同一含义的亲职教育被普遍称作为“家长教育”;⑤在我国台湾地区,相关的研究学者则将其定义为“亲职教育”。⑥从根本内涵进行分析,国内外学者的意见还没能够完全统一,但目前有几个典型的代表流派:部分学者把亲职教育定义成对于家长职能的拓展丰富,教家长怎样去做好自己的工作;⑦也有学者提出家长应该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丰富,不仅仅是幼儿的父母,也可以是朋友;⑧《教育大辞典》中将亲职教育定义为“家长为转变教育观念,清除教养盲点,习得亲职知识与技能而主动参与的教育活动”;⑨王连生将亲职教育分成了狭义和广义两大部分。在他看来广义层面的亲职教育指的是父母和孩子感情的培养塑造,至于狭义层面的亲职教育则指的是现代家庭结构中给父母以及准父母带来相应帮助指导服务,实现父母教养水平的提升,让孩子可以在父母的教育下成长为优秀的成人的教育活动;⑩林家兴提出狭义角度的亲职教育是特指那些给准父母以及父母提供的专业技能指导,帮助父母塑造科学合理的教养观念,而广义角度的亲职教育则是指广泛地帮助孩子正确成长的长辈教学
;⑪黄德祥提出,亲职教育有助于父母履行教导子女的责任,变成受孩子喜爱的正确的优秀的父母。⑫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亲职教育的定义如下:针对父母以及准父母而设置的,分析父母怎样才能够将自身的角色扮演好而开展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亲职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家长教育观念的改革,明确家长自我认知,提升家长的亲职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家长的教育自信以及热情,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1.4.2亲职教育与家庭教育
从定义角度来看,家庭教育与亲职教育之间既存在相同点也存在差异之处,因此当认识了亲职教育的相关定义以后,需要探究家庭教育的概念,并对二者加以区分,进而使服务的针对性与专属性更强。台湾知名学者王连生在《亲职与幼教》这本书内提出亲职教育指的是让父母学会怎样以正确、科学合理的方式教导孩子成长。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亲职教育更加关注于对父母的要求,同家庭教育的含义有着显著的差异。家庭教育的概念非常的宽泛,不单单包含了家长对于自己未成年的孩子的教导,同时还包含别的年长的祖父辈给孩子带来的教育,除此之外还包含更加广泛的不同代际之间展开的教育工作。
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主要区别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从教育重心来看,前者以家长为主体和重心,后者则以孩童为中心。家长在展开教育活动时需要从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第二,从教育原理角度来看,前者更加关注内心层面的触动;而后者则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召唤;第三,从教育模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前者倾向于辅导的模式,关注鼓励引导;而后者倾向于训导的方式,关注训诫;第四,从教育气氛来分析,前者更加关注民主,但不会过度放任,后者则更加倾向于权威,方便管教;第五,从教育的方式方法层面来分析,前者会扮演各种类型的角色,借助亲情展开交流,增进亲子感情;而后者会借助管教和身教的共同作用,希望孩子也能具备父母的三观。①
亲职教育的定义与家庭教育是相对的,父母的角色在亲职教育中会有更加清晰的规定。“亲职”的重点主要是父母,它提倡的是先对父母进行教育,使父母得到更好的成长,具备成为合格父母的资质,然后再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最后实现家庭的和睦。②这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家庭教育”不同,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孩子,更倾向于家庭中的所有长辈共同对孩子进行管教,使其成长成才。③因此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的不同,“家庭教育”倾向于通过管教使孩子成才,而“亲职教育”则倾向于通过对父母进行教育与能力的培养,对孩子进行引导。综上所述,“亲职教育”不仅限于父母或孩子单方面的改变,而是促进双方共同成长。①
虽然亲职教育与家庭教育所教育的对象各有不同,但是其最终目的是殊途同归的。不论是亲职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是为了孩子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了实现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两者进行的都是教育,都会有助于人的品格的提高以及未来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同时,亲职教育与家庭教育具有相似之处,例如在目标上,二者都是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为目标;在社会功能上,二者都会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产生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并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演进产生积极作用。
因此,家庭教育是父母向孩子传授生活和学习经验,而亲职教育则是父母为了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而对自己综合素质进行的二次提高。②两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亲职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庭教育,亲职教育的成果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的结果,所以对父母进行亲职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1.5理论基础
 
1.5.1认知行为理论
西方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首次提出了认知行为理论,自此开始,认知行为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认知行为理论中,阿德勒指出,认知作为中介与协调者,影响着人的行为。认知对某种行为的理解会影响个体是否采取该行为。③认知是认知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个人行为受到外在环境与内在认知的共同影响。从社会工作的视角看认知行为理论,我们认为服务对象的问题并不是先天的、固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学习习得的,因为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和偏差行为可以通过正确的学习而产生正向的改变。在实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会通过行为训练的方式改善服务对象的行为,同时也会运用一些干预方法改变服务对象的认知,进而推动其行为的改变。①
在幼儿家庭亲职教育能力提升的小组工作实务中,社会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在建立良好专业关系和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之上,调整幼儿家长错误的亲职教育观念与不理性行为,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②
1.5.2家庭系统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与传统的系统理论并没有明显的不同,只不过它是以家庭为单位,它是为了解决家庭问题,实现家庭的和谐而存在的。家庭系统理论,顾名思义,就是以家庭为系统,研究其运行机制的理论。③家庭内部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形成了一套成员内部彼此能够接受的运行机制,家庭成员不违背这个运作机制,在这套机制的运行下,就形成了一个平稳运作的家庭系统。家庭结构就是所有的家庭成员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下而形成的家庭模式。④在稳定的家庭模式下,家庭成员的一切行为都会对其他成员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并且可能会使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与认知发生变化。
家庭系统理论对小组工作介入幼儿家庭教育能力提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要求亲职教育是在以家庭为一整个系统的前提下进行,将父母与孩子看作一个家庭的整体,而不是以教育对象以及服务对象为标准对家庭进行分割。
1.5.3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是对人某方面的能力进行加强。增能的主要目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增能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个人或群体的权能,改变其无力感,使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与能力,⑤在遇到困难时,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增能理论的适用对象为某方面能力十分欠缺的弱势群体。究其根本,它是一种能够达到某种目的或实现某种目标的方法。①增能理论对亲职教育的影响在于,通过对幼儿家长进行教育,使家长获得成为优秀父母的方法或者具备成为合格父母的资质,为幼儿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所遇到的困境或者疑惑提供解决方法。
1.6文献综述
 
1.6.1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台湾学者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亲职教育这一概念。②21世纪初,大陆学者也开始对亲职教育相关内容有所关注。目前,亲职教育研究的主力军多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相关从事未成年人法律研究的学者。最近几年来,亲职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概念界定、开展途径、策略研究三方面进行
(1)关于亲职教育概念的研究
目前,学者们对亲职教育有关内涵的解释大同小异,但对有关亲职教育的对象、内容、目的等方面的看法却各抒己见。从对象层面看,顾明远认为亲职教育的对象是父母,③学者们也普遍认同这一观点,认为亲职教育是针对父母实施的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其目的在于使父母学会如何成为合格的家长。④如此看来,亲职教育是针对成人的教育,教育对象应是父母。
从内容层面看,亲职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教育父母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如台湾嘉义大学教育研究将亲职教育定义为帮助幼儿家长学习如何为人父母的知识和经验,以扮演好父母的角色;⑤徐海娇,柳海民也指出亲职教育以教授父母或准父母科学的育儿知识为主要内容。⑥总之,学者们将亲职教育的内容界定为一种教授父母或准父母科学的教养观念、知识、方法,以帮助其扮演合格的父母角色的教育活动。
从研究目的层面来看,亲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父母主动参与亲职学习,培养亲职技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①顾明远指出亲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转变父母的教育观,获得抚育知识技能;罗红霞,王明飞,杜娇提到亲职教育的开展目的是为了缓和以及构造家庭关系。②
在亲职教育的对象,内容和目的三方面学者们都有不同的研究观点。总之,亲职教育就是以父母为对象、以传授教养方式和教养技巧为内容、以提高父母教养能力为目的一种教养活动。
(2)关于亲职教育途径的研究
在宏观层面,陈雯认为推进亲职教育的发展,必须首先弘扬抚育文化以增进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弘扬社会合力以强化亲职教育推行的制度保障,弘扬两性平等观念以促进社会支持;③刘可欣和霍玉文提出,亲职教育的开展需要政府发挥作用与职责、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调动社会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并设置专门的研究机构。④在微观层面,亲职教育活动的开展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详细的教学计划,也没有具体、确定的课时安排。亲职教育能否有效展开完全取决于其采用的方式是否合理有效。如果缺乏正确的、科学的开展途径,亲职教育的积极效果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国内学者关于亲职教育开展方式和实施策略的研究,是未来认识和改善亲职教育开展方式与实施策略的重要依据。⑤
(3)关于亲职教育策略研究
国内学者对改善亲职教育对策,完善亲职措施等内容展开了深刻的研究。张爽和范永强认为,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父母创设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系统性的培训,为家长提供指导与咨询,并通过开设亲职教育课程、举办亲子活动等方式实现校内物力资源、人才资源、教育资源与亲职教育的有机整合,造福于学校和家庭;⑥吴洪珺认为公共图书馆具有开展亲职教育的优势,可作为亲职教育服务的提供主体之一,发展其社会教育功能,以信息资源为载体,以人才队伍为支撑,依托其便利的场地、设施等硬件条件,面向全社会提供平等性、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公共图书馆可通过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全面覆盖服务需求,提升服务指导性、针对性等方式,完善其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在我国亲职教育服务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①邓惠明提出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补充环节,也是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的重要方式。以开展社区家长学校的方式推广亲职教育,应坚持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等,开创良好的育人环境,完善家长学校的运作与管理;②谢美君在广州市海珠区南洲街道的需求调研和家庭服务中,聚焦学龄期学生家长的教育需求,以心理剧场为载体开展角色互动体验小组,通过组员亲身演绎的方式让每个家庭成员清晰认识到各自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责任。③总之,我国学者对亲职教育开展方式及实施策略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内容涉及比较广泛,研究视角较为多元。
1.6.2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亲职教育理论的研究
20世纪初,弗洛伊德“个体早期经验会影响成年生活”研究观点拓开了亲职教育的研究路线;④之后亲职教育理论体系又吸纳马斯洛、班杜拉的理论作为重要理论基础;同时,诸多学者们也将心理结构分析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生态取向系统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研究结果显示,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所承担的角色是多元的,父母在承担家长角色的同时,也必须承担教育与被教育者、领导与被领导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等多种社会角色。因此,父母在适应家长角色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相碰撞、相冲突的可能性。所以,亲职教育的理论基础应涵盖两个层次,第一,亲职教育应帮助父母找准自己在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当中的不同定位,明确自身职责,扮演好家庭教育者的角色;其二,亲职教育应该帮助家长,将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的教养活动中。
(2)关于亲职教育主要内容的研究
Lundahl认为,亲职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于如何改变幼儿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沟通方式,提高父母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而改善幼儿行为;①Volensky强调,亲职教育是幼儿父母主动接受亲职学习或亲职行为训练后,改进教育行为、改善教育方式、减缓教养压力的重要方式;②Marlene提出,亲职教育是以促进子女健康成长为目的,以教养知识与教养技巧为内容,面向幼儿父母提供的专业教育与训练方法。③
二十世纪初,弗洛伊德经过研究,提出了“个体的早期经验会对成年后的行为产生影响的”理论观点,由此家长开始关注幼儿的早期经历与早期教育。于是,亲职教育的内容开始以儿童成长中的问题为主。国外有关学者就亲职教育内容进行研究,指出父母不仅要在做好幼儿的卫生保健与教育培养工作的同时,稳固家庭结构、协调家庭关系,还要承担社会角色、履行社会责任。④因此,亲职教育的内容将围绕幼儿、家长、家庭等多主体展开,指导父母明确自身的角色与职责。总之,亲职教育的内容可以包含为人父母的教养态度,还包含夫妻之间的融洽关系,这样更有利于亲子沟通、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⑤
(3)关于社会工作介入亲职教育的研究
在五十年代,以德莱克尔和约翰·贝(John·Bell)为代表人物,学者们开始研究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亲职教育领域的干预措施和介入成果,并关注到了小组工作的介入优势。⑥研究者们将小组工作方法应用于亲职领域和家庭教育领域,以激励和协助沉默寡言的家庭成员去加入到家庭治疗的模式中。在同一时期的治疗师们把心理治疗的小组工作模式放在家庭功能系统的协调方面,然而,这些治疗师们注重对家庭沟通模式和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研究,并没有局限于研究家庭成员关系。美国的学者们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用于发展和辅导儿童的心理方面,在这一领域,子女在被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时候,必须要有父母的陪同,以此项举措来提高年轻父母育幼的能力和水平。①在美国,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的社会工作方法也逐渐被纳入到亲职教育的行动中来,它们利用各自的优势,为特殊家庭的父母提供个案的亲职教育服务,为不同群体的父母提供差异化的小组等不同的服务方式。②
1.6.3文献的简要评论
综上所述,国外的亲职教育研究起步较早,主要以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综合论述亲职教育在各方面开展的合理性。③在研究内容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既关注幼儿的成长,又关注家长的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同时还注意到了家庭环境与家庭结构的重要性。④纵观国内亲职教育的研究情况,发现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亲职教育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另一方面,亲职教育研究内容较为集中。对亲职教育现状的研究是学者们的研究焦点,部分研究会就当前亲职教育开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改善的具体措施。这些研究为未来的亲职教育项目提供了理论范本与实践经验,对于亲职活动中现存问题有预防与改进的作用,能够指导亲职教育工作提高成效。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