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推荐人:写作督导机构 来源: 写作辅导机构 时间: 2021-12-10 21:34 阅读:
 
 
摘 要
 
汉语字谜是以单个汉字为谜底的谜语。字谜的谜面根据汉字音、形、义某一 方面的特征, 对谜底汉字的间架结构进行了生动多样的描述。 针对字谜的语义理 解与建构有多种解读,本文采用非字面语言视角来探讨字谜的语义理解机制,将 字谜看作一种非字面语言形式, 并将谜面的常规语义定义为字谜的字面义, 解谜 所需的特殊语义定义为字谜的非字面义。
字谜既具有非字面语言形式的普遍特征, 又在以下两点上显著区别于其他非 字面语言类型。 第一,字谜的非字面义分别置于谜面与谜底之中, 谜面所蕴含的 非字面义呈中介作用, 点明了解谜的具体规则, 将谜面与谜底进行桥接; 谜底则 是非字面义的最终载体,依据“中介”所提供的规则而形成。谜面中的非字面义 “中介”是破解字谜最为关键的线索。 第二, 字谜的非字面义在本质上属于元语 言意义, 解谜者需要从元语言范畴上将整字、 笔画、部件看作二维平面事物进行 切分与重构,才能够顺利获取谜底。 以上两点充分体现了字谜作为非字面语言的 认知特殊性与复杂性。
当前语言学界对字谜的探索几乎均是理论型研究, 很难科学直观地表明字谜 的在线加工机制; 心理学界虽然有一些涉及字谜的实证研究, 但几乎均是把字谜 当作工具来考察顿悟现象, 并未将其视为一种语言现象加以解读。因此, 关于汉 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疑问。
本研究主要关注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字形字谜需要猜谜者增损离合谜面汉 字的形态结构以得到谜底(如“又进村中——树”), 意会字谜则是把谜面关键字 词同义替换为谜底汉字的构字部件(如“所托非人——魏”)。通过比较两者在构 造与理解上的异同,我们可以全面且深入地探究字谜的认知加工机制。
本博士论文共有两个研究目标: 其一是厘清汉语字谜加工的动态进程中不同 阶段的特点,其二是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
对研究目标一的探究基于实验一至实验四。前三个实验均采用眼动追踪技术, 其中实验一无启动条件, 目的是考察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 并明确字谜认知加工  过程的不同阶段; 实验二提供了字面语境与非字面语境, 探讨不同语境如何制约  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 实验三提供了两种启发程度不同的原型字谜, 研究原型启
III
 
 
发效应如何推进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 实验四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试图发现 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所涉及的神经活动。
结果发现, 字谜加工中必须首先提取谜面高凸显的字面义, 随后才能推理得 出解谜所需的低凸显的非字面义。 具体来看有三个阶段:( 1)字面义加工阶段, 即谜面常规义解读阶段。在这一阶段, 字谜类型、语境类型等因素不会对加工产 生影响, 所诱发的神经活动也比较相似, 原因在于字谜的谜面通常属于生活中常 见的四字短语, 认知个体此时仅需展开简单的直义语言加工。(2)字面义与非字 面义的竞争阶段。在这一阶段, 非字面语境及原型启发条件能够显著推进非字面 义的通达, 但字面语境可能会阻碍非字面义的通达。(3)非字面义加工阶段,即  谜底非常规义获取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对谜面中非字面义“中介”的确认, 以及 作为非字面义“载体”的谜底的形成。结果还发现, 字谜难度越高, 或语境强度 越低, 从字面义到非字面义 “中介”的言语推理过程就越困难,反映语义可预测 性程度(N400 成分) 与语义整合难度(LPC 成分) 的脑电成分的波幅就越大;  而一旦确定了非字面义“中介”, 从“中介”到“载体”的空间推理则比较简单, 认知个体往往能够顺利地从“中介”过渡到“载体”, 各种影响因素几乎不会再 对解谜的结果产生影响。通过对两种字谜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比较,本研究进一 步证明了意会字谜的加工难度高于字形字谜, 具体体现在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 程难于字形字谜,前者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后者,前者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后者。
研究目标二的实现以研究目标一为基础。我们基于相关理论, 综合了过往文  献与本研究中的所有实验结果, 在博士论文最后提出了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 阐释了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关联与互动作用,不仅对汉语  字谜这种语言现象本身进行了更为透彻的解析, 而且为非字面语言认知研究与人  类语言的理解机制研究提供了更为深入、全面的视角。
 
关键词:汉语字谜; 神经机制; 认知加工阶段; 眼动;事件相关电位
 
 
 
 
 
 
 
 
IV
 
 
VII
 
 
目 录
致 谢 .............................................................................................................................I
摘 要 ..........................................................................................................................III
插图清单 ...................................................................................................................XV
表格清单 ................................................................................................................XVII
缩略词表 .................................................................................................................XIX
1     绪论 ........................................................................................................................1
1.1  选题缘由..........................................................................................................1
1.2  字谜的界定与分类..........................................................................................5
1.3  研究目标与问题..............................................................................................9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10
1.5  研究意义........................................................................................................13
1.6  论文框架........................................................................................................14
2     文献综述 ..............................................................................................................17
2.1  汉语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17
2.1.1  语法修辞视角......................................................................................17
2.1.2  概念整合视角......................................................................................20
2.1.3  关联理论视角......................................................................................21
2.1.4  认知拓扑视角......................................................................................23
2.1.5  非字面语言视角..................................................................................24
2.2  汉语字谜理解的实证研究............................................................................26
2.2.1  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27
2.2.2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32
2.2.3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34
2.2.4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与神经表征..........................................37
2.3  本章小结........................................................................................................42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手段 ..........................................................................................45
3.1  理论基础........................................................................................................45
IX
 
3.1.1  基于“加工阶段”的非字面语言理论与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46  3.1.2  基于“凸显度”的非字面语言理论..................................................50
3.2  研究手段........................................................................................................57
3.2.1  眼动追踪技术......................................................................................57
3.2.2  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60
3.3  实验材料评定及汉语字谜库创建................................................................64
3.3.1  字谜初选..............................................................................................64
3.3.2  字谜谜面的规约度评定(预实验 a)...............................................65
3.3.3  字谜的主客观难度与合理性评定(预实验 b)...............................65
3.3.4  字谜启动语义的评定(预实验 c)...................................................66
3.3.5  原型字谜与干扰字谜的主客观启发程度评定(预实验 d)...........66
3.3.6  字谜匹配选项的评定(预实验 e)...................................................67
3.4  本章小结........................................................................................................68
4     实验一: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义通达进程的眼动研究 ..............................69
4.1  实验目的........................................................................................................69
4.2  实验方法........................................................................................................69
4.2.1  实验设计..............................................................................................69
4.2.2  实验被试..............................................................................................71
4.2.3  实验材料..............................................................................................71
4.2.4  实验仪器..............................................................................................72
4.2.5  实验流程..............................................................................................72
4.2.6  数据处理..............................................................................................73
4.3  结果与分析....................................................................................................73
4.3.1  行为数据..............................................................................................73
4.3.2  眼动数据..............................................................................................73
4.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义通达................................................................79
4.4.1  字谜加工中语义通达的三个阶段......................................................79
4.4.2  字谜类型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影响......................................................82
4.5  本章小结........................................................................................................84
 
X
 
5     实验二: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眼动研究 ......................................85
5.1  实验目的........................................................................................................85
5.2  实验方法........................................................................................................86
5.2.1  实验设计..............................................................................................86
5.2.2  实验被试..............................................................................................88
5.2.3  实验材料..............................................................................................88
5.2.4  实验仪器..............................................................................................88
5.2.5  实验流程..............................................................................................88
5.2.6  数据处理..............................................................................................89
5.3  结果与分析....................................................................................................89
5.3.1  行为数据..............................................................................................89
5.3.2  眼动数据..............................................................................................90
5.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95
5.4.1  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阻碍作用..............................................96
5.4.2  非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促进作用..........................................96
5.4.3  字谜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理论阐释与反思..........................................97
5.5  本章小结........................................................................................................99
6     实验三: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原型启发效应的眼动研究 ............................101
6.1  实验目的......................................................................................................101
6.2  实验方法......................................................................................................102
6.2.1  实验设计............................................................................................102
6.2.2  实验被试............................................................................................102
6.2.3  实验材料............................................................................................103
6.2.4  实验仪器............................................................................................103
6.2.5  实验流程............................................................................................103
6.2.6  数据处理............................................................................................104
6.3  结果与分析..................................................................................................104
6.3.1  行为数据............................................................................................104
6.3.2  眼动数据............................................................................................106
 
XI
 
6.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114
6.4.1  原型启发效应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催化作用.................................... 114
6.4.2  不同原型类型的具体启发效果........................................................ 115
6.4.3  字谜难度对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 119
6.4.4  对“低凸显假说”理论的反思........................................................121
6.5  本章小结......................................................................................................124
7     实验四: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神经活动的 ERP 研究 ..................................125
7.1  实验目的......................................................................................................125
7.2  实验方法......................................................................................................126
7.2.1  实验设计............................................................................................126
7.2.2  实验被试............................................................................................127
7.2.3  实验材料............................................................................................128
7.2.4  实验流程............................................................................................128
7.2.5  脑电记录与分析................................................................................129
7.3  结果与分析..................................................................................................130
7.3.1  行为数据............................................................................................130
7.3.2  脑电数据............................................................................................132
7.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137
7.4.1  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神经活动及本质特征................................137
7.4.2  字谜类型与启动类型对字谜神经加工的影响................................144
7.5  本章小结......................................................................................................146
8     汉语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特征 ........................................................................149
8.1  汉语字谜的一般认知特征..........................................................................149
8.1.1  非字面义的二重性特征....................................................................149
8.1.2  非字面义的元语言特征....................................................................152
8.1.3  语义通达的分步加工特征................................................................156
8.1.4  语境制约下的低凸显性特征............................................................161
8.1.5  原型启发下的快速解码特征............................................................166
8.2  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比较..............................................170
 
XII
 
8.2.1  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170
8.2.2  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字形字谜........................................172
8.2.3  意会字谜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字形字谜........................................174
8.3  字谜与其他非字面语言形式的认知神经加工异同..................................177
8.3.1  与其他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179
8.3.2  与中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182
8.3.3  与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184
8.3.4  在“汉语非字面语言规约层级递进模型”的位置........................187
8.4  本章小结......................................................................................................191
9     结论 ....................................................................................................................193
9.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193
9.1.1  厘清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特点....................................193
9.1.2  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195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198
9.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199
参考文献 ...................................................................................................................203
 
 
 
 
 
 
 
 
 
 
 
 
 
 
 
 
 
 
 
 
 
 
 
 
 
 
 
 
XIX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汉语字谜是以单个汉字为谜底的谜语, 具有独特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字谜构 思巧妙、形式灵活、内涵丰富,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文人一直 喜欢制作字谜, 竞猜娱乐; 而后猜灯谜这一传统习俗使汉语字谜得以广泛流传, 时至今日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字谜不仅使人惊叹于语言的博大精深, 更能培养 思维能力,充分展现人类的智慧。
汉字是一个复杂的分层系统, 可分为笔画、部件和整字三个层次, 这些层次 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就会产生新的汉字。字谜的创作与解答主要基于对这三 个层次的增损离合。字谜的谜面依据汉字造字规律, 或汉字的象形会意特征,鲜 明生动地表现出谜底汉字的各个组成部分 (朱承平, 2005:1)。
谜面是字谜艺术的精华所在, 它通常由生动简洁且通俗易懂的词语或句子构
成,有时以成语、习语、诗词歌谣等形式出现, 其中充满暗示、别有所指, 表面 上极力传达出与字谜真实意图完全无关的语义, 误导解谜者的思考方向, 但实际 上包括了许多线索, 从形态、语义或语音角度描绘出谜底汉字的特征, 与谜底汉 字紧密贴合 (朱承平, 2005:2),如:
(a)半真半假 (打一字) ——值
例(a)的谜面取材于成语,制谜者把成语“半真半假”的规约义“形容人不 是真心实意的态度”作为幌子, 以隐藏解谜所需的特殊语义 “一半‘真’字, 一 半‘假’字”。 猜谜者需要摆脱谜面规约义的误导, 取谜面中“真”字的上半部 分与“假”字的左半部分,得到“直”与“亻”,并将二者合为谜底汉字“值”。 “值”字与“半真半假”这个短语虽然在常规语义范畴上没有关联, 但根据字谜 的解答过程,二者在解谜所使用的特殊语义上实现了完美的契合。
本例字谜的制作与解答主要基于对谜面汉字的字形拆合, 这种字谜被称为字 形字谜。字谜中还有一种重要的类别为意会字谜,其制谜与解谜的原理主要基于 对谜面关键字词的同义替换,如:
(b)所托非人——魏
例(b)的谜面“所托非人”依然取材于成语,但其规约义“托付的人不可
1
 
 
靠”对破解字谜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起到误导作用。解谜者必须将谜面切分为 “所托”与“非人”两部分, 将“所托”同义替换为“委”,“非人”则引申为“鬼”, 把 “委”与“鬼”降级为构字部件, 合并得到谜底汉字 “魏”。 “魏”字与“所托 非人”没有常规语义上的相似性,但在解谜所需的特殊语义上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不论字谜的类型如何,其中均包含两种语义,一种是谜面的常规 语义,该语义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为人们所熟悉,但对于获得谜底没有帮助; 另一种是破解字谜所需的解谜语义,它通常不具备人们所熟悉的规约意义, 但与 谜底有着紧密的联系,对获取谜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邢强等, 2013a,2013b)。 字谜的解答需要认知个体突破谜面本身的规约义, 并通过多种心理加工获取解谜 所需的特殊语义线索,才能够得到谜底,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字谜在语言认知层 面的复杂性。
学界针对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有着多种阐释,主要的研究视角包括语法修 辞(例: 马庆株, 1989;朱承平, 1996;曹石珠,2020)、概念整合(张运桥, 2010;赵拓, 2013)、关联理论(刘茁, 2012;赵拓, 2013)、认知拓扑(张雪梅、 刘宇红,2018,2019b)与非字面语言(任婉, 2016;王小潞、王艺臻,2020)等 方面。本研究将采用非字面语言(non-literal languages)视角来探讨字谜的语义 理解机制,把字谜看作一种非字面语言形式, 并将字谜中的两种语义定义为“字 面义”与“非字面义”: 谜面的规约义即字谜的字面义,解谜所需的特殊语义为 字谜的非字面义;谜面中除了字面义之外也包含了非字面义, 而谜底则集中承载 了非字面义; 谜底在字面义范畴上通常与谜面没有关联, 但从非字面义范畴上扣 合于谜面。
非字面语言又被称为比喻性语言(figurative languages),是词汇、短语、句 子等各种语言形式的混合实体, 主要包括隐喻、幽默、双关语、习语、反语、字 谜等类别(马利军、张积家,2010;王小潞、郭晓群,2016)。听话人在理解各 类非字面语言形式时,均需超越常规语义与思维定势, 运用话语字面义之外的加 工获得说话人的正确意图(王小潞、郭晓群,2016;王小潞、王艺臻,2020)。 非字面语言中充满了句法与语义加工的矛盾,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竞争,词素与 整词的相悖以及不断反复的抑制与激活机制(马利军、张积家,2010)。当前 , 学界越来越重视语言生成与理解的本质, 研究范围也从字面语言扩展至非字面语
2
 
 
言,对非字面语言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语言规律与认知的了解。
在过去对非字面语言的研究中, 学者们通常选取隐喻、习语、反语、幽默等
日常语言交际中出现频率较高、较容易选择材料的非字面语言类型作为考察对象, 但几乎没有人将字谜作为非字面语言的一种形式来探索其认知过程(任婉, 2016; 王小潞、王艺臻,2020)。字谜由于具有较强的娱乐休闲功能,常被当作一种文  字游戏来看待, 容易使人忽略其独特且极具研究价值的语言理解机制。字谜与新  颖隐喻、 幽默以及反语同属低规约度、高新颖度的非字面语言类型, 这类表达往  往灵活多变, 并无储存于民族文化或认知个体心理词典的固定结构。若没有非字  面语境线索的存在, 人们通常会按照其字面义进行解读,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与  非字面语境相关联, 受话人才能成功获取其符合交际意图的非字面义。
但字谜与前面提到的低规约度、高新颖度的三类非字面语言形式(新颖隐喻、 幽默、反语) 又有一定的区别: 第一, 字谜的非字面义具有元语言特征。 另外三 者的非字面义通常具有隐喻性、引申性, 与实时语境相关性,基本上以正常的语 法规则呈现; 而想要获取字谜的非字面义却需要退回造字之初的元语言形式, 拆 解规约的词汇字面义, 将汉字本身看作平面二维事物进行切分与重组, 涉及到语 法的变异。第二, 字谜的非字面义具有极低的凸显度。字谜理解的难度相对高于 另外三种类型, 因为字谜的非字面义几乎完全不凸显, 如果没有较为有效的提示 或经过特定的训练, 受众通常很难激活其中的非字面义。第三, 字谜的字面义在 后期需要被抑制。字谜的字面义不像反语的字面义, 或双关语的主要词义那样参 与后期的语境整合; 虽然谜面的字面义可能由于极高的凸显度, 难以被认知个体 所抑制,在后期仍然会存留于解谜过程之中,但人们只有彻底摆脱这层高凸显义, 获取解谜所需的低凸显义, 才能最终通达谜底。 第四, 字谜通常不用于言语交际 的目的。字谜如今主要用于益智娱乐 (徐盛桓, 2018b),但其他类型的非字面语 言基本仍发挥着达成交际目的、强化交际效果的作用——“人们往往倾向于采用 一些具体、生动、形象的非字面语言来描述一些复杂、枯燥、抽象的概念”(王 小潞、郭晓群,2016)。
以上四点充分体现了字谜作为非字面语言的认知独特性与复杂性。如果从非 字面语言角度对字谜的认知理解机制展开研究, 不仅能够对字谜这种语言现象本 身进行更为透彻的解读, 而且可以进一步发掘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的特征, 补充
3
 
 
并完善非字面语言理论框架, 为非字面语言认知研究与人类语言的理解机制研究 提供更为深入、全面的视角。
就语言学界研究汉语字谜的文献资料来看, 国内学者多从语言修辞(例: 王  炜晨, 1983;朱承平,1996;李苏, 2005;曹石珠, 2020)以及认知语言学角度  (例: 刘茁,2012;赵拓, 2013;肖艳丽、朱全国,2014;徐盛桓,2018b;张雪  梅、刘宇红,2018 ,2019b)入手展开理论型研究,试图发现字谜脱离时间与空  间所存在的语言模式与规律, 这类研究很难科学直观地诠释字谜的在线加工机制。
虽然心理学界进行过一些关于字谜的在线实证研究, 但均是将字谜当作工具 来研究顿悟现象(例: 邱江等,2006;Wang et al. ,2009;Qiu et al. ,2010;Tian  et al.,2011;沈汪兵等, 2011,2012a,2012b;李文福等, 2013;邢强等, 2013a , 2013b,2017)或汉字识别的时间进程(罗俊龙等,2013),而并未将其视为一种 语言现象来讨论其中的认知过程与神经加工机制,缺乏对字谜语义理解的阐释。
在当前发表的研究中, 只有任婉(2016)的硕士论文是将字谜视为一种非字 面语言来考察的实证研究, 并把字谜分为字形字谜和意会字谜进行比较。但该论 文选取的语料相对较少, 而且只采用了离线的问卷法来收集数据, 仅获得了正确 率一个指标, 无法考察字谜的在线加工机制。此外, 该文章对字谜语义理解过程 的讨论也略显笼统,并且更注重从顿悟视角来探讨这一过程。
整体来看,在字谜研究领域,从语言修辞及认知语言学角度展开的理论与定 性分析较多, 从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角度进行的实证定量研究较少; 以字谜 为研究工具的实证研究较多, 将字谜看作语言现象来讨论的实证研究较少; 使用 单一研究方法的文献较多, 采用在线、离线一体化研究方法的文献较少。 因此, 关于汉语字谜的语言认知机制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疑问,很有必要从这些方面入 手, 采用多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 交叉的方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将语言层面上对字谜语言模式与规律的探索, 与心理认知范畴内对字谜在线加工 的考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综上, 从非字面语言角度研究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具有较强的创新 性与研究价值。字谜既呈现出非字面语言形式的普遍特征,又因其极低的规约性、 极高的新颖度与对元语言语境的依赖而区别于其他非字面语言类型。周作人 (1925)曾说过, 中国的文字适用于游戏, 这是有趣而值得尝试的研究领域; 朱
4
 
 
承平(2005:305)认为, 字谜在汉字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此中大有学问; 徐盛桓(2018b)也呼吁,学界不应该将谜语的建构看作简单的娱乐活动或雕虫 小技, 而应该对其有新的诠释。因此,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字谜独特的语言理 解机制, 致力于构建字谜的认知加工模型, 并以此促进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理论 的发展。同时, 伴随当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国人对字谜的关注 逐渐增多, 尤其是适逢中华传统佳节之时, 字谜已经成为各种游艺、联欢活动中 的常设项目。字谜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文学艺术属性, 还呈现出较强的知 识性和趣味性, 能够发挥娱乐与社交的功能,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丰富大 众文化生活, 所以非常值得学界进一步关注。
1.2  字谜的界定与分类
 
中国的字谜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早期没有“谜语”这个专门称谓, 而是采用 “隐语”“廋语”等命名方式, 并且其主要的社会功能不在于娱乐, 而是更多用 于政治、军事、外交等场合来传达密言、进行警示。 真正意义的字谜出现于汉魏。 东汉末期,著名文学家蔡邕阅读了曹娥碑上文采斐然的碑文之后,在碑阴书写“黄 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曹操随后解出“黄绢, 色丝也, 于字为‘绝’; 幼 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儿之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 于字为‘辞’”, 即“绝妙好辞”(徐盛桓, 2018b)。曹娥碑阴的这八个字被誉为 中国字谜的开端。元宵节猜灯谜的历史文化传统则是字谜发展的重要环节, 使字 谜以及其他谜语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柳忠良,2014:4)。猜灯谜的习俗成熟于两 宋时期, 如今依然是每年元宵节和其他一些节日的保留活动, 受到了人民群众的 广泛喜爱。
《现代汉语词典》 对字谜的定义为“用字做谜底的谜语。如‘拿不出手’, 谜底是‘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1519)。根据朱 承平的解释(2005:1),字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字谜指以字作为谜底的 谜语, 可以不限定字的数量, 所以单字、 词语、句子均能做谜底; 而狭义的字谜 指的是以单个汉字作为谜底的谜语, 这类字谜注重字形组合与部件搭配。本研究 所涉及的是狭义范畴的、以单个汉字为谜底的谜语,下文将不再特别标注。
字谜通常由三个元素构成: 谜面、谜目、谜底。谜面是字谜的主体, 为解谜
 
5
 
 
者提供基本的提示或线索, 通常是从谜底汉字的音、形、义等特征入手对谜底汉 字进行描述的话语(曹石珠, 2012:12); 谜目用于限制谜底的范围,是与谜面 同时出现的提示语(例如“打一字”), 本研究中所有字谜的谜目均为“打一字”, 之后将不再特别说明; 谜底是字谜的答案,即制谜者创作谜面时所依据的那个汉 字(曹石珠, 2012:12)。
一些学者认为, 英语中也存在类似的、涉及书写系统离合的字谜(汪榕培, 1996;Dienhart ,1999;刘茁, 2012;张雪梅、刘宇红,2018),如“Whatmakes  oil boil? (答案为字母‘b’)”。 英语字谜与汉语字谜虽然在离合现象上具有一些相 同之处,但英语字谜的制作与解答依据的是字母、音节的离合, 受限于字母这一 构词单位(张雪梅、刘宇红,2019), 而汉语字谜综合利用了汉字的笔画、部件 等元素与形、音、义等特征。另外, 英语字谜几乎均是在词语的层面上运作, 而 汉语字谜主要是在单字的层面上运作, 单个汉字有时并不等同于词语(刘茁, 2012),所以两类字谜的构成与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区别。为了使本研究的对象更 为明确, 本文接下来的部分将不再关注英语或其他外语中的字谜, 仅针对以单个 汉字为谜底的字谜展开讨论。
就字谜的分类而言, 工具书或科普书籍通常按照谜面的字数或一些主要的猜  谜方法进行罗列(申江 ,2000;刘敬余, 2012)。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 有学者  根据析字①修辞格将字谜分为拆字谜、并字谜、减字谜、增笔谜与连用谜(曹石  珠, 2012:12),或按照“离合、拆解、损减、增加、 变形、错位”的析字方法进  行分类(赵拓, 2013),但本文认为, 这些均属于字形拆合的范畴, 不能详尽地  包括所有种类的字谜。任婉(2016)将字谜分为涉及谜面汉字字形拆合的字形字  谜与涉及谜面汉字语义替换的意会字谜, 但这两种分类仍然不够全面, 未把利用  谐音、象形等构成的字谜包括进去。张杰等人(2014)基于 “别解”的构成方式  将字谜分为语音别解谜(通过多音字的音变来实现别解的字谜)、形式别解谜(通   过对字形进行增损离合, 对句型进行语法变换或对汉字进行象形比拟来实现别解  的字谜)与语义别解谜(通过摆脱字面义限制,采用新异语义来实现别解的字谜) , 但语义别解谜中同时包含了所谓字形字谜与所谓意会字谜, 该分类依然不够细致。 洪东流( 1985:66)从字谜内部结构的特点出发,将字谜分为“合成”“包含”
 
① 根据汉字的形、音、义,进行化形、谐音、衍义等的修辞手法,主要方式有离合、增损、借形、借 音、切脚、双反、代换、牵附等(陈望道,2001:145)。
6
 
 
“增损”“离合”“会意”“象形”“谐音”“顺口溜诗”, 虽然该分类非常全面, 几  乎包含了所有种类的字谜,但笔者认为,其中“合成”“包含”“增损”“离合” 均可以归属于字形拆合类别, 应该进行一些简化。
结合以上研究与散见于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料① ,本文根据字谜的制作与解答 方法, 将汉语字谜分为字形字谜(通过增损离合谜面汉字结构得到谜底汉字,如 “半真半假——值”)、意会字谜(将谜面中的关键字词同义替换为谜底汉字的构 字部件,如“所托非人——魏”)、象形字谜(谜面通过拟人拟物手法, 将谜底汉 字的整字或部件加以形象化,如“一弯新月伴三星——心”) 与谐音字谜(通过 一字多音特点把谜面中的某些字或词作他义解释,如“听其音,知其商——殷”)。
由于象形字谜与谐音字谜的数量非常少,或对猜谜者的中华文化知识储备的 要求过高, 本文只聚焦于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 前一节已经提供了字形字谜与意 会字谜的例子,为了更好地阐明两种字谜的理解机制,此处将再次举例加以说明:
(c)又进村中——树
(d)步调一致——跻
例(c)是一个字形字谜, 解谜者需要摆脱谜面的常规语义 “再一次进入村  子中”的干扰, 将谜面中的汉字看作平面二维事物进行拆解, 把“村”字拆为“木” 与“寸”两部分, 再把“又”字放在“木”与“寸”之间, 最后形成谜底汉字“树”。
例(d)是一个意会字谜,其理解机制与字形字谜有所不同。解谜者需要把 谜面“步调一致”切分为“步调”与“一致”两部分, 将“步调”同义替换为“足”, 将“一致”替换为“齐”, 把“足”与“齐”降级为构字部件, 合并二者以得到谜 底“跻”。
由此可见, 解答意会字谜除了组合字形之外, 还需要展开更为深入的语义推 理与联想。认知个体必须恰当地切分谜面, 将谜面中的关键字词同义替换为谜底 汉字的笔画或部件; 但切分与替换具有非常多的可能性,猜谜者必须反复推导与 尝试。另外, 字形字谜的谜面中通常已经提供了谜底汉字的构字部件, 而意会字 谜的谜面中往往没有包含谜底汉字的构字部件, 需要猜谜者自己进行思考, 所以 意会字谜比字形字谜的理解更为复杂而困难。
在本章 1.1 中已经提到, 本研究将从非字面语言视角看待字谜。 结合字谜的
 
 
 
①“四种典型的字谜类型”- 百度文库 https://wenku.baidu.com/view/99ee921d7cd184254a353508.html
7
 
 
特征与非字面语言的相关理论, 我们将谜面的常规语义定义为字谜的字面义, 解 谜所需的特殊语义定义为字谜的非字面义。但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点是字谜的 非字面义不仅体现于谜底之中, 也包含于谜面之中,谜面中的非字面义线索必须 通过对谜面的字面义进行“别解”而获取; 第二点是字谜的非字面义在本质上属 于元语言意义,必须从元语言范畴展开加工才能得到该意义。
下面首先关注第一点。 本文假设, 谜面所包含的非字面义与谜底所具有的非 字面义共同构成了字谜的非字面义。谜面的非字面义呈“中介”性质,提供了解 谜的具体规则, 起到将谜面连接至谜底的作用; 而谜底的非字面义呈“载体”性 质,根据“中介”所提供的规则而形成, 集中承载了字谜的非字面义, 在非字面 义层面扣合于谜面 (见图 1.1)。谜底汉字本身的字义不参与字谜的理解, 在解谜 中可以得到忽略,字谜的非字面义最终指向的是谜底汉字的字形, 而非字义。下 文将不再提及谜底汉字的常规字义。
具体来看, 对于字形字谜, 其非字面义“中介”的内容是从谜面中所提取的 字形拆合规则, 需要拆合的部件已经包含于谜面的汉字之中, 如字谜“又进村中 ——树”的非字面义“中介”是“将‘又’字放入‘木’与‘寸’之中”; 而意会 字谜的非字面义“中介”提供了谜面的切分方法与同义替换的最终内容, 如字谜 “步调一致——跻”的非字面义 “中介”是“将‘步调’同义替换为‘足’,将
‘一致’同义替换为‘齐’”, 但是 “足”和“齐”不是谜面汉字已有的部件, 猜 谜者需要反复斟酌才能得出这两个构字部件。因此, 相比字形字谜, 获取意会字 谜的非字面义“中介”的步骤更多,难度更大。
 
图 1.1  字谜中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关系
 
就第二点而言,字谜的非字面义具有元语言特征,与其他非字面语言形式的  非字面义有所区别。后者的非字面义通常是隐喻义,或由实时语境引申出的意义, 但字谜的非字面义不能按照词汇形式来分析, 而是退回了造字之初的元语言形式,
8
 
 
需要从元语言层面将汉字、 笔画、部件看作平面事物进行组合(刘茁, 2012), 所以字谜的非字面义在本质上是一种元语言意义(见图 1.2)。谜面所包含的非字 面义“中介”可以看作元语言义“中介”,谜底可以被视为元语言义“载体”。
结合字谜类型来看, 字形字谜的破解主要是在元语言意义上对谜面汉字及其 部件、笔画进行拆分与重组, 以得到谜底汉字; 而意会字谜则是将谜面词语的同 义字置于元语言范畴, 将整字降级为谜底汉字的构字部件加以组合。
 
图 1.2  不同类型非字面语言中非字面义的属性差异
 
综上,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以单个汉字为谜底的字谜。谜面通常是一个常规短 语,在字面义上看似与谜底汉字不相关,但其实充满暗示线索。谜面根据汉字音、 形、义的特征, 对谜底汉字进行了生动多样的描述, 在非字面义范畴上扣合于谜 底汉字。本文根据字谜制作与解答的原理, 选取了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两种类型 进行研究。字形字谜聚焦于字形拆合, 意会字谜的重点在于语义替换, 这两种字 谜的理解过程具有一定的区别, 能够使我们更为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字谜的认知机 制。 另外, 本研究主要将字谜看作非字面语言体系中的一种类型, 字谜谜面的规 约语义是其字面义, 解谜所需的特殊语义是其非字面义; 谜面同时包含了字面义 与非字面义, 谜底则集中承载了非字面义。字谜的非字面义在本质上属于元语言 意义,需要在元语言层面展开加工。
1.3  研究目标与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有二: 其一是厘清汉语字谜加工的动态进程中不同阶段的 特点,其二是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
为了更好地完成研究目标一, 本文将其转化为如下四个研究问题, 并在四个 章节中分别进行探讨:
(1)汉语字谜的语义通达是如何实现的?(第四章)
9
 
 
(2)语境如何制约汉语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  (第五章)
(3)原型启发效应如何推进汉语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  (第六章)
(4)汉语字谜语义通达的各个阶段涉及哪些神经活动?(第七章)
本文将首先探究汉语字谜加工的语义通达进程(实验一), 试图明确字谜认 知加工过程的不同阶段。 过往研究虽然对此鲜有涉及, 但结合字谜的特征与低规 约度非字面语言的相关研究, 我们认为,这一动态过程包括“谜面字面义的优先 提取”、 “对谜面字面义的抑制”以及“非字面义的激活与通达”等阶段。这些阶 段可能顺次到达, 也可能有所重叠。接下来, 本文将考察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 语境效应(实验二)与原型启发效应(实验三), 实验二中的非字面语境与实验 三中的原型启发效应可能会缩短“字面义整合”的阶段, 并相应地催化“字面义 抑制”与“非字面义通达”阶段的到来; 而实验二中的字面语境可能会加强字面 义的干扰, 推迟非字面义的通达。另外, 本文还将探索字谜语义通达的各个阶段 所涉及的神经活动(实验四)。虽然心理学界有一些关于字谜的神经认知研究, 但字谜在其中往往被当作研究顿悟的工具(例: 邱江等, 2006;Luo etal.,2011; 邢强等,2017), 而非一种语言现象。 不同的神经活动可以反映不同的心理加工 机制, 因而实验四能够为字谜动态加工过程中的语言认知特征提供更多佐证。
完成目标一之后, 本研究将着眼于目标二, 试图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神经心 理模型。 笔者在四个实验以及过往文献的基础之上, 致力于提出一个较为完善的 字谜动态加工模型, 以期为字谜认知与非字面语言加工理论做出一定的贡献, 并 为未来本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本研究采用在线与离线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语言理解的实验中, 在线加工 研究指的是在语言活动进行之中采集数据, 离线加工研究指的是在语言活动结束 之后采集数据。非字面语言加工的在线研究主要采用自定步速阅读(self-paced reading)、眼动追踪(eye-tracking)、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 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等技术, 记录 被试阅读材料时的反应时、眼动轨迹、脑电波信号等, 用以观察认知个体实时的 心理加工活动。离线研究包括问卷测试、语料库提取分析等形式, 通常记录的是
10
 
 
被试阅读后所进行的判断或事后回忆, 根据离线数据推断出认知个体当时的心理 加工活动。
不同的研究手段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离线的问卷法完成效率比较高, 发 放与回收较为方便, 但仅能呈现回答结果, 实验者还需从结果推断出相应的心理 加工过程, 且参与者的某些回答与研究者的评定标准可能相对主观; 在线的眼动 追踪技术通过记录眼球在一段时间内的连续眼动, 较为真实地反映了被试在完成 任务过程中的眼动轨迹, 但对其的阐释在实质上也是根据“眼脑假说(eye-mind  hypothesis)”,即“所看即所想”(Just & Carpenter ,1980)推断而来; ERP 技术 直接捕获了针对特定任务刺激的脑电活动, 能够达到毫秒级的精确度, 可以清晰 准确地记录脑电的动态时程变化,但是由于严格的实验条件限制,操作相对困难, 并且被试只能在实验室条件下接触经过特殊处理的语料,生态效度较低。
考虑到各类实验技术的优缺点, 并试图克服某一手段的局限性, 本文将依据 具体的实验目的选取不同的研究方法(见图 1.3),致力于获得精确度更高的结果, 以合理地解答研究问题,完成实验目标。
 
图 1.3  实验技术路线图
 
首先, 在预实验阶段, 本文将利用问卷调查创建实验字谜库。笔者首先在互 联网与书籍上搜集字谜作为预备的实验语料, 接下来会展开五个子实验, 运用多
种问卷, 试图量化测试字谜的各项指标(谜面规约度; 字谜难度; 字谜合理性; 启动条件的相关评定; 选项的相关评定),依据量化指标进一步筛选字谜,并建 立实验字谜库(见附录 1 至 5),为后续眼动与脑电实验提供科学的实验材料。
11
 
 
第二阶段包含三个眼动实验, 每个实验将招募不同的被试。三个实验虽然具 有不同的启动条件, 但测试字谜相同, 并且均会呈现测试字谜与四个选项(正确 选项; 与谜面字面义相关的语义干扰项; 与谜底汉字或谜面关键汉字形态相似的 字形干扰项;无关选项),四个选项被划分为四个兴趣区,考察被试在解答字谜 的过程中对这四个兴趣区的注视比例变化情况。选项的添加既是为了加速理解过 程, 又是为了根据被试对备选答案的注视比例差异来研究其思路的发展。本文假 设, 由于谜面具有凸显的常规语义, 猜谜者很可能首先被与谜面常规语义接近的 语义干扰项所吸引, 正确解谜的被试会逐渐增加对正确选项的注视,而回答错误 的被试可能被困于四个选项之间, 无法做出决定。三个眼动实验会设置不同的启 动条件, 分别为无启动(实验一)、常规语义启动(实验二)、解谜语义启动(实  验二)、形态相似原型字谜启动 (实验三) 与结构相似原型字谜启动 (实验三)。 实验一由于无启动条件, 能够反映认知个体自发性的思路进展, 揭示字谜的语义 通达进程; 实验二通过语义启动范式, 致力于考察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探讨字面语境与非字面语境如何制约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 实验三通过原型字谜 的添加来研究字谜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并讨论原型启发效应如何推进字谜的 语义通达进程。综合三个实验, 本文假定, 启发程度越高的条件越能抑制字谜字 面义的干扰,并推进字谜非字面义的通达。
第三阶段采用时间分辨率高且对特定认知事件敏感的 ERP 技术进行研究, 通过模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验证期),试图发 现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神经活动。实验四还将设置具有启发性 (形态相似且解 谜原理相同的启动字谜) 与干扰性 (形态相似但解谜原理不同的启动字谜) 的两 种启动条件, 考察二者对字谜神经加工机制的影响。我们假定,启发条件能够促 进字谜非字面义的获取, 而干扰条件会使被试受到极大的限制, 很难找到准确的 非字面义线索以完成解谜。两种条件的差异可能会在表示语义可预测性、语义整 合难度等方面的脑电成分中有所反映。
综上, 本研究将采用在线与离线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考察汉语字谜的认 知加工阶段及特征, 试图构建字谜理解的总体动态模型, 进一步促进并完善非字 面语言加工理论的发展。
 
 
12
 
 
1.5  研究意义
 
本研究首次采用非字面语言视角考察字谜的在线加工机制, 具体的研究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第一, 理论架构层面: 促进字谜加工理论与非字面语言加工理论的发展。从 狭义上看, 本研究致力于阐明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及其中的影响因素与制 约, 较为全面、深入地界定字谜的认知特征, 对字谜在非字面语言加工系统中的 位置进行更为明确的界定,并提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从广义上看, 本研究能够根据字谜认知加工中具有独特性与规律性的语义整合机制, 进一步完 善非字面语言的相关研究, 为非字面语言加工提供更多证据, 以促进非字面语言 相关理论的发展以及学界对人类语言理解模式的认知。另外, 本研究对所基于的 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也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反思与完善。
第二, 研究方法层面: 拓宽汉语字谜的刺激呈现方式、通道选择等。本研究 将综合采用离线问卷、在线眼动追踪技术与 ERP 技术等多种研究方法立体化探 究汉语字谜的加工特征,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与实验设计选取不同的研究手段, 从加工时程、神经活动等角度探讨汉语字谜的认知机制。眼动追踪技术将首次被 用于以单个汉字为谜底的字谜研究, 通过其记录的眼球运动能够较为准确地推测 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 ERP 技术会高精度地记录连续性的脑电活动,能够较为清 晰地反映各个加工阶段的认知特征; 问卷测量可以科学地评定实验语料, 保证后 续研究的有效性。
第三,教学实践层面:为汉字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在汉字教学中运用字谜,  首先可以强化学习者的汉字构型意识。由于字谜的生成与理解主要是通过增损离 合汉字的构字部件来实现, 学生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部件意识及正字法意识, 符 合如今的部件教学理念。其次, 字谜蕴含了大量的汉语文化知识, 学生在记忆汉 字音形义的同时, 也可增进对汉语文化的了解。再次, 字谜赋予教学幽默性, 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兴趣与积极情感,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最后, 解答字谜可以从概念认知层面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掌握。猜谜者需要超越谜面的字 面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谜底, 而这种对语言的非字面加工会使学生从深层次理解并 习得汉语。
第四, 文化传承层面: 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久以来, 字谜都是
13
 
 
中国民间集体智慧创作的产物, 不仅具有益智性与趣味性, 还反映出汉语言与中 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可以作为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传统, 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 力的源泉, 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深厚基础(中央党校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2019)。笔者希望借此契机对字谜展开 进一步探讨与宣传, 使大众体会到其中的汉字魅力与文化之美, 为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彰显中国形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6  论文框架
 
本文以对汉语字谜认知加工机制的探索为主线贯穿全文, 一共分为九章, 具 体框架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 分为六个小节。 第一节阐释本文的选题缘由; 第二节对字谜 进行界定与分类; 第三节提出研究目标及研究问题; 第四节引入文章的研究方法 与研究路线; 第五节说明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最后一节则交代全文的框架。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 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基于字谜的理论研究, 从 五个角度对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进行阐释; 第二部分着眼于字谜理解的实证研 究, 按照本文四个研究问题的顺序对相关研究展开评述, 并探讨已有研究对本研 究的启示。
第三章的内容包括文章的理论基础、研究手段以及对字谜的预实验测评。本 文主要基于非字面语言相关理论与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重点运用眼动追踪技 术与 ERP 技术展开研究。对字谜的预实验测评包括五个子实验, 通过多个问卷 对字谜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
第四章就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义通达进程展开眼动研究,通过被试对字 形字谜与意会字谜所匹配的选项在注视比例上的差异与变化, 试图确定字谜语义 通达的各个阶段及基本特征,为之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第五章就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进行眼动研究,在实验一的基础上 提供字面语境与非字面语境, 目的是讨论两种语境在字谜认知加工中发挥作用的 时间点,以及其对字谜语义通达进程的促进或限制作用。
第六章就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展开眼动研究,在实验一、二
 
14
 
 
的基础上设置形态相似原型字谜与结构相似原型字谜, 以验证原型启发效应对字 谜语义通达进程的推进作用及具体效果。
第七章就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进行 ERP 研究,依据创造性思维 四阶段理论,模拟字谜加工的“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验证期”, 目的是研 究字谜各个加工阶段的神经活动,并尝试探索各阶段的本质。
第八章是文章的总体讨论部分, 基于以上所有实验的结果与过往研究展开, 首先从五个方面归纳汉语字谜的一般认知特征; 随后从字谜类型入手, 比较字形 字谜与意会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特征; 最后依据规约度视角, 讨论字谜与其他非 字面语言形式的认知神经加工异同。
第九章是结论, 全面回顾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以此构建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 模型; 随后总结研究的创新点,并提出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5
 
 
2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依据关于字谜理解的理论型研究, 从 五种视角对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进行阐释, 并探讨字谜中两种语义的关系。第 二部分围绕字谜理解的实证研究, 从四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归纳与评述,找到 本研究四个问题的起点,并总结已有研究对本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启示。
2.1  汉语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
 
从字谜的谜面推理至谜底是一个复杂的语义整合过程。谜面通常委婉曲折, 别有所指, 表面看似与谜底汉字完全无关, 但却为谜底提供了必要的线索。 字谜 通常具有两种语义,一种是认知个体比较熟悉的常规语义, 通常是谜面短语的规 约义, 如字谜“半真半假”的规约义是“形容人不是真心实意的态度”,但该语 义对于获取谜底没有帮助; 另一种是认知个体不熟悉的解谜语义, 即破解字谜所 需的特殊语义, 如“半真半假”的解谜语义是“一半‘真’字, 一半‘假’字”,  该语义与谜底密切贴合, 对获取谜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邢强等, 2013a)。在 字谜理解中, 猜谜者必须突破并抑制谜面本身的规约义,提取解谜所需的特殊语 义,才能够顺利通达谜底。
对于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 以及字谜中两种语义的关系, 学者们从不同角 度进行了界定与阐释。
2.1.1  语法修辞视角
 
字谜的创作基于汉字的特殊构造, 并将汉语言的巧妙性发挥到了极致, 因此  学界从语法与修辞层面入手对字谜展开过一些研究。语法与修辞具有密切的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邓红华, 2016);“语法让修辞更扎实, 修辞让语法更  精彩”(屈承熹, 2008)。下面将首先分别从语法与修辞层面探究字谜的语义构建,   随后阐释语法与修辞在其中的关联。
从语法角度出发, 相关研究认为, 解谜所需的特殊语义是通过变换谜面常规 语义的语法单位、语法关系和语法层次而形成的(马庆株, 1989;邓红华, 2016), 猜谜者必须发现其中的语法变异才能使潜义语法显义化, 进而获取谜底。下面首 先提供三个例子以方便讨论:
17
 
 
(a)打消念头——心
(b)一人一口——合
(c)主动一点——玉
首先, 就语法单位①而言, 字谜谜面中语法单位的升级与降级会打破原有语  法系统的平衡,形成新的语义。 在例(a) 中,“念头”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名词, 但在解字谜时需要将其升级为短语, 解读为“‘念’的头”, 即可获取解谜的特殊  语义“去掉‘念’字的上层部件‘今’”, 从而得出‘心’字。其次, 从语法关系  来看,谜面中字词的语法关系往往和人们所熟悉的不一致,通常是在主谓、介宾、  偏正、述补、述宾关系等非联合关系与联合关系之间进行转化,比如将通常理解  的主谓关系理解为联合关系: 例(b)的谜面一般被视为主谓关系(“一人”做主  语,“一口”做谓语), 而在解答字谜时则需要将其看作联合关系,“一”和“口” 也要理解为联合关系, 将“人、一、口”组合为“合”字(马庆株, 1989)。再  次,在语法层次方面, 字谜语法结构的层次划分也往往与人们所熟悉的不同, 例  (c)的谜面一般被划分为“主动|一点”, 构成述宾关系, 而在字谜中的语法层  次则变为“主|动一点”, 形成主谓关系, 并进一步划分为“动|一点”(动补关  系), 移动“主”字最上面的“ 丶”,形成“玉”字 (马庆株, 1989)。字谜中语法  结构的转化主要是因为谜面的关键字与通常情况下所使用的语义不同, 目的是隐  藏解谜所需的特殊语义,使破解字谜的过程曲折别致,趣味盎然。
基于修辞角度的研究认为, 字谜中所使用的修辞赋予了谜面短语除了自身规 约义之外的一种临时意义, 使谜面语言变得别有所指。虽然其中暗含了谜底汉字 的相关信息,但有意为猜谜者设置了障碍。对字谜修辞的研究具有两种不同的分 析视角, 一种是归纳并探讨字谜中的修辞技巧或手法, 如析字、 别解、比喻、拟 人等(王炜晨, 1983;朱承平, 1996;周春林, 2006;杨亚妮, 2016),另一种则 基于汉字修辞理论,认为汉字具有较强的修辞可能性,能够通过自身的音、形、 义特征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张利莹, 2006;曹乐夫, 2010;秦剑, 2010;曹石 珠, 2012:3;杨亚妮, 2016)。针对第一种视角, 从修辞手法层面上看, 字谜中
 
 
① 关于汉语的语法单位如何划分, 学者们有多种观点。 杨成凯(1994)认为, 由于汉语的词基本没有词形
变化, 汉语的语法单位通常包括词、短语、句子,但短语与句子的区别不明确。郭锐( 1996)则提出, 汉语 的语法单位分为语素、词、小句和句子。沈阳( 1997)主张, 现代汉语的语言单位没有严格的形式标记或 界限标记,他试图建立标准来区分语素、词和词组。在字谜中,语法单位的变异主要是词与短语或词组之 间的变换,即将词当作短语或词组进行理解。
18
 
 
最常用的修辞格包括析字与别解两种。 “析字”又称“拆字”, 指的是根据汉字的 形、音、义, 通过离合、增损、借形等方式, 进行化形、谐音、衍义等的修辞手 法 (陈望道, 2001:145)。曹乐夫(2010)将析字分为直接析字和间接析字; 周 春林(2006)总结了六种析字类型: 组合析字、拆解析字、离合析字、增加析字、  错位析字和变形析字;曹石珠(2020)还探讨了借助比喻实现的析字辞格。“别 解”修辞指的是在语境中暂时赋予词汇以新的意义, 或利用语言特点进行有意识 的“曲解”, 是增添字谜趣味, 完成字谜制作的主要手段(谭永祥, 1992:113; 朱承平, 1996;刘春红, 2009)。朱承平(1996)认为, 别解虽然给予词汇新的临 时语义, 但没有抛弃其规约义, 制谜者希望利用原有语义误导猜谜者。 另外, 比 喻、拟人、双关、夸张等修辞也会被用作字谜语义的构成手段, 并增强字谜的表 达效果(王炜晨, 1983;蔡象丽, 2008;杨亚妮,2016)。针对第二种视角,从汉 字修辞理论上看, 张利莹(2006)关注了字形修辞范畴的拆字、减笔、增笔等; 蔡象丽(2008)、秦剑(2010)与曹石珠(2012)将讨论范围扩展至字形修辞①、 字音修辞②与字义修辞③;杨亚妮(2016)在此基础之上又另外分析了字谜中的语 音修辞④和词汇修辞⑤。
综上,字谜中的语法与修辞关系紧密,语法变异往往是形成“别解”最重要 的原因, 引发了字谜含蓄委婉、简洁有趣的修辞效果(邓红华, 2016)。语法以 及修辞在谜面语言中创设了“解字谜”的语境, 使谜面语言在特殊的语义范畴内 与谜底扣合。 学者们从语法与修辞角度阐释字谜的语义构建, 能够从本质上点出 字谜生成与理解的机制, 揭示字谜所包含的特殊语义的形成原理。但是, 这种角 度无法阐明字谜动态意义建构的在线过程,也难以描述和解读字谜的理解过程。
 
图 2.1  字谜语义构建的语法修辞视角(蔡象丽,2008;邓红华, 2016)
 
 
① 改变汉字形体结构或利用汉字象形特点的修辞。
② 利用同音或近音的不同汉字构成谐音的修辞。
③ 利用汉字的多义性,换义不换字的修辞。
④ 利用各种语音因素和语音手段进行修辞以提高言语的表达效果(高更生, 1992:55)。
⑤ 从声音、意义、用法等方面使词汇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积极的表达效果 (高更生, 1992:138)。
19
 
 
2.1.2  概念整合视角
 
有研究(张运桥, 2010;赵拓, 2013)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阐释字谜的语义理解与构建过程, 认为字谜的语义构 建是从谜面源域/显性域到谜底目标域/潜性域的连通过程。谜面的常规语义信息 首先进入输入空间(input space),在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的约束下, 通过 域间连通与概念合成, 实现了对原有表征、映射与投射的重新整合,在整合空间 (blended space)推导出解谜所需的特殊语义,从而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即谜底。
概念整合理论基于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由 Fauconnier  和 Turner(1998,2002:76-79)提出。心理空间理论采用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言 语理解。心理空间是一种概念集合(conceptual package),依据人们在交际语用过 程中为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构建而成, 作用是暂时存储语言结构中的相关 信息。连接各个心理空间的连接器是跨空间映射的基础。概念整合理论阐释了实 时言语交际中各心理空间的映射与整合, 旨在揭示语义的在线建构过程。概念整 合模式包括四个心理空间: 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整合空间。两个 输入空间为源空间和目标空间, 其中的对应物之间存在跨空间映射, 这种映射使 二者相互联系并产生了类属空间; 类属空间包含了两个输入空间所共有的抽象成 分; 整合空间也由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性地映射并压缩形成, 并不包含输入空间 的全部结构。最终形成的整合空间中产生了单独一个输入空间所没有的一些特征 ——层创结构。在对语义的概念整合中, 人们往往将语境与输入空间中原有的元 素作为出发点, 以构建原输入空间所没有的层创结构, 该结构是在线语义理解的 关键所在(陈宏俊、雷秋玥,2014)。
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字谜在线意义构建所包含的心理过程, 对语义的描述与解释能力较强, 可以比较好地诠释字谜语义的建构与加工。 下面 以字谜“西拼东凑——揍”为例, 阐述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字谜的语义理解过程。 根据谜目 (打一字) 提示的信息可将类属空间设置为“部首、组合、位置”三个 要素, 首先将谜面短语 “西拼东凑”放置于输入空间 1,通过类属空间的约束作 用将“拼”字拆分为“扌+ 并”,“凑”字拆为“冫+ 奏”, 放入输入空间 2,利用 两空间的相关性激活二者的映射连通, 将信息压缩入整合空间加以完善,并提取
20
 
 
解谜所需的特殊语义, 即把“拼”字的左(西) 半部分“扌”与“凑”字的右(东) 半部分 “奏”按照左右结构组合,就能构建关键的层创结构“揍”,即谜底。
但是, 概念整合理论对字谜语义理解的阐释也有一定缺陷, 其中所包含的心 理过程通常是基于理论推演, 难以经过实证研究的验证,在线加工的步骤也难以 得到明确的界定与划分。
 
图 2.2  字谜语义构建的概念整合视角(Fauconnier & Turner ,2002:76;赵拓, 2013)
 
2.1.3  关联理论视角
 
破解字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制谜者与猜谜者的交际活动, 所以一些研究   采用关联理论(the relevance theory)阐释了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刘茁, 2012;   赵拓, 2013): 在解谜过程中, 制谜者作为说话人,通过谜面提供已经过特殊编   码的明示信息(ostension),猜谜者依靠自身的认知能力在心里进行“协商”, 以   切换至解答字谜的特殊语境, 推导出制谜者真实的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 与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进而获取谜底。
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 推理 (ostensive-inferential)过程(Sperber & Wilson ,1986:25),其中“关联”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根据该理论,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中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对于说话人,交际是为了使信息意图明示化; 而听话人则需要通过推理, 结合说 话人的明示信息与自身的情境设定、 背景知识和逻辑,试图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 图。制谜和猜谜可以看作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陈宏俊、雷秋玥,2014):
21
 
 
制谜者是关联理论中的 “说话人”,而谜面和谜目是 “说话人”给出的、包含其 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信息; 作为 “听话人”的猜谜者,需要根据所提供的 信息进行推断, 获取谜面、谜目和谜底的关联,从而得到谜底, 完成明示推理行 为。
在字谜的交际认知过程中会发生“刻意曲解(deliberate misinterpretation)”  ——由于某种原因, 认知个体可能会通过特殊的语境或模糊的表达来故意曲解对   方的意图, 使推理偏离明示含义(Tzanne,2000:223;何自然、申智奇,2004;   刘茁, 2012)。在日常生活中, 会话双方通常使用自然语言进行交际并做出相应   的推断, 但汉语字谜的理解却属于元语言范畴,原因在于其设计基于汉字的造字   规律与音形义特征,在理解字谜时, 猜谜者需要将制谜者的意图从自然语言语境   切换至描述字词本身的元语言语境。如前文所提到的字谜“又进村中——树” , 其谜面字面义为“再一次进入了村子中”, 解谜者很容易将其看作一个常规的四   字表达。但为了获得谜底, 必须回归以字为单位的元语言分析, 把“村”字拆为   “木”与“寸”两部分, 再将“又”字放在“木”与“寸”之间, 使“又”进入   “木寸(村) ”中, 最后形成“树”这个谜底汉字。 由此可见, 谜底和谜面的关   系不在自然语言范畴之中,而是隶属于元语言处理机制,必须经过“刻意曲解” 才能领会其中的关联。
总体而言, 依据关联理论, 认知主体在理解字谜时,必须首先通过谜面提供 的明示刺激(ostensive stimulus)来预设可能的关联, 接下来推理得出暗含的意义 (implicature)。如果“含意”与预设的关联一致, 就可以确定信息意图, 进而通 过谜面、谜目与谜底的最佳关联推测出谜底, 完成制谜者与猜谜者的交际意图。 虽然关联理论能够为字谜的语义构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但是却与字谜的实际作 用效果不同。字谜在如今的生活中通常不用于言语交际, 只有在针对字谜的学术 研究中, 学者们为了方便讨论, 才会将其视为制谜者与猜谜者的言语交际过程来 加以阐释。 另外, 与概念整合视角相似, 关联理论视角下所描述的心理过程也往 往是根据理论推演得出,在实证研究中很难进行清晰的界定。
 
 
 
 
 
22
 
 
 
图 2.3  字谜语义构建的关联理论视角(Sperber & Wilson ,1986:25;刘茁, 2012)
 
2.1.4  认知拓扑视角
 
张雪梅与刘宇红(2018 ,2019b)将拓扑学的思维和方法运用到认知语言学  研究之中,从认知拓扑角度来界定并探讨谜语, 认为谜面的语言空间往往提供了  表层与深层两种语义信息,破解字谜需要克服谜面表层信息的干扰, 回归和探索  谜面的深层信息。字谜的谜底和谜面分别构成客观空间和语言空间两个拓扑空间, 认知个体在思维认知空间内通过提取谜面的语言空间和谜底的客观空间之间的  拓扑性, 并形成谜面与谜底的间接拓扑关系, 从而实现由谜面到谜底的通达。
拓扑学将几何空间连续变化中的不变性称为“拓扑性”。 拓扑学已经被应用 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以探究认知与语言中的拓扑性(张雪梅、刘宇红, 2019a)。在认知拓扑学视域下,“语义三角(semantic triangle)”可分别构成客观 空间、思维认知空间和语言空间三个拓扑空间, 三个空间内部都具有拓扑性(张 雪梅、刘宇红,2018,2019a)。将“三拓扑空间”应用于字谜, 字谜的谜底和谜 面分别构成客观空间和语言空间,人类的认知则构成思维认知空间。 谜面的语言 空间中具有双层信息: 表层信息通常呈干扰作用, 解谜真正所需的是谜面的深层 信息。深层信息在本质上是对谜底概念的不完全表述, 猜谜者需要根据谜面的深 层信息归纳并提取谜面和谜底之间的拓扑性,才能建立从谜面语言空间到谜底客
23
 
 
观空间的间接拓扑关系。总体而言, 认知拓扑视角下字谜的认知路径处于 “三拓 扑空间”内, 从已知的谜面信息中提取拓扑性, 并据此推理出匹配的谜底, 构建 拓扑同胚。
以字谜“挥手告别——军”为例,解谜者必须抑制谜面语言空间的表层信息, 即“挥手”表示动作, 而采用二维外形的拓扑视角提取谜底汉字所需的、具有拓 扑性质的构件(如部件、笔画) 建构拓扑同胚, 以通达谜面的深层语义, 即“‘挥 手’表示‘挥’字的提手旁”, 根据“告别”的语义把“扌”去掉, 从而得到谜底 “军”字。 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拓扑性的提取, 拓扑性是通达谜底必不可少的 要素。
 
图 2.4  字谜语义构建的认知拓扑视角(张雪梅、刘宇红,2019a ,2019b)
 
2.1.5  非字面语言视角
 
字谜可以被视为一种非字面语言形式, 本研究将从该视角出发对字谜展开讨  论, 既可从语言本体层面对字谜的语义理解进行阐释, 又可以较为明确地指导字  谜理解的在线实证研究。相关研究认为, 字谜包含字面义与非字面义, 理解字谜  时会首先提取谜面的字面义, 而后必须抑制字面义才能通达解谜所需的非字面义, 进而获取谜底(任婉, 2016;王小潞、王艺臻,2020)。
非字面语言是词汇、短语、句子等各种语言形式的一个混合语言实体, 超越 了词的字面意义, 需要通过话语字面义之外的加工,以获得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 所表达的意图(王小潞、郭晓群,2016;王小潞、王艺臻,2020)。非字面语言形
24
 
 
式即通常承载并传递非字面义的表达类型, 主要包括隐喻、幽默、双关语、习语、  反语、字谜等(王小潞、郭晓群,2016)。虽然不同的形式具有各自的特征,但 因为同属一个体系, 其中存在着一个最为核心的共同点,即非字面语言的整词意 义不能根据其组成成份的句法分析而获得, 听话人在理解各类非字面语言形式时 均需超越常规语义 (马利军、张积家,2010)。非字面语言的理解是语言与思维 更抽象层级的表现(王小潞、 郭晓群,2016)。对于字谜来说, 字谜谜面的整词 意义或者说字面义对于破解字谜来说没有帮助,猜谜者只有摆脱谜面的字面义, 获取解谜所需的非字面义才有可能得到谜底。
字面义经常作为界定非字面义的标准, 但对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定义是一个 非常复杂、充满争议的话题(张辉, 2016:18)。鉴于许多研究可能没有同时讨 论字面义与非字面义, 或者不是针对非字面语言研究而展开, 此处将只讨论与本 文最相关的一些观点。张辉与杨波(2008)根据比喻性语言的特征, 认为字面义 主要是词汇概念可及的基本认知模式,而非字面义则是词汇概念通过基本认知模 式可及的次认知模式。徐盛桓(2017,2018a,2018b)提出, 字面义表示的是词 语的概念或语句的命题,非字面义指的是想表达 Q,但不用以 Q  字面义表达的 概念,而是选用与 Q 内容呈同一性但文字相异的 P 来表达(程式表示为“P=>Q”); 非字面义可分为四大类:( 1)语义变异的修辞格,(2)一些词义发生变异的熟语 和惯用语表达,(3)含义的运用和(4)一些字谜。 在字谜中, 通常 P 作为谜面,  命题 Q 充当谜底。 另外, 在心理语言学层面, Giora(1997)摒弃了字面义与非 字面义的二分, 采用凸显度来区分不同层级的语义, 她发现凸显的非字面义的激 活快于字面的组构意义。
综合上述文献,我们在本研究中将字面义定义为语言形式的组构性意义, 非  字面义定义为由组构性意义所衍生的、与特定语境或表达意图相吻合的特殊语义, 这种语义可能是临时性的,也可能因为使用频率的增高而逐渐固化。
具体结合字谜来看, 本文将字谜的字面义定义为谜面短语的规约义, 即猜谜 者看到谜面就能立刻激活的含义; 非字面义定义为解谜所需的特殊语义, 该语义 形成于对谜面短语的“别解”,通过语法、字形、语音、语义的变异或修辞手段 而实现。我们在第一章 1.2 中提到, 字谜的非字面义具有区别于其他非字面语言 形式的特殊性。首先, 字谜的非字面义同时存在于谜面与谜底之中, 谜面的非字
25
 
 
面义呈“中介”性质, 是解谜的关键所在,具有将谜面与谜底建立联系的作用; 谜底的非字面义呈“载体”性质, 集中承载了字谜的非字面义。其次, 字谜的非 字面义具有元语言特征, 即字谜的非字面义不是词汇的概念意义, 而是属于元语 言意义,需要从元语言层面将汉字看作平面二维事物进行拆分与重组(刘茁,  2012)。
由于字谜是一种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王小潞、王艺臻,2020),形式非常 灵活, 其字面义的凸显度极高(任婉, 2016),非字面义的凸显度极低, 所以字 谜的字面义一定会被优先提取, 随后通过推理获取非字面义信息, 进而得到谜底。 如果此处提供了非字面语境, 即能够启动解谜所需的非字面义的语境, 那么非字 面义的获取就会更加容易。
以字谜“饥不得食——几”为例, 其谜面的字面义为“饿了不能吃(没东西 吃)”, 该意义较为凸显, 一般会首先被猜谜者所提取。随后, 如果认知个体能够 切换至非字面或元语言语境, 就会发现“‘食’等同于‘饣’”, 从而激活谜面的 非字面义或元语言义, 即“‘饥’字去掉偏旁‘饣’”, 得到谜底“几”, 该谜底集 中承载了谜面的非字面义。
 
图 2.5  字谜语义构建的非字面语言视角(王小潞、王艺臻,2020)
 
2.2  汉语字谜理解的实证研究
 
从多个角度评述了学者们对字谜语义理解与建构的观点之后,下面将专注于 探讨关于字谜理解的实证研究。 当前, 就字谜实证研究的内容而言, 学者们通过
字谜深入探讨了顿悟这一现象,对顿悟各个阶段的神经认知特征均展开了考察, 但未从语言角度对字谜的理解机制进行阐释; 就字谜实证研究的范式而言, 过往
26
 
 
研究几乎均采用催化范式①与原型启发范式②,有学者 (傅小兰, 2004)认为, 催 化范式由于提供了答案, 反映的是字谜的领悟而非顿悟现象, 但也可能是反映了 顿悟的不同侧面;就字谜实证研究的方法来看,大多数研究采用了 ERP 实验, 也有一些采用了行为实验与 fMRI 实验。
本节分为四个部分对字谜理解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 首先归纳现有文献对字  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的探究, 随后试图讨论影响字谜加工进程的两类因素: 语  境效应与原型启发效应, 接下来观察字谜加工的动态进程中涉及到哪些神经活动。 这四个部分将是本文四个研究问题的起点。每一部分将首先对相关研究展开总结, 随后探讨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2.2.1  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
 
(1)相关研究综述
根据第一章 1.1 中所述, 语言学界有许多从语法、 修辞层面和认知语言学角 度研究字谜的成果, 然而这些均是理论研究。心理学界虽然有一些涉及字谜认知 的实证探索, 但字谜在其中往往被当作工具来研究顿悟(例: 邱江等, 2006;Luo etal.,2011;Cao etal.,2015;邢强等,2017)。尽管这类认知研究并未将字谜看 作一种语言现象来进行阐释, 但通过分析其实验过程与结果, 我们能够以此为基 础,深入探究汉语字谜认知加工的语义通达情况。
参考已有文献, 字谜加工从开始到完成包括复杂的认知神经现象与过程。一  些研究(张忠炉等, 2012;Xing et al.,2012;邢强、张忠炉,2013)将字谜的认 知加工过程按照创造性思维四阶段(Wallas ,1926)进行划分, 包括: 准备期 (preparation)、酝酿期(incubation)、明朗期(illumination)与验证期(verification)。 本文试图参照该划分依据, 基于过往研究的结果, 构建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 并分析其中可能体现出的语言现象与因素。
① 准备期
解谜者自看到字谜时便进入准备期,尝试猜谜、思考答案,一旦搜寻到谜底, 整个解答过程即刻停止。被试此时会对字谜进行视觉加工, 从而诱发明显的早期 脑电成分 N1 、P1 、P2。这几种成分多与物理刺激(颜色、大小等)的早期视觉
 
 
① 先让被试学习一个原型字谜,再让被试凭借启发信息去解答一个同类型的靶字谜,获取顿悟。
② 在被试看到谜面后的一段时间内直接呈现答案,以此来加速被试的顿悟体验。
27
 
 
加工有关(邱江等, 2006;Luo etal.,2011;邢强、张忠炉,2014;邢强等, 2017)。  因为字谜顿悟研究中的谜题基本控制了字数, 汉字形态也无较大区别, 所以此类  成分在各种对比条件下并无显著差异, 反映出字谜早期的视觉加工程度基本一致。 这也说明字谜的顿悟不会发生在认知加工的最初阶段。
但准备期不是仅有简单的视觉加工, 后期是否发生顿悟可能在准备期即会呈  现一些高级的神经活动预兆。 Qiu 等人(2008a)发现,答对的字谜较答错的字谜  在谜面呈现前 1000ms  至呈现后 800ms 时会诱发一个 ERP 正波, 起源于扣带前  回,与 Kounios 等人(2006)的结果一致。他们认为, 准备阶段扣带前回活动的  增强可能与自上而下认知控制的增加有关, 为思维定势的突破起到“早期预警” 作用(罗劲, 2004)。另外, 准备期的加工也会影响最终的字谜理解情况(邢强、  张忠炉,2014),“有准备”较“无准备”的条件下,准备期的知识加工首先对字  谜解决的初始阶段产生了阻碍作用, 体现了字谜加工的固着或者抑制过程 (由  P200-900 成分反映),随后在更晚的阶段又对字谜解决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反  映出抑制已经解除, 并形成了弱而有效的新异联结(由 P900- 1400 和 N900- 1400   成分反映)。
对于字谜这类顿悟问题, 只有少数情况下才会在准备期就顺利解决; 一般来 说,认知个体会遇到障碍,陷入僵局,此时便进入了酝酿期。
② 酝酿期
酝酿期即首次(准备期) 解谜失败后, 大脑将未解决的问题短暂转移, 随后 顿悟会不可预期地发生(Sio & Ormerod ,2009)。准备期的检索失败使认知个体 在酝酿期更容易对新信息进行整合,并增大解决问题的概率( Sio & Ormerod , 2009;邢强、张忠炉,2014)。思维僵局的早期察觉可能是酝酿期的一个表现。 沈汪兵等人(2012a)发现,“有僵局”字谜较“无僵局”字谜在额叶-中央脑区 诱发了 P170,但理论上思维僵局是反复尝试无效后产生的,不会过早形成。因 此, 该研究发现的正成分可能是认知个体在解谜过程中对之后会遭遇思维僵局的 早期元认知觉察。
酝酿效应受许多因素影响, 如准备期及酝酿期的长度、嵌入酝酿期的任务类 型及其认知资源消耗程度、被试工作记忆容量大小等( Sio & Ormerod ,2009)。 张忠炉等人(2012)发现, 有效提示字谜比无效提示字谜的酝酿效应更大, 能更
28
 
 
好地促进靶字谜的解决,原因可能是猜谜者在酝酿期不再关注靶字谜, 将对靶字 谜的加工转化为内隐知识, 又将该靶字谜的内隐知识与提示字谜的外显知识进行 整合,因此在有效提示条件下更容易形成新的表征。
在字谜认知实验中,原型启发范式①较催化范式②更容易模拟与监控酝酿期。 在原型启发范式下, 被试若没有立即猜出靶字谜的谜底, 就会进入原型启发阶段, 相当于酝酿期(张忠炉等, 2012),而此时的原型启发效应也可以帮助缩短酝酿 期,促成顿悟。
③ 明朗期
从酝酿到顿悟是一种无意识的激活, 明朗期可能会发生顿悟, 其中存在着许 多值得探讨的高级认知过程。当前, 以字谜为语料的顿悟研究虽然存在结果上的 差异, 但也具有一些固定特征。明朗期主要包含突破定势思维与形成新思路两大 阶段(罗劲, 2004),我们据此对字谜加工的明朗期进行探讨。
第一阶段, 思维定势的突破。 通常认为, 只有思维定势被突破时, 顿悟问题 才能够解决, 此时会涉及旧思路向新思路的转换, 引起新旧思路的冲突。大部分 ERP 实验均观察到顿悟条件下的字谜会在 300-500ms 间诱发一个更负的偏移(例 如, N380、N320、N350 等), 该成分通常被归为 N2(邱江等, 2006;邱江、张 庆林,2007;Wang et al.,2009)或 N400(Luo et al.,2011;沈汪兵等, 2012b; 邢强等, 2013b)。无论将该负波看作 N2 还是 N400,都反映了字谜顿悟初期新旧 思路或新旧语义的冲突。 另外, 在突破思维定势的过程中, 人们需要大量心理资 源的投入, 因此反映认知努力的脑电成分 P300(Donchin & Coles,1988)也频繁 出现。困难字谜较容易字谜(罗俊龙等, 2013),解谜语义较常规语义(邢强等, 2013b)均诱发了波幅更大的 P300 成分, 说明更难的语义识别与整合需要付出更 多的认知努力。
第二阶段, 新颖思路的形成。 突破思维定势只是字谜顿悟的一部分, 想要成 功解谜必须依靠新思路的形成(罗劲, 2004;邢强、张忠炉,2013),该阶段的 认知特征主要由 LPC 成分的出现与海马脑区的激活来表现。首先, 就 LPC 成分 而言,许多研究发现,顿悟相对于非顿悟的字谜在加工晚期引发了更正的成分(邱 江、张庆林,2007;Luo et al.,2011;邢强、张忠炉,2013),学者们通常将其归
 
① 先让被试学习一个原型字谜,再让被试凭借启发信息去解答一个同类型的靶字谜,获取顿悟。
② 在被试看到谜面后的一段时间内直接呈现答案,以此来加速被试的顿悟体验。
29
 
 
属于涉及语义的晚期 P300 成分。P300 反映了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更新(Donchin  & Coles ,1988)或语义的重构和提取(Smith ,1993),可能表示被试理解并突破 了谜语的字面义,并通过重组汉字部件形成了新的汉字。其次,就海马脑区来看, 邱江、张庆林(2007)与Wang 等人(2009)发现,这一阶段激活了右侧海马旁 回。海马旁回及海马和人类记忆密切相关, 负责信息的编码、回忆与保持(Cabeza  et al. ,2002),也会被新异刺激所激活。 右侧海马旁回的激活还可以预测之后是 否能正确回忆与提取信息(邱江、张庆林,2007)。在破解字谜的过程中, 该区 域的激活主要基于谜底和谜面间的新颖联系(罗劲, 2004;沈汪兵等, 2012c)。 被试从原型字谜中发现了新颖线索, 需要以非常规的方式理解字谜, 为谜面与谜 底建立新的联系,并从工作记忆中尝试提取谜底。
简而言之, 在字谜的明朗期, 猜谜者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再形成新 颖有效的联系,从而完成顿悟。
④ 验证期
在催化范式下, 认知个体的顿悟被界定为看到谜底之后的反应, 因此难以准 确锁时以考察其验证期。原型启发范式更适用于对字谜验证期的研究, 被试在意 识中形成答案之后, 靶字谜的谜底才会呈现, 可以检验其先前的猜测。根据罗俊 龙等人(2013)的实验, 在谜底呈现后会引发一个 LPC 成分, 该正波起源于右扣 带后回。扣带后回涉及语义加工(邱江、张庆林,2007),认知个体经过一系列 的刺激分类、语义加工整合之后, 需要对猜测的谜底与呈现的谜底进行最终匹配 确认。
至此, 我们已经分析了汉语字谜加工的四个阶段, 将以上四阶段汇总可以概 要地刻画汉语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见图 2.6)。
 
图 2.6  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
30
 
 
(2)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虽然已有研究可以模拟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 但是该进程基于对多项研 究的归纳与推演, 或许不能最为准确地反映字谜真实的认知加工过程, 尤其是语 义通达进程。
我们据此提出本文的第一个研究问题“汉语字谜的语义通达是如何实现 的?”,致力于通过实验来考察字谜完整的动态加工进程, 明确字谜语义加工中 的不同阶段。
上文按照四个阶段来归纳字谜认知加工进程的想法基于创造性思维四阶段 理论(Wallas ,1926)。该理论认为,创造性问题加工包括准备期、酝酿期、明朗 期与验证期四个阶段。 由于字谜的理解需要运用想象、顿悟等创造性认知功能, 并且谜面本身包含了解决问题的信息, 但需要认知个体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才能 发现, 所以字谜也可以看作创造性问题的一个具体类型 (陈群林等, 2012)。张 忠炉等人(2012)、Xing 等人(2013)以及邢强与张忠炉(2013)的 ERP 实验均 依据这一理论构造了四阶段实验范式,将一个试次分为四个步骤:“测试字谜首 次出现”对应于“准备期”,“提示字谜出现”对应于“酝酿期”,“测试字谜再次 出现”对应于“明朗期”,“谜底出现”对应于“验证期”。
本研究的 ERP 实验同样以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为基础, 并借鉴四阶段实 验范式的设计(张忠炉等, 2012;Xing et al. ,2012;邢强、张忠炉,2013)。不 过, 本研究的实验设计与同类实验具有三点不同之处: 第一, 本研究将逐一分析 四个阶段的数据,考察各个阶段的脑电水平及其变化, 细致监控并尝试还原字谜 的理解机制, 而其他研究仅仅考察了其中一个阶段的加工特征; 第二, 本研究将 测试字谜分为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 而其他研究没有对测试字谜加以分类; 第三, 本研究将“提示字谜”分为“启发字谜”与“干扰字谜”, 同类研究几乎均仅提 供了启发性的原型字谜, 只有张忠炉等人(2012)的实验进行了类似的划分, 但 是他们提供的“无效字谜”是与靶字谜毫不相关的字谜, 本研究提供的“干扰字 谜”是与靶字谜的谜面相似而解谜原理完全不同的字谜。
另外, 根据对以上四个阶段的总结, 可以发现,字谜的加工涉及新旧语义的 冲突与转换, 其中包括了对旧语义的抑制以及新语义的形成与验证。结合字谜的 语义特征, 这些可能分别反映了字面义的提取与抑制, 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竞争
31
 
 
以及非字面义的产生与确定等阶段。
但是根据上述针对顿悟现象的研究, 我们无法确定相关的加工特征在语言范 畴中的具体内涵, 因而需要设计新的实验来考察字谜的语义加工进程, 并尝试发 现除了以四阶段进行划分之外,对字谜语义通达进程还能进行怎样的划分。本研 究将通过眼动实验对此展开考察, 因为眼动追踪技术能够实时、直接地测量自然 阅读状态下的语言认知加工过程,生态效度高于 ERP 技术。眼动实验的设计及 其依据将在下文中予以阐述。
2.2.2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1)相关研究综述
通过上一节的梳理, 可以进一步明确, 猜字谜不仅是顿悟问题, 更是对常规  语言思维的颠覆, 即在词语切分、意义构建等方面都表示了一种反向思维的过程。 如果解谜者有了灵感, 出现顿悟, 便可从常规语义(谜面) 到达非常规语义(谜  底) 的彼岸。除了顿悟, 它的认知机制与加工过程离不开语言加工的关联影响因  素。语境通常会影响语言的理解, 那么它会对字谜的加工进程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在通常的非字面语言研究中, 语境类型分为倾向于字面义的字面语境与倾向 于非字面义的非字面语境(例: 黄彬瑶, 2015;张辉, 2016:146;王欢、王小 潞, 2019;Wangetal.,2021)。对于字谜来说, 字面语境为认知个体看到字谜即 激活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 很容易被激活, 但对于破解字谜却只能起 到限制或误导的作用; 而非字面语境通常会提供对于理解字谜较为有效的信息, 交代了谜面和谜底间的关系, 但不是人们熟悉的表征方式, 因此难以被激活。邢 强等人(2013a,2013b)为每个字谜提供了常规语义和字谜语义, 观察被试对字 谜意义的判断与理解。两种语义其实分别创设出干扰性的字面语境与启发性的非 字面语境, 如字谜“早上——日”所匹配的字面义是“早晨”, “早晨”为谜面“早 上”提供了字面语境; 该字谜的解谜语义是“早字之上”,“早字之上”为谜面“早 上”提供了非字面语境。研究发现,被试对字谜非字面义的理解难于字面义, 相 比后者, 前者在早期冲突信息预警、新旧思路交替与控制加工方面均需要投入更 多的心理资源。但是非字面语境有助于激活字谜理解所需的特殊语义, 而字面语 境反而强化了常规语义的通路, 抑制了字谜问题的解决; 如果仅存在字面语境, 认知个体不会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来获取非字面义。 不过, 该研究并没有明确指
32
 
 
出其所提供的是语境信息, 也并未意识到语境对字谜理解的重要性。
任婉(2016)为字谜设置了常规语义干扰条件, 即“四字短语 + 与该短语  同义的汉字”, 将其界定为常规语境。例如呈现“个子不高——矮”作为常规语  义干扰条件, 让被试据此解答“高个先生——伥”这个字谜。“高个先生”的解  谜方法是将“高个”替换为“长”, 将“先生”替换为“人”, 合并“长”和“人” 得到“伥”。但是“个子不高——矮”这个短语容易将被试引入常规语义的歧途,  使其陷入思维定势, 从而被谜面 “高个先生”的字面义所干扰, 难以进行解谜语  义层面的思考。 因此, 常规语义干扰条件构设了字面语境, 阻碍了被试对字谜非  字面义的获取。但是, 该研究并没有将原型启发条件界定为非字面语境, 也没有  对两种语境的影响进行更为直观地比较,因此得出的结论不够深入。
(2)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现有研究中, 关于字谜的语境设置与语境效应的文献极少, 但学界对其他非 字面语言的语境效应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研究(例: 黄彬瑶, 2015;张辉, 2016: 24;Wang et al. ,2018;王欢、王小潞,2019;陈梦蝶, 2020;郑伟,2020)。
由此可以提出本文的第二个研究问题“语境如何制约汉语字谜的语义通达进
程? ”,拟考察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我们假定,字面语境可能会加强字 面义的干扰, 推迟非字面义的通达, 非字面语境可能会缩短“字面义整合”的阶 段,并相应地催化“字面义抑制”与“非字面义通达”阶段的到来。
本文将参照对其他非字面语言形式的研究, 为字谜设置字面语境与非字面语 境, 以考察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影响。对字谜的字面语境与非字面语境的定义 参考了邢强等人(2013b)所界定的“常规语义”与“解谜语义”, 笔者将字面语 境设置为与谜面常规语义接近的短语,可能会加强谜面字面义的干扰, 阻碍非字 面义的通达; 而非字面语境通常会暗示谜面和谜底间的关系,提供促进字谜解答 的信息, 虽然它不是人们熟悉的规约短语,但是会加速非字面义的通达。
另外, 由于以单字为谜底的字谜研究几乎没有涉及语境, 本文还参考了几个 针对成语谜的研究(朱新秤等, 2009;杨文娇等, 2013;黄福荣等, 2013;Zhao et al. ,2013 ,2014)。成语谜的谜底为汉语成语,属于广义上的字谜。虽然与本 研究所关注的字谜有所不同, 但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这些研究提供了不同类 型的解题线索以引导猜谜者的联想或搜索方向, 相关线索同样创设出字面或非字
33
 
 
面语境, 从不同方向影响了认知个体的选择性编码。 黄福荣等人(2013)与 Zhao  等人(2014)发现,有效的规则线索能够构建非字面语境, 加速新异联想发生、 发展的过程, 促进被试无意识地关联并加工新颖的非字面义, 否则解谜者就会只 进行常规的字面义加工。 朱新秤等人(2009)与杨文娇等人(2013)的实验发现,  提供的线索越具体, 构建的非字面语境就越强,认知个体也就能越容易地激活谜 面与谜底间的新异语义联系。
结合以上研究, 我们设计出实验二, 其中包括与测试字谜谜面字面义接近的 常规语义启动条件, 以及点出解谜所需的非字面义线索的解谜语义启动条件, 通 过语义启动范式构造字面语境与非字面语境, 进而观察两种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 的制约作用。
2.2.3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1)相关研究综述
解答字谜需要超越谜面的字面义, 采用不常规的方式对谜面与谜底进行语义  联结(沈汪兵等, 2012b),通常属于困难问题。如果不设置启发线索,认知个体  往往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字谜解答。为了考察字谜认知的不同侧面, 学者们设  置了多种类型的启动条件, 以探讨其作用方式与认知效果。 最常见的启动条件是  原型启发字谜。在原型启发范式的实验中, 被试首先学习了原型字谜, 随后根据  原型字谜中的信息尝试解答测试字谜。原型字谜与测试字谜具有类似的解谜技巧, 可显著促进测试字谜的理解, 加速完成字谜加工 (例: 邱江, 2007;吴真真等,  2008;Luo et al. ,2011;邢强等, 2013a;任婉, 2016)。
学者们经常会根据自己的实验目的, 对原型字谜进行更为细致的设置。 以下 将分为五个方面对此展开讨论。
第一, 原型类型。 原型字谜的类型有时会得到更为具体的划分, 例如在罗俊  龙等人(2013)与李文福等人(2013)的实验中, 原型字谜分为“与靶字谜具有  相同字形信息的字谜(‘三人坐着晒太阳——春’与‘三人骑头无角牛——奉’)” 和“与靶字谜具有相同语义规则信息的字谜(‘节约动力——云’与‘远离闹市  ——门’)”, 两者都提供了原型启发,但前者所提供的信息更具明确的指向性,  所以后者的加工较前者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 后者诱发出了波幅更大的、与认知  整合相关的 P300 与晚期正成分。 不过,过往研究通常并没有为每一个靶字谜分
34
 
 
别提供多种原型字谜。因此, 在对比原型字谜的启发效果时, 尽管学者们控制了 靶字谜的条件,但靶字谜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
第二, 原型数量。 除了“一对一”的学习—测试范式之外, 一些研究采用了 “多对多”的学习—测试范式(邱江, 2007;Qiu et al. ,2010;王婷等, 2010; 李文福等, 2013)。Qiu 等人(2010)与王婷等人(2010)选取若干配对字谜(原 型字谜—测试字谜) 作为实验材料, 先让被试依次学习 5 个原型字谜,  然后再随 机解决与先前学习的原型字谜配对的 5 个靶字谜。在该范式下,对于其中一条测 试字谜 A 来说,只有原型字谜 A 对其具有启发作用,其他 4 条无关的原型字谜 则会产生干扰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难题时, 人们往往需要从与该问题相关的 知识经验(原型事件) 中寻找解决方法, 但知识经验中除了关键信息, 肯定还存 在其他的内容(干扰事件),“多对多”的范式更好地模拟了现实情境, 具有更高 的生态效度(王婷等, 2010)。
第三,原型呈现时间。邢强等人(2016)的实验考察了原型的保留与消失。 刺激的呈现方式分为两类, 一种是在测试字谜呈现时,原型字谜的谜面消失; 另 一种是在测试字谜呈现时,原型字谜的谜面依然存在。该研究表明,原型字谜的 呈现时间会影响问题表征与加工深度, 原型消失组的正确率高于原型存在组, 因 为原型存在使被试局限于加工原型的表征, 而原型消失可以使认知个体深入加工 原型的内部本质,掌握关键启发信息。
第四,原型呈现位置。在原型启发范式的实验中, 被试通常会首先学习原型 字谜, 随后根据其提供的启发信息来解答靶字谜, 即原型字谜呈现在靶字谜之前; 但原型字谜也可以呈现于靶字谜之后(Xingetal.,2012;张忠炉等, 2012;邢强、  张忠炉,2013;邢强等, 2016)。原型字谜呈现的位置会影响字谜问题的解决(朱 海雪等, 2012)。原型“在前”与“在后”形成了不同的表征, “在后”即带着 问题表征去理解字谜, “在前”即不带问题表征进行加工。不同表征方式会影响 关键启发信息的激活与问题解决(罗劲, 2004)。邢强等人(2016)的实验发现, 原型在后时, 被试可以带着问题有方向地对原型进行表征重构, 搜索效率较高, 能够迅速激活关键信息。他们认为,先呈现谜题, 再给予原型启发, 是字谜问题 解决的最优方法。
第五,原型启发程度。原型字谜的启发程度越高, 指向性就越明确,对于字
 
35
 
 
谜理解的促进效果就越好。邱江(2007)、吴真真等人(2008)的实验对原型字 谜的启发程度进行了具体量化,计算了正确率 1  (靶字谜的正确率) 与正确率 2  (学习一个原型字谜后再测试靶字谜的正确率), “原型字谜启发量 =  正确率 2  - 正确率 1”。 如果原型字谜的启发量较高, 则靶字谜解决的正确率也相应较高、  反应时较短; 反之, 如果原型字谜具有低启发量, 则测试字谜的正确率更低、反 应时更长。这证明关键启发信息的获得是破解字谜的重要影响因素,启发量越高, 越有助于字谜的理解。
(2)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张庆林、邱江与曹贵康在 2004 年提出了顿悟的原型启发理论,随后许多学 者根据该理论, 以字谜为工具对顿悟现象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所以现有文献对字 谜的原型启发效应已经进行了非常全面而详细的讨论。
本文不着眼于字谜的顿悟机制, 而是关注字谜的语义通达机制, 但是原型启 发效应能够显著推进字谜的非字面义通达, 因而仍是字谜的语言理解中不可忽视 的因素。
我们据此提出第三个研究问题“原型启发效应如何推进汉语字谜的语义通达 进程? ”,以探究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本研究假设, 原型启发效应 与实验二中的非字面语境一样, 可能会抑制“字面义整合”的阶段, 并推进 “字 面义抑制”与“非字面义通达”的阶段; 同时, 我们还认为, 原型启发效应同样 创设出促进解谜的非字面语境, 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非字面语境的一种 类型,能够加速字谜非字面义的通达。
本研究的实验三将考察字谜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采用的是“问题在先, 原型在后”的范式(Xingetal.,2012;张忠炉等, 2012;邢强、张忠炉,2013; 邢强等, 2016),既是为了降低被试的认知负荷,使之带着问题有方向地对原型 进行表征重构, 提高关键信息的搜索与激活效率, 也是为了与实验二的设计保持 相对一致。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 实验三参考罗俊龙等人(2013)的实验, 将原 型字谜分为“与测试字谜具有相同字形信息的形态相似原型字谜(‘娇女出嫁— —乔’与‘好女出嫁——子’)”以及“与测试字谜具有相同语义规则信息但形态 不相似的结构相似原型字谜(‘娇女出嫁——乔’与‘孙子离开——小’)”, 两种 字谜具有不同的原型启发程度, 能够更为细致地考察原型启发效应对字谜语义通
36
 
 
达的推进作用。 但是, 罗俊龙等人(2013)的实验将测试字谜分为两部分,一部 分匹配了形态相似原型字谜, 另一部分匹配了结构相似原型字谜; 本研究则是为 每条字谜均匹配一条形态相似原型字谜与一条结构相似原型字谜, 可以在测试字 谜相同的情况下对这两种条件进行更准确地比较。
实验四中的启发性启动字谜采用的是实验三中启发性更强的“形态相似原型 字谜”, 能够更好地对比启发性启动条件与干扰性启动条件在字谜解答过程中的 差异。
2.2.4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与神经表征
 
(1)相关研究综述
在评述了字谜的动态加工进程及其中的影响因素后, 本小节将总结字谜在线 加工中所涉及的重要脑电成分与脑区, 并据此探讨本研究将要重点关注的神经活 动,为字谜动态加工过程中的相关模式提供更多佐证。
① 重点脑电成分
N1、P2:许多研究(例: 邱江等, 2006;Wang et al.,2009;Luo et al.,2011; 邢强、张忠炉,2014;邢强等, 2017)发现, 破解字谜的最初阶段会诱发 N1 、 P1 、P2  等与字形特征加工相关的成分。 大多数研究对谜面和谜底的字数以及字 形进行了控制, 并且由于初期不会涉及复杂的语义加工, 猜谜者可能只是对谜面 形态进行初步感知, 所以这些成分通常在各个条件下没有显著差异。但罗俊龙等 人的实验(2013)设置了与字形相关的条件,发现在字形有差异的情况下诱发的 P2 波幅大于字形差异较小的时候; 邢强等人(2013b)也发现, 不可预期的字形 会引发更大波幅的 N1/P2 复合体, 体现了被试基于谜底刺激所呈现的不同视觉感 知特征。
N2、N400:大部分 ERP 实验均观察到顿悟条件下的字谜相比无顿悟条件会 在 300 至 500ms 间诱发一个更负的偏移(例如, N380、N320、N350 等), 该成 分通常被归为 N2 或 N400。N2 反映了认知加工中的冲突, 其波幅与冲突程度呈 正相关(Van Veen & Carter ,2002)。N400 则由语义的预测难度,或语义信息与 语义期待的不一致所诱发(Kutas & Federmeier,2000)。对谜面进行初步加工后,  认知个体就会发现,传统上的词汇概念义对解谜并无帮助, 需要切换至新的思路, 因而便会诱发 N2 或 N400 这种反映认知冲突或新异语义冲突的成分。 为了辨析
37
 
 
研究者将该成分归为 N2 或 N400 的标准与原因, 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汇总(见 表 2.1)。
表 2.1  字谜脑电实验中关于 N2 和 N400 的报告示例
 
成分归属 发现成分 范式 具体任务 脑区定位 反映过程
N2
 
 
 
 
 
 
 
N400 N320
 
N300-800
 
N350
 
 
N380
 
N380
 
N400-800
 
 
N400 催化
催化
 
原型
启发 催化 催化 催化
原型 启发 谜面 2- 14 字、谜底单字的  字谜(邱江等, 2006)   谜面 2-6 字、谜底单字的  字谜(Wang et al. ,2009) 谜面 2- 14 字、谜底单字的  原型字谜与靶字谜(邱  江、张庆林,2007)
谜面 3 字、谜底单字的字 谜(沈汪兵等, 2011)  谜面 3 字、谜底单字的字 谜(沈汪兵等, 2012a)  谜面 3 字、谜底单字的字 谜, 提示信息有不同类型 (邢强等, 2013b)
谜面 2-6 字、谜底单字的 原型字谜与靶字谜, 提示 信息有不同类型(Luo et al. ,2011) 扣带前回
 
扣带前回、 海马旁回  后扣带回、 额下回
颞侧、额顶 区域
右颞上回、 左额下回  左半球
 
 
中央脑区 新旧思路间的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的探测与监控
 
认知冲突的监控与调节
 
 
舍弃强外显意义而选择弱内 在隐喻意义的认知抉择过程  字谜外显含义到内隐隐喻意 义的表征转换加工
理解和整合字谜的新异语义 关系
对字谜进行语义整合
 
通过表 2.1 可以发现, 300 至 500 ms 间的负波究竟被视作 N2 还是 N400 成 分取决于其源定位。如该负波发生于扣带前回,研究者往往将其归于 N2;如发 生在创造性任务或隐喻加工任务常观察到的其他脑区(沈汪兵等, 2011),则基 本被归为 N400。我们对该负波的性质可能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如下推论: 第一,  材料长度的区别可能会使被试对谜面或谜底的早期加工存在差异, 邱江等人 (2006)选取的谜面是 2 至 14 字, 而沈汪兵等人(2011)采用的谜面均是 3 字; 第二, 如果字谜的启动条件提供了不同的语义信息,则一般被认为诱发了 N400  (Luo etal. ,2011;邢强等, 2013b); 第三, 一些研究对于是否出现顿悟的判断 标准不同(邱江等, 2006;Qiu etal.,2008a;Wangetal.,2009),这些基准也不 能准确界定加工过程是否涉及语义或是有其他参数介入; 第四, 实验会存在误差, 以沈汪兵等人的三个研究为例(2011,2012a,2012b),三者均采用了三字谜面和 单字谜底的 130 条字谜, 实验流程也保持一致, 但被归为 N400 成分的源定位与
38
 
 
激活脑区在每个实验中却不甚相同, 所以实验的误差也可能会导致结论的差异。
LPC 、P300:大部分关于字谜的 ERP 研究也发现, 600 ms 之后会出现晚期 正成分,即 LPC 。LPC 成分经常被学者们归属于 P300(邱江、张庆林,2007; Luo etal.,2011;李文福等, 2013;邢强、张忠炉,2013),认为二者在形态、头 皮分布等方面都非常相似, 可能只是所分析时程的早晚有所不同。 我们在此对两 者展开统一讨论。
LPC 成分所反映出的不同现象, 可能是由于实验的设计与目的不同。针对字 谜实验中出现的 LPC 成分的本质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 LPC 反映了思维定势突破后新异联系的形成(邱江、张庆林,2007; Wangetal.,2009;李文福等, 2013;邢强、张忠炉,2013)。P300 可能与记忆更 新、编码和提取有关, 认知个体将某些信息整合到已有表征之中, 从而对现有信 息进行修正(Donchin & Coles,1988),对语义展开重构和提取(Smith,1993)。 如果认为 LPC 成分的实质属于 P300 成分, 那么 LPC 可能反映了认知个体在记 忆中对与谜底相关的信息进行编码与提取, 把从记忆中提取的信息与谜底加以整 合, 从而形成新的表征。另外, LPC 的波幅越大, 反映出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字谜 的相关信息来形成新颖联系的需求越高(Kusak et al.,2000;李文福等, 2013)。
第二, LPC 反映了认知努力的程度或认知整合的难度。 在突破思维定势的过 程中, 人们需要大量心理资源的投入, 困难字谜较容易字谜(罗俊龙等, 2013), 解谜语义较常规语义(邢强等, 2013b),有顿悟较无顿悟(邢强、张忠炉,2013) 均诱发出更正的 P300 或 LPC 成分, 说明更难的语义识别与整合需要更多的认知 努力。
第三,LPC 反映了汉字词义的加工(魏景汉等, 1995;沈承春、张庆林,2011)。 词义加工即语言组织的过程, 被试在这一阶段调用了语言类的解谜策略, 体现出 字谜的解答过程离不开语义的组织。猜谜者在突破谜面的字面义之后,需要通过 重组汉字部件形成新的汉字。 这些都进一步表现了字谜的语言特性。
第四, LPC 反映了认知个体在多次解谜失败后对问题表征的反思与重构(沈 汪兵等, 2012a)。如果在解谜过程中形成了思维僵局, 并未产生新思路, LPC 效 应同样会出现。此时的 LPC 成分位于额中央区,可能与思维僵局的反思有关。
第五, LPC 反映了对语义的最终整合与确认。 根据罗俊龙等人(2013)的原
 
39
 
 
型启发实验,在谜底最终呈现后会引发一个起源于右扣带后回的 LPC 成分。扣 带后回主要涉及语义加工(邱江、张庆林,2007),此处的 LPC 表示认知个体在 经过一系列语义整合之后,对猜测的谜底与呈现的谜底所进行的匹配确认。
② 脑区激活情况
字谜的理解过程是一种从左脑到右脑的跨越, 左脑往往与句法、语义等基本 的语言处理有关, 但右脑的介入才能完成字谜的解答。因为在理解字谜时需要运 用类比、联想、想象等认知过程来激活相关信息, 所以右半球在字谜认知中表现 出优势。字谜 ERP 实验里屡屡出现的 P300 成分具有更强的右半球效应, 原因可 能在于,破解字谜需要认知个体舍弃外显的字面义而选择内隐的非字面义, 右半 球在隐喻加工和隐喻义提取中起主要作用 (沈汪兵等,2011;罗俊龙等, 2013)。 邢强等人(2013b)认为,字谜认知的半球效应可分为从右半球激活至左半球激 活的两阶段: 限制解除时出现的表征更新转换确实与右半球的激活紧密相连, 此 时右脑的活动明显强于左脑; 随后在语义关系的整合与联结过程中, 左半球则起 到关键作用。这表明,只有左右脑协同参与,才能真正理解字谜。
就具体的激活脑区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归纳:
第一, 字谜加工初期阶段。研究发现(Qiu et al. ,2008a),字谜解决的成功  与否在准备期即会呈现特定的预兆, 有顿悟较无顿悟的差异起源于扣带前回。扣 带前回的激活能够有效地帮助认知个体调整问题解决策略。另外, 如果实验采用 “原型在前、问题在后”的范式,在字谜加工初期还会涉及原型的激活(邱江、 张庆林,2011),Qiu  等人(2008b)发现,原型加工阶段激活了顶枕颞联合区, 可能体现出在原型激活时形成了丰富的语义信息。Tian 等人(2011)的 fMRI 实 验发现, 左侧额中回或扣带前回的激活可能反映了对各种无关思维活动的提前抑 制,左侧颞上(中) 回或小脑的激活可能表示在工作记忆中提取和维持原型中的 启发信息。
第二,打破思维定势、形成新异联系的阶段。这一阶段涉及许多复杂的认知 活动, 多个脑区都在这一阶段得到激活, 其中海马脑区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海马旁回及海马主要负责信息的编码、回忆与保持(Cabeza et al. ,2002),会被  新异刺激所激活。在字谜任务中, 该区域的激活主要基于谜底和谜面间的新颖联 系(罗劲, 2004;沈汪兵等, 2012c)。邱江与张庆林(2007)发现,“有顿悟地
40
 
 
猜中”较“无顿悟地再认”的字谜所诱发的 LPC 成分起源于右侧海马旁回,该 区域的激活能够预测之后是否能正确回忆与提取信息, 表明被试利用新颖线索为 谜面与谜底建立起新的联系, 尝试从工作记忆中整合、 提取并预测谜底。Wang 等 人(2009)发现,字谜的顿悟较非顿悟在中央区和枕区分别引发了更负与更正的 成分, 但它们均定位于海马旁回和额上回, 与打破思维僵局并形成新颖有效的联 系有关。总之, 海马及其周边区域是负责形成字谜新异联系的关键性脑结构(罗  劲, 2004;沈汪兵等, 2012c)。此外, 在利用原型启发信息促进顿悟产生的过程 中,扣带前回发挥了打破思维定势、形成新异联系的作用(Qiu etal.,2008b)。Qiu  等人的 fMRI 实验结果还显示,有顿悟的字谜较无顿悟的字谜显著激活了楔前叶、 左侧额下及额中回、枕叶下回和小脑等脑区。 他们认为, 楔前叶可能与原型的成 功激活有关,左侧额下及额中回可能与成功利用原型中所包含的关键启发信息有 关,枕下回和小脑可能与注意资源重新分配和知觉重组有关。
第三, 字谜完成及顿悟体验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涉及扣带后回的激活(Qiu et al.,2008b;罗俊龙等,2013),既反映了顿悟完成的情绪体验(Qiu et al.,2008b), 又体现出对语义的最终整合与确认(罗俊龙等, 2013)。
(2)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本研究采用的是空间分辨率较低的 ERP 技术,无法对激活脑区进行深入探 究,仅能比较可靠地考察字谜加工中的脑电成分。本文由此提出了第四个研究问 题“汉语字谜语义通达的各个阶段涉及哪些神经活动?”, 试图探讨在字谜认知 加工不同阶段所呈现的神经活动及其所对应的认知特征, 为字谜的动态加工进程 补充更多证据。
下面将依据对过往研究的参考, 阐述本研究中的 ERP 实验 (实验四) 所重 点关注的脑电成分。
首先, 本研究将关注与早期视觉加工相关的成分 N1 及 P2,以确保谜面形态 不会对字谜认知加工造成影响, 并观测加工初期是否会涉及复杂的语义加工。
其次,本研究将着重计算 N400①与 LPC 成分的波幅,探讨这两种成分所反 映的认知特征。 N400 与 LPC 也是隐喻(王小潞, 2009:186)、熟语(张辉,2016: 164)、双关语(郑伟,2020)、幽默(李梦薇,2017)等非字面语言研究所重点关
 
① 由于本文从非字面语言角度考察字谜,所以将 300-500 ms 间可能出现的负波归属为与语言加工相关的 N400,而非 N2。
41
 
 
注的成分。 N400 主要反映语义的可预测性,可预测性越小, N400 成分越呈负向 偏移(Kutas & Hillyard,1980,1982,1989;McPherson & Holcomb,1999);LPC 成分在非字面语言研究中通常被认为是反映语义整合难度的指标(Friedman & Johnson ,2000;王小潞, 2009:187)。
据此, 本文对实验四的结果做出以下三点假设: 第一, 任何条件下, 早期视 觉成分的波幅都没有差异;第二, 意会字谜可能较字形字谜诱发出更强的 N400  或(和) LPC 效应, 原因在于前者比后者难度更高, 前者的非字面义信息更难整 合,较难预测到谜底;第三,干扰条件可能较启发条件诱发出更大的N400 或(和) LPC 效应, 因为干扰条件无法提供有助于解谜的信息, 而启发条件能够给出解谜 所需的线索, 所以前者相比后者会引起更大的语义期待与语义信息之间的冲突, 使语义信息更难预测,也需要投入更多的心理资源来整合语义。
2.3  本章小结
 
本章的第一部分基于对字谜的理论研究, 通过五种视角阐释了字谜的语义理 解与建构; 本文将采用其中的非字面语言视角对字谜展开进一步研究。 第二部分 基于对字谜的实证研究,分为四个小节,每一小节首先对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综 述, 以提出本文的四个研究问题, 随后讨论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上述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与方法上的基础,但存在如下研究空白: 第一, 对字谜的语言学解读几乎均是理论型研究, 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
第二, 对字谜的实证研究几乎均是将字谜看作研究顿悟或字形加工的工具与 材料, 很少涉及对其语言理解机制的讨论;
第三, 通常将不同种类的字谜合在一起研究, 但不同种类的字谜可能具有不 同的加工机制,比如字形字谜和意会字谜;
第四, 没有对字谜中的语境效应进行专门的界定与探讨。
在已有的研究中, 只有任婉(2016)的论文是将字谜看作一种非字面语言形 式来考察的实证研究, 并将字谜分为字形字谜和意会字谜进行比较。但该论文选 取的语料只有 48 个, 并且仅采用离线的问卷法收集数据,无法验证字谜的在线 加工机制,对字谜语义理解过程的讨论也比较简单。
本文结合研究问题与研究空白, 参考过往研究的实验理据与方法, 设计出三
 
42
 
 
个眼动实验与一个ERP 实验。已有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都具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本研究将在此基础之上,对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43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手段
 
本章将首先介绍本研究所基于的主要理论,并说明每种理论如何用于阐释字 谜的理解机制; 随后描述本文的主要研究手段, 即眼动追踪技术与事件相关电位 (ERP)技术; 最后汇报对实验语料的测评过程与结果。
3.1  理论基础
 
在之前涉及到字谜的实证研究中, 多数研究通过字谜反思了顿悟的相关理论, 如表征转换理论(例: 沈汪兵等, 2012b;邢强等, 2013a,2013b;刘鑫等, 2015)  和原型启发理论(例: 邱江、张庆林,2007;吴真真等, 2008;王婷等, 2010; 李文福等, 2013;邢强等, 2016)。但本研究不着眼于字谜在心理学意义上的顿  悟机制, 而是注重考查字谜作为非字面语言的理解加工机制, 因此不再对顿悟相  关理论进行过多探讨。
由于学界当前没有专门针对字谜的语言认知加工而提出的理论, 本文选取了 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非字面语言理论与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 础。 本节将这些理论归纳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加工阶段”的非字面语 言理论(标准语用模型、 直接通达模型) 和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 第二部分是 基于“凸显度”的非字面语言理论, 即层级凸显假说和低凸显意义标记假说(以 下简称“低凸显假说”)。我们将重点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文章的实验设计与结果 讨论。
就这两个类别而言,第一类理论注重“加工阶段”,能够阐明汉语字谜理解 过程中的语义通达阶段; 第二类理论从“凸显度”出发, 能够解释汉语字谜的加 工模式与认知特性。此外,非字面语言理论偏向于语言认知, 创造性思维四阶段 理论更注重心理机制, 所以我们既能够运用语言学理论阐释本研究所发现的神经 心理现象, 又可以更透彻地了解语言加工中的心理机制, 提高文章的解释力与可 信度。
下面将首先介绍每种理论的内容, 随后讨论该理论如何用于解释字谜的认知 加工机制。
 
 
45
 
 
3.1.1  基于“加工阶段”的非字面语言理论与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
 
虽然非字面语言类型具有各自的特征, 但均需要运用话语字面义之外的加工  来获得说话人的正确意图(王小潞、郭晓群,2016;王小潞、王艺臻,2020)。  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界定,语义的激活程度与通达次序, 语境在加工过程中的作  用, 其他因素的介入程度等等, 均是非字面语言加工理论尝试回答的问题。目前  针对非字面语言加工的理论主要有标准语用模型、直接通达模型与层级凸显假说, 它们均可从各自的角度阐释非字面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 对包括字谜在内的多种  非字面语言类型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本小节将首先介绍标准语用模型与直接通达模型, 二者均诠释了非字面语言 的语义通达次序与加工步骤, 一直以来对非字面语言研究起着理论指导作用, 也 被广泛用于解读各类非字面语言形式的认知加工阶段。
(1)标准语用模型
标准语用模型(the standard pragmatic model)基于 Grice 在 1975 年提出的会 话含义理论(conversation implicature theory)与 Searle( 1979)的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会话含义理论指的是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应该遵守“合作 原则”及其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以提供足量、  真实、相关、简洁的信息。“含义(implicature)”是会话过程中源于“所言”(what  is said)并通过“暗示”获得的“意义”(what is implied),受制于会话语义、交 际意图和语境。当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中的相关准则时,便会产生与字面义不同, 但与语境紧密结合的会话含义。听话人可根据话语的字面义, 通过合作原则并结 合语境推导出特殊的含义。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以言行事”行为, 比如“阐述”“指令”“承诺”“道歉”等, 解释了言语意义与言外之的(illocutionary  point)的关系。该理论还进一步提出直接言语行为与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别, 其中 后者发生在人们不使用规约的语言表达, 而采用别的表达方法之时。间接的语用 意图需要根据字面义进行推断, 且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不仅需要通过词汇句 法来推断,更依赖于语境信息、双方的背景知识等因素。
当被应用于非字面语言加工范畴时, 标准语用模型认为,字面义的激活是必 须的, 且字面义在任何语境下都会首先得到加工。若字面义与语境一致,则加工 结束; 若二者不符则继续加工, 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监控与调整, 直至获得特殊的
46
 
 
非字面义(王小潞、郭晓群,2016)。这一加工过程涉及对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的 违反, 主要是质的准则(the quality maxim)。非字面义的获得必须不断否定字面 义,并持续推断说话者的意图。 因此,非字面语言较字面语言的理解更为复杂, 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加工字面义与非字面义所需时间的差异可为标准语用模型 提供证据: 根据该模型,人们会优先加工字面义, 所以加工非字面义要比加工相 应的字面义所耗费的时间更长(Giora et al. ,1997;Schwoebel et al. ,2000)。
据此模型, 字谜的语义理解被视作一个序列加工过程: 认知个体首先通过谜 面激活和理解字面义; 随后检测经由谜面提取的字面义是否与语境相符, 若相符 则视为获得了制谜者的表达意图, 加工即刻停止, 猜谜者在这种情况下仅整合了 字面义; 若存在矛盾, 则会持续加工, 直至压制字面义并获得与语境一致的“言 外之意”,方可得到谜底。
 
图 3.1  字谜加工的标准语用模型(Grice ,1975;Searle ,1979)
 
(2)直接通达模型
Gibbs ( 1984 ,2000)提出的直接通达模型(the direct access model)反驳了 分步加工模型。该理论认为,语言理解中的某种机制同时对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极 为敏感, 语境在词汇激活的最初阶段就起到重要作用, 听话人可直接获得与语境 一致的意义, 而不一致的意义将不被激活 (黄彬瑶、王小潞, 2013)。认知主体 无需通过否定字面义来获得非字面义, 词汇通达的第一阶段也是理解过程的最终 产物。
如用此模型理解字谜,意味着在加工过程中,语境引导了人们对谜面的理解。 如果提供的非字面语境足够强, 认知个体可以直接跳过字面义加工阶段, 字面义 将不会激活,谜底可以直接被提取,无需后续的修正加工。
这两种模型的主要区别在于语境究竟在加工过程中的哪个阶段起作用
(Giora ,1997;黄彬瑶、王小潞, 2013)。标准语用模型认为,语义通达是严格
 
47
 
 
的序列加工过程, 语境在加工后期才会起作用, 不会影响对谜面字面义的编码与   激活; 而直接通达模型认为,语境直接引导了人们对谜面语义的理解与加工, 无   需后续整合。但字谜是规约度和熟悉度都非常低的非字面语言, 即使有启发性的   语境存在, 猜谜者也不太可能越过谜面而直接提取谜底。除了对于个人极为熟悉   的字谜可依据直接通达模型直达谜底之外,一般都会通过 “字面义→非字面义” 的分步加工来探寻谜底。 标准语用模型较直接通达模型而言, 可能更适用于解读   低规约度的非字面语言,如谜语、幽默、反语、新颖隐喻等(王小潞、郭晓群 , 2016;王小潞、王艺臻,2020)。
 
图 3.2  字谜加工的直接通达模型(Gibbs ,2000)
 
(3)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
由于字谜的解答需要人们充分调动联想、想象等创造性认知功能, 字谜也是 创造性问题的一个具体代表。 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由 Wallas(1926)提出, 是 创造性思维过程研究的重要理论模型, 能够从心理层面阐明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 中不同阶段的特征,在本研究中也将用于对字谜加工进程的阐释。 该理论认为, 创造性思维包括四个阶段: 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与验证期。这一模型首次将 无意识加工引入创造性思维过程之中, 主张认知个体在酝酿期所进行的是潜意识 思考 (詹慧佳等, 2015)。
具体而言, 准备期的内容主要是积累并搜集与问题相关的知识与信息, 包括 掌握问题所在领域的具体规则(欧居湖、张大均, 2003)。认知个体首先分析问 题本身, 初步尝试解决问题。顿悟不会发生在认知加工的最初阶段。但准备期也 不是仅有简单的视觉加工, 后期是否发生顿悟可能在准备期即会呈现一些高级的 神经活动预兆(Qiu et al. ,2008a)。
酝酿期指的是认知个体的意识暂时离开当前未完成的问题情境, 转向其他问 题, 但潜意识仍然在对原问题进行加工的阶段。相较于意识思维, 潜意识思维更
48
 
 
具发散性与联系性, 更擅长信息关联与整合, 有利于形成创新性想法。大脑将未 解决的问题短暂地转移,顿悟随后会不可预期地发生(Sio & Ormerod ,2009)。 酝酿效应受许多因素影响,如任务类型、酝酿期长度、嵌入酝酿期的任务难度、 提示线索等。酝酿期属于内隐加工, 而准备期则是外显加工。思维僵局及其早期 察觉可能是酝酿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明朗期的定义为“在潜意识中加工的答案形成于认知个体意识之中的阶段” (詹慧佳等, 2015), 在许多研究中被认为是顿悟发生的阶段。从酝酿到顿悟是   一种无意识的激活。明朗期存在许多高级认知过程, 主要包含突破定势思维与形   成新思路两大阶段(罗劲, 2004)。通常认为,只有思维定势被突破时,顿悟问   题才会解决, 此时涉及了旧思路向新思路的转换, 从而引起新旧思路的冲突。但   突破思维定势只是字谜顿悟的一部分, 想要成功解谜必须依靠新思路的形成(罗   劲, 2004;邢强、张忠炉,2013)。
验证期是对明朗期所获取答案的检验,可能会伴随一些情绪体验。总体而言, 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能比较清晰地阐释创造性问题加工的心理机制, 具有较强 的说服力与影响力。
字谜属于创造性问题的一种。 字谜的谜面本身包含了解决问题的信息, 但认 知个体需从不同角度分析谜面才能有效地解决字谜, 比较贴近现实中创造性问题 的解决过程(陈群林等, 2012)。结合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与字谜的相关特征, 笔者归纳出汉语字谜的神经加工进程(见第二章 2.2.1)。本研究的实验四试图将 字谜的理解过程与这四个阶段扣合, 分析各个阶段的脑电水平及其变化, 细致监 控并尝试还原字谜的理解机制, 力图为创造性问题加工理论提供更多启示。 实验 四将字谜的解答过程设计为四步: ① 准备期(测试字谜首次出现): 被试自看到 字谜起便进入准备期, 尝试猜谜、思考答案, 如果猜出答案就直接进入最后一个 阶段验证期, 问题完成; ② 酝酿期(启动字谜出现): 如果在首个阶段没有猜出 答案, 被试就会陷入困境并进入酝酿期, 此时认知个体的思维暂时离开原问题情 境,但潜意识仍然在加工原问题,主试会在这一阶段提供有效或无效的提示; ③ 明朗期(测试字谜再次出现): 被试根据酝酿期所获得的启发信息, 将原型与问 题表征构成联结, 在明朗期获得顿悟, 形成预期的谜底; ④ 验证期(谜底出现): 最后,认知个体根据呈现的答案核验自己的猜想, 相当于验证期。 本文将逐一分
49
 
 
析四个阶段的数据, 以验证在不同的字谜类型和启发条件之下, 各个阶段行为的 脑电水平及其变化, 细致地监控并还原字谜的认知加工阶段, 探查其是否对应于 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并为创造性问题加工理论提供更多的启示。
3.1.2  基于“凸显度”的非字面语言理论
 
本小节将介绍针对“凸显度”的非字面语言加工理论,即层级凸显假说与基 于此延伸出的“低凸显假说”。层级凸显假说也是非字面语言加工中最重要的理 论之一, 能够很好地阐释各类非字面语言的加工机制;“低凸显假说”可以帮助 理解字谜认知加工中所蕴含的低凸显性特征, 以及字谜“低凸显”的加工模式。
(1)层级凸显假说
Giora(1997,1999,2003)提出的层级凸显假说(the graded salience hypothesis)
打破了“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二分,认为语义是从“极凸显”到“非凸 显”的连续统 (黄彬瑶、王小潞, 2013)。凸显度是影响语义通达顺序的决定性 因素,它受到熟悉度(familiarity)、使用频率(frequency)、规约度(conventionality) 以及原型性(prototypicality)等因素制约,凸显的语义在认知加工中总是会被首 先激活。
层级凸显假说认为,语言理解涉及两个不同的、并行运行的机制: 一种是自  下而上的语言机制(例如词汇通达), 这是模块化且被刺激条件所驱动的,仅对  语言层面的信息敏感; 而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具有推论性和整合性的语境机制,  专注于经过处理并与其他认知过程相联系的信息, 对言内和言外信息均比较敏感。 为了使某种意义变得凸显(在大脑中达到优先级),就需要将其编码在心理词典  中, 并使之更频繁地出现于日常交际。无论字面义和语境信息如何, 某种语义出  现得越频繁、越熟悉以及常规,就会愈加凸显。语义通达呈序列加工: 当遇到相  关刺激时, 凸显义立即被激活; 非凸显义则因凸显性较低(由于不熟悉、不典型、   频率低、不规约等) 而激活较慢,有时甚至达不到阈值而无法激活。
由于层级凸显假说本身只能阐释非字面语言加工的早期情况, Giora(2003:
37)为其补充了“保留假说”(retention hypothesis),即如果某种激活的语义有助 于话语理解, 就会得到保留, 如果干扰了话语理解, 则会受到抑制, 但凸显度高 的语义往往难以被抑制,可能一直存留于后期的加工过程。
字谜不同于熟语、死隐喻等高规约度的非字面语言, 没有直接储存于心理词
50
 
 
典中的非字面义, 所以首先被激活的极凸显意义一定是谜面的字面义,认知主体 通过后续的不断加工才能逐步获得谜底的非字面义。谜面的字面义由于对字谜理 解没有帮助,需要受到抑制,但是它的凸显度极高,可能会存留于加工过程之中, 起到干扰作用。
 
图 3.3  字谜加工的层级凸显假说(Giora ,1997)
 
(2)“低凸显假说”
“低凸显假说”由层级凸显假说延伸而来(Giora,1997,1999,2003;Givoni  et al. ,2013)。根据层级凸显假说中语义加工的序列性特征,低凸显义的启动必 然晚于高凸显义,前者甚至可能无法完成词义通达。但在一些情况下, 低凸显义 在交际意图中必不可少, 为了促使听话人注意到这种意义并加快其激活速度, 说 话人应着重为低凸显义设置额外的启动机制。例如, 某篇报道中描述一个批评家 将自己写的文章吃了下去,但如果只用“The critic eats his words”的描述,人们 可能会自动激活“eat one’s words”这个熟语凸显的非字面义“收回说过的话”; 但如果改为“The critic eats his words… literally”,“literally (字面上)”就会激活 “eat one’s words”的低凸显义—— “吃了某人的书面材料”, 词语“literally”此 时就是为了启动该短语不常用的低凸显义而为其添加的标记。
这就是 Givoni 、Giora 和 Bergerbest 为了补充“层级凸显假说”的不足,于 2013 年在线下实验和语料库研究后所提出的“低凸显意义标记假说”(the low-  salience marking hypothesis),简称“低凸显假说”(the low-salience hypothesis), 即低凸显意义的激活需要额外的语境处理机制, 或者说, 说话人需要对低凸显意 义添加语言学上的“低凸显义标记”(low-salience markers)。这些标记可用于提 示某种表达的低凸显义。
Givoni 等人的实验材料共有 24 个句子,包括传统的隐喻或习语, 这些表达 既有凸显的非字面义,也有不太凸显的构词义/字面义,如“It iswritten black on white”的凸显义为“信息以最清晰的方式或术语表述”, 低凸显义为“用白底
51
 
 
黑字写的”。他们的实验材料中尽可能少地包含了背景知识, 区别只在于句子或  从句的末尾是否有标记。实验选取了 四个希伯来语标记:“literali (字面上)” “be’emet (真的)”“lo (没有/不)”和“bimlo muvan hamila  (在词语的全部意义  上)”, 语料仅就句子本身或在小型对话的上下文中进行了测试。例如某一题目为  “She is a mother / She is a mother in the full sense of the word” ,被试需要对这一  对句子的凸显义进行七点量表评分,判断其在末尾有/无标记的情况下更倾向于  “she is motherly and protective of her children as well as many others (她像母亲一  样保护她的孩子和其他许多孩子) ”还是“she has children (她有孩子) ”。实  验一包含两个版本, 被试只能看见每对句子中的一个; 实验二则是将一对句子放  在一起让被试评分。结果表明, 被试在有标记时会比无标记时更倾向于选择低凸  显义, 当一对句子放在一起时,被试会更容易被低凸显义标记所影响, 从而对低  凸显义更为敏感。
Givoni 等人将这一理论分为三个层次, 进行了如下描述与推论:(a)语言系 统应包括低凸显义标记来使人们注意凸显性较低的含义,就言语交流范畴而言, 说话人使用这种标记作为线索, 从而使听话人能够激活在序列性的语义通达中被 遗漏的含义; 因此,(b)这些标记将使听话人的注意力直接集中于低凸显语义; 结果就是(c)此类标记将加速低凸显语义的激活, 确保它们不会在理解过程中 被忽略。根据以上阐释,本文进行了另一推论(d)指向越明确、启发程度越高 的低凸显义标记,就会使受众更快、更容易地通达低凸显语义。
此外, 本文还发现, 除了传统语言学范畴的“语言标记(linguistic marker)” ①,有时句子中的其他词汇或表达也会起到促进低凸显义激活的作用, 如“大城 市的厕所怎么样? 上厕所比第三者更难‘插足’”(束定芳, 2000:67;张雪梅、 刘宇红,2018)。人们通常会首先激活“插足”的凸显义即隐喻义“参与在内(多  为贬义)”,但此时该词义却与语境不相符,“上厕所”所创设的语境触发了“插 足”的低凸显义即构词意义 “把脚伸进来”。“上厕所”这个词语不是语言学范畴 的“标记(marker)”,但也触发了低凸显语义。因此, 结合汉语的语言特征与本 文的研究目的, 我们将“标记”扩展为“触机(trigger)”, 并称其为“低凸显义 触机(low-salience triggers)”。
 
① 指通常位于句首,自身具有概念或程序意义,语用功能会影响命题意义但不承担句子命题内容的成 分,如副词、名词、动词、介词短语、习语等多个类别(Fraser ,2009;杨国萍等, 2017)。
52
 
 
(3)字谜认知加工的低凸显性特征及“低凸显假说”
当遇到低凸显义触机时, 特定表达的低凸显义虽然被激活, 但其高凸显义依 然以某种形式存留。字谜等文字游戏非常需要这种“双重存留”, 可实现语言顿 悟(猜到谜底) 以及休闲娱乐的双重功能(张雪梅、刘宇红,2018)。字谜具有 低凸显性的认知特征, 即解谜真正所需的是其暗含的低凸显义, 加工字谜必须激 活这种低凸显义。
字谜的谜面通常都是具有高凸显常规语义的短语,如“所托非人”“黯然失 色”“半推半就”“喜上心头”“万紫千红”等, 解谜所需的非字面义虽然也包含 于其中, 但制谜者利用大众对谜面字面义的思维惯性进行了偏离性编码, 极大地 降低了谜面中非字面义的凸显性,使猜谜者很难突破思维定势以完成解码。如果 没有外部线索提示, 或经过特定的训练, 这种低凸显义往往很难激活。如字谜“我 在山东——峨”, 其谜面中高凸显的字面义为“我在山东省”, 解谜者很容易直接 将其看作常规的四字短语进行加工。但为了获得谜底, 必须回归以字为单位的元 语言分析,挖掘谜面的低凸显义,将谜面中的“我”与“山”均看作平面事物, 把“东”按照“左西右东”的方位来理解, 将“我”字放在“山”字的东边, 即 “山”字的右边,得到谜底汉字“峨”。猜谜者通常很难提取这一层低凸显义。 但如果他们之前遇到过“挖西补东——扑”或“西拼东凑——揍”等字谜, 就会 较为容易地获取 “我在山东”的低凸显义, 而前两个字谜此时就会起到低凸显义 触机的作用。低凸显义触机的启发程度越强, 字谜中低凸显义的激活就会越容易 而迅速。
基于张雪梅、刘宇红(2018)的研究, 结合王仿( 1996)、朱承平( 1996)、 申江(2000)所提供的语料以及互联网上的一些例子, 本研究试图进一步梳理并 分析低凸显义在谜面语言中的表现方式和认知效果, 明确字谜的低凸显性认知特 征的成因与表现,探讨“低凸显假说”在阐释字谜认知加工机制时的合理性。
低凸显义在谜面中的语用表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 关键字词回归元 语言层面, 将字词本身看作可拆解的二维平面事物; 第二类, 关键字词具有多音 或多义性,猜字谜时运用的是其低凸显义;第三类,关键字词具有多种切分方式, 猜谜时需要采用由低凸显性句法切分而形成的意义; 第四类则主要是针对意会字 谜, 其中低凸显义的设置主要是通过关键词同义替换的方式。下面将分别举例说
53
 
 
明这几种类型,分析低凸显义在谜面中的组织与表现形式。
① 关键字词回归元语言语境
这类字谜谜面的凸显概念义并不重要, 认知主体需要回归元语言语境, 将其 中的关键字词看作可拆分的平面二维事物, 具体操作主要涉及笔顺、部件等的离 合。这也是低凸显义在大部分字形字谜中的表征方式。
(a)半真半假(谜底:值)
该谜面的常规概念义是形容人不是真心实意的态度, 但此时需要把“真”和 “假”两个字看作可拆分的二维事物, 将“半”看作描述具体数量的单位, 由此, “半真半假”的语义就会被推断为“‘真’字的一半和‘假’字的一半”, 通过拆 分和推理, 解谜者分别选取“真”字的上半部分“直”和“假”字的左半部分“亻”, 合为“值”字。
(b)打消念头(谜底:心)
“打消念头”的高凸显义为“放弃之前的想法”, 但在此谜面中需要把“念” 字看作客观平面事物, 将“头”回归本义为“物体的顶端”, 所以“念头”即为  “念”字的上部“今”,“打消念头”的低凸显义为:“去掉‘念’字的上部‘今’”,  从而获得谜底“心”。
② 关键字词具有多音或多义性
这类字谜基于关键字词的多音或多义性, 从而产生不同的概念意义, 猜谜者 往往需要抑制高凸显义的干扰, 根据低凸显义来理解谜面,才能冲破思维定势, 完成字谜解答。
(c)人间草木(谜底:茶)
通常,“人间”表示人类社会、世间, 其中的“间”读“jiān”,但根据这种 高凸显义无法解出谜底。正确解法应该将“人间”拆开, 并把“间”理解为“间
隔”, 读“jiàn”, 所以本字谜的谜面可以解读为“‘人’字间隔开了‘艹’字头与 ‘木’字”, 从而得到谜底“茶”。
(d)尽无重点(谜底:尺)
本例字谜“尽无重点”的关键字词在于“重点”,“重”在“重点”里的读音 通常是“zhòng”, 词义为“重要的部分”。“重”的另一个读音为“chóng”, 意为 “重复”。 如果采取后一个发音和字义,“重点”一词就会传达出另一种含义, 即
54
 
 
“重复的点/双重的点”。谜面此时便可以解释为“‘尽’字没有双重的点/没有两 点”,从而得出谜底“尺”。
③ 关键字词具有多种切分方式
多字词语或句子一般会有自己较为常规的切分方式, 以此产生相应的语法关 系和概念意义。但有时, 认知个体需要舍弃惯常的高凸显义, 选择能够产生低凸 显义的切分方式对词句进行切分,才能发现正确的解谜线索。
(e)恻隐之心(则)
“恻隐之心”的常规概念义为“见到遭受灾祸或不幸的人产生同情之心”, “恻隐”二字也通常被连起来理解为“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但为了解答该 字谜,猜谜者需要把“恻隐”二字拆开,并把此谜面划分为“恻/隐之心”—— “‘恻’字隐去了它的‘心’字旁”, 进而获得谜底“则”。
(f)春节一日(谜底:夫)
“春节一日”的高凸显义为“春节的一天”,“春节”和“一日”都是固定的 双字词, 词语中的两个字通常会连在一起使用, 但在本字谜中, 猜谜者需要把“一
日”拆开,将字谜划分为“春/节/一/日”——“‘春’字节去了‘一’和‘日’ 两个部件”, 从而得到谜底“夫”。
④ 关键字词同义替换
针对意会字谜, 最重要的设谜方式为关键字词的同义替换, 将谜面中的常规 字词替换为谜底汉字的笔画或部件, 且解谜的难点也在于如何找到正确的同义替 换字词。
(g)夏日服饰(谜底:袱)
在本例中,解谜者需要将“夏日”同义替换为“伏”(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 的三个阶段), 将“服饰”同义替换为偏旁“衤”(基本释义同“衣”,用作偏旁), 并将“伏”与“衤”组合在一起得到“袱”字。
(h)上诉无效(谜底:皓)
猜谜者需要将“上诉”同义替换为“告”(意为“向行政司法机关检举、控 诉”), 将“无效”同义替换为“白”(意为“徒然”), 并将“告”与“白”组合在 一起得到“皓”字。
非字面语言加工经常受到凸显度的影响和制约。在字谜这种基于“别解”而
 
55
 
 
生成的语言现象中, 虽然谜面的高凸显义会得到优先激活与处理, 但却不符合语 用目标, 猜谜者必须回归关键的低凸显义, 才能真正完成制谜者所设置的信息与 交际意图,充分体现出字谜加工的低凸显性特征。
“低凸显假说”认为, 在一些情况下, 低凸显义在会话目的中必不可少, 但 低凸显义的激活很难达到阈值, 因此可能无法获得通达。说话人此时应设置额外 的语境处理机制,即低凸显义标记/触机来促使听话人注意到低凸显义,加速其 激活,减弱高凸显义的干扰。 结合关联理论(Sperber & Wilson ,1986:25),在 某种意义上, 破解字谜可以看作制谜者(说话人)与猜谜者(听话人)的互动, 猜谜者必须挖掘出制谜者所设置的谜面关键语句的低凸显义, 并抑制高凸显义的 干扰。
张雪梅与刘宇红(2018)认为,字谜本身就是一种标记形式, 谜面中具有多 义性的关键词起到了低凸显义标记的作用。但本文认为, 谜面中的低凸显义标记 /触机不够明晰, 而且形式比较多变, 如果猜谜者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很难据 此激活解谜所需的低凸显义。 因此, 本研究决定在实验设计中不采取这种谜面内 部的所谓低凸显义标记, 而是在谜面之外提供更为明确的低凸显义触机, 构造低 凸显义语境,以便更清楚地观察字谜低凸显义的触发机制。
根据过往研究的发现, 如果给予被试促进解谜语义启动的外在提示作为低凸 显义触机,猜谜者就更容易发掘谜语中的低凸显义, 从而完成解谜(朱新秤等, 2009;罗俊龙等, 2013;黄福荣等, 2013;邢强等, 2013a,2017)。在实验一至 实验三中,本项目的研究者将作为制谜者(说话人), 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启发 条件作为低凸显义触机,根据实证数据来研究字谜中的 “低凸显假说”,进一步 阐明字谜加工的低凸显性认知特征。
综上, 字谜加工具有低凸显性特征, 低凸显义在解谜过程中必不可少但又难 以通达, 需要有效的线索予以提示来加速激活, 这与“低凸显假说”的内容相符。 不过,虽然某种表达的低凸显义需要完成通达,但高凸显义有时也会得到保留, 生成一种双重互动(Givoni et al. ,2013)。该特征对于字谜这种语言游戏极为重 要, 既可使受众猜出谜底, 又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休闲娱乐功能(张雪梅、刘宇红, 2018)。
 
 
56
 
 
3.2  研究手段
 
语言理解不会产生必然的行为结果(behavioral consequences),所以对语言 的认知研究往往会采用与语言相关的任务(例如,命名、词汇判断),以获得行 为上的测量结果。但此类任务具有局限性: 第一, 降低了生态效度; 第二, 不能 直观地了解到刺激呈现和行为反应之间的过程。眼动和脑电活动的测量为弥合这 一差距发挥了关键作用, 因为它们可以高精度跟踪大脑处理语言信息的实时动态 加工过程,而无需明显的行为反应。
3.2.1  眼动追踪技术
 
本文的第四章至第六章将重点使用眼动追踪技术来研究汉语字谜的认知加 工,下面首先对眼动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眼动即眼球的运动,通过眼动可以获取生物对外界的注意力、视知觉等信息。 眼动追踪可以精确测量眼球所在位置的变化过程, 该技术已经成为应用语言学研 究的重要工具, 因为它可以实时、直接地测量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这基于 Just  和 Carpenter(1980)“所看即所想”的眼—脑假设(eye-mind hypothesis),即“你 所注视的就是你正在思考的”或者说“注视某个文本或区域的时间反映了对其加 工所需要的认知努力”。因此, 研究者推测, 眼球运动的轨迹、时间和方向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脑处理语言信息的心理认知过程。
用于记录并测量眼动的仪器被称为眼动仪, 研究者可借助眼动仪记录的数据 来推测并分析认知个体的加工思路, 更加客观地描述眼动的规律。本研究所选用 的眼动仪是加拿大 SR 公司生产的Eyelink 1000 plus 型眼动仪, 这是市面上最广 泛使用的设备之一。该眼动仪依据角膜和瞳孔的反光法生产,采样频率为 2000 Hz,是目前采样率最高的眼动分析设备。 这套系统的眼动采集装置位于被试前方 的显示器下部, 被试的头部无需佩戴任何装置。 该仪器速度快、精度高、定标简 单而迅速(闫国利、白学军,2012:25)。
人类的眼球有注视(fixation)、眼跳(saccade)和追随运动(pursuit movement) 三种基本运动类型。注视是指眼睛的中央凹对准某一物体, 使物体成像在视网膜 上(在某一点停顿超过 100 ms)。但为了维持清晰的视觉, 眼球还必须进行跳动 和追随运动。眼跳是为了改变注视点, 使接下来要注视的内容落在中央凹附近,
57
 
 
所以从一点跳到另一点, 未注视中间的内容。眼球追随运动则是为了补偿头部和  身体的运动,眼球追随物体移动而移动,目的也是使被注视物体成像于中央凹(闫  国利、白学军,2012:3)。当人们在阅读或查看某个场景或图像时, 眼睛会停下  来注视并处理特定位置的信息, 然后通过眼跳或追踪运动移到另一个可获得其他  信息的位置。在注视过程中, 认知系统会感知与处理视觉输入, 并计划下一次眼  跳的时间和距离。在大多数正常情况下, 眼睛在跳动时移动得非常快, 以至于人  们无法获得新的视觉信息(Rayner ,2009)。尽管新的视觉信息不会在眼跳期间  得到编码, 但是已经感知到的信息加工可以继续进行(Irwin & Carlson-Radvansky, 1996;Irwin ,1998)。注视、眼跳和追随运动通常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动”发  生。因此, 跟踪眼动过程能够窥测无意识的认知行为。最重要的是, 眼动追踪技  术可以反映人们的注视点落下的具体位置, 在该位置或区域的注视次数, 每次注  视持续的时间(注视时间)以及眼跳的时间和长度。
对于应用语言学研究, 尤其是阅读研究, 眼睛的位置提供了关于注意力的指 标(Rayner,2009)。眼睛能够表明认知个体正在关注什么, 并且消耗了多少认知 努力来处理从注视点输入的信息。因此, 眼睛所看到内容的难度和复杂度会影响 注视和眼跳(Castelhano & Rayner,2008)。当输入的信息较为困难时,注视时间 和回视就会增加, 而眼跳的幅度随即减小。这表示在阅读中, 难度较大的文本会 引起更多更长的注视和回视,而眼跳则会变得更短。
眼动技术有非常多的优点: 第一, 眼动技术可以直接衡量任务过程中的加工 机制, 而不是仅仅根据正确率、反应时等结果来展开推测; 第二, 认知个体的决 策、判断与识别策略差异几乎不会带来眼球运动的差异; 第三, 眼动追踪的时间 精度可以起始于视觉刺激(文本、图像、场景等) 映入眼帘的第一刻, 终止于刺 激被移除,或者被试不再注视刺激; 第四, 尽管眼动追踪通常发生在实验室, 但 可以使读者像平时一样(在计算机屏幕上) 进行阅读。 这表明被试可以按照自己 的节奏阅读, 注视他们想看的任何位置, 而无需执行其他任务, 几乎完美模拟了 自然阅读情况(Scherr etal.,2016)。学者们可以考察认知个体在自然阅读状态下 加工文章信息的眼动数据,生态效度较高。
针对阅读的眼动研究已经有 100 多年的历史。基于闫国利、白学军(2012: 50-53)以及闫国利等人(2013)的研究, 下面将重点介绍阅读研究中常用的眼动
58
 
 
指标,首先是时间维度的眼动指标, 随后是空间维度的眼动指标。在此需要引入 “兴趣区”的概念:“兴趣区”是显示刺激的目标区域,研究者会专门在该区域 提取相关眼动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1)时间维度的眼动指标
① 首次注视时间
首次注视时间(first fixation duration)是指读者第一次注视该字/词的时间, 与兴趣区内有多少个注视点无关。首次注视时间通常反映了字词的早期通达特征 以及对字词加工难度的敏感性,受词汇特征、语音特征、正字法特征、语境等因 素影响。但该指标可能会混淆兴趣区内有单一注视和多次注视的情况, 这两种心 理加工过程较为不同(闫国利等, 2013)。
② 凝视时间
凝视时间(gaze duration)指的是在注视点落到另外一个词之前, 对当前所 注视字的总注视时间, 包括兴趣区内的回视时间。 凝视时间也是表现词汇早期识 别过程的指标。如果在注视点跃出某个词之前对该词只有一次注视, 那么该词的 凝视时间就等于该词的首次注视时间; 如果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有所不同, 就可以推测出认知个体在首次加工该词时遇到了困难。
③ 总注视时间
总注视时间(total fixation duration)是指读者对某个字词所有注视时间的总 和, 反映了加工该字词的时间。总注视时间考虑了再读时间, 表现了词汇的后期 加工过程。如果某个字词在不同条件下呈现出总注视时间上的区别, 但早期指标 没有差别,就可以认为该字词的后期加工存在差异。
(2)空间维度的眼动指标
① 眼跳距离
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运动称为眼跳。眼跳距离(saccade distance) 反映了信息提取情况、阅读效率和材料的加工难度。眼跳距离大, 说明读者在单 次注视时所获得的信息相对较多, 阅读效率较高; 眼跳距离小, 反映被试在阅读 材料时具有一定的困难。
② 注视次数
注视次数(number of fixations)指的是某一兴趣区被注视的总次数。该指标
 
59
 
 
反映了特定兴趣区的认知加工难度与负荷, 材料越难、认知负荷越大时, 对其的 注视次数也越多。
③ 回视次数
回视次数(regression count)包括回视出次数(regression out count)和回视 入次数(regression in count),代表了认知个体对阅读信息的再加工过程。回视出 次数指的是从注视点落到某个区域时开始, 从该区域发生回视的次数, 该指标反 映了被试在该区域发现问题的情况;回视入次数是指回视落入某个区域的次数, 语境预期性低的词具有更多的回视入次数。
总而言之, 眼动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 选取合适而 有效的眼动指标,才能更好地对结果加以诠释,并合理解答研究问题。
眼动技术之前并未应用于以单个汉字为谜底的字谜研究,仅在黄福荣等人 (2013)的实验中被用于考察汉语成语谜的加工过程。本研究的实验一至实验三 将运用眼动技术, 通过记录与追踪被试对字谜各选项兴趣区的注视情况, 对被试 理解字谜的心理过程进行推测与分析。
3.2.2  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本文的第七章将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来研究汉语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事 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是大脑响应特定事件或刺激而引起 的诱发电位, 反映了与刺激呈现时间同步的脑电信号, 表现了人的神经传导特征 以及客观的认知与心理行为。 ERP 技术具有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 能够追踪语言 加工中所涉及的极为快速的过程。本节将简要介绍 ERP 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一 些与语言加工相关的 ERP 成分。
人脑只要没有死亡, 就会持续产生脑电, 这种在自然状态下大脑神经系统活 动自发产生的脑电被称为自发电位或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事 件相关电位产生的基础(魏景汉 、罗跃嘉, 2010:1)。人类电生理学的起源可以 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第一次记录到了人类的 EEG。但直到二十世纪三 十年代中期, EEG 才被认为是临床神经内科检测中一种具有价值的诊断工具。近 年来,这种方法以及 ERP 技术已经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脑电波的测量具有非侵入性, 研究者通过分布在头顶、面部和四肢上的电极 来记录大脑信号。这些电极捕获了神经元交流中所产生的电位。神经传递包括了
60
 
 
离子的流动,该离子流在整个细胞膜上携带电荷,导致膜内外电位发生了变化。 这些电位的变化可以在一定距离处检测到, 从而形成由 EEG 记录并捕获的信号。 大脑皮质为 EEG 记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在该处检测到的信号非常小,因此 必须进行放大。目前通常认为,ERP 是由刺激事件所引起的大量神经元的电活动 所形成, 是大脑皮质椎体细胞顶树突的突触后电位变化总和, 直接反映了神经活 动。如果不同条件下的 ERP 存在差异,则表明大脑的加工状态有所不同,但如 果不同条件下的 ERP 相似,也不能表明脑机制没有差异,可能是神经元的强弱  或方向经历了互相抵消的过程。
脑电信号是连续的, 呈现出跨越不同频段的、较大的、有节奏的波动。大多 数认知研究聚焦于紧随刺激或导致行为反应的神经事件。这些锁时(和锁相) 的 神经反应——或ERP——存在于连续的 EEG 之中。ERP 的波形与潜伏期均是恒 定的, 研究者可以通过固定的锁时关系与计算机的叠加处理,从 EEG 中将 ERP 提取出来。 ERP 实验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获得稳定的被试反应。在一个典型的语言 实验中,如果希望获得较大的效应,那么每个关键条件下应当有 25  至 60 个刺 激, 并且有 20 至 30 个被试。 EEG 记录至少需要三个电极: 放大作用电极、接地 电极以及参考电极。通常的参考电极位置包括鼻尖、乳突或耳垂。在语言研究中, 学者们通常使用 32 或 64 个电极。
关于 ERP 数据的收集也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第一, ERP 具有高度的时 间敏感性,这意味着锁时(time-locked)在实验设计中至关重要。 ERP 不仅会随 刺激出现而产生,也会被刺激消失所诱发,甚至会响应刺激中任何可察觉的变化。 在语言理解实验中, 研究者通常会锁定关键字词的出现时间。第二, ERP 对许多 变量都非常敏感, 主试必须控制可能具有差异的各种变量, 包括刺激类别、与反 应相关的各个方面(例如, 反应准备的时间、用于反应的手、错误的类型和概率 等) 以及被试对刺激可能产生的预期(例如, 他们所关注的内容以及所采用的策 略)。特别是对于语言实验来说, 研究者不仅要考虑词语长度、词性和频率,而 且要考虑具体性(concreteness)和邻域密度(neighborhood density)。第三, 必须 谨慎比较一些条件下的 ERP,如不同被试组(老人和年轻人)、不同句子位置(句  首、句中、句末) 或不同呈现位置(屏幕左边、右边), 这类波形的基本形态特 征可能会有所不同,如果进行此类比较,很难准确对齐波形以解释相应的效果。
61
 
 
在这些情况下, 最好比较在同一个被试组或同一个位置记录的波形。第四, 必须 避免各类伪迹所造成的污染, 最常见的来自于眼动或眨眼, 尽量减少这些伪迹的 通用方法是预防,即要求参与者限制眼睛运动及眨眼, 或者进行特定设计以减少 这些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每屏中央一次只显示一个单词。伪迹还包括肌肉运 动, 主试应当阻止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移动身体, 但这类伪迹往往可以在后期处理 中滤除。
对 ERP 成分的分析有多个维度,其中波幅通常以微伏(μV)为单位,反映 了神经元受到的刺激程度, 揭示了大脑认知加工的难易程度; 潜伏期或时间窗口 以毫秒(ms)为单位, 反映了神经活动的时间表征, 可以表示认知加工的时间进 程; 脑地形图反映了电位的头皮分布, 表明了不同认知过程的脑内源。 在 ERP 数 据分析中, 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是探究各种条件下的波幅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者通 常选取一个或多个时间窗口, 在一个或多个作用电极处测量平均波幅或极性(最 大/最小电压)。如果在比较各个条件的波幅时获得了显著的差异, 就可以明确得 出结论, 大脑对这些变量是敏感的(假设已经经过正确的去除伪迹等预处理)。 ERP  分布的地形图也能够用于解释数据,研究者可以绘制特定时间窗口内头皮 电位的分布情况, 并将头皮区域作为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例如, 将头皮分成前中 后位置和左中右位置)。但 ERP 技术的空间分辨率很低, 仅靠地形图不能直接推 断出脑内源,必须经过数学计算。
ERP 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缺点, 比如生态效度较低(阅读中只能逐字或逐词呈 现材料) 以及空间分辨率较低(不能直接对激活脑区进行定位),但其突出的优 点,例如高时间分辨率、高事件敏感性与无创性均使其能够出色地探知语言的加 工过程。 该技术最基本的假设为——神经活动的差异意味着心理加工的差异, 不 同的 ERP 反应(如成分)代表了不同的心理加工机制,包括一些对语言非常重 要的过程。
与语言加工相关的 ERP 成分包括 P200、N400、晚期正成分(Late Positive Component ,LPC)、左前负波(Left Anterior Negativity ,LAN)等。 ERP 命名中 的 P 或 N 表示脑电波的极性(相对于基线的正向或负向偏移), P 或 N 后的数字 表示该成分最大峰值的潜伏期(从刺激出现到成分的波幅达到最大峰值的一段时 间)。学界普遍认为, 早期的 ERP 成分(如 N100、P200)为外生成分(exogenous
62
 
 
components),通常反映了物理刺激的特性, 对被试的心理状态不太敏感; 中晚期 的 ERP 成分(如 N400、P600)则是内生成分(endogenous components),反映了 稍晚阶段的抽象加工,如语义和句法分析(张辉, 2016:8)。接下来会介绍在本 研究中重点关注的两个 ERP 成分——N400 和 LPC,二者均与语义理解相关。
(1)N400
N400 是语言研究中应用最广的脑电成分之一,它呈负向偏移,在刺激呈现 后大约 400 毫秒达到峰值, 潜伏期为 250 至 500 毫秒左右, 通常在中央顶叶处最 为明显。 语义在语境中的可预测性越强,N400  的波幅就越小; 反之, 语义在语 境中的可预测性越弱, N400 的波幅就越大(Kutas & Federmeier,2011)。一般而 言, N400  不仅是反映语义期待差异以及语义违反或异常的敏感指标(Kutas & Hillyard ,1980a),而且被认为体现了语义检索的过程(Van Petten etal. ,1999), 或与先前上下文意义整合的过程(Hagoort et al. ,2004)。
N400 成分是学者们在分析句子语境对词汇加工的影响时所发现的(Kutas & Hillyard ,1980a)。例如, 尽管“狗”和“糖”两个词语在语境外(词汇) 的使用 频率相似, 但是当二者被套进句子“他喝牛奶和……”时, 这两个单词的使用频 率就会发生变化。 研究者之前预测, 这句话填上“狗”的可能性极低, 因此若以 “狗”结尾可能会引起 P300 效应。但是相反,词呈现后约 400 毫秒, “狗”引 发了大于“糖”的负波——这种现象被称为“N400 异常效应”(N400 anomoly effect)。N400 效应常常出现于词汇启动任务, 其中目标词与启动词在一致性、相 关性、语义或范畴上可能相同或不相同。在所有任务中, 相关项比不相关项所引 起的 N400 波幅更小(Kutas & Van Petten,1988)。本研究将重点关注 N400 成分, 以揭示不同启动词 (启动字谜) 与目标词 (测试字谜) 之间的语义冲突与语义整 合。
(2)LPC
LPC 是一个正向脑电成分, 通常在颅顶部位呈现最大的波幅(相对于放置于 乳突的参考电极),出现于刺激呈现后的约 400-500 ms,能够持续几百毫秒。这 是 ERP“新/旧”效应的重要成分,同时也包括对类似于 N400 的早期成分的调 节(Friedman & Johnson,2000)。有时研究者将相似的正成分称为 P3b、P300 或 P600 (Finnigan et al. ,2002),此处统一使用“LPC”来指代后期的正成分。
63
 
 
LPC 通常被认为与外显记忆或回忆相关(Paller etal.,1995),旧刺激较新刺 激所诱发的波幅偏小, 但该成分所反映的具体认知过程还存在争议。已经有许多 关于语言的研究发现, LPC 反映了与语义认知加工相关的信息。 Li 等人(2014) 以汉语成语和七言绝句为语料,认为 LPC 反映了句法错误、句法模糊和语义异 常, 包括对语义的重新整合分析; 也有实验发现,在句法和词法结构一致的情况 下, LPC 反映了语义整合的困难程度(王小潞, 2009:187)。另外, 语境与语义 差异较大的情况会引起更大的 LPC 效应(Van Petten & Luka ,2012); 不一致的 词汇所引发的 LPC 波幅大于一致的词汇(Daltrozzo etal.,2012);二语转换加工 时所诱发的 LPC 效应大于只使用母语时的加工(Zhang et al. ,2019);理解隐喻 时产生的 LPC 效应大于理解本义句的情况(Coulson & Van Petten ,2002)。综合 上述研究可得, 在语言加工的实验中, 需耗费更多认知资源的情况所诱发的 LPC 效应强于认知资源消耗较少的情况。
N400 与 LPC 成分将是本研究所重点考察的脑电成分, 主要用于解释字谜的 语义整合过程。关于这两种成分在字谜相关实验中的综述详见第二章 2.2.4。
实验四将运用 ERP 技术,对被试解答字谜的神经加工过程进行高精度记录 与还原,试图发现非字面语言认知的更多奥秘。关于 ERP 技术在字谜研究中的 更多应用,第二章已做过详细介绍, 在此不再赘述。
3.3  实验材料评定及汉语字谜库创建
 
对实验材料的测评共分为五个子实验, 运用多种问卷, 试图量化测试字谜的 各项指标(谜面规约度; 主观与客观难度; 字谜合理性; 常规语义启动条件与谜 面语义的关联度; 解谜语义启动条件的有效提示程度; 两种原型启发字谜与一种 干扰字谜的主客观启发量; 各个选项与谜面的语义与字形关联度)。我们将依据 量化指标进一步筛选字谜, 并创建一个可重复使用与操作的实验字谜库(具体字  谜及详细指标请见附录 1 至 5),以保证本研究后续的眼动实验和 ERP 实验所使 用材料的有效性, 今后的同类研究也可以根据实验目的在本字谜库中选取语料。
3.3.1  字谜初选
 
本研究所选用的字谜来源于搜索引擎以及《字谜大全》(申江, 2000),并参 考了任婉(2016)的研究。笔者依据如下几项原则初步挑选了实验材料:( 1)谜
64
 
 
面与谜底汉字均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 (娄警予 、王贵文, 1987)的 3500 个汉 字范围之内;(2)谜面通俗易懂, 具有高凸显的常规短语含义;(3)无需专业知 识来完成解谜。 据此, 笔者首先选择了 120 条测试字谜(60 条字形字谜, 60 条 意会字谜) 进行预实验。谜面长度全部为四个汉字, 谜底均为单个汉字。预实验 a 到e 共招募被试 220 名, 他们均不参与正式实验, 年龄在 19 至 28 岁之间, 平 均年龄为23.8 ± 2.6 岁, 男女比约为 2:3,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与之后正式 实验的被试群体基本重合)。他们参与预实验评定的方式为纸质问卷或线上问卷。
3.3.2  字谜谜面的规约度评定(预实验 a)
 
共有 20 名被试参与字谜谜面规约度,即语义规约性的五点量表评定。问卷 上为 120 条字谜的谜面, 被试仅被告知这些是四字短语, 需要评定该短语读起来 是否符合人们日常的语言习惯,按照“1 =  非常不符合 → 5 =  非常符合”的标 准,在相应数字处进行选择。我们事后淘汰了谜面规约度评分在 3  分以下的字 谜, 剩余的 98 个字谜(47 个字形字谜, 51 个意会字谜) 谜面的语义规约度平均 评分为 3.89 ± 0.67,且有 52 个字谜(24 个字形字谜, 28 个意会字谜) 谜面的评 分达到4.5 以上,证明其完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短语,具有高凸显的常规语义。
3.3.3  字谜的主客观难度与合理性评定(预实验b)
 
40 名被试分为两组进行评测, 每组各 20 名。 一组被试参与问卷测试, 问卷 包含预实验 a 筛选出的 98 条字谜,被试需要尝试解答这些字谜。 本文参考邱江 (2007)、吴真真等人(2008)的研究方法, 将被试在此实验中的正确率设定为 正确率(无启发) ,字谜的客观难度值 = 1 ﹣ 正确率(无启发)。
另外一组被试的问卷则同时给出字谜的谜面与谜底, 请被试主观上对每条字 谜的合理性(“1 =  非常不合理 → 5 =  非常合理”)和难度(“1 =  非常简单 → 5 =  非常难”)进行五点等级评定。
根据预实验b 的结果, 我们获得了每条字谜的客观难度值、主观难度值与合 理性三个指标的评分, 并保留了符合以下标准的字谜:( 1)客观难度值在 0.15 至 0.85 的范围内;(2)主观难度值在 2 至 4 分的范围内;(3)合理性平均评分大于 3 分。
最后筛选得到 80 条字谜(40 条字形字谜, 40 条意会字谜) 作为正式实验的
 
65
 
 
测试字谜。 它们的平均客观难度值为 0.57 ± 0.24,平均主观难度值为 2.89 ± 0.52 , 平均合理性为 3.84 ± 0.49;其中字形字谜的平均客观难度值 = 0.38 ± 0.19,意会 字谜的平均客观难度值 = 0.76 ± 0.11(t = - 10.799,p ﹤ 0.001); 字形字谜的平均 主观难度值 = 2.61 ± 0.45,意会字谜的平均主观难度值 = 3.17 ± 0.45(t = -5.586 , p ﹤ 0.001); 以上证明了意会字谜确实比字形字谜的理解难度更高。
3.3.4  字谜启动语义的评定(预实验 c)
 
根据预实验 a 与 b 筛选得到的 80 条字谜,我们为每条字谜编纂了常规语义 启动条件与解谜语义启动条件,作为字谜的字面语境与非字面语境。 两种启动语 义均为四字短语。常规语义启动条件与谜面语义是同义或近义短语, 而解谜语义 启动条件不一定是日常短语, 但会指出解谜的关键所在, 从而促进被试在正式实 验中激活非字面义(详见第五章 5.2.1 的相关说明)。 所有出现在启动语义中的汉 字均为高频字。
被试共 20 人,分别对两种启动语义进行五点量表评定。针对常规语义启动 条件,被试需评定其与字谜谜面在语义上的关联度(“ 1 =  非常不相关 → 5  =   非常相关”);而针对解谜语义启动条件,被试需评定其对字谜解答的有效提示  程度(“ 1 =  提示无效 → 5  =  提示非常有效”)。
我们根据预实验 c 的结果对两种语义都进行了优化与调整,最终匹配的常 规语义启动条件与谜面语义的关联度为 3.89 ± 0.46 ,选定的解谜语义启动条件 的提示程度为 3.68 ± 0.32。
3.3.5  原型字谜与干扰字谜的主客观启发程度评定(预实验 d)
 
本实验的目的是测评两种原型启发字谜与干扰字谜对测试字谜的客观与主 观启发程度。我们为 80 条字谜搜寻或编纂了两条原型字谜(一个形态相似原型 字谜,一个结构相似原型字谜,详见第六章 6.2.1 的相关说明) 以及一个干扰字 谜(谜面相似, 但解谜技巧完全不同, 用于 ERP 实验, 详见第七章 7.2.3 的相关 说明)。所有配对字谜的谜面长度均为四个汉字, 谜底为一个汉字。 首先由 20 名 被试对三种配对字谜的合理性进行五点量表评定, 笔者根据结果进行了优化与调 整,最终确定的三种配对字谜的合理性评分均在 3  分以上,平均得分为 3.75 ± 0.27。
66
 
 
随后,共有 60 名被试被分为三组(每组 20 人),每个被试针对一条测试字 谜只能看到三条配对字谜中的一个。被试需要根据配对字谜提供的信息完成解谜 任务。该实验可获得形态相似原型启发条件下的正确率, 结构相似原型启发条件 下的正确率与干扰条件下的正确率。依据这三个正确率, 本文参考邱江(2007)、 吴真真等人(2008)的研究方法, 得出每种条件的客观启发量:( 1)形态相似原 型客观启发量 =  正确率 (形态相似原型)  ﹣ 正确率(无启发) ①;(2)结构相似原型客观启发 量 =  正确率(结构相似原型) ﹣ 正确率(无启发);(3)干扰字谜客观启发量 =  正确率(干扰启动)
﹣ 正确率(无启发)。
此外,还有 20 名被试参与另一个五点量表评定。该组可以同时看到靶字谜 匹配的两条原型字谜和一条干扰字谜, 并分别对三者的启发性进行主观评分(“1 =  完全没有启发性 → 5 =  非常具有启发性”)。
我们根据预实验 d 的结果对两种原型字谜和一种干扰字谜进行了优化, 最终 敲定的配对字谜的量化指标如下: 形态相似原型客观启发量 = 0.36 ± 0.17,结构 相似原型客观启发量 = 0.21 ± 0.15,干扰字谜客观启发量 = -0.09 ± 0.11 (两两之 间p ﹤ 0.001);形态相似原型主观启发度 = 4.17 ± 0.30,结构相似原型主观启发 性 = 3.75 ± 0.40 ,干扰字谜主观启发度 = 1.27 ± 0.29  (两两之间 p ﹤ 0.001)。以 上结果证明,形态相似原型字谜在主客观上的启发程度都是最高的, 其次是结构 相似原型字谜,而干扰字谜会起到反向的阻碍作用。
3.3.6  字谜匹配选项的评定(预实验 e)
 
笔者还为 80 条测试字谜编配了四个选项,其中一个为正确选项,一个为与 谜面常规语义相关的选项, 一个是与谜面关键汉字或谜底汉字的字形相似的选项 (含有共同部件或相似结构),一个为无关选项。所有选项汉字也均在 《现代汉 语常用字表》 (娄警予 、王贵文, 1987)的 3500 个汉字范围之内②。
20 名被试对选项进行评定, 确保( 1)语义干扰选项与谜面常规语义较为相 关,即每个条目的评分均大于 3 ,最终的五点量表评分为4.12 ± 0.34;(2)语义 干扰选项与常规语义启动条件较为相关,即每个条目评分均大于 3 ,五点量表评 分为4.10 ± 0.56;(3)字形干扰选项与谜面没有语义上的相关性,即每个条目评
 
 
① 见 3.3.3 的评定。
② 较为复杂生僻的汉字可能会引起额外注意,影响实验结果。
67
 
 
分均小于 2 ,五点量表评分为 1.17 ± 0.22,且我们对字形选项与谜底汉字的笔画 数进行了独立样本 t 检验, 以确保二者在笔画上没有显著差异(p ﹥ 0.1);(4)无 关选项与谜面语义(每个条目评分均小于 2 ,五点量表评分为 1.06 ± 0.13)以及 谜面中每个汉字的字形均没有相似性(每个条目评分均小于 2 ,五点量表评分为 1.03 ± 0.10)。
以上指标对每个测试字谜进行了多方面的量化, 为本研究后续实验的开展奠 定基础, 同时形成了一个可重复运用与操作的字谜库, 之后的相关研究也可以依 据特定的实验目的从中挑选实验材料。
3.4  本章小结
 
本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本博士论文主要基于的两类理论,即针对“加工阶段” 的非字面语言理论(标准语用模型、 直接通达模型)和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 以及针对 “凸显度”的非字面语言理论 (层级凸显假说和“低凸显假说”), 阐释   了其主要内容与对本研究的理论启示。第二部分引入了本文重点采用的研究手段, 即眼动追踪技术与 ERP 技术,描述了两种技术的一般原理、技术要点以及相关   研究指标。第三部分汇报了预实验对字谜语料的测评,预实验共分为五个子实验,  对字谜的各项指标都进行了科学量化,创建了一个可重复运用的实验字谜库。
在随后的第四章至第七章中, 我们将运用本章所介绍的理论与研究手段, 从 实验字谜库中选取合适的语料进行实验,致力于阐明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
 
 
 
 
 
 
 
 
 
 
 
 
 
 
 
 
 
68
 
 
4   实验一: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义通达进程的眼动研究
 
本章将汇报实验一。 实验一运用眼动追踪技术, 通过被试注视汉语字谜的眼 动轨迹推断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 试图对研究问题一“汉语字谜的语义通达是如 何实现的?”做出解答。
4.1  实验目的
 
探索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通达次序与进程能够加深学界对非字面语言本质 的认识,不同的非字面语言理论模型也对此进行了不同的假设, 其中标准语用模 型认为,字面义的加工是必须的, 优先于非字面义的加工, 语境在字面义加工之 后才会起作用(Grice ,1975;Searle ,1979);直接通达模型主张, 在语境足够强 的情况下,非字面义可以直接获得通达,而字面义会被跳过(Gibbs,1984,2000); 层级凸显假说则摒弃了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二分, 认为凸显的语义会首先得到激 活, 其中凸显义既可能是字面义也可能是非字面义(Giora ,1997 ,2003:15)。
实验一的目的在于揭示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义通达进程,通过眼动仪追踪被 试在无启动条件下理解汉语字谜时的眼动轨迹, 以确定字谜的字面义与非字面义 的通达次序以及字谜语义加工的不同阶段,为后续的实验打下基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设计
 
实验一采用单因素被试内设计, 自变量为字谜类型(字形字谜 vs.  意会字 谜),考察的因变量为被试在不同时间段对选项兴趣区的注视比例。两类字谜均 配有四个备选项: 正确选项、语义干扰选项(与谜面常规语义相关的选项, 以下 简称语义选项)、字形干扰选项(与谜面关键汉字或谜底汉字的字形相似的选项, 以下简称字形选项) 和无关选项(选项中汉字的字形与语义均与谜面及谜底汉字 无关)。四个选项被划分为四个兴趣区。 所有作为选项的汉字均为日常汉字。为 确 保 每 种 选 项 在 四 个 位 置 都 会 出 现 一 次 , 选 项 的 分 布 位 置 进 行 了 “‘1234’‘2143’‘3412’‘4321’”的平衡, 被试需要在四个选项中选出谜 底 (对选项的预实验评定请见第三章 3.3.6 预实验e)。
69
 
 
本实验的设计主要参考了黄福荣等人(2013)与 Zhao 等人(2013 ,2014) 对成语谜语的研究, 这些研究会首先呈现谜面, 随后谜面不消失, 并在谜面下方 呈现 4 个备选项 (位置进行了平衡),备选项通常分为常规选项(与谜面常规语 义接近)、新颖选项(谜底)、似是而非选项 (与谜面中特定汉字的意义具有相似
性) 与无关选项(或者两个无关选项)  。
与这些实验不同的是, 本实验所关注的眼动指标为注视比例( fixation proportions)。黄福荣等人(2013)采用的眼动指标是注视时间, 但该指标容易受 到基线数值不同的影响; 而 Zhao 等人(2013,2014)的实验为 fMRI 实验, 没有 提供可借鉴的眼动指标。
由于本实验采用的是块状兴趣区,与视觉情境范式(visual world paradigm) ② 中设置的兴趣区比较类似, 所以我们参考了视觉情境范式的相关实验(例:  Tanenhaus et al. ,1995;Allopenna et al. ,1998;Huettig et al. ,2011;Kalénine et   al.,2012;杨雯琴、李荣宝, 2012;Zhengetal.,2020),选取了注视比例作为统  计的眼动指标。
注视比例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 落入某个兴趣区的注视次数占所有兴趣区的 总注视次数的比例。注视比例受到字形、语义、语音等信息的调控, 主要用于检 验这些信息的激活情况(杨雯琴、李荣宝, 2012), 可以揭示认知个体的思路被 特定兴趣区中相应信息所影响的进程(Zhengetal.,2020),并且无需受到基线数 值不同的影响,因而本实验采用了注视比例这一指标来衡量实验结果。被试对一 个兴趣区的注视比例越高, 表明其注意力越集中于该兴趣区, 反映出相应加工思 路的发生。
本实验假设, 被试对正确选项的注视反映了其准确的非字面义加工思路; 对  语义选项的注视体现出其字面义认知思路; 对字形选项的注视也表现出被试正在  尝试采用非字面义加工思路,但认知个体此时并没有抓住最核心的非字面义线索; 对无关选项的注视可能反映了被试正在进行尝试性的思考, 或是处于思路较为混  乱的状态。据此, 在解谜正确的情况下, 被试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要高于解谜  错误的情况;如果被试受到谜面常规语义的干扰,可能会更多地注视语义选项;
 
① 以黄福荣等人(2013)对成语谜语的研究为例,谜面“都成眷属”(谜底为“无独有偶”) 的常规选项 为“成双成对”,新颖选项为“无独有偶”,似是而非选项为“独善其身”,无关选项为“水泄不通”。
② 在经典的视觉情境范式中,被试需要在听某个句子的同时注视四张图片,主试对被试的眼动轨迹进行 记录,并通过被试的注视情况推断其语言理解的动态过程。
70
 
 
如果被试已突破谜面的常规语义,但并未找到正确的非字面义线索, 或者说没有 明确非字面义“中介”, 就可能更多地注视字形选项; 此外, 由于谜底均是通过 挖掘隐藏的低凸显义而获得, 且谜底汉字的语义往往与谜面的凸显语义无关, 所 以正确选项可能不会在最初就受到认知个体的关注。就字谜类型而言, 由于意会 字谜较字形字谜的难度更高(见第三章 3.3.3 预实验 b 对字谜的难度测评), 被试 可能更难找到意会字谜的正确选项, 错误率更高, 对其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也相 应低于字形字谜的正确选项。
在之后的数据分析部分, 我们将首先对正确选项、语义选项、字形选项和无 关选项的注视比例与被试对这几个选项的选择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 验证认知个 体对不同选项的注视是否反映出其不同的语义加工思路; 随后, 通过比较不同时 间段内被试对各个选项的注视比例的变化, 考察认知个体在加工字谜时的思路发 展,揭示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
4.2.2  实验被试
 
33 名浙江某高校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12 名男性, 21 名女性, 平均年龄为 22.79 ± 2.99 岁)参与了实验,被试随机分布于各个专业。所有被试均是汉语母 语者,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阅读障碍。被试通过校内论坛与社交软件招募, 完成实验后获得适当金额的报酬。所有被试自愿参加实验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整个实验按照伦理 委员会批准的要求 和程序进行,符合 赫尔辛基宣言 (Declaration of Helsinki)①。
4.2.3  实验材料
 
测试字谜为经过预实验筛选的 40 个字形字谜和 40 个意会字谜(见附录 1), 具有较高的谜面规约度、适中的难度与合理性(见第三章 3.3.2 预实验 a 与 3.3.3 预实验b 的评定)。 为了降低被试的预期, 实验共添加 20 个字形字谜与 20 个意 会字谜作为填充刺激, 均匀分布于各个组块。笔者对与填充刺激所匹配的选项进 行了随机设计, 除了正确选项外的三个选项或是全部与字形相关, 或是全部与语 义相关,或是全部为无关选项 (见附录 5)。
 
① 该宣言的原文 请 见 https://www.wma.net/policies-post/wma-declaration-of-helsinki-ethical-principles-for- medical-research-involving-human-subjects/
71
 
 
4.2.4  实验仪器
 
实验所采用的仪器为 SR 公司生产的 Eyelink 1000 plus,以 1000 Hz 的采样 率追踪眼球运动, 并且仅从右眼收集眼动数据。呈现实验刺激的显示器( Dell P1917S)为 19 英寸, 刷新率为 75 Hz,屏幕分辨率为 1024 × 768 像素。实验中 使用带有额头支撑的下颚托架来最大程度地减少被试的头部运动。
4.2.5  实验流程
 
 
图 4.1  实验一流程示例
 
实验在封闭、隔音的眼动实验室内进行。被试进入实验室后, 主试首先向被 试简单介绍眼动仪的工作原理, 并说明实验的相关注意事项。被试随后将额头与 下颚固定在托架上, 眼睛距离显示器约75 cm。实验开始前进行了九点校准与验 证, 验证误差小于 0.5°视角。被试接下来需要完成 8 个试次的练习,以熟悉实验 程序。
正式实验的流程为:每个试次开始时,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现一个“+”注视 点 0.5s,如果 5s 内未监测到与“+”误差小于 1°的视角, 将再次开始校准与验证; 若准确追踪到眼动,随后会呈现谜面 4s;在 0.5s 的空屏之后,谜面下方将呈现 四个选项(在谜面不消失的情况下①对四个选项的位置进行了平衡; 谜面处于屏 幕上部,四个选项分布于屏幕中央),被试需要在 15s  内按键选择答案, 选择后 会呈现谜底 2s。
眼动仪记录了被试从四个选项出现到消失的眼动轨迹。所有汉字以 30 号宋 体呈现,黑底(RGB:255 ,255 ,255)白字(RGB:0 ,0 ,0)。所有试次以伪 随机顺序呈现,相同实验条件的材料最多重复一次。 正式实验共分为 4  个组块 (每组 10 个字形字谜、 10 个意会字谜、 10 个填充刺激),被试在各个组块之间 可以短暂地休息。整个实验大概持续 35 至 40 分钟。
 
① 谜面不消失是为了减少被试的认知负荷。
72
 
 
4.2.6  数据处理
 
在编写实验程序时, 我们在四个选项上划分出四个兴趣区, 划分标准为以选 项汉字为中心的 5.5°  × 5.5°视角范围。 实验结束后, 笔者通过眼动仪配套的 Dataviewer 软件导出各个兴趣区的相关数据, 使用 SPSS 20.0 软件(Bühl,2012) 完成统计分析。
本博士论文中的所有 F 值和p 值均由 Greenhouse-Geiss 法进行校正; 需要多 重比较的情况就会汇报由 Bonferroni 校正后的p 值; 效应量的衡量指标是偏 eta 方(ηp2);下文进行的 t 检验均为双尾检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行为数据
 
反应时低于 200 ms (4 个试次)或在标准差 2.5 倍(0.48 %)之外的数据在 第一步即被剔除。对反应时的t 检验表明, 字形字谜的反应时显著低于意会字谜 (5277.96ms vs. 5690.64ms ,t = -6.810,p ﹤ 0.001); 对正确率的 t 检验表明, 字 形字谜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意会字谜(0.80 vs. 0.78 ,t = 2.174,p = 0.040)。
表 4.1  反应时(ms)和正确率的平均值及标准差
 
字谜类型        反应时 正确率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5277.96 (2287.15) 5690.64 (2768.85)
 
 
0.80 (0.34)
0.78 (0.33)
 
 
 
4.3.2  眼动数据
 
下面首先从整体上对各选项的选择比例与各个兴趣区的注视比例进行相关 性分析, 以证实对不同选项的注视情况能够反映被试相应的语义加工思路。 结果 表明,对正确选项的选择比例与对正确选项兴趣区的注视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 = 0.878,p﹤ 0.001),与对语义选项(r = 0.073,p = 0.696)和字形选项(r = -0.143 , p = 0.434)兴趣区的注视比例不相关, 与对无关选项兴趣区的注视比例呈显著负 相关(r = -0.726,p ﹤ 0.001); 对语义选项的选择比例与对语义选项兴趣区的注 视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 = 0.748,p﹤ 0.001),与对正确选项(r = -0.197,p = 0.281)、
字形选项(r = 0.152,p = 0.409)和无关选项(r = -0.236,p = 0.182)兴趣区的
73
 
 
注视比例不相关; 对字形选项的选择比例与对字形选项兴趣区的注视比例呈显 著正相关(r = 0.773,p ﹤ 0.001),与对正确选项(r = -0.247,p = 0.165)、语义选 项(r = -0.324,p = 0.064)和无关选项兴趣区(r = 0.219,p = 0.217)的注视比 例无关; 对无关选项的选择比例与对无关选项兴趣区的注视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 = 0.834,p﹤ 0.001),与对正确选项(r = -0.098,p = 0.592)、语义选项(r = -0.229 , p = 0.194)和字形选项兴趣区(r = -0.243,p = 0.171)的注视比例无关。
以上结果显示,猜谜者对每个选项的注视比例与相应的选择情况呈高度正相 关, 也就是说, 对不同选项的注视能够反映被试相应的语义加工思路,即认知个 体注视正确选项时处于准确的非字面义加工思路, 注视语义选项时处于字面义加 工思路, 注视字形选项时可能在进行有关字形拆合的思考, 注视无关选项时可能 在展开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为了进一步考察字谜的语义加工进程, 本实验参考沃建中等人(2006)、Ellis  等人(2011)、Kalénine 等人(2012)、黄福荣等人(2013)和 Zheng 等人(2020)  的研究方法, 分时间阶段研究了注视比例的变化情况。具体操作方法为: 以 1500  ms 为一个单位, 统计每一个时间段内对四个选项的注视比例。实验一将选取 0-   4500 ms 之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将每个试次分为 0- 1500ms,1500-3000ms 与 3000-   4500 ms 三个时间段。 选择 0-4500 ms 时间窗口进行分析的依据为:被试对字谜  的平均反应时为 5484.30 ± 2478.02ms,我们在预处理实验数据时发现,在 0-4500   ms 的时段内, 被试对各兴趣区的注视情况比较稳定,因此参考黄福荣等人(2013) 的操作方法,将所分析的时间窗口定位于 0-4500 ms。随后,为了更详细地分析  成功获取非字面义的被试的解谜思路, 本实验对正确试次的注视比例又将进行更  为细致的研究,以 500 ms 为一个单位,考察了九个时间段的数据: 0-500 ms , 500- 1000 ms,1000- 1500 ms,1500-2000 ms,2000-2500 ms,2500-3000 ms,3000-  3500 ms ,3500-4000 ms 与 4000-4500 ms。
(1)以 1500 ms 为单位
当以 1500ms 为一个时间单位进行统计分析时, 我们分别对正确试次与错误 试次展开了计算, 并同时进行了被试分析(F1)与项目分析(F2)。对错误试次也 进行统计分析是为了反向地为字谜的语义理解过程提供更多佐证, 如果被试最终 并未通达非字面义, 错误试次的数据可以表明究竟是加工过程中的哪一阶段遇到
74
 
 
了障碍,以便更清晰地理解每一阶段的语义通达机制。                      首先, 对正确试次的注视比例进行 2 (字谜类型: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4
(兴趣区: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 3(时间段: 0- 1500ms; 1500-3000 ms;3000-4500 ms)三因素方差检验,结果表明, 兴趣区的主效应显 著 [F1 (3, 96) = 9.968,p ﹤ 0.001 ,  F2 (3, 234) = 8.542,p ﹤ 0.001 ,ηp2 = 0.017],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高于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与无关选项(0.29 vs. 0.26 vs. 0.24 vs. 0.21); 字谜类型以及时间段的主效应不显著①  [F1  与 F2 均等 于 0.000,p = 1.000]。
字谜类型与兴趣区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3, 96) = 2.872,p = 0.035,  F2 (3, 234) = 3.242,p = 0.024 ,ηp2 = 0.015]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 对字形字谜正确  选项的注视显著多于意会字谜的正确选项(MD = 0.03,t = 2.408,p = 0.023);在  字形字谜中,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高于语义选项(MD = 0.05 ,t = 3.622, p = 0.001)、字形选项(MD = 0.06,t = 4.621,p ﹤ 0.001)与无关选项(MD = 0.09 , t = 7.499,p ﹤ 0.001),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高于无关选项(MD = 0.04 ,t   = 3.248,p = 0.003); 在意会字谜中,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高于字形选项  (MD = 0.03,t = 2.435,p = 0.021)与无关选项(MD = 0.04,t = 3.015,p = 0.005), 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也显著高于字形选项(MD = 0.02 ,t = 2.161,p = 0.041) 与无关选项(MD = 0.03 ,t = 2.382,p = 0.025)。
兴趣区与时间段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6, 192) = 10.932,p﹤ 0.001,ηp2 = 0.014; F2 (6, 468) = 7.396,p﹤ 0.001,ηp2 = 0.015],被试在第二阶段(MD = 0.03,t = 2.395 , p = 0.024)与第三阶段(MD = 0.08 ,t = 6.474,p ﹤ 0.001)对正确选项的注视远
多第一阶段,在后两个阶段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低于第一阶段(MD = -  0.06 ,t = -4.091,p ﹤ 0.001;MD = -0.07 ,t = -4.915,p ﹤ 0.001);另外, 第一阶段 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高于正确选项(MD = 0.05,t = 3.703,p ﹤ 0.001)、字 形选项(MD = 0.06 ,t = 4.619,p ﹤ 0.001)和无关选项(MD = 0.08 ,t = 6.774, p ﹤ 0.001);第三阶段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显著多于语义选项(MD = 0.10,t = 8.615 , p ﹤ 0.001)、字形选项(MD = 0.09,t = 7.413,p ﹤ 0.001)和无关选项(MD = 0.11 , t = 9.670,p ﹤ 0.001)。
 
① 由于对四个选项的注视比例之和为 1 ,除了兴趣区的主效应以及涉及兴趣区的交互效应,其余效应的 F 值均为 0,p 值均为 1,下文不再特别标注。
75
 
 
其他二因素(所有p ﹥ 0.05)以及三因素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F1 (6, 192) = 1.652, F2 (6, 468) = 1. 134,p ﹥ 0.05]。
 
图 4.2 1500 ms 时间单位下正确试次注视比例的平均值及标准误
 
接下来, 对错误试次的注视比例进行 2 (字谜类型:字形字谜;意会字谜) ×4 (兴趣区: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 3 (时间段: 0- 1500   ms;1500-3000 ms;3000-4500 ms)三因素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兴趣区的主效  应显著 [F1 (3, 96) = 4.080,p = 0.004 , F2 (3, 234) = 3.569,p = 0.016 , ηp2  = 0.008],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大于正确选项、字形选项与无关选项  (0.28 vs. 0.25 vs. 0.24 vs. 0.23); 字谜类型以及时间段的主效应不显著(F 值均  为 0,p 值均为 1)。
兴趣区与时间段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6, 192) = 2.426,p = 0.024,ηp2 = 0.008; F2 (6, 468) = 2. 157,p = 0.039 ,ηp2 = 0.008]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 第一阶段对语义 选项的注视多于第二阶段(MD = 0.05,t = 3.785,p ﹤ 0.001),第三阶段对无关选 项的注视比例显著大于第一阶段(MD = 0.04 ,t = 3.248,p = 0.003);另外, 第一 阶段对语义选项的注视多于正确选项(MD = 0.03,t = 2.408,p = 0.023)、字形选 项(MD = 0.05 ,t = 3.866,p ﹤ 0.001)与无关选项(MD = 0.07 ,t = 5.642,p ﹤ 0.001); 第三阶段对语义选项的注视多于正确选项(MD = 0.04 ,t = 3.131,p =
0.004)、字形选项(MD = 0.05 ,t = 3.703,p ﹤ 0.001)与无关选项(MD = 0.02, t = 2. 148,p = 0.043)。
其他二因素(所有p ﹥ 0.05)以及三因素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F1 (6, 192) = 1.240,
76
 
 
F2 (6, 468) = 1.057,p ﹥ 0.05]。
 
 
图 4.3 1500 ms 时间单位下错误试次注视比例的平均值及标准误
 
表 4.2 1500 ms 时间单位下注视比例的平均值及标准差
 
回答情况 字谜类型 兴趣区 0- 1500 ms 1500-3000 ms 3000-4500 ms
正确
 
 
 
 
 
 
 
 
错误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0.25 (0.08) 0.29 (0.10) 0.24 (0.07) 0.22 (0.07) 0.24 (0.08) 0.31 (0.11) 0.23 (0.07) 0.22 (0.08) 0.25 (0.08) 0.27 (0.09) 0.25 (0.07) 0.23 (0.07) 0.26 (0.08) 0.30 (0.11) 0.23 (0.07) 0.21 (0.07) 0.29 (0.10)
0.25 (0.07)
0.25 (0.08)
0.21 (0.06)
0.26 (0.09)
0.24 (0.08)
0.24 (0.09)
0.26 (0.09)
0.28 (0.10)
0.23 (0.07)
0.25 (0.07)
0.24 (0.07)
0.26 (0.08)
0.25 (0.09)
0.23 (0.08)
0.26 (0.09) 0.35 (0.12)
0.22 (0.07)
0.23 (0.07)
0.20 (0.06)
0.31 (0.11)
0.23 (0.07)
0.24 (0.09)
0.22 (0.07)
0.26 (0.09)
0.26 (0.08)
0.22 (0.05)
0.26 (0.08)
0.21 (0.06)
0.30 (0.11)
0.23 (0.08)
0.26 (0.09)
 
(2)以 500 ms 为单位
为了更好地考察认知个体成功突破思维定势、 通达非字面义的完整过程, 我 们以 500 ms 为一个时间单位对每个试次进行了更加精细的划分。该分析将只针 对正确试次, 因为只有正确试次才能够反映被试抑制字面义、激活非字面义的全 过程。
77
 
 
对正确试次的注视比例进行 2 (字谜类型: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4 (兴趣
区: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 9 (时间段: 0-500ms;500- 1000 ms;1000- 1500 ms;1500-2000 ms;2000-2500 ms;2500-3000 ms;3000-3500 ms;3500-4000 ms;4000-4500 ms)三因素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兴趣区的主效 应显著 [F1 (3, 96) = 364.091,p ﹤ 0.001 ,ηp2 = 0.041;F2 (3, 234) = 218.943,p ﹤ 0.001 ,ηp2 = 0.037],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显著多于其他三个选项(0.29 vs. 0.26 vs. 0.24 vs. 0.21);字谜类型以及时间段的主效应不显著(F 值均为 0,p 值均为 1)。
字谜类型与兴趣区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3, 96) = 3.093,p = 0.026,ηp2 = 0.008; F2 (3, 234) = 3.574,p = 0.014 ,ηp2 = 0.008] ,二者的简单效应分析在上一部分已经 做过。
兴趣区与时间段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24, 768) = 94.201,p﹤ 0.001,ηp2 = 0.042; F2 (24, 1872) = 37.396,p ﹤ 0.001 ,ηp2 = 0.028] ,在 0-500 ms 时,对语义选项的注  视比例大于其他三个选项(MD 均为 0.12 ,所有p ﹤ 0.001); 在 500- 1000 ms 时, 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大于正确选项(MD = 0.06,t = 4.584,p ﹤ 0.001)、字形选  项(MD = 0.07 ,t = 5.774,p ﹤ 0.001)与无关选项(MD = 0.11 ,t = 9.621,p ﹤   0.001),对正确选项与字形选项的注视比例大于无关选项(MD 均为 0.05 ,所有  p ﹤ 0.001);在 1500ms 及之后, 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均大于另外三个选项(所  有p ﹤ 0.001),且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越来越高; 在 3500-4000ms 与 4000-4500    ms 时,对字形选项的注视比例大于语义选项与无关选项 (所有 p﹤ 0.05)。
其他二因素(所有 p ﹥ 0.05)以及三因素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F1 (24, 768) = 1.332,F2 (24, 1872) = 0.956,p ﹥ 0.05]。
 
图 4.4 500 ms 时间单位下正确试次注视比例的平均值及标准误
 
78
 
 
表 4.3 500 ms 时间单位下正确试次注视比例的平均值及标准差
 
字谜类型 兴趣区 0-
500 ms 500-
1000 ms 1000-
1500 ms 1500-
2000 ms 2000-
2500 ms 2500-
3000 ms 3000-
3500 ms 3500-
4000 ms 4000-
4500 ms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0.23 (0.07) 0.33 (0.11) 0.22 (0.07) 0.22 (0.06) 0.23 (0.07)
0.34 (0.13) 0.26 (0.08) 0.30 (0.10) 0.25 (0.08) 0.19 (0.05) 0.24 (0.08)
0.32 (0.11) 0.28 (0.09) 0.26 (0.08) 0.27 (0.09) 0.19 (0.06) 0.26 (0.09)
0.26 (0.09) 0.29 (0.10) 0.26 (0.08) 0.24 (0.08) 0.21 (0.08) 0.28 (0.09)
0.26 (0.09) 0.29 (0.10) 0.26 (0.08) 0.24 (0.07) 0.21 (0.07) 0.29 (0.09)
0.25 (0.08) 0.31 (0.12) 0.22 (0.07) 0.26 (0.09) 0.21 (0.08) 0.29 (0.10)
0.24 (0.08) 0.32 (0.12) 0.23 (0.07) 0.25 (0.08) 0.20 (0.05) 0.30 (0.12)
0.23 (0.08) 0.34 (0.13) 0.22 (0.07) 0.24 (0.09) 0.20 (0.07) 0.32 (0.12)
0.22 (0.07) 0.36 (0.14) 0.21 (0.07) 0.23 (0.08) 0.20 (0.07) 0.34 (0.14)
0.22 (0.07)
字形选项 0.22 (0.07) 0.24 (0.07) 0.25 (0.08) 0.25 (0.08) 0.23 (0.06) 0.24 (0.08) 0.23 (0.08) 0.24 (0.08) 0.24 (0.08)
无关选项 0.21 (0.07) 0.20 (0.06) 0.23 (0.07) 0.21 (0.07) 0.23 (0.08) 0.23 (0.08) 0.24 (0.08) 0.22 (0.07) 0.20 (0.06)
 
 
4.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义通达
 
本实验由于没有设置额外的启动条件, 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字谜认知加工中思 路自发性的发生发展情况,能够揭示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
字谜属于低规约度的非字面语言, 在认知上具有低凸显性特征, 解谜所需的 低凸显语义被偏离性地编码于谜面的高凸显语义之中。 从理论上来讲, 认知主体 往往会首先提取谜面中较为常规的字面义, 随后突破思维定势以激活谜面中低凸 显的非字面义, 即谜面的非字面义“中介”, 进而确定作为非字面义“载体”的 谜底。本实验对此进行了验证, 根据数据统计结果, 下面将分为两个部分展开讨 论。
4.4.1  字谜加工中语义通达的三个阶段
 
结合实验结果,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义通达进程可归纳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 段是初期字面义的主导阶段, 第二阶段是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竞争阶段, 第三阶 段是非字面义的持续发展阶段。本小节将详细阐释各阶段的语义通达情况及认知 特征。
(1)第一阶段: 初期字面义的主导阶段
实验数据显示, 无论最终的解谜结果如何, 被试在初期均更多地注视了与谜 面字面义相近的语义选项, 这表明认知个体会在第一时间解读谜面的字面义, 其 思路此时处于常规语义加工状态,体现了字面义在早期的主导作用。
如果最终正确解出了谜底, 按 1500ms 为一个时间单位计算, 被试在 0- 1500
 
79
 
 
ms 内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大于其他三个选项,也大于 1500-3000 ms 与 3000- 4500ms 时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 按 500ms 的单位计算, 被试在 0- 1000ms 的 两个时间段内对语义选项的注视多于另外三个选项。如果最终未得到谜底, 在 0- 1500 ms 之间,被试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同样显著高于其他三个选项。
实验语料中的字谜谜面均是具有常规语义的四字短语, 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
见,其字面义通常储存于认知个体的心理词典之中,会得到优先激活。 这是人们 长期生存和适应语句理解的结果,呈现出一种自动化的激活过程(邢强等, 2013a; 任婉, 2016)。字谜的语义选项与谜面的常规语义为同义或近义表达, 被试能够 通过语义扩散自动建立起谜面与语义选项之间的常规语义联结(黄福荣等, 2013; 邢强、张忠炉,2013),所以一开始会对语义选项有着更多的注视。
总之, 不论字谜类型与解谜结果如何, 被试在第一时间均会被字谜的规约语 义所吸引,不会跳过字面义加工的阶段。这符合标准语用模型与层级凸显假说的 主张, 即在任何条件下,字面义或者凸显义都一定会得到优先的激活。另外, 这 与新颖隐喻(王小潞, 2009:189)、反语(黄彬瑶,2015)、幽默(夏之晨等, 2016)等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的加工模式相同, 进一步证明字谜也是低规约度非 字面语言的经典代表(王小潞、王艺臻,2020)。
(2)第二阶段: 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竞争阶段
经过初期对字面义的加工之后, 最终正确解谜的被试会逐步摆脱字面义的干 扰, 尝试确定非字面义线索。在这个过程中, 字面义与非字面义可能会呈现互相 竞争的状态。根据假设,被试对正确选项与字形选项的注视均表明其对谜面所包 含的非字面义的探索,反映出认知个体已经开始抑制字谜的常规语义。
按 500 ms 为一个单位对回答正确的试次进行分析,在 1000- 1500 ms 时, 对  正确选项与语义选项兴趣区的注视比例无差异,对语义选项的注视多于字形选项; 在 1500-3000 ms 的三个时间段内,对语义选项与字形选项的注视比例相当; 在  3500-4000ms 与 4000-4500ms 两个时间段内,对字形选项的注视多于语义选项。  以上结果表明, 被试此时可能在反复评估选项与谜面的扣合程度, 尤其是字面义  选项与非字面义选项, 以确定其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黄福荣等, 2013)。这个过  程会进行多次,直到最终做出选择 (朱新秤等, 2009), 充分反映了字面义与非  字面义的持续竞争状态。 如果非字面义成功地占据主导, 字面义受到抑制, 并且
80
 
 
能够确定字谜的非字面义“中介”, 被试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谜底;而如果认 知个体始终无法摆脱字面义,就会陷入思维僵局,可能随之做出错误选择。
从回答错误的试次的统计结果来看,被试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没有随着时 间发展而降低,并且对语义选项的注视始终多于另外三个选项, 表明猜谜者解错 字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整个过程中他们始终没有成功抑制常规语义的干扰, 字面义作为解谜过程中的思维定势产生了限制作用。在针对实验的事后跟踪采访 中, 许多学生声称自己明知语义选项对于解谜毫无帮助, 但依然无法控制语义选 项对自身注意力的吸引, 导致在一些情况下就会直接选择语义选项, 造成解题的 错误。 另外, 即使认知个体的非字面义加工思路暂时呈现优势状态, 也不代表其 对谜底的确认。只有寻找到谜面和谜底间最为关键的非字面义联结, 即非字面义 “中介”时, 解谜者才有可能顺利获取谜底。有的被试虽然已经突破了字面义, 但由于在确定“中介”时出现了问题,最终也无法得到谜底。
此外,被试在注视无关选项时不表示其没有思考,他/她可能在进行一些尝 试性的加工。当猜谜者发现该选项无法建立任何与谜面之间的关联时, 就会转向 其他选项。在本实验中, 被试对无关选项的注视比例均小于另外三个选项, 并且 不管其最终回答正确与否, 无关选项一般都很快得到了排除。这证明在破解字谜 的过程中, 参与者确实在尽力寻找有效的思路, 主要是权衡字面义与非字面义之 间的关系,而不会在完全无关的方向上耗费认知资源。
(3)第三阶段:非字面义的持续发展阶段
根据前文所述, 被试在加工初期能够很容易地建立谜面与语义选项之间的字 面义联结, 但非字面义的激活需要认知个体抑制常规语义并突破思维定势, 所以 在时间点上晚于字面义的通达。由于只有回答正确的试次才能反映非字面义的整 体通达过程,以下将重点根据正确试次的数据结果来讨论非字面义在解谜过程中 的持续发展。
按照 1500 ms 为一个时间单位来看,对正确选项的注视在 1500-3000 ms 与 3000-4500 ms 多于 0- 1500 ms ,并且在 3000-4500 ms,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大 于另外三个选项。 按照 500 ms 的时间单位进行更为精确的分析,可以发现,从 1500 ms 至 4500 ms 的六个时间段内,被试对正确选项的注视越来越多,与其他 三个选项的差距逐渐增大。这表明在理解字谜的过程中, 与答案相关的语义信息
81
 
 
逐步积累, 认知个体能够逐渐明确对解谜至关重要的非字面义 “中介”, 一步步 接近作为非字面义 “载体”的谜底。
本阶段包括了对非字面义“中介”的确定与非字面义“载体”的形成。解谜 者只有发现谜面和谜底之间准确的非字面义关联,即非字面义“中介”时, 才有 可能完成字谜的解答。 从字面义到非字面义“中介”的言语推理过程比较困难, 错误经常出现于这一阶段; 而一旦确定了非字面义“中介”, 从“中介”到“载 体”的空间推理则比较简单,被试往往能够顺利地从“中介”过渡到“载体”。
总体而言,成功解答字谜的被试更多地注视了正确选项,表明其建立了恰当 的问题表征,准确捕捉到通向谜底的关键信息,非字面义在加工中呈现绝对优势; 但错误解谜的被试容易被常规语义所误导, 字面义在其加工字谜的过程中往往始 终占据主导,致使非字面义可能无法顺利激活。
本实验的结果符合标准语用模型(Grice ,1975;Searle ,1979)、层级凸显假 说(Giora,2003)与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的加工特征(王小潞、王艺臻,2020), 即认知个体需要首先提取字谜的字面义(凸显义),随后在突破思维定势的基础 之上再通达低凸显的非字面义。值得注意的是, 标准语用模型主张,字面义在随 后的加工中会受到抑制, 不再参与后期的语义整合; 而层级凸显假说认为,如果 某种语义被激活,但无助于话语的理解,就会受到抑制,不过若是其凸显度极高, 也很难完全被抑制, 可能依然保留于语义加工过程之中。本实验的许多被试虽然 突破了字面义的限制, 但仍可能受到谜面常规语义的干扰, 引起字面义与非字面 义加工思路的竞争, 这说明高凸显的字面义很难得到彻底地压制。 因此, 层级凸 显假说相比标准语用模型能够更全面地阐释字谜认知加工的语义通达进程。
4.4.2  字谜类型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影响
 
本实验所选用的字谜为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 本文在第一章 1.2 中已经介绍 过, 这两种字谜的构造与解谜方法有所不同, 意会字谜较字形字谜的理解更为复 杂。
字形字谜主要涉及字形拆合, 其中的非字面义信息相对容易获得, 因为谜面 中一般会设置一些关键词来指引解谜方向, 构成谜底汉字的各个部件均包含于谜 面之中, 常用的解题技巧也比较容易总结。例如, 前文提到的字谜“我在山东— —峨”, 其中“东”字无论以哪种方式嵌入谜面,只要在字谜中出现,就通常表
82
 
 
示“左西右东”的方位。猜谜者一旦领悟这个规则, 就可较为轻松地将“我”字 放在“山”字的东边, 即“山”字的右边, 也能够将这种“方位性”的技巧应用 于其他类似的字谜,如“挖西补东——扑”“西拼东凑——揍”等。
解答意会字谜也需要领悟谜面的非字面义线索来进行字形组合, 但其中最为  核心的步骤是将谜面进行切分, 再将切分的部分同义替换为谜底汉字的部件或笔  画。切分与替换都具有非常多的可能性, 并且谜底汉字的构字部件可能并未包含  于谜面之中, 需要认知个体展开进一步的探索。另外, 每个意会字谜都有其各自  的变化特点, 难以总结通用性的解题技巧, 因此解谜的难度高于字形字谜。以字  谜“不要说话——吻”为例, 猜谜者需要把谜面切分为“不要”与“说话”两部  分, 并进一步把“不要”同义替换为“勿”,“说话”同义替换为“口”, 将“口” 与“勿”结合形成“吻”。此处的同义替换具有很多种可能, 最终到底确定哪个  表达需要认知主体投入大量的认知资源, 所以意会字谜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都非常  困难。
在预实验评定中, 被试均认为意会字谜较字形字谜具有更高的难度, 实验一 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根据行为数据, 字形字谜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意会字谜, 前者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后者, 确实体现出字形字谜的加工难度小于意会字谜。眼 动数据也揭示了字谜类型对字谜认知加工的影响: 被试对字形字谜的正确选项的 注视比例显著高于意会字谜的正确选项,这一方面表明,认知个体更容易确定字 形字谜的谜底,因为字形字谜的难度更低; 另一方面也说明, 当字谜难度更高的 时候, 猜谜者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去建立恰当的表征, 在选项中反复搜索并 确认答案,注视次数也会更为平均地分给别的选项。
另外, 以两个具有相同谜底汉字的字谜为例,通过比较其相关数据可以对两 类字谜展开更为直观而具体的观察。
(a)大有亏损——夸
(b)上当不小——夸
例(a)为字形字谜, 例(b)为意会字谜, 结果发现, 字形字谜的正确率高 于意会字谜(0.91vs. 0.61,t = 5.944,p ﹤ 0.001),前者的反应时短于后者(3798.52 ms vs. 6965.58 ms ,t = -9.410,p ﹤ 0.001),对前者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大于后者 (0.51vs. 0.26,t = 7.598,p ﹤ 0.001),对前者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小于后者(0.18
83
 
 
vs. 0.25 ,t = -4.542,p ﹤ 0.001)。这些数据进一步支持了上文的分析。
总体而言,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的区别主要在于加工字面义之后如何抵达非 字面义。 字形字谜的关键词相对明晰, 认知个体能够总结出适用性的解题技巧, 可以更容易地摆脱常规语义的干扰, 发现谜面所包含的、提供具体字形拆合线索 的非字面义“中介”, 从而准确地找到谜底,因此字形字谜的正确率较高,反应 时较短, 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也比较高。对于意会字谜, 被试在提取其字面义 之后, 会耗费更多的时间与认知努力对谜面的关键词进行切分与同义替换。由于 猜谜者往往需要临时思索谜底汉字的构字部件,其中又涉及到非常多的可能性, 认知个体必须反复进行认知抉择才有可能最终确认谜面的非字面义“中介”,从 而形成谜底。因此,意会字谜的错误率与反应时均高于字形字谜, 对正确选项的 确定程度也不如字形字谜。
4.5  本章小结
 
本章利用眼动追踪技术,通过考察被试对字谜所匹配的不同选项的注视比例 及其变化情况,探测到字谜加工中的语义通达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 初期 字面义的主导阶段; 第二, 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竞争阶段; 第三, 非字面义的持 续发展阶段。认知个体在加工初期首先会提取谜面的字面义,一部分被试随后会 逐步突破常规语义并探寻非字面义线索。在经过字面义与非字面义加工思路的竞 争之后,如果非字面义最终占据优势,且猜谜者得以确定谜面的非字面义“中介”, 就通常能够获取作为非字面义载体的谜底。另一部分被试则始终受到常规语义的 限制,或是没有正确推断出谜面所包含的非字面义线索,最终可能无法猜出谜底。 另外, 意会字谜相较字形字谜具有更高的加工难度, 所以猜谜者获取意会字谜的 非字面义所需的时间更长,投入的认知资源也相应更多。
通过本章的研究, 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在理解字谜的过  程中, 如果猜谜者遇到了有效或无效的线索, 可能会促进或阻碍非字面义信息的  获取, 进而影响语义通达的进程。 接下来的两章将重点关注语境、原型启发字谜  等不同的线索对字谜语义通达进程的影响, 更深入和细致地对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84
 
 
5   实验二: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眼动研究
 
本章将汇报实验二。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之上,通过添加相应的语境条件, 以考察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试图对研究问题二“语境如何制约汉语字谜 的语义通达进程?”做出解答。
5.1  实验目的
 
语境是非字面语言研究中的重点话题。语境对非字面语言的语义通达有着很 大影响,学者们往往会在实验中提供相关语境(例: 黄彬瑶, 2015;张辉, 2016: 146;王欢、王小潞,2019;陈梦蝶, 2020;郑伟 ,2020;Wang et al. ,2021), 以考察非字面语言加工的语境效应。语境可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本实验 所提供的语境为语言语境, 或者被称为上下文语境,通常由词、短语、句子、复 句、段落、篇章等组成(王建华等, 2002)。上下文语境会影响听话人对话语意 图的推测, 话语字面义与上下文之间的差异程度与语言加工速度呈负相关 (Ivanko & Pexman ,2003)。上下文语境还能够进一步分为自然语境与非自然语 境,后者包括语义启动 (张辉, 2016:24)。在本实验中,语境的设定方式即为 语义启动。语义启动作为一种实验范式多用于语言认知研究, 可以较好地考察词 汇或短语在语境下的构成与加工(桂诗春, 2000:268)。当目标词前出现一个语 义相关的启动词时, 被试的反应时会缩短, 对目标词的指认准确度会提高; 但若 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语义不相关, 认知个体的反应时会延长,指认准确度会下降。 这种促进或抑制效应就是语义启动效应,也可以理解为语境效应。
对于大部分非字面语言研究, 其中设置的语境分为倾向于字面义的字面语境 与倾向于非字面义的非字面语境(例: 黄彬瑶, 2015;张辉, 2016:146;Wang  etal.,2018;陈梦蝶, 2020;Zhengetal.,2020)。字面语境能够启动字面义, 而 非字面义语境帮助激活非字面义。 例如在隐喻研究中, 字面语境“做饭”能够激 活“炒鱿鱼”这个隐喻的字面义“烹饪鱿鱼”,而非字面语境“工作”能够启动 “炒鱿鱼”的非字面义“解雇”(Wang et al. ,2018)。就字谜而言,字面语境通 常与谜面的常规语义接近,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所以很容易被激活, 但对于 理解字谜却只能起到误导作用; 而非字面语境通常会点出谜面和谜底间的关系,
85
 
 
能够提供有效的解谜线索, 但不是人们熟悉的表现形式,因此难以被激活。
语境效应对非字面语言加工的影响主要有两点分歧, 首先是语境效应会在何 时出现, 即语境信息何时参与加工, 其次是不同类型的语境会起到何种不同的效 果。 针对第一点, 第三章所介绍的标准语用模型、直接通达模型和层级凸显假说 都对语境在加工中起作用的时间点进行了讨论。标准语用模型与层级凸显假说均 认为,语境在加工初期不起作用, 字面义或凸显义会优先得到激活与提取; 然而 直接通达模型认为,语境在最初就起到重要作用, 与语境相符的意义会被直接激 活。针对第二点, 许多实证研究发现, 隐喻性语境会启动相关表述的隐喻义, 并 抑制字面义,而字面性语境会促进字面义的提取,压制非字面义(Katz & Ferretti , 2001;黄彬瑶, 2015;Bambini et al.,2016;Wang et al.,2018;王欢、王小潞, 2019;陈梦蝶, 2020;郑伟, 2020);但有的实验却发现(Weiland et al.,2014), 如果一种意义足够凸显, 语境难以对其产生影响。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可能在于 实验范式、实验材料上的区别。
当前对于其他非字面语言形式,如隐喻(Wang et al. ,2018)、熟语(张辉, 2016:146)、成语(王欢、王小潞, 2019)、反语(黄彬瑶, 2015)、双关语(郑 伟, 2020)、歇后语(Wangetal.,2021)等均展开了与语境效应相关的研究, 而 对字谜中的语境效应却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与探讨。本实验将设置“常规语义(字 面义)”与“解谜语义(非字面义)”两种启动语义, 作为字谜加工中的字面语境 与非字面语境。通过分析在两种不同的启动语义之下, 被试对字形字谜和意会字 谜四个选项(正确选项、语义选项、字形选项、无关选项) 的注视比例, 讨论语 境参与加工的时间及其具体效果,尝试解读语境对字谜非字面义通达的影响。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设计
 
实验二采用 2 (字谜类型: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 2(语境类型: 解谜语义 语境; 常规语义语境) 二因素被试内设计。解谜语义语境等同于非字面语境, 常 规语义语境则等同于字面语境。对常规语义语境与解谜语义语境的界定参考了邢 强等人(2013a,2013b)对“常规语义”与“解谜语义”的定义。 常规语义语境 为被试一看到字谜就立刻激活的含义, 这种含义较为常规且熟悉度较高, 但对于
86
 
 
解答字谜并没有帮助。比如字谜“娇女出嫁——乔”① ,其谜面的常规字面义为 “女儿成家”, 人们很容易理解这层含义,但却无法利用它来解答字谜。解谜语 义语境则能为理解谜面和谜底之间的关系提供线索: 解谜语义不是规约短语, 可 能并不常见于日常生活之中,但对挖掘字谜的非字面义很有帮助, 比如将“娇女 出嫁”按解谜语义理解为“娇字拆分、女字离开”,就会比较容易摆脱常规语义 的限制, 成功解答该字谜。 因此, 解谜语义语境能够点出谜面中低凸显的非字面 义线索,创设出非字面语境,使认知个体的注意力转向字谜的非字面义。
本实验所设置的两种语境均通过语义启动(四字词语) 的形式出现, 以最短 的形式提供较为充足的语境信息(Wangetal.,2021),保持实验材料的简洁与统 一, 减少被试的认知负荷。 该短语不包含字谜所匹配的四个选项中的汉字。参考 黄福荣等人(2013)的实验, 我们将首先给出谜面, 随后呈现启动语境, 接下来 再次呈现谜面与四个选项,最后给出谜底。
对于字形字谜, 本实验为其设置的常规语义语境是谜面近义短语, 解谜语义 语境则回到元语言层面,主要提示了谜面关键汉字的拆合方法,例如 “娇女出嫁 ——女儿成家(常规语义语境) /娇字拆开(解谜语义语境)”。
但对于意会字谜, 其谜底往往不是直接通过拆合谜面中的汉字得来, 而是先 将谜面的关键词进行切分与同义替换, 再进行字形组合(如 “唇齿相依”→“ 口 牙俱在”→“呀”), 较字形字谜多了一个加工步骤。 不过, 意会字谜虽然在前 期所进行的词汇切分与同义替换具有非常高的难度,但最后一步的字形拆合基本 通过“加字法”即可解决, 往往不如字形字谜中汉字拆合的难度高, 所以意会字 谜的表征转换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在于谜面的切分与替换。 据此, 本实验将意会 字谜的解谜语义语境设置为对谜面关键词语的同义替换, 常规语义语境则依然为 谜面字面义的语义相关短语, 且不含有与谜底汉字相关的线索, 如“唇齿相依— —互相依靠(常规语义语境) /口牙俱在(解谜语义语境)”。
解谜语义语境与常规语义语境可以看作两种方向的语境类型(常规语义语境 与谜面字面义的相关性,以及解谜语义语境对猜谜的提示程度,见第三章 3.3.4 预实验 c 的测评)。可以认为, 解谜语义语境即低凸显的非字面语境, 促使被试 注意到字谜的非字面义,能够缩短“字面义整合”阶段, 催化“字面义抑制”与
 
 
① 把“出嫁”理解为字形拆合中的“分开”,谜面的非字面义即为“娇”字去掉女字旁,得到“乔”。
87
 
 
“非字面义通达”阶段。常规语义语境则是高凸显的字面语境, 反而使被试更难  以抑制高凸显义(即谜面的字面义, 也是干扰语义), 可能会强化“字面义整合” 阶段, 弱化并推迟“非字面义通达”阶段。我们对行为数据的假设为: 解谜语义  语境相比常规语义语境能提高被试解答字谜的正确率, 缩短被试的反应时; 对眼  动数据的假设为:( 1)在解谜语义语境下, 被试更倾向于注视正确选项或字形选  项;(2)在常规语义语境下, 相比无启动条件的实验一,被试可能对语义选项的  注视更多,注视所持续的时间更长。
5.2.2  实验被试
 
40 名浙江某高校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其中 18 名男性, 22 名女性, 平均年 龄为 23.25 ± 2.30 岁)参与了实验,他们并未参加过实验一。所有被试均是汉语 母语者,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无阅读障碍。实验过程中被试被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 20 人。被试通过校内论坛与社交软件招募,完成实验后获得适当金额的报 酬。所有被试自愿参加实验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整个实验按照伦理委员会批准 的要求和程序进行,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5.2.3  实验材料
 
测试所用字谜是与实验一相同的 40 个字形字谜和 40 个意会字谜, 每个字谜 均配有一个常规语义语境和一个解谜语义语境,两类语境均为四个汉字 (见附录 2)。关于语境的评定见第三章 3.3.4 预实验 c。填充刺激也与实验一相同, 但为其 设置了与谜面完全无关的四字短语,可看作一种中性提示 (见附录 5)。
5.2.4  实验仪器
 
同实验一。
 
5.2.5  实验流程
 
 
图 5.1  实验二流程示例
88
 
 
实验环境、校准流程与基本操作同实验一。正式实验的程序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呈现一个“+”注视点 0.5s,随后出现测试字谜 4 秒, 0.5s 的空屏后呈现提 供语境的启动语义 1s  (解谜语义语境或常规语义语境), 随后谜面下方将呈现四 个选项,被试需要在 15s 内按键选择答案, 最后呈现谜底 2s。
实验分为两个版本, 采用拉丁方设计, 以确保每个测试字谜在一个版本中与 解谜语义语境配对, 但在另一个版本中与常规语义语境配对, 每个被试就一个字 谜只能看到其中一种语境。就图 5.1 的示例而言,“女儿成家”是“嫁女出嫁”的 常规语义语境,“娇字分开”则是“嫁女出嫁”的解谜语义语境。
所有试次以伪随机顺序呈现。正式实验共分为 4 个组块(每组 10 个字形字 谜、 10 个意会字谜、 10 个填充刺激), 被试在组块之间可以短暂休息。整个实验 大概持续 35 至 40 分钟。
5.2.6  数据处理
 
同实验一。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行为数据
 
对反应时与正确率进行 2(字谜类型: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 2(语境类型: 解谜语义语境;常规语义语境)二因素方差检验,结果发现:
就反应时而言,低于 200ms(7 个试次) 或在标准差 2.5 倍(0.94%)之外的 数据在第一步即被剔除。字谜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1 (1, 39) = 29.771,p ﹤ 0.001 , ηp2 = 0.028;F2 (1, 76) = 17.845,p ﹤ 0.001 ,ηp2 = 0.026],字形字谜的反应时显著 低于意会字谜(4821.76 ms vs. 5103.09 ms); 语境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1 (1, 39) = 162.089,p ﹤ 0.001 ,ηp2 = 0.023;F2 (1, 76) = 113.299,p ﹤ 0.001 ,ηp2 = 0.019],解 谜语义语境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常规语义语境(4634.98 ms vs. 5292.06 ms);字 谜类型与语境类型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F1 (1, 39) = 0.425,F2 (1, 76) = 0.968,p ﹥ 0.05]。
就正确率而言,字谜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1 (1, 39) = 1.581,F2 (1, 76) = 1.263, p﹥ 0.05];语境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1 (1, 39) = 203.649,p ﹤ 0.001 ,ηp2  = 0.022;
89
 
 
F2 (1, 76) = 185.428,p ﹤ 0.001 ,ηp2 = 0.019],解谜语义语境之下的正确率显著高
于常规语义语境(0.86 vs. 0.77);字谜类型与语境类型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F1 (1, 39) = 0.778,F2 (1, 76) = 0.325,p ﹥ 0.05]。
表 5.1  反应时(ms)和正确率的平均值及标准差
 
字谜类型 语境类型 反应时 正确率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解谜语义语境 常规语义语境 解谜语义语境 常规语义语境
 
 
4510.47 (1993.67) 5133.85 (2152.36) 4758.40 (1744.59) 5449.07 (2402.05)
 
 
0.86 (0.34)
0.77 (0.32)
0.86 (0.35)
0.76 (0.33)
 
 
 
5.3.2  眼动数据
 
与实验一相同, 本实验首先以 1500ms 为一个时间单位, 将每个试次分为 0- 1500 ms ,1500-3000 ms 与 3000-4500 ms 三个时间段进行分析,分别计算相应时 间段内正确试次和错误试次中四个兴趣区的注视比例变化。接下来,本实验对正 确试次的注视比例展开更为细致的研究,以 500 ms 为一个单位,考察的时间段 为 0-500 ms ,500- 1000 ms ,1000- 1500 ms ,1500-2000 ms ,2000-2500 ms ,2500- 3000 ms ,3000-3500 ms ,3500-4000 ms 与 4000-4500 ms。
(1)以 1500 ms 为单位
对正确试次的注视比例进行 2 (字谜类型: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 2 (语境 类型: 解谜语义语境; 常规语义语境) ×4 (兴趣区: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 选项; 无关选项) × 3 (时间段: 0- 1500ms;1500-3000ms;3000-4500 ms)四因 素方差检验, 结果表明, 兴趣区的主效应显著 [F1 (3, 117) = 1057.694,p ﹤ 0.001 , ηp2 = 0.108;F2 (3, 228) = 1115.402,p ﹤ 0.001 ,ηp2 = 0.126],对正确选项与语义选 项的注视比例显著大于字形选项和无关选项(0.28 vs. 0.27 vs. 0.24 vs. 0.21),对 字形选项的注视多于无关选项; 字谜类型、语境类型以及时间段的主效应不显著 (F 值均为 0,p 值均为 1)。
语境类型与兴趣区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3, 117) = 5.826,p ﹤ 0.001,ηp2 = 0.011; F2 (3, 228) = 4.893,p ﹤ 0.001,ηp2 = 0.009]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 解谜语义语境较  常规语义语境下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更高(MD = 0.02,t = 2.129,p = 0.046),  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更少(MD = -0.02 ,t = -2.186,p = 0.041); 两种语境下对
90
 
 
语义选项和字形选项的注视均多于无关选项(所有p﹤ 0.05)。
兴趣区与时间段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6, 234) = 297.670,p﹤ 0.001,ηp2 = 0.064; F2 (6, 456) = 257.821,p ﹤ 0.001,ηp2 = 0.049] ,被试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随时间  发展而提高(所有 p﹤ 0.05),对语义选项的注视随时间发展而减少(所有 p﹤ 0.05); 在第三阶段,被试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远大于另外三个选项(所有 p﹤ 0.001)。
其他多因素的交互效应不显著(所有p ﹥ 0.05)。
 
 
图 5.2 1500 ms 时间单位下正确试次注视比例的平均值及标准误
 
对错误试次的注视比例进行 2 (字谜类型: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 2 (语境 类型: 解谜语义语境; 常规语义语境) ×4 (兴趣区: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 选项; 无关选项) × 3 (时间段: 0- 1500ms;1500-3000ms;3000-4500 ms)四因 素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兴趣区的主效应显著 [F1 (3, 117) = 63.197,p ﹤ 0.001,  F2 (3, 228) = 31.846,p ﹤ 0.001 ,ηp2 = 0.017],对语义选项的注视多于 字形选项、 正确选项和无关选项(0.32 vs. 0.28 vs. 0.22 vs. 0.18),对字形选项的 注视比例显著高于正确选项与无关选项,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显著多于无关选项; 字谜类型、语境类型以及时间段的主效应不显著(F 值均为 0,p 值均为 1)。
兴趣区与时间段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6, 234) = 12.658,p﹤ 0.001,ηp2 = 0.011; F2 (6, 456) = 13.712,p ﹤ 0.001 ,ηp2 = 0.012]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语义选项的 注视比例随时间发展而增大(所有 p﹤ 0.05),对无关选项的注视比例在第一阶段 大于第二、三阶段 (所有 p﹤ 0.05);在第一与第三阶段, 被试对语义选项的注视
91
 
 
多于其他三个选项(所有 p﹤ 0.01);在第二阶段, 被试对语义选项与字形选项的 注视比例远大于另外两个选项(所有p﹤ 0.001)。
其他多因素的交互效应不显著(所有p ﹥ 0.05)。
 
图 5.3 1500 ms 时间单位下错误试次注视比例的平均值及标准误
 
表 5.2 1500 ms 时间单位下注视比例的平均值及标准差
 
回答情况 字谜类型 语境类型 兴趣区 0- 1500 ms 1500-3000 ms 3000-4500 ms
 
 
正确
 
 
 
 
 
 
 
 
 
 
 
 
 
 
 
 
 
错误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字形字谜
 
 
解谜语义语境
 
 
 
常规语义语境
 
 
 
解谜语义语境
 
 
 
常规语义语境
 
 
 
解谜语义语境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0.24 (0.08) 0.29 (0.10) 0.24 (0.08) 0.23 (0.07) 0.23 (0.07) 0.33 (0.13) 0.22 (0.07) 0.22 (0.07) 0.25 (0.08) 0.30 (0.08) 0.23 (0.11) 0.22 (0.07) 0.25 (0.08) 0.32 (0.12) 0.22 (0.07) 0.21 (0.07) 0.25 (0.08) 0.28 (0.09) 0.24 (0.07) 0.23 (0.07)
 
 
0.28 (0.09) 0.24 (0.08) 0.24 (0.09) 0.24 (0.08) 0.25 (0.08) 0.29 (0.09) 0.26 (0.08) 0.20 (0.06) 0.29 (0.09) 0.26 (0.09) 0.25 (0.08) 0.20 (0.06) 0.26 (0.08) 0.26 (0.08) 0.25 (0.08) 0.23 (0.07) 0.22 (0.07) 0.31 (0.11) 0.33 (0.12) 0.14 (0.05)
 
 
0.32 (0.11)
0.23 (0.07)
0.22 (0.06)
0.23 (0.07)
0.30 (0.10)
0.26 (0.08)
0.26 (0.09)
0.18 (0.05)
0.32 (0.12)
0.24 (0.07)
0.25 (0.07)
0.19 (0.06)
0.31 (0.11)
0.24 (0.07)
0.24 (0.08)
0.21 (0.06)
0.27 (0.09)
0.30 (0.10)
0.31 (0.11)
0.12 (0.04)
 
 
92
 
 
表 5.2 (续)
 
回答情况 字谜类型 语境类型 兴趣区 0- 1500 ms 1500-3000 ms 3000-4500 ms
 
 
错误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常规语义语境
 
 
 
解谜语义语境
 
 
 
常规语义语境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0.22 (0.07) 0.29 (0.10) 0.24 (0.08) 0.25 (0.08) 0.27 (0.09) 0.31 (0.11) 0.21 (0.07) 0.21 (0.07) 0.24 (0.08) 0.28 (0.09) 0.22 (0.07) 0.26 (0.09)
 
 
0.22 (0.07) 0.33 (0.12) 0.30 (0.10) 0.15 (0.06) 0.20 (0.07) 0.32 (0.11) 0.34 (0.12) 0.14 (0.05) 0.22 (0.07) 0.31 (0.10) 0.30 (0.10) 0.17 (0.06)
 
 
0.17 (0.06)
0.42 (0.19)
0.25 (0.08)
0.16 (0.05)
0.18 (0.06)
0.33 (0.12)
0.34 (0.12)
0.15 (0.05)
0.19 (0.06)
0.38 (0.13)
0.28 (0.09)
0.15 (0.05)
 
 
(2)以 500 ms 为单位
对正确试次的注视比例进行 2 (字谜类型: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 2 (语境 类型: 解谜语义语境; 常规语义语境) ×4 (兴趣区: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 选项;无关选项) × 9 (时间段: 0-500 ms;500- 1000 ms;1000- 1500 ms;1500- 2000 ms;2000-2500 ms;2500-3000 ms;3000-3500 ms;3500-4000 ms;4000-4500 ms)四因素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兴趣区的主效应显著 [F1 (3, 117) = 23.301,p ﹤ 0.001 ,ηp2 = 0.011;F2 (3, 228) = 21.972,p ﹤ 0.001 ,ηp2 = 0.013],对正确选项 与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高于字形选项与无关选项(0.28 vs. 0.27 vs. 0.24 vs.
0.21); 字谜类型、语境类型以及时间段的主效应不显著(F 值均为 0,p 值均为 1)。
语境类型与兴趣区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3, 117) = 8.251,p ﹤ 0.001,ηp2 = 0.011; F2 (3, 228) = 8.790,p ﹤ 0.001,ηp2 = 0.009],前一部分已经进行过简单效应分析。
兴趣区与时间段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24, 936) = 11.692,p﹤ 0.001,ηp2 = 0.016; F2 (24, 1824) = 17.436,p ﹤ 0.001 ,ηp2 = 0.016]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 0-500 ms    与 500- 1000 ms  内,对语义选项的注视多于其他三个选项(所有p ﹤ 0.001),在  2000 ms 之后的五个时间段内,对正确选项的注视多于另外三个选项(所有p ﹤   0.05),在 2500ms 之后,对无关选项的注视比例始终是最低的(所有 p ﹤ 0.05)。
语境类型、兴趣区与时间段的三因素交互效应显著 [F1 (24, 936) = 4.613,p ﹤ 0.001 ,  F2 (24, 1824) = 5.219,p ﹤ 0.001 ,ηp2 = 0.009],对三者的简
93
 
 
单效应分析表明, 在解谜语义语境下, 兴趣区的主效应显著 [F1 (3, 117) = 17.982, p ﹤ 0.001 ,  F2 (3, 228) = 13.652,p ﹤ 0.001 ,ηp2 = 0.010],对正确选项 的注视比例显著高于另外三个选项(0.28 vs. 0.25 vs. 0.24 vs. 0.23); 兴趣区与时 间段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24, 936) = 5.002,p ﹤ 0.001 ,ηp2 = 0.008;F2 (24, 1824)
= 4.238,p ﹤ 0.001 ,ηp2 = 0.008] ,在 0-500ms 时,被试注视语义选项多于其他三 个选项(所有p ﹤ 0.001),从 1500 ms 之后,被试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大 于另外三个选项(所有 p﹤ 0.01)。在常规语义语境下, 兴趣区的主效应显著 [F1 (3, 117) = 13.432,p ﹤ 0.001 ,ηp2 = 0.010;F2 (3, 228) = 18.279,p ﹤ 0.001 ,ηp2 = 0.010],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高于正确选项、字形选项和无关选项(0.28 vs. 0.25 vs. 0.25 vs. 0.22);兴趣区与时间段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24, 936) = 9.293 , p ﹤ 0.001 ,ηp2 = 0.009;F2 (24, 1824) = 8.346,p ﹤ 0.001 ,ηp2 = 0.009] ,在 0- 1500 ms 的三个时间段内, 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大于另外三个选项(所有 p﹤ 0.05), 从 3000 ms  开始,对正确选项的注视均多于另外三个选项(所有 p ﹤ 0.05),从 3500 ms 开始,对语义选项和字形选项的注视显著多于无关选项(所有 p﹤ 0.01)。
其他多因素的交互效应不显著(所有p ﹥ 0.05)。
 
 
图 5.4 500 ms 时间单位下正确试次注视比例的平均值及标准误
 
表 5.3 500 ms 时间单位下正确试次注视比例的平均值及标准差
 
字谜
类型 语境
类型 兴趣区      0-
500 ms 500-
1000 ms 1000-
1500 ms 1500-
2000 ms 2000-
2500 ms 2500-
3000 ms 3500-
4000 ms 4000-
4500 ms
字形 解谜 正确选项  0.23 (0.07) 0.25 (0.08) 0.26 (0.09) 0.27 (0.09) 0.29 (0.10) 0.27 (0.09)      0.29 (0.10) 0.32 (0.11) 0.32 (0.11)
字谜 语义 语义选项  0.36 (0.12) 0.27 (0.08) 0.24 (0.07) 0.24 (0.07) 0.24 (0.07) 0.25 (0.08)      0.23 (0.06) 0.24 (0.07) 0.23 (0.06)
语境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0.23 (0.07)
0.25 (0.08) 0.26 (0.08)
0.24 (0.06) 0.24 (0.07)
0.25 (0.08) 0.23 (0.06)
0.24 (0.07) 0.25 (0.10)
0.23 (0.06) 0.21 (0.07)
0.23 (0.07) 0.22 (0.08)
0.23 (0.06)
 
94
 
 
表 5.3 (续)
 
字谜
类型 语境
类型 兴趣区 0-
500 ms 500-
1000 ms 1000-
1500 ms 1500-
2000 ms 2000-
2500 ms 2500-
3000 ms 3000-
3500 ms 3500-
4000 ms 4000-
4500 ms
字形
字谜
 
 
意会
字谜 常规
语义
语境
 
解谜
语义
语境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0.22 (0.06) 0.38 (0.13) 0.19 (0.04) 0.21 (0.06) 0.23 (0.07) 0.35 (0.13) 0.23 (0.06)
0.19 (0.06) 0.21 (0.06) 0.33 (0.12) 0.23 (0.07) 0.23 (0.06) 0.29 (0.09) 0.26 (0.08) 0.21 (0.06)
0.24 (0.07) 0.25 (0.08) 0.29 (0.09) 0.26 (0.08) 0.20 (0.05) 0.25 (0.08) 0.27 (0.08) 0.25 (0.08)
0.23 (0.06) 0.27 (0.12) 0.23 (0.06) 0.26 (0.08) 0.24 (0.07) 0.28 (0.09) 0.26 (0.08) 0.23 (0.07)
0.23 (0.06) 0.26 (0.06) 0.25 (0.08) 0.25 (0.08) 0.24 (0.09) 0.27 (0.08) 0.24 (0.08) 0.27 (0.08)
0.22 (0.06) 0.25 (0.09) 0.25 (0.07) 0.25 (0.08) 0.25 (0.08) 0.27 (0.09) 0.24 (0.07) 0.27 (0.08)
0.22 (0.08) 0.27 (0.10) 0.24 (0.06) 0.27 (0.09) 0.22 (0.06) 0.29 (0.09) 0.23 (0.07) 0.27 (0.08)
0.21 (0.07) 0.29 (0.08) 0.27 (0.11) 0.25 (0.08) 0.19 (0.05) 0.32 (0.11) 0.24 (0.07) 0.22 (0.07)
0.22 (0.06) 0.30 (0.11) 0.26 (0.09) 0.28 (0.09) 0.16 (0.05) 0.35 (0.12) 0.23 (0.06) 0.24 (0.09)
0.18 (0.05)
常规 正确选项 0.23 (0.06) 0.23 (0.06) 0.26 (0.08) 0.26 (0.09) 0.27 (0.08) 0.27 (0.07) 0.27 (0.09) 0.30 (0.09) 0.31 (0.10)
语义 语义选项 0.37 (0.15) 0.33 (0.11) 0.28 (0.08) 0.28 (0.09) 0.25 (0.08) 0.25 (0.08) 0.25 (0.08) 0.24 (0.07) 0.23 (0.06)
语境 字形选项 0.21 (0.06) 0.21 (0.06) 0.23 (0.06) 0.23 (0.06) 0.25 (0.07) 0.27 (0.09) 0.25 (0.08) 0.25 (0.07) 0.27 (0.08)
无关选项 0.19 (0.05) 0.23 (0.07) 0.23 (0.07) 0.23 (0.07) 0.23 (0.06) 0.21 (0.06) 0.23 (0.07) 0.21 (0.06) 0.19 (0.05)
 
 
5.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本实验的结果表明, 字谜认知加工中存在语境效应: 语境参与字谜的加工过 程,影响着字谜语义通达的速度与准确性。就实验二所匹配的两类启动语境而言, 解谜语义语境为非字面语境,促进了字谜非字面义的激活,表现出启发性的作用; 而常规语义语境则是字面语境, 反而巩固并加强了谜面的字面义, 抑制了被试的 新异思路发展,呈现出干扰性的作用。
从总体上看, 实验二中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与实验一中的三个阶段相符。字  面义在初期依然占据主导优势, 被试首先会被谜面的常规语义所吸引: 在 0- 1000    ms  之间,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大于另外三个选项。接下来仍然表现出字面义  与非字面义的竞争: 在 1000-2000 ms 的两个时间段内, 被试对正确选项与语义  选项的注视比例相当,在 1000-4000 ms 的六个时间段内,对语义选项与字形选  项的注视比例相当。这表明被试的字面义与非字面义加工思路此时处于胶着状态, 认知个体正在对相关的选项展开评估与决策。最后, 对于成功获得谜底的被试来  说, 从 3000ms 之后, 他们对正确选项的注视越来越多, 与其他三个选项的注视  比例相差越来越大, 表明认知主体的非字面义加工思路愈加成熟而稳定, 从非字  面义“中介”顺利过渡到了谜底。
实验二的字谜加工过程虽然与实验一相似,但语境的影响造成了一些差异。 下面将具体探讨两种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进程的制约。
95
 
 
5.4.1  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阻碍作用
 
与实验一的结果相比, 实验二所提供的字面语境阻碍了非字面义的通达进程。 在实验一无启动的条件下, 被试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高于另外三个选项; 而在  实验二的常规语义语境下, 认知个体对语义选项的注视多于其他三个选项。通过  考察注视比例变化的时间进程,可以进一步发现,如果被试受到常规语义语境的  启动,他们往往难以注意到低凸显义, 会长时间受到高凸显的常规语义的干扰。  在实验一中, 被试在 0- 1000ms 的两个时间段内对语义选项的注视多于另外三个  选项,从 1500 ms 开始, 被试对正确选项的注视越来越多, 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差  距逐渐增大;而在实验二的字面语境下, 被试在 0- 1500ms 的三个时间段内, 对  语义选项的注视多于其他三个选项, 直到 3000ms 之后, 认知个体对正确选项的  注视比例才高于另外三个选项,非字面义逐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由此可见, 字面语境是解答字谜过程中的干扰, 会使猜谜者的思路囿于谜面 的字面义, 难以抵达谜底所在的非字面语境, 非字面义通达的时间也相应较晚, 甚至比无启动的情况更难激活非字面义。 该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于,谜面的常规语 义经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或储存于认知主体的心理词典, 呈现自动加 工的趋势(邢强等, 2013b)。谜面信息往往会误导猜谜者进入错误的问题空间, 陷入思维定势。在大多数情况下, 人们确实倾向于采用自动激活的常规语义, 而 忽视不凸显的非字面义。当被常规语义语境启动时, 字面语境得到了加强, 认知 个体更是第一眼就会看到与之意义相似的语义选项, 再加上谜面的非字面义确实 远不如字面义容易激活, 加工常规语义耗费的认知资源极少, 所以被试在这种情 况下更倾向于选择与常规语义接近的选项(任婉, 2016)。由于字谜设计的目的 就是刻意误导猜谜者,认知个体必须抑制那些会对获取谜底产生干扰的信息, 最 关键的就是摆脱常规语义的限制。如果反过来加强了常规语义的干扰, 认知主体 就更不容易抑制这类错误信息, 更难以突破思维定势。
5.4.2  非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促进作用
 
在本实验中, 如果被试受到了解谜语义语境的启动, 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 至谜面的低凸显语义, 能够更顺利地获取谜底, 体现了非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 达的促进作用。
96
 
 
整体来看, 相较常规语义语境与实验一中的无启动条件, 被试在解谜语义语 境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前两者, 反应时显著低于前两者,对正确选项的注视多于 前两者。被试在解谜语境下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大于另外三个选项, 而在常规 语境下则是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最高。另外,根据注视比例变化的时间进程, 也可以发现,在非字面语境下, 被试在 0-500 ms  时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大于 另外三个选项; 经过中间的语义竞争, 从 1500ms 起,对正确选项的注视开始多 于另外三个选项;而在字面语境下,被试在 3000 ms 之后才到达最后一个阶段, 即非字面义持续发展的阶段。这表明解谜语义语境为被试理解字谜提供了明确的 方向,能够促进认知主体的非字面义加工思路的发展, 非字面义通达的时间相应 比较早。
上述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字谜加工过程中的低凸显性特征, 即只有启动低凸显 义才能完成字谜。低凸显义信息的激活可以促使认知个体进入正确的问题空间, 避免陷入思维僵局(邱江、张庆林,2007)。不过, 低凸显义的通达比较困难,  一定会晚于高凸显义的加工, 且往往需要低凸显义触机的出现才能够较为顺利地 被提取。
解谜语义语境在字谜加工过程中起到了低凸显义触机的作用。它构设了非字 面语境, 标记出谜面中低凸显的非字面义, 提示了解谜的关键所在。对于字形字 谜, 解谜语义语境为其指明字形拆合的方向,如字谜“半真半假——值”的解谜 语境为“真假拆半”, 被试在遇到该语境时就会将注意力转移至字形的拆合, 对 谜面展开解谜层面的解读, 而不会陷于其字面义。对于意会字谜, 解谜语义语境 为其确定同义替换的表达,如字谜“上诉无效——皓”的解谜语境为“白白告发”, 被试无需再受到谜面常规语义的限制, 或是反复切分并寻找谜面词语的同义字, 根据语境中的提示便可迅速获取谜底。 因此, 解谜语义语境作为触发低凸显语义 的线索, 有助于认知主体激活关键的非字面义信息,可以有效地促进非字面义的 通达,提高解谜的速度与质量。
5.4.3  字谜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理论阐释与反思
 
实验二的数据结果显示: 第一, 不管语境如何, 被试均需要首先加工谜面的 字面义, 随后才能结合语境尝试激活非字面义; 第二, 非字面语境促进了字谜非 字面义的激活, 而字面语境会启动字谜的字面义, 这与过去许多非字面语言研究
97
 
 
的结果一致(Katz & Ferretti,2001;黄彬瑶, 2015;Bambini et al.,2016;王欢、 王小潞,2019;郑伟, 2020;Wang et al. ,2021)。
本实验的结果支持了标准语用模型(Grice ,1975;Searle ,1979)、层级凸显 假说(Giora ,1997 ,1999 ,2003)以及“低凸显假说”(Givoni et al. ,2013)。
(1)标准语用模型
根据标准语用模型(Grice ,1975;Searle ,1979),字谜的字面义在早期一定 会被激活, 如果字面义与语境一致, 后续加工就会停止; 如果字面义与语境不相 符, 认知个体才会进一步推理并找出符合上下文的语义, 字面义在这种情况下将 受到抑制而不参与后期的语义整合。结合实验二的结果, 在常规语境下, 字谜的 字面义与语境一致, 被试可能后期就不再继续深入加工谜面以获取非字面义, 导 致许多人解题错误或在解题过程中遇到障碍; 在解谜语境下, 字谜的字面义与语 境不相容, 猜谜者就会尝试摒弃字面义, 努力通过联想、推理等认知功能发现与 语境一致的非字面义线索,从而找到符合谜面的谜底。
(2)层级凸显假说
根据层级凸显假说,除了语汇本身的凸显义之外, 语境也以一种平行的方式
自上而下地起到促进或抑制语义阐释的作用(Giora,2003:22;Wangetal.,2018 , 2021)。在语言理解中有两种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机制: 语言机制与语境机制。  语言机制自下而上呈有序性运作, 对具体的语言信息较为敏感, 首先会激活词句 较为规约的编码意义; 而语境机制则自上而下运作, 对语境信息比较敏感, 会对 意义的最终提取产生影响。这两种机制在语言加工中呈并行运行状态。在初始阶 段,两种机制互不干扰, 语境虽然可以在词句出现之前就使受众产生特定的预期, 并扩散相关的语义表征, 但不会影响凸显义的激活; 初期的意义通达更多是因为 某种语义具有较高的凸显度, 语境在此时并不是主因。但语境机制可能会在语义 激活后期影响意义的选择与整合, 抑制与语境不一致或是妨碍到最终语用目标的 意义。
语义启动在心理词典内部引起相关词义的自动激活与扩散, 能够产生词汇层 面的语境效应(Giora ,2003:22;张辉, 2016:24)。在字谜理解的过程中,谜 面的凸显义在语言机制下会被首先激活, 由于凸显义无助于后续的解谜, 但又具 有极高的凸显度, 猜谜者试图压制字面义却难以完全做到, 所以字面义可能会继
98
 
 
续干扰后续的语义加工。语境机制则在平行层面自上而下地抑制或加强字面义的 干扰, 其中解谜语义语境的促进作用在于指出了字谜的关键题眼, 引导认知个体 的搜索方向, 能够推进非字面义的通达, 增加了获取谜底的成功率。猜谜者能够 根据解谜语境提供的信息对谜面进行特殊解码, 在选项与谜面之间建立新颖有效 的联结。 但即使低凸显语境强烈偏向于非字面义, 认知个体也不会在初期就激活 非字面义。这与过去对词汇歧义(赵晨、董燕萍, 2009;赵晨, 2012)或双关语 加工(郑伟, 2020)的结果也呈一致性, 即语境不能抑制主要词义的激活, 在语 境强烈偏向于次要词义的情况下,也无法在加工早期激活该语义,不过语境有助 于推进次要词义的通达。
层级凸显假说较标准语用模型更为全面, 因为前者阐释了字谜的字面义在后 续语义整合中难以受到抑制的情况,尤其是在常规语义语境的反向启动之下。
(3)“低凸显假说”
根据“低凸显假说”(Givoni etal.,2013), 当说话人为低凸显语义设置额外  的语境处理机制时, 听话人更容易激活低凸显语义。与实验一的结果相比, 解谜  语境下的正确率与被试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高于无启动条件下的数据(所  有p﹤ 0.05),无启动条件下的正确率与被试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高于常规  语义语境下的数据(所有 p﹤ 0.05),反映出两种语境对被试语义加工思路的影响。  解谜语义语境确实起到了低凸显义触机的作用, 有效地触发了低凸显语义, 使被  试更容易发掘解题所需的非字面义; 而常规语义语境则有着强烈的干扰作用, 将  认知个体的注意力更紧密地联结于字谜的字面义, 导致非字面义的提取更为困难, 加大了破解字谜的难度。
另外, 直接通达模型也对语境在非字面语言加工中起作用的时间与效果进行 了讨论,但本实验揭示的字谜加工过程与直接通达模型不符。直接通达模型 (Gibbs,1984,2000)认为,在非字面语境的作用下, 字谜的非字面义一开始就 会被激活,可以直接越过字面义来加工非字面义,这与实验二的结果不一致。
5.5  本章小结
 
本章利用眼动技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提供了字面语境与非字面语境, 考察 字谜加工中的语境效应。结果发现:
99
 
 
首先, 在语境效应何时出现, 或语境何时起作用的问题上, 实验二的结果表 明,在通达字谜的字面义之后, 语境才会起作用,决定后续是否加工非字面义。 如果被常规语义语境启动, 认知个体发现字谜的字面义与语境一致, 可能就会放 弃后续非字面义的加工; 相反, 如果受到解谜语义语境启动, 猜谜者发现字面义 与语境相斥,就会进一步推理以寻找符合语境的语义。
其次, 在不同类型的语境起何种作用的问题上, 实验二与过往许多研究的结 果一致, 认为字面语境或非字面语境相应支持了字面义或非字面义的启动。 非字 面语境能够促进字谜非字面义的通达, 有助于获取谜底; 但字面语境反而加强了 谜面字面义的干扰, 从而阻碍了字谜非字面义的通达。本实验的结果支持了标准 语用模型、层级凸显假说以及“低凸显假说”。
字谜理解中最为重要的步骤是提取非字面义, 其他的一些启发性条件, 如原 型字谜也可以促进非字面义的激活, 加速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这便是下一章将 要研究的问题。
 
 
 
 
 
 
 
 
 
 
 
 
 
 
 
 
 
 
 
 
 
 
 
 
 
 
 
 
100
 
 
6   实验三: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原型启发效应的眼动研究
 
本章将汇报实验三。实验三在实验一、二的基础之上, 通过提供相应的原型 启发条件, 以探究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试图对研究问题三“原型启 发效应如何推进汉语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做出解答。
6.1  实验目的
 
原型启发效应指的是从原型事件中所获取的关键信息对解决顿悟问题或创 造性问题的启发效应。 “原型”意为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认知表征, 是一种 能对当前的创造性思维起到启发作用的认知事件(邱江、张庆林,2011)。在解 决顿悟问题或创造性问题时, 如果能够激活对当前问题呈启发性的原型, 并利用 其中所包含的关键启发信息来明确搜索方向, 就可以较为顺利地解决问题(张庆 林等, 2004;李亚丹等, 2012)。
在字谜理解中, 原型字谜可为测试字谜提供关键性的启发信息(张庆林等, 2004),使认知个体从试误转向较为明确有效的搜索方向,并能将原型应用于新 问题的解决。这种启发式搜索策略可大大提高字谜的搜索效率与信息获取的准确 性。促进字谜解答的最优方法就是先呈现谜面,再提供原型启发信息,随后再次 呈现经过启发的谜面(邢强等,2016)。猜谜者通过对原型的类比迁移,能够注 意到谜面中低凸显的元语言和元句法, 促进认知表征的转换, 从而顺利地破解字 谜。
相关研究表明,形态相似性、结构相似性和程序相似性是影响原型类比迁移 的重要因素(师保国, 2003;张惠, 2005;曹贵康, 2006)。本实验将设置“形态 相似原型”与“结构相似原型”两种原型字谜 (见下文 6.2.1 中的详细定义与示 例),通过分析被试在两类原型字谜的启发下对字形字谜和意会字谜四个选项(正 确选项、语义选项、字形选项、无关选项) 的注视比例变化, 考察字谜认知加工 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以及其对字谜语义通达的推进作用。
实验三提供的两种原型字谜均有比较强的启发性, 能够有效激活字谜的低凸 显义,因此都会起到低凸显义触机的作用。如果与实验一、二的结果进行比较, 可以讨论不同启发程度的低凸显义触机对字谜理解的影响, 综合探究“低凸显假
101
 
 
说”对字谜认知加工的阐释力。
 
6.2  实验方法
 
6.2.1  实验设计
 
实验三采用 2 (字谜类型: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 2 (原型类型: 形态相似 原型; 结构相似原型) 二因素被试内设计。本实验中原型字谜的设计参考了罗俊 龙等人(2013)的实验, 分为“形态相似原型字谜”和“结构相似原型字谜”。 每条测试字谜均匹配两种类型的原型字谜(但被试就一个字谜只能看到其中一种  原型字谜),观察猜谜者在不同原型字谜的启发下理解测试字谜的过程及效果。
“形态相似原型字谜”与测试字谜的解谜技巧相同, 并且与测试字谜的谜 面含有连续两个及以上的相同汉字。例如, 字形字谜“挥手告别——军”的形态 相似原型字谜为“招手告别——召”; 意会字谜“狗发脾气——狄”的形态相似 原型字谜为“人发脾气——伙”。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原型字谜的谜面与测试 字谜的谜面仅含有一个相同汉字,则不算形态相似条件,如“一气而去/一见再 见”以及“痴心妄想/挖空心思”。
“结构相似原型字谜”与测试字谜的谜面不够相似,但解谜技巧相似。例如, 字形字谜“娇女出嫁——乔”的结构相似原型字谜为“孙子离开——小”,二者 看似有所区别, 但解谜技巧都是移除谜面关键汉字中特定的表意结构; 意会字谜 “成吉思汗——玩”的结构相似原型字谜为“伊丽莎白——瑛”,二者的解谜技 巧均是将谜面的人名替换为其实质的地位,并经过字形组合形成谜底汉字。
本实验假定, 形态相似原型字谜的启发效果可能优于结构相似原型字谜。形 态相似原型字谜能提供更为明确的解答目标和搜索方向, 被试只需在共同词语的 特定空间内激活低凸显语义即可; 结构相似原型字谜虽然也可以为搜索提供正确 的方向, 促进字谜的破解,但没有相同字词线索明确, 尤其是对于意会字谜, 被 试知道解谜技巧后仍需继续整合字谜的语义,才有可能确定核心线索。
6.2.2  实验被试
 
44 名浙江某高校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其中 20 名男性, 24 名女性, 平均年 龄为22.5 ± 2.34 岁) 参与了实验, 他们并未参与过实验一、二。所有被试均是汉
102
 
 
语母语者,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阅读障碍。实验过程中被试被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 22 人。被试通过校内论坛与社交软件招募,完成实验后获得适当金额的报 酬。所有被试自愿参加实验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整个实验按照伦理委员会批准 的要求和程序进行, 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两名被试因为眼动数据不合格而被剔除 (难以校准,追踪丢失过多),最终参与统计的有效样本为 42 人, 其中 19 名男 性, 23 名女性,每组 21 人。
6.2.3  实验材料
 
测试字谜是与实验一、二相同的 40 个字形字谜和 40 个意会字谜, 每个字谜 均配有一个形态相似原型字谜和一个结构相似原型字谜 (见附录 3)。每种原型 字谜的启发作用评定见第三章 3.3.5 预实验 d 。作为填充刺激的字谜也与实验一 和二相同,但为其设置了与自身解谜技巧完全无关的启动字谜 (见附录 5)。
6.2.4  实验仪器
 
同实验一、二。
 
6.2.5  实验流程
 
 
图 6.1  实验三流程示例
 
实验环境、校准流程与基本操作同实验一、二。正式实验程序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呈现一个“+”注视点 0.5s,随后出现测试字谜 4 秒, 0.5s 的空屏后呈现原 型字谜 5s,之后谜面下方将呈现四个选项, 被试需要在 15s 内按键选择答案, 最 后呈现谜底 2s。
实验分为两个版本, 采用拉丁方设计, 以确保每个测试字谜在一个版本中与  形态相似原型字谜配对, 但在另一个版本中与结构相似原型字谜配对, 每个被试  就一个字谜只能看到其中一种原型字谜。就图 6.1 的示例而言,“好女出嫁(子)” 是“娇女出嫁”的形态相似原型字谜,“孙子离开(小)”则是“娇女出嫁”的结
103
 
 
构相似原型字谜。
所有试次以伪随机顺序呈现。正式实验共分为 4 个组块(每组 10 个字形字 谜、 10 个意会字谜、 10 个填充刺激), 被试在组块之间可以短暂休息。整个实验 大概持续 40 分钟。
6.2.6  数据处理
 
同实验一、二。
 
6.3  结果与分析
 
本节不仅将汇报实验三的行为与眼动数据, 也将报告对实验一至实验三中数 据的纵向比较结果,为之后的讨论提供更多数据支持。
6.3.1  行为数据
 
(1)实验三的行为数据
对反应时与正确率进行 2(字谜类型: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 2(原型类型: 形态相似原型;结构相似原型)二因素方差检验,结果发现:
就反应时而言, 低于 200ms(6 个试次) 或在标准差 2.5 倍(0.74%)之外的 数据在第一步即被剔除。字谜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1 (1, 41) = 6.586,p = 0.020, F2 (1, 76) = 5.833,p = 0.017 ,ηp2 = 0.009],字形字谜的反应时显著低 于意会字谜(3680.47 ms vs. 3794.48 ms); 原型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1 (1, 41) =  124.647,p ﹤ 0.001 ,  F2 (1, 76) = 105.278,p ﹤ 0.001 ,ηp2 = 0.018],形 态相似原型启发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结构相似原型启发条件( 3491.73 ms vs.  3984.17 ms);字谜类型与原型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1, 41) = 7.221,p = 0.003 , ηp2 = 0.015;F2 (1, 76) = 9.360,p ﹤ 0.001 ,ηp2 = 0.018]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 受形 态相似原型启发的字形字谜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受结构相似原型启发的字形字谜 (3369.10 ms vs. 3993.72 ms),意会字谜也呈同样的情况(3614.51msvs. 3974.65  ms);另外, 受形态相似原型启发的字形字谜的反应时显著低于意会字谜(3369.10  msvs. 3614.51ms),但受结构相似原型启发的字形字谜的反应时与意会字谜相似 (3993.72 ms vs. 3974.65 ms)。
就正确率而言,字谜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1 (1, 41) = 1.931,F2 (1, 76) = 1.252,
 
104
 
 
p﹥ 0.05];原型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1 (1, 41) = 70.459,p ﹤ 0.001,ηp2 = 0.015;F2
(1, 76) = 85.430,p ﹤ 0.001 ,ηp2 = 0.018],形态相似原型启发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  结构相似原型启发条件(0.93 vs. 0.88);字谜类型与原型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1, 41) = 7.243,p = 0.002, F2 (1, 76) = 9.225,p ﹤ 0.001,ηp2 = 0.010] ,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 受形态相似原型启发的字形字谜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受结构相  似原型启发的字形字谜(0.94 vs. 0.88),意会字谜也呈同样的情况(0.92 vs. 0.89);  另外, 受形态相似原型启发的字形字谜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意会字谜(0.94 vs. 0.92), 但受结构相似原型启发的字形字谜的正确率与意会字谜无差异(0.88 vs. 0.89)。
表 6.1  反应时(ms)和正确率的平均值及标准差
 
字谜类型 原型类型 反应时 正确率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形态相似原型 结构相似原型 形态相似原型 结构相似原型 3369.09 (1205.90) 3993.72 (1766.04) 3614.51 (1282.56) 3974.65 (1492.80) 0.94 (0.24)
0.88 (0.33)
0.92 (0.28)
0.89 (0.32)
(2)实验一至实验三的行为数据比较
以 5 种启动条件为自变量对正确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启动条 件对正确率有显著影响 [F (4, 110) = 244.952,p ﹤ 0.001 ,ηp2 = 0.026],正确率的 分布如下:形态相似原型启动(0.93) ﹥ 结构相似原型启动(0.88) ﹥解谜语义 启动(0.86) ﹥ 无启动(0.79) ﹥ 常规语义启动(0.77),两两之间 p ﹤ 0.001。
以 5 种启动条件为自变量对反应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启动条 件对反应时有显著影响 [F (4, 110) = 674.918,p ﹤ 0.001 ,ηp2 = 0.069],反应时的 分布如下: 形态相似原型启动(3491.73 ms) ﹤ 结构相似原型启动(3984.18 ms)
﹤ 解谜语义启动(4634.98 ms) ﹤ 常规语义启动(5292.06 ms) ﹤ 无启动(5485.25 ms),两两之间 p ﹤ 0.001。
表 6.2  五种启动条件下正确率和反应时(ms)的平均值及标准差
 
假定启发程度    (1-5 代表由弱至强) 正确率 反应时
 
 
无启动
解谜语义启动
常规语义启动
形态相似原型启动 结构相似原型启动
 
 
 
2                                0.79 (0.34)               5485.25 (2528.02)
3                                0.86 (0.35)               4634.98 (1869.13)
1                                0.77 (0.32)               5292.06 (2277.21)
5                                0.93 (0.26)               3491.73 (1244.23)
4                                0.88 (0.32)               3984.18 (1629.42)
 
105
 
 
6.3.2  眼动数据
 
实验三中被试的平均反应时为 3737.48 ± 1450.68 ms ,对实验数据进行预处 理时发现, 被试在前3000 ms 对各兴趣区的注视情况比较稳定,所以本实验将选 取 0-3000 ms 的时间窗口进行数据分析(具体原因如实验一所述)。 首先以 1000 ms 为一个时间单位进行划分, 将每个试次分为 0- 1000ms,1000-2000ms 与 2000- 3000ms 三个时间段,分析被试在回答正确和错误的情况下对四个兴趣区的注视 比例变化; 随后, 本实验将对正确试次的注视比例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 以 500 ms 为一个单位, 考察时间段为 0-500ms,500- 1000ms,1000- 1500ms,1500-2000 ms ,2000-2500 ms 与 2500-3000 ms。
(1)以 1000 ms 为单位
对正确试次的注视比例进行 2 (字谜类型: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 2 (原型 类型: 形态相似原型; 结构相似原型) ×4 (兴趣区: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 选项; 无关选项) × 3 (时间段: 0- 1000ms;1000-2000ms;2000-3000 ms)四因 素方差检验, 结果表明, 兴趣区的主效应显著 [F1 (3, 123) = 1848.467,p ﹤ 0.001 ,  F2 (3, 228) = 1992.420,p ﹤ 0.001 ,ηp2 = 0.162],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 例显著高于语义选项、字形选项与无关选项(0.45 vs. 0.21 vs. 0.19 vs. 0.15); 字 谜类型、原型类型以及时间段的主效应不显著(F 值均为 0,p 值均为 1)。
原型类型与兴趣区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3, 123) = 13.155,p ﹤ 0.001 ,ηp2  =  0.013;F2 (3, 228) = 19.280,p ﹤ 0.001 ,ηp2 = 0.016]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 对语义 选项的注视比例在结构相似原型启发下高于形态相似原型启发条件(MD = 0.03, t = 2.410,p = 0.021); 在形态相似原型和结构相似原型启发下, 被试对正确选项 的注视比例均大于其他三个选项(所有p﹤ 0.001)。
兴趣区与时间段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6, 246) = 142.392,p﹤ 0.001,ηp2 = 0.028; F2 (6, 456) = 218.532,p ﹤ 0.001,ηp2 = 0.037] ,第二与第三阶段对正确选项的注视  比例大于第一阶段(MD = 0.12 ,t = 10.701,p ﹤ 0.001;MD = 0.18 ,t = 16.103,
p ﹤ 0.001);第一阶段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大于二、三阶段(MD = 0.04,t = 3.195, p = 0.003;MD = 0.05 ,t = 3.703,p ﹤ 0.001),对字形选项的注视比例也呈相同的 情况(MD = 0.04 ,t = 3.083,p = 0.004;MD = 0.05 ,t = 3.784,p ﹤ 0.001);在三 个时间段内,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均大于其他三个选项(所有p ﹤ 0.001), 第
106
 
 
一阶段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大于字形选项(MD = 0.03,t = 2.383,p = 0.023), 后两个时间段内对这两个选项的注视无差异(所有p ﹥ 0.05)。
字谜类型、原型类型与兴趣区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6, 246) = 2.244,p = 0.036, ηp2 = 0.008;F2 (6, 456) = 3.985,p ﹤ 0.001 ,ηp2 = 0.009] ,对三者的简单效应分析 表明, 就字形字谜而言, 在形态相似原型启发的情况下, 被试对正确选项的注视 比例显著高于另外三个选项 (所有 p ﹤ 0.001),对字形选项与语义选项的注视显 著多于无关选项(所有p﹤ 0.01);在结构相似原型启发的情况下, 被试对正确选 项的注视比例显著大于另外三个选项(所有p ﹤ 0.001),对语义选项与字形选项 的注视显著多于无关选项(所有 p﹤ 0.01);被试在形态相似原型启发相比结构相 似原型启发下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更高(MD = 0.04,t = 2.976,p = 0.005),对 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更低(MD = -0.02,t = -2. 142,p = 0.041)。就意会字谜而言,  在形态相似原型启发的情况下, 被试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大于另外三个选 项(所有 p ﹤ 0.001),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显著多于字形选项与无关选项(所有 p
﹤ 0.05);在结构相似原型启发下也是如此; 形态相似原型启发比结构相似原型启 发下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更高(MD = 0.04,t = 3.195,p = 0.003),对语义选项 的注视比例更低(MD = -0.02 ,t = -2.088,p = 0.045)。
原型类型、兴趣区与时间段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6, 246) = 2.290,p = 0.033 ,  F2 (6, 456) = 3.991,p ﹤ 0.001,ηp2 = 0.008],受形态相似原型启发时, 在三个时间段内,被试对正确选项的注视均多于另外三个选项(所有 p﹤ 0.001), 对无关选项的注视比例最低(所有 p﹤ 0.05),第一阶段对语义选项的注视多于字 形选项与无关选项(所有 p﹤ 0.05),第二、三阶段对语义选项与字形选项的注视 比例相当(所有 p ﹥ 0.05), 被试在后两个阶段对正确选项的注视多于第一阶段 (所有 p ﹤ 0.001); 受结构相似原型启发时,在全部三个阶段,被试对正确选项 的注视比例显著大于其他三个选项(所有 p﹤ 0.05),对无关选项的注视最少(所 有p﹤ 0.05),其中第一阶段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显著多于字形选项,后两个阶段对 语义选项与字形选项的注视比例相当(所有p ﹥ 0.05),且被试对正确选项的注视 比例随时间发展而提高(所有 p﹤ 0.01),对无关选项的注视比例随时间发展而降 低 (所有 p ﹤ 0.05)。
四因素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6, 246) = 2.428,p = 0.024 ,ηp2  = 0.009;F2 (6,
 
107
 
 
456) = 2.134,p = 0.039 ,ηp2 = 0.007] ,对四因素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当字形字 谜被形态相似原型所启发时, 被试在第一阶段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大于另 外三个选项(所有p ﹤ 0.001),在第二阶段,除了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最多,对字 形选项的注视显著多于语义选项与无关选项(所有 p﹤ 0.05),第三阶段对字形选 项与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相当(p ﹥ 0.05);当字形字谜被结构相似原型所启发时, 被试在三个阶段均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大于另外三个选项(所有 p ﹤  0.001),对字形选项的注视显著多于无关选项(所有p﹤ 0.01); 当意会字谜被形 态相似原型所启发时, 在第一阶段, 被试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大于其他三 个选项(所有p ﹤ 0.001),对字形与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高于无关选项(所 有p﹤ 0.05),第二、三阶段与第一阶段的情况类似; 当意会字谜被结构相似原型 所启发时, 在第一阶段, 被试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大于另外三个选项(所 有p﹤ 0.001),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显著多于字形选项及无关选项(所有 p﹤ 0.001), 接下来仍是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最多, 对无关选项的注视最少 (所有 p﹤ 0.05);在
四种情况下, 被试均在第二、三阶段比第一阶段更多地注视了正确选项 (所有 p ﹤ 0.001)。
 
图 6.2 1000 ms 时间单位下正确试次注视比例的平均值及标准误
 
对错误试次的注视比例进行 2 (字谜类型: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 2 (原型 类型: 形态相似原型; 结构相似原型) ×4 (兴趣区: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 选项; 无关选项) × 3 (时间段: 0- 1000ms;1000-2000ms;2000-3000 ms)四因 素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兴趣区的主效应显著 [F1 (3, 123) = 15.148,p ﹤ 0.001,
108
 
 
 F2 (3, 228) = 17.091,p ﹤ 0.001 ,ηp2 = 0.013],对字形选项的注视比例 显著高于正确选项、语义选项与无关选项(0.30 vs. 0.26 vs. 0.24 vs. 0.20); 字谜 类型、原型类型以及时间段的主效应不显著(F 值均为 0,p 值均为 1)。
兴趣区与时间段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6, 246) = 4.814,p﹤ 0.001,ηp2 = 0.008; F2 (6, 456) = 5.213,p ﹤ 0.001,ηp2 = 0.008] ,第二、三阶段对字形选项的注视比例 大于第一阶段(MD = 0.03,t = 2.396,p = 0.022;MD = 0.05,t = 3.551,p = 0.001), 第一、二阶段对无关选项的注视多于第三阶段(MD = 0.04,t = 3.083,p = 0.004; MD = 0.09,t = 7.561,p ﹤ 0.001);第二、三阶段对字形选项的注视比例大于其他 三个选项(所有p ﹤ 0.05)。
原型类型、兴趣区与时间段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6, 246) = 2.399,p = 0.026 ,  F2 (6, 456) = 4.995,p ﹤ 0.001,ηp2 = 0.009],被形态相似原型启发时, 被试在第一阶段对字形选项与无关选项的注视最多 (所有 p﹥ 0.05),在第二、三 阶段对字形选项与正确选项的注视最多(所有 p﹤ 0.01);在结构相似原型启发下, 被试在第一阶段对正确选项、字形选项与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相当(所有 p ﹥  0.05),显著多于无关选项(所有 p﹤ 0.001),在接下来的两个阶段,被试对字形 选项的注视比例高于其他选项(所有 p﹤ 0.01),且随时间发展而增大(所有p﹤  0.01), 第三阶段对无关选项的注视显著少于第一阶段(p﹤ 0.001)。
其他三因素以及四因素的交互效应不显著(所有p ﹥ 0.05)。
 
 
图 6.3 1000 ms 时间单位下错误试次注视比例的平均值及标准误
 
 
 
109
 
 
表 6.3 1000 ms 时间单位下注视比例的平均值及标准差
 
回答情况 字谜类型 原型类型 兴趣区 0- 1000 ms 1000-2000 ms 2000-3000 ms
正确
 
 
 
 
 
 
 
 
 
 
 
 
 
 
 
 
 
错误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形态相似原型
 
 
 
结构相似原型
 
 
 
形态相似原型
 
 
 
结构相似原型
 
 
 
形态相似原型
 
 
 
结构相似原型
 
 
 
形态相似原型
 
 
 
结构相似原型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0.39 (0.13) 0.21 (0.06) 0.22 (0.07) 0.18 (0.06) 0.31 (0.11) 0.27 (0.09) 0.22 (0.07) 0.20 (0.06) 0.36 (0.16) 0.24 (0.08) 0.22 (0.07) 0.18 (0.06) 0.34 (0.15) 0.29 (0.09) 0.20 (0.06) 0.17 (0.06) 0.26 (0.08) 0.16 (0.05) 0.25 (0.08) 0.33 (0.12) 0.26 (0.08) 0.22 (0.07) 0.25 (0.08) 0.27 (0.09) 0.24 (0.08) 0.21 (0.07) 0.32 (0.11) 0.23 (0.07) 0.25 (0.08) 0.30 (0.10) 0.28 (0.09) 0.17 (0.06) 0.51 (0.21) 0.15 (0.04) 0.18 (0.05) 0.16 (0.05) 0.45 (0.18) 0.21 (0.06) 0.21 (0.06) 0.13 (0.04) 0.49 (0.22) 0.21 (0.07) 0.16 (0.06) 0.14 (0.05) 0.45 (0.18) 0.20 (0.06) 0.19 (0.06) 0.16 (0.04) 0.30 (0.11) 0.22 (0.08) 0.30 (0.10) 0.18 (0.06) 0.18 (0.06) 0.23 (0.08) 0.35 (0.12) 0.24 (0.08) 0.27 (0.09) 0.19 (0.06) 0.30 (0.10) 0.24 (0.08) 0.28 (0.09) 0.27 (0.09) 0.28 (0.09) 0.17 (0.06) 0.53 (0.22) 0.18 (0.05) 0.17 (0.05) 0.12 (0.04) 0.54 (0.23) 0.13 (0.04) 0.20 (0.06) 0.13 (0.04) 0.53 (0.24) 0.17 (0.06) 0.15 (0.05) 0.15 (0.05) 0.52 (0.22) 0.20 (0.07) 0.17 (0.06) 0.11 (0.03) 0.24 (0.07) 0.33 (0.11) 0.23 (0.07) 0.20 (0.07) 0.27 (0.09) 0.22 (0.07) 0.39 (0.13) 0.12 (0.04) 0.33 (0.11) 0.23 (0.08) 0.33 (0.11) 0.11 (0.04) 0.26 (0.08) 0.23 (0.07) 0.37 (0.12) 0.14 (0.05)
 
(2)以 500 ms 为单位
对正确试次的注视比例进行 2 (字谜类型: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 2 (原型 类型: 形态相似原型; 结构相似原型) ×4 (兴趣区: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 选项;无关选项) × 6 (时间段: 0-500 ms;500- 1000 ms;1000- 1500 ms;1500- 2000ms;2000-2500ms;2500-3000 ms)四因素方差检验, 结果表明, 兴趣区的 主效应显著 [F1 (3, 123) = 1551.149,p﹤ 0.001,ηp2 = 0.181;F2 (3, 228) = 1024.525,
110
 
 
p ﹤ 0.001 ,ηp2 = 0.190],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高于字形选项、语义选项与 无关选项(0.45 vs. 0.21 vs. 0.19 vs. 0.15); 字谜类型、原型类型以及时间段的主 效应不显著(F 值均为 0,p 值均为 1)。
原型类型与兴趣区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3, 123) = 7.922,p﹤ 0.001,ηp2 = 0.009; F2 (3, 228) = 9.426,p ﹤ 0.001 ,ηp2 = 0.009],简单效应分析前文已经做过。
兴趣区与时间段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15, 615) = 148.274,p ﹤ 0.001 ,ηp2  = 0.040;F2 (15, 1140) = 123.063,p ﹤ 0.001 ,ηp2 = 0.042]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除 了 0-500 ms  内被试对正确选项与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相当外(MD = 0.00,p = 0.941),在后五个时间段内,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大于其他三个选项(所有p ﹤ 0.001); 在 0-500 ms 内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大于字形选项(MD = 0.09 ,t =
7.587,p ﹤ 0.001),在 500 ms 之后的五个时间段内, 对这两个选项的注视比例相 当(所有p ﹥ 0.05)。
字谜类型、兴趣区与时间段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15, 615) = 3.520,p ﹤ 0.001 , ηp2 = 0.011;F2 (15, 1140) = 3.192,p ﹤ 0.001 ,ηp2 = 0.011] ,对三者的简单效应分 析表明, 就字形字谜而言, 在 0-500 ms,对正确选项与语义选项的注视多于字形 选项与无关选项(所有 p﹤ 0.001),在 500- 1000 ms,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最多(所 有p ﹤ 0.001),对字形选项的注视比例大于语义选项(MD = 0.03,p = 0.029),在 1000 ms 之后,对正确选项的注视依然最多(所有p﹤ 0.001),对语义选项与字形 选项的注视多于无关选项(所有 p﹤ 0.05);就意会字谜而言, 在 0-500ms 内, 对 语义选项与字形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高于无关选项(所有p﹤ 0.001),500ms 之 后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均高于其他选项(所有p﹤ 0.001),其中在 500- 1500ms  与 2500-3000 ms 时,对语义选项的注视多于字形选项及无关选项(所有 p﹤ 0.05), 在 1500-2500 ms,对语义选项与字形选项的注视比例相当(所有p ﹥ 0.05)。
原型类型、兴趣区与时间段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15, 615) = 7.135,p ﹤ 0.001 ,  F2 (15, 1140) = 6.288,p ﹤ 0.001 ,ηp2 = 0.007] ,受到形态相似原型启 发时, 被试在 0-500 ms 对正确选项与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相当(p ﹥ 0.05),之后 的所有阶段都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最高(所有 p﹤ 0.05),对字形选项与语义选 项的注视比例相当(所有p ﹥ 0.05); 受结构相似原型启发时,在 0-500 ms 对语 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三个选项(所有p ﹤ 0.01),从 500 ms 开始被试
111
 
 
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最高(所有p ﹤ 0.001),对字形选项与语义选项的注视比 例相当(所有p ﹥ 0.05)。
四因素的交互效应显著 [F1 (15, 615) = 3.734,p ﹤ 0.001 ,  F2 (15, 1140) = 3.063,p ﹤ 0.001,ηp2 = 0.011] ,对四因素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 当字形字 谜被形态相似原型启发时, 被试在 0-500 ms 对正确选项与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 高于其他两个选项(所有p ﹤ 0.001),之后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高于另外 三个选项(所有p﹤ 0.001); 当字形字谜被结构相似原型启发时, 在 0-500 ms , 被试对语义选项的注视多于另外三个选项 (所有 p﹤ 0.001),500ms 之后对正确 选项的注视比例最高 (所有 p ﹤ 0.001),对字形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高于语义选 项与无关选项 (所有 p﹤ 0.05);当意会字谜被形态相似原型启发时, 情况与字形 字谜相似; 当意会字谜被结构相似原型启发时,在 0-500 ms 对语义选项的注视 比例显著大于另外三个选项(所有p ﹤ 0.05), 自 500 ms 之后,对正确选项的注 视比例最高 (所有 p﹤ 0.001),对无关选项的注视比例最低 (所有 p﹤ 0.001),其 中在 500- 1000 ms,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高于字形选项(p﹤ 0.001),在接 下来的 1000-2000ms ,对字形选项的注视比例高于语义选项(p ﹥ 0.05), 最后两 个阶段对语义选项的注视多于字形选项 (所有 p﹤ 0.05)。
 
图 6.4 500 ms 时间单位下正确试次注视比例的平均值及标准误
 
表 6.4 500 ms 时间单位下正确试次注视比例的平均值及标准差
 
字谜类型 原型类型 兴趣区 0-
500 ms 500-
1000 ms 1000-
1500 ms 1500-
2000 ms 2000-
2500 ms 2500-
3000 ms
字形字谜 形态相似原型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0.30 (0.10) 0.25 (0.08) 0.25 (0.08) 0.20 (0.07) 0.47 (0.16) 0.19 (0.06) 0.18 (0.06) 0.16 (0.05) 0.51 (0.22) 0.15 (0.05) 0.17 (0.06) 0.17 (0.06) 0.52 (0.24) 0.16 (0.05) 0.17 (0.06) 0.15 (0.05) 0.53 (0.24) 0.17 (0.06) 0.16 (0.06) 0.14 (0.05) 0.55 (0.25) 0.18 (0.06) 0.17 (0.06) 0.10 (0.03)
 
112
 
 
表 6.4 (续)
 
字谜类型 原型类型 兴趣区 0-
500 ms 500-
1000 ms 1000-
1500 ms 1500-
2000 ms 2000-
2500 ms 2500-
3000 ms
字形字谜 结构相似原型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0.28 (0.09) 0.33 (0.11) 0.36 (0.12) 0.19 (0.07) 0.41 (0.16) 0.21 (0.07) 0.50 (0.22) 0.17 (0.06) 0.52 (0.21) 0.17 (0.06) 0.55 (0.22) 0.13 (0.04)
 
 
意会字谜
 
形态相似原型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0.15 (0.05) 0.24 (0.08) 0.30 (0.13) 0.27 (0.09) 0.25 (0.09) 0.20 (0.07) 0.41 (0.13) 0.20 (0.06) 0.25 (0.08) 0.13 (0.04) 0.44 (0.16) 0.20 (0.05) 0.19 (0.06) 0.14 (0.05) 0.47 (0.16) 0.18 (0.06) 0.19 (0.06) 0.12 (0.04) 0.51 (0.22) 0.17 (0.06) 0.19 (0.06) 0.13 (0.05) 0.54 (0.22) 0.17 (0.06)
 
 
结构相似原型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0.23 (0.08) 0.20 (0.06) 0.28 (0.09) 0.31 (0.12) 0.20 (0.07) 0.21 (0.07) 0.24 (0.09) 0.15 (0.05) 0.36 (0.10) 0.26 (0.08) 0.20 (0.06) 0.18 (0.04) 0.23 (0.08) 0.13 (0.05) 0.40 (0.15) 0.23 (0.07) 0.21 (0.07) 0.16 (0.04) 0.22 (0.09) 0.13 (0.05) 0.44 (0.14) 0.20 (0.06) 0.21 (0.06) 0.15 (0.05) 0.20 (0.06) 0.12 (0.05) 0.49 (0.18) 0.19 (0.06) 0.17 (0.06) 0.15 (0.04) 0.18 (0.05) 0.11 (0.04) 0.54 (0.21) 0.19 (0.06) 0.16 (0.05) 0.11 (0.03)
 
(3)实验一至实验三的眼动数据比较
由于回答正确的试次才表明被试最终通达了非字面义,本部分将只选取正确 试次进行统计, 分析并比较 5 种启动条件下被试对正确选项、语义选项、字形选 项和无关选项四个兴趣区的注视比例。
① 正确选项: 以启动条件为自变量对正确选项兴趣区的注视比例进行单因 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启动条件对注视比例有显著影响 [F (4, 110) = 12.044, p ﹤ 0.001 ,ηp2 = 0.011] ,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的高低排序为: 形态相似原型启
动(0.48)、结构相似原型启动(0.44)、解谜语义启动(0.33)、无启动(0.29) 与常规语义启动(0.27),两两之间 p ﹤ 0.05。
② 语义选项: 以启动条件为自变量对语义选项兴趣区的注视比例进行单因  素方差分析, 发现启动条件对注视比例有显著影响 [F (4, 110) = 10.032,p ﹤ 0.001, ηp2 = 0.009]:常规语义启动下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0.29)显著高于无启动条  件(0.26)、解谜语义启动(0.23)、结构相似原型启动(0.22)与形态相似原型启  动(0.19),两两之间 p ﹤ 0.05。
③ 字形选项: 以启动条件为自变量对字形选项兴趣区的注视比例进行单因 素方差分析, 发现启动条件对注视比例有显著影响 [F (4, 110) = 4.303,p ﹤ 0.001, ηp2 = 0.007]:常规语义启动、无启动条件与解谜语义启动下对字形选项的注视比 例显著高于形态相似原型启动(MD 均为 0.06 ,所有p﹤ 0.001)与结构相似原型
113
 
 
启动(MD 均为 0.04 ,所有p = 0.004)。
④ 无关选项: 以启动条件为自变量对无关选项兴趣区的注视比例进行单因 素方差分析,发现启动条件对注视比例有显著影响 [F (4, 110) = 4.811,p ﹤ 0.001 , ηp2 = 0.007]:常规语义启动、无启动条件与解谜语义启动下对无关选项的注视比 例显著高于形态相似原型启动(所有p﹤ 0.001)与结构相似原型启动(所有p﹤ 0.001)。
表 6.5  五种启动条件下注视比例的平均值及标准差
 
启动条件 假定启发程度 正确选项 语义选项 字形选项 无关选项
 
 
无启动
解谜语义启动
常规语义启动
形态相似原型启动 结构相似原型启动
 
 
 
2
3
1
5
4
 
 
0.29 (0.09) 0.33 (0.11) 0.27 (0.09) 0.48 (0.20) 0.44 (0.18)
 
 
0.26 (0.08) 0.23 (0.07) 0.29 (0.10) 0.19 (0.06) 0.22 (0.07)
 
 
0.24 (0.08) 0.24 (0.08) 0.24 (0.08) 0.18 (0.06) 0.20 (0.07)
 
 
0.21 (0.07) 0.20 (0.07) 0.20 (0.07) 0.15 (0.05) 0.14 (0.05)
 
 
 
6.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本实验采用两种启发程度与效果略有区别的原型字谜, 检验了汉语字谜认知 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原型事件包含了对于解决顿悟问题最具指导性的启发信 息, 这种关键启发信息是顿悟完成的核心要素。原型激活指的是将原型事件及其 中的关键启发信息与当前问题形成联系, 为顿悟问题提供搜索空间, 以帮助问题 解决。以上内容构成了顿悟的原型激活理论, 该理论认为,顿悟的本质是原型中 所包含的关键启发信息的激活(邱江, 2007)。字谜被许多研究者看作一种顿悟 问题, 常常被用于探究顿悟现象的实验之中(例: 邱江等,2006;Qiu etal.,2010; Tian etal.,2011;Cao et al.,2015;邢强等, 2017),字谜的理解与原型激活以及 从原型中所获取的启发信息的质量密切相关。认知个体只要成功激活原型中的关 键启发信息,就能够较为顺利地解答字谜。
6.4.1  原型启发效应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催化作用
 
首先从整体上看, 实验三中字谜的总体加工过程与实验一、二相似, 但由于 原型字谜的启发性较强,认知个体激活非字面义的时间早于前两个实验。 按照 500 ms 为一个时间单位进行计算,被试在 0-500 ms 时对正确选项与语义选项的
114
 
 
注视比例相当, 对语义选项的注视多于字形选项, 表明了猜谜者虽然已获取破解 字谜的关键启发信息, 但初期仍会受到谜面常规语义的影响, 不能完全跳过对谜 面字面义的加工, 这与标准语用模型以及层级凸显假说的主张相符。
不过, 由于实验三的原型字谜确实能够精确地指引解谜方向, 被试可能只是 非常短暂地解读了字面义之后, 便发现字面义与语境不符, 且无助于解谜, 遂快 速激活了非字面义线索。因此, 字谜加工的初期(0-500 ms)即会产生字面义与 非字面义相互竞争的局面。在500 ms 之后的时间段内, 被试愈加确定正确选项, 几乎不会再被其他选项所吸引,表明被试的非字面义加工思路已经非常稳定。
相比之下, 实验一从 1500 ms 之后, 实验二从3000 ms 之后, 被试对正确选  项的注视比例才大于另外三个选项, 这种现象充分证明了原型字谜的强启发作用。 原型启发字谜的出现提供了正确的问题空间, 使人们从试误转向更有效的启发式  搜索, 且搜索路线与方向比较明确,有助于认知个体发掘谜面的低凸显义信息,  从而更为高效准确地解答字谜(张庆林等,2004)。
此外, 错误试次的数据也能够证明原型字谜对非字面义激活的促进作用。回 答错误的被试对字形选项的注视多于其他三个选项, 且随着时间发展, 他们对字 形选项的注视越来越多, 而不是像实验一、二中, 回答错误的被试倾向于注视语 义选项。这表明实验三中的猜谜者受到了强烈的启发, 即使误入歧途也并非陷入 常规语义的桎梏, 而是已经突破字面义的限制, 上升至非字面义的加工空间, 但 可能没有推理出谜面的非字面义“中介”, 所以不能准确地完成字形重组,便受 到了字形选项的误导。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 不论回答正确与否,被试对无关 选项的注视比例随时间发展而下降, 且始终低于另外三个选项。这说明实验三的 原型字谜为被试提供了有效的解题线索, 认知个体无需再反复尝试与探寻, 因而 完全无关的思路就会被很快摒弃。
6.4.2  不同原型类型的具体启发效果
 
虽然两种原型启发字谜都具有较强的启发效力, 但二者的启发效果仍有区别, 也进一步影响了字谜的认知加工。下面将首先分别阐释两类原型字谜的启发效果, 再对二者进行细致比较。
(1)形态相似原型字谜的启发效果
原型激活并不意味着顿悟完成, 只有认知个体激活了原型中对当前问题最具
115
 
 
指导性的关键启发信息,才能促进顿悟的产生(邢强等, 2016)。具体来看,形 态相似原型字谜为猜谜者提供了非常精准的解题方向, 认知个体只需在共同词语 的特定空间内激活低凸显语义, 根据形态上的相似性对原型字谜与测试字谜进行 解题技巧上的匹配(罗俊龙等,2013),能够激活最具指导性的关键信息。
在实验一至实验三的各类启动条件中, 形态相似原型字谜对于测试字谜的启 发效果是最强的。 在形态相似原型字谜的启发下,被试的反应时最低, 正确率最 高,并且认知个体在 0-500 ms  内就注意到了正确答案,反映了其通达非字面义 的时间早于其他实验条件下的情况。
猜谜者对从形态相似原型字谜中激活的信息与测试字谜的谜面信息加以比   较,有时可以等同于一个“复制→粘贴”的过程。例如解决“挥手离去——军” 时, 如果给出形态相似原型字谜“招手离去——召”, 认知个体就会明白谜面“挥   手离去”的非字面义为“‘挥’字去掉‘扌’偏旁”, 所以“招手离去——召”这   一原型字谜能为测试字谜提供准确的原型, 激活最关键的启发信息, 被试随后可   将其直接套用在测试字谜中, 无需再反复思索测试字谜谜面隐藏的非字面义线索, 甚至能够将字谜这种顿悟问题转化为常规问题解决。因此, 这类原型简化了加工   过程,被试耗费的认知资源较少,所需的加工时间也比较短。
(2)结构相似原型字谜的启发效果
结构相似原型字谜虽然也包含解题的关键, 能为搜索提供正确的方向, 促进  字谜解决,但目标不如相同字词线索明确(杨文娇等,2013),无法直接激活与  谜底相关的、最具指导性的启发信息。猜谜者首先要充分理解原型字谜的谜面,  领悟技巧后仍需对测试字谜的谜面继续展开语义整合, 才能建立恰当的表征方式。
从本实验的行为数据来看, 结构相似原型字谜启发下的反应时高于形态相似 原型字谜启发条件, 前者的正确率也低于后者。就眼动数据来看, 当被试回答正 确时, 在结构相似原型启发下对语义选项的注视多于形态相似原型启发条件,表 明结构相似原型使认知个体更难摆脱常规语义。根据认知个体加工字谜的时间进 程,在结构相似原型启发下,被试在 500 ms 之后才发现正确选项,晚于形态相 似原型启发条件。 因此, 结构相似原型字谜对于测试字谜的启发效力高于形态相 似原型字谜。
此处仍然以字谜“挥手离去——军”为例来阐释结构相似原型字谜的具体作
 
116
 
 
用原理。 如果给出结构相似原型字谜“饥不得食——几”,猜谜者即使理解“饥   不得食”的非字面义为“‘饥’字去掉‘饣’偏旁”, 认为“挥手离去”的解题关   键同样也是去掉一个表意的偏旁, 但仍需要继续分析测试字谜的谜面, 直到发现   “‘扌’表示‘手’”, 才能确定“挥手离去”的非字面义是“‘挥’字去掉‘扌’ 偏旁”,不如形态相似原型字谜提供的线索明确。
(3)两类原型字谜的启发效果比较
实验结果证明了形态相似原型字谜的启发程度大于结构相似原型字谜。如上 文所述, 在前者的启发下,字谜理解的行为数据与眼动数据都优于后者。 另外, 被试在形态相似原型启发下对字形选项的注视比例高于语义选项, 而在结构相似 原型启发下对字形选项与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相当。根据之前在实验一、二中的 阐释, 被试对正确选项与字形选项的注视均表明其已经突破常规语义, 进入字形 分解阶段, 体现了非字面义思路的发生。被试之所以在形态相似原型启发下更多 注视了字形选项, 是因为此时认知个体的非字面义加工思路压过了字面义加工思 路; 但在结构相似原型启发下, 猜谜者的两种思路仍然处于胶着状态, 进一步体 现了结构相似原型的启发程度弱于形态相似原型,前者对常规语义的抑制作用不 如后者。
形态相似原型字谜与测试字谜含有相同字词, 认知个体在原型启发阶段其实 已经完成了对测试字谜的部分加工,且形态相似原型提供的目标线索更为明确, 能让认知个体更准确地激活关键启发信息, 更快速地定位到正确选项,投入的心 理资源也相对较少。 结构相似原型字谜与测试字谜不含相同汉字, 认知个体对测 试字谜的加工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过程, 并且结构相似原型字谜提供的搜索目标不 如形态相似原型字谜明确, 所以被试仍然需要多角度地对各个选项进行评估, 付 出的认知努力较多,所需时间较长。
此外,形态相似原型字谜可以看作是一种“语义 + 句法”启动,而结构相 似原型字谜仅是一种语义启动。就语义启动效应而言,二者均能提供非字面语境, 促进字谜非字面义的激活。但形态相似原型字谜的谜面往往与测试字谜的谜面是 结构与搭配相同的短语, 如“挥手离去/招手离去; 打消苗头/打消念头; 喜上心 头/喜上眉头; 笨头笨脑/呆头呆脑; 说家乡话/听家乡话”, 原型字谜对测试字谜 能够形成一定的句法启动效应。句法启动又称结构启动, 指的是认知个体在理解
117
 
 
或产出一个语句时,倾向于重复使用刚刚加工过的句法结构(Bock ,1986),启 动结构能够促进目标结构的加工(孙颖、葛明贵,2018;孙颖等, 2020)。认知 个体在理解语言时会在词汇层面激活词条节点之间的联结。对启动结构进行加工 能够促进结构表征的激活, 若是随后呈现的目标结构具有相同的表征, 后者的加 工就会被前者所促进。如果启动结构与目标结构含有共同词汇, 启动效应就会更 大(Branigan et al. ,2005;Traxler et al. ,2014;孙颖等, 2020)。形态相似原型 字谜不仅具有与测试字谜相同的结构, 还共享了词汇项目, 所以该原型对靶字谜 能够产生较强的句法启动效应。 总而言之, 形态相似原型字谜由于具有“句法 + 语义”两重启动效应, 而结构相似原型字谜仅具有语义启动效应, 前者相较后者 对测试字谜理解的促进作用更大。
(4)两类原型字谜与实验二中解谜语义语境的比较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即为什么实验三的两种原型字谜的启发程度高于实验二 的解谜语义语境。预实验与正式实验的数据结果均反映了这一点, 主要体现在主 观启发量评定、正确率、反应时、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等指标的差异。 结合以 500ms 为单位的折线图(图 4.4 、图 5.4 、图 6.4)来看, 在 0-500ms 时, 实验三 中表示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的折线远比实验二的折线更为陡峭, 可以直观地反 映原型字谜的启发效力大于解谜语义启动条件。本文之前也提到过, 实验二的启 动语义是让被试被动地接受引导, 在潜意识中转移加工方向, 重点考察语境效应 和知觉线索对字谜理解过程的影响; 实验三的原型字谜由被试主动学习完成, 重 点考察主动启发式策略对字谜理解的影响。
根据张庆林等人(2004)的理论, 字谜这类顿悟问题存在知觉驱动和概念驱  动两种加工方式, 知觉驱动主要包括提示和知觉线索, 它们是影响顿悟的外部因  素; 概念驱动则包括启发式策略搜索, 这是影响顿悟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如果认  知个体能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搜索到与当前问题解决相关的表征或图式, 并从  中获取关键的启发信息, 就可以尽早地解决当前的顿悟问题。 概念驱动的启发效  果优于知觉驱动, 更能促使认知个体把建立的表征或图式应用于当前问题的解决。 在实验三中,被试主动学习了原型字谜, 建立起恰当且完整的问题表征, 能够较  好地使用启发式搜索策略, 完整地将已有的图式迁移到靶字谜的解决之中; 而实  验二的解谜语义启动条件是外部知觉提示, 被试收到提示后仍然要考量其在字谜
118
 
 
加工中如何应用, 如何通过当前的信息来解构谜面, 并没有直接形成完整的现成 图式,迁移到新问题中的速度较慢,所以实验二的字谜解答结果不如实验三。
我们还能够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一问题, 即实验三的原型字谜在某种程度上  也可以起到提供非字面语境的作用。被试一旦开始加工原型字谜, 就会进入解谜  语境, 尝试从非字面义范畴来分析测试字谜的谜面, 而不会再将谜面当作常规短  语看待。实验三中所创设的非字面语境的强度高于实验二中解谜语义语境的强度。 根据过往文献, 语境强度指的是目标词所在语境为目标词语义预测所提供信息的  丰富程度(Webb,2008),语境为目标词提供的信息越丰富, 则语境越强, 理解  目标词义的成功率就越大(唐瑜婷、陈宝国, 2014;洪炜等, 2017)。原型字谜,   尤其是形态相似原型字谜为测试字谜提供了充足的信息, 能够补偿解谜策略的不  足, 使猜谜者对可能的谜底进行有效核对, 避免了泛化的倾向(洪炜等, 2017)。  认知个体在强度更高的语境之下, 就能够更充分地汲取相关信息, 更有效率地加  工字谜。
6.4.3  字谜难度对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
 
实验三进一步证明了意会字谜的加工难于字形字谜。字形字谜的反应时显著 低于意会字谜; 被试在加工字形字谜时,在第一阶段对正确选项与语义选项的注 视比例高于其他两个选项,而在加工意会字谜时, 被试在第一阶段对语义选项的 注视比例高于其他三个选项,表明认知个体即使学习了启发性极强的原型字谜, 也依然不能直接锁定意会字谜的正确选项, 注意力仍会被常规语义所吸引, 之后 也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来辨析谜底。本实验也再次对“大有亏损——夸”与 “上当不小——夸”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进行了分析, 发现前 者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后者(1.00vs. 0.83 ,t = 5.779,p ﹤ 0.001),前者的反应时显 著短于后者(2225.62 ms vs. 5709.38 ms ,t = - 15.015,p ﹤ 0.001),对前者正确选 项的注视比例大于后者(0.68vs. 0.37,t = -8.015,p ﹤ 0.001),语义选项的注视比 例小于后者(0. 10vs. 0.26 ,t = 4.521,p ﹤ 0.001)。因此,加工意会字谜确实较字 形字谜需要耗费更多时间, 意会字谜的难度更高, 更为复杂, 这与实验一、二的 结果相符。
原型启发理论认为, 解决顿悟问题需要激活关键启发信息, 该过程呈控制加
工, 问题难度会影响字谜的解决以及原型启发的具体效果。问题难度越大, 所需
119
 
 
的认知资源越多, 就越难以建立原型表征, 也越难激活关键信息(邱江、张庆林, 2007;王婷等,2010;邢强等,2017)。难度较低的字谜本身包含的陷阱较少, 猜谜者能够相对容易地从所匹配的原型字谜中发现测试字谜的关键启发信息;难 度较高的字谜本身包含的陷阱较多, 认知个体需要从原型字谜所包含的大量信息 中, 辨析究竟哪一个对于测试字谜具有关键启发作用。这说明原型事件的激活可 能并不等同于原型事件中所包含的关键启发信息的激活(邱江, 2007)。
通常来说, 原型字谜为测试字谜提供了关键启发信息,原型表征能够被迁移  至测试字谜之中。但是字形字谜和意会字谜所匹配的原型字谜包含的信息量不同, 所以解答两类字谜时对于原型字谜中关键信息的激活程度也有所不同。
对于字形字谜, 其原型字谜几乎提供了测试字谜所需的全部规则信息, 例如   用“河水干枯——可”来启发“海水干枯——每”,解谜者可迅速应用原型字谜   中的信息来理解测试字谜; 即使采用结构相似而谜面不相似的“拱手让人——共” 来启发“海水干枯——每”, 认知个体也可以发现二者的解谜规则均是去掉表意   的偏旁。
对于意会字谜, 其加工的主要步骤在于将谜面关键词同义替换为谜底汉字的   至少两个构字部件, 但是原型字谜不可能提供全部两个部件的替换信息, 否则原   型字谜和测试字谜就很可能具有相同的谜底, 与原型启发的初衷相悖。 另外, 意   会字谜的原型字谜中还包含了解答测试字谜所不需要的额外信息, 进一步提高了   加工难度。 猜谜者通过原型字谜能够确定其中一处同义替换信息, 另一处仍然需   要自己去思索, 所以原型启发的效果不如字形字谜。例如用“夏日花草——茯” 来启发“夏日服饰——袱”,二者的谜面相似,解谜规则也比较一致,原型字谜   提供了将“夏日”同义替换为“伏”的关键线索, 但是测试字谜中的“服饰”应   该如何替换呢?可能的替换方案有“衣”“衤”“布”“丝”“纟”等可能性, 需要   认知个体自己进行组合与确认; 并且原型字谜中将 “花草”替换为“艹”的信息   对于解答测试字谜没有帮助,属于多余信息。
另外, 字形字谜的解谜技巧较为固定, 并且根据谜面关键词就可以比较明确 地对字形进行重组, 耗费的认知资源较少, 所以容易激活关键启发信息并加以应 用; 而意会字谜由于需要对谜面进行随机切分与同义替换, 认知个体必须反复思 考, 并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才能激活关键信息,将原型迁移到新问题时也需要确
120
 
 
定测试字谜的切分方式与同义替换表达。因此,猜谜者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顺利 完成意会字谜, 其原型启发效果不如字形字谜。
总之,意会字谜的难度高于字形字谜, 导致前者的原型启发效果不如后者。 首先, 与字形字谜相比, 意会字谜的原型字谜所提供的关键启发信息与其他信息 组合在一起,解谜者需要辨认究竟哪一种信息对于测试字谜具有关键启发作用; 其次,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更难发掘, 解谜规则更难确定, 即使解谜者被原型字 谜所启发,如果没有确定相应的解谜线索, 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顺利获取谜底。
6.4.4  对“低凸显假说”理论的反思
 
下面将基于对实验一至实验三的纵向比较, 由“凸显度”入手, 通过字谜加 工的实证数据对“低凸显假说”进行在线验证,并考察其对字谜加工的解释力。
结合关联理论(Sperber & Wilson ,1986),在某种意义上,字谜的理解可以  看作制谜者(说话人) 与猜谜者(听话人) 的互动, 猜谜者必须发现制谜者为谜  面关键语句所设置的低凸显意义, 才能完成此次交际。根据“低凸显假说” (Givoni et al. ,2013),说话人可以设置低凸显义触机来使听话人注意到词组或  单词的低凸显义, 帮助听话人提取低凸显义, 减弱高凸显义的干扰。 在三个实验  中,笔者作为制谜者(说话人) 设置了不同类型的启发条件作为低凸显义触机, 所获取的实证数据可以用于研究 “低凸显假说”对字谜认知加工的解读, 进一步  阐明字谜加工的低凸显性认知特征, 既弥补了当前“低凸显假说”尚无在线实证  研究的空白(Givoni etal.,2013),也对字谜的认知加工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纵向比较三个实验中 5 种不同启动条件(无启动; 解谜语义启动; 常规 语义启动; 形态相似原型启动; 结构相似原型启动) 下的字谜加工情况, 并观察 相应的行为数据以及眼动数据的差异,本节拟分析启发程度不同的低凸显义触机 对“低凸显假说”的影响, 初步构建“低凸显假说”的整体理论模型,并采用该 理论审视字谜的认知加工机制。
低凸显义触机是“低凸显假说”理论的核心部分, 启发程度不同的低凸显义 触机帮助构建并扩展了“低凸显假说”理论模型。 该理论最初分为三个层次:(a) 提示层次,即语言系统应包括低凸显义触机来提示人们注意凸显性较低的含义; 说话人应主动设置这种触机作为线索, 使听话人能够激活在语义通达中容易忽略 的意义。(b)引导层次: 这些触机将引导听话人特别注意低凸显义。(c)激活层
121
 
 
次: 低凸显义触机将加速低凸显义的激活,确保低凸显义在理解过程中获得通达。 基于以上三点, 可以进行另一推论(d)加速激活层次: 启发程度越高、提供线 索越明确的低凸显义触机, 就会使受众更快、更容易地通达低凸显义。 Givoni 等 人(2013)的离线实验仅仅证明了该理论的(a)与(b)层次, 本博士论文的三 个眼动实验将在线验证(a)至(d)四个层次,试图填补研究空白, 为该理论提 供更为坚实的数据支撑; 同时也拟从该理论入手, 以全新视角考察字谜的认知加 工。以下将首先依据实验数据,结合字谜的语义理解情况, 逐条解释 “低凸显假 说”的四个层次。
(a)提示层次,“在言语交流范畴内,说话人使用低凸显义触机作为线索, 从而使听话人注意到凸显性较低的语义, 能够激活在序列性的语义通达中被遗漏 的含义”。 结合关联理论,字谜的解答可以看作制谜者(说话人)与猜谜者(听 话人) 的交际过程, 笔者在其中担任制谜者(说话人) 的角色, 将不同的启动条 件作为触机, 使被试(听话人) 注意到凸显性较低的意义。如果没有低凸显义触 机,认知个体可能更倾向于把字谜的谜面当作常规短语来理解, 遗漏对解谜至关 重要的非字面义; 而加上这些触机, 大部分猜谜者能够摆脱常规语义,注意到隐 藏的低凸显义线索。实验数据表明, 实验二的解谜语义启动条件与实验三的两种 原型字谜可以看作低凸显义触机, 在这三种条件的启动下, 相较没有低凸显义触 机时, 被试解谜的正确率更高, 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也更高, 证明认知个体不 仅没有忽略低凸显义, 还对低凸显义有了更多的关注。
(b)引导层次,“这些触机将使听话人的注意力直接集中于低凸显意义”。 实验结果发现, 当受到低凸显义触机启动时, 大部分被试仅仅是在接触谜面的最 初期才会较多地注视语义选项, 采用字面义思路进行加工, 但很快其注意力就会 被低凸显义线索所吸引, 注视到体现非字面义思路的正确选项; 而且一旦确定了 正确选项,就很少有人再去更多地注视语义选项, 表示其已经抑制了高凸显义的 干扰, 证明低凸显义触机确实会使认知个体的注意力集中于低凸显语义。
(c)激活层次,“低凸显义触机将加速低凸显语义的激活”。 对于(c)的验 证, 我们将具有低凸显义触机作用的三类启动条件(解谜语义启动、形态相似原 型启动和结构相似原型启动) 与无启动和常规语义启动下的解谜情况进行比较, 发现前三种条件下的反应时小于后两种条件, 正确率高于后两种情况,对正确选
122
 
 
项的注视比例也显著高于后两者, 反映了低凸显义触机的出现使认知个体解答字 谜的速度与质量都得到了提升,巩固了其非字面义加工思路,使其更加确定谜底, 证明低凸显义触机确实能够加速低凸显义的激活。
(d)加速激活层次,“指向越明确、启发程度越高的触机, 就会使受众更快、 更容易地通达低凸显义”。 这是根据前三层次所做的推论, 也是本博士论文对“低 凸显假说”理论的拓展与创新, 在此会进行更为详细的阐释。 结合研究假设与预 实验的验证, 五种条件对低凸显义的启动效应大小的排序为: 形态相似原型启动 ﹥ 结构相似原型启动 ﹥解谜语义启动 ﹥ 无启动 ﹥ 常规语义启动。就字谜的正确率 来看, 触机的启发程度越高, 被试越不容易陷入思维僵局, 解答字谜的正确率就 越高:形态相似原型启动(0.93) ﹥ 结构相似原型启动(0.88) ﹥解谜语义启动 (0.86) ﹥ 无启动(0.79) ﹥ 常规语义启动(0.77)。反应时的数据稍有一些区别:
形态相似原型启动(3491.73 ms) ﹤ 结构相似原型启动(3984.18 ms) ﹤ 解谜语义 启动(4634.98 ms) ﹤ 常规语义启动(5292.06 ms) ﹤ 无启动(5485.25 ms)。从 理论上讲,触机对低凸显义的启发程度越高, 被试就会越快速地通达低凸显义, 反应时也相应越短,但常规语义启动下的反应时显著小于无启动条件。这可能是 因为常规语义虽然是错误线索, 但很容易与字谜凸显的字面语境整合在一起, 对 字谜加工产生启动与催化效应, 使被试在语境的强化下加速解谜。不过, 由于常 规语义启动条件提供的是误导性的语境, 虽然认知个体解题的速度更快, 但也更 容易做错, 所以该条件下的正确率最低。还有一种可能性在于,常规语义启动和 无启动两种条件实际上起不到低凸显义触机的作用, 因而实际数据或许会与“低 凸显假说”理论稍有不符。 眼动数据能够更清晰地反映字谜的加工过程。 根据眼 动数据, 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的高低排序为: 形态相似原型启动(0.48) ﹥ 结 构相似原型启动(0.44) ﹥解谜语义启动(0.33) ﹥ 无启动(0.29) ﹥ 常规语义启 动(0.27),表明启动效应更强的条件能使被试更专注于低凸显义, 非字面义加工 思路会呈现更加稳定的状态, 从而更准确地锁定谜底。另外, 常规语义启动下对 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几种条件, 形态相似原型启发下对语义选项的 注视最少, 原因在于常规语义启动条件对低凸显义的启发程度最低, 还反过来会 加重高凸显义的干扰, 所以被试在常规语境下很难摆脱字面义加工思路, 对语义 选项的注视多于另外几种条件; 但形态相似原型的启发程度最高, 猜谜者最容易
123
 
 
抑制常规语义的影响,能够很快挖掘出低凸显义,因而对语义选项的注视相对较 少。据此, 各种条件在启发程度上的差异能够影响被试对各选项的注视情况, 进 而反映出相应的思路发生与发展。总体而言, 三个实验确实能够证明,对低凸显 义启发程度越高的触机,越能促进被试对低凸显义的获取。
综上, 实验一至实验三对“低凸显假说”先前的三个层次都进行了验证, 并 推理得出第四个层次, 为该理论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与内容上的创新,也可以 证明字谜的设计与解答确实依存于“低凸显假说”。 制谜者把对解谜至关重要的 低凸显义巧妙编织于谜面短语之中, 猜谜者只有抑制谜面的常规语义, 发掘出其 中隐藏的低凸显义,才可以完成字谜加工。 低凸显义触机是“低凸显假说”的核 心部分, 对触机启发程度的控制与探究能够帮助构建并扩展“低凸显假说”的理 论模型,这也是本博士论文所做的一点理论贡献。
6.5  本章小结
 
本章利用眼动技术,在实验一、二的基础上提供了两种原型字谜, 考察了字 谜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两种原型字谜都是非常强有力的低凸显义触机, 能够 极大地帮助认知个体摆脱常规语义的思维定势, 激发新异联想, 推进字谜的语义 通达进程。但二者的具体效果也有一些不同: 形态相似原型字谜提供的信息非常 精准,是选择答案的明确原则, 可以极为迅速地帮助认知个体激活并提取谜底; 而结构相似原型字谜只是提供了一个概括性的标准, 虽然能够引导猜谜者的联想 范围, 有助于缩小问题空间, 但认知个体仍然需要对规则进行进一步确认, 所以 形态相似原型字谜的启发效果优于结构相似原型字谜。另外, 意会字谜的原型启 发效应弱于字形字谜,进一步证明问题难度会影响原型启发的具体效果。
本章也对实验一至实验三的数据结果进行了纵向比较, 发现与实验二的解谜 语义启动条件相比, 实验三的两种原型字谜是启发性更强的低凸显义触机。 本博 士论文也据此讨论了不同启发程度的启动条件对字谜低凸显义激活的具体影响, 并对“低凸显假说”进行了在线验证,确认了该理论对字谜加工的阐释力。
三个眼动实验比较清晰地探知了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 那么在该过程中存在 哪些具体的神经活动呢?下一章将通过 ERP 技术尝试回答这一问题。
 
 
124
 
 
7   实验四: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神经活动的 ERP 研究
 
本章将汇报实验四。实验四采用 ERP 技术, 模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四个阶
段, 并提供启发性与干扰性的启动字谜, 以探究字谜加工各阶段中的神经活动, 试图对研究问题四“汉语字谜语义通达的各个阶段涉及哪些神经活动? ”做出解 答。
7.1  实验目的
 
在汉语非字面语言加工的研究中, 加工各阶段所涉及的神经活动受到了较多 关注(例: 吴念阳等, 2012;黄彬瑶, 2015;Wang et al. ,2018 ,2021;郑伟, 2020)。有关字谜的实证研究虽然通常并未将字谜看作一种语言现象加以探讨, 但根据其实验过程与结果, 也可以模拟出字谜语义加工的不同阶段及相应的神经 表征 (见第二章 2.2.1)。
字谜属于创造性问题, 猜谜者需要充分调动联想、想象、类比等创造性认知 功能才能完成加工。 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Wallas ,1926)是创造性思维过程 研究的重要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创造性思维包括准备期(题目呈现前及呈现 初期的大脑状态)、酝酿期(认知主体暂时离开当前问题情境的潜意识过程)、明 朗期(经过潜意识加工的答案突然出现在意识中) 与验证期(验证明朗期所获得 答案的正确性) 四个阶段(詹慧佳等, 2015)。本实验将据此对字谜的加工时程 进行假设,并展开相应的实证研究。
实验四将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作为研究手段。ERP 技术具有高时 间分辨率, 可以提供准确、连续的电生理数据。它与第四章至第六章所使用的眼 动追踪技术不同: 眼动技术依赖于测量特定的行为指标, 需要从眼球运动去推断 字谜潜在的认知过程; ERP 技术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窗口的 ERP 成分,直观 地观察到字谜语义加工的脑电动态时程变化。
本实验将主要依据 N400 与 LPC 两个 ERP 成分(在第三章 3.2.2 中均有详细 介绍),对字谜认知加工各阶段的神经活动进行观测与讨论。N400 主要反映语义 的可预测性,可预测性越低,N400 成分越呈负向偏移(Kutas & Hillyard,1982 , 1989;McPherson & Holcomb,1999);LPC 成分的平均波幅与语义整合所耗费的
125
 
 
认知努力呈正相关(Friedman & Johnson,2000),在非字面语言研究中通常被认 为是反映语义整合难度的指标(王小潞, 2009:187)。
7.2  实验方法
 
7.2.1  实验设计
 
实验四采用 2 (字谜类型: 字形字谜 vs.  意会字谜) × 2 (启动类型: 启发启  动 vs.干扰启动) 二因素被试内设计。 本实验参考了张忠炉等人(2012)、Xing 等  人(2012)以及邢强与张忠炉(2013)的四阶段实验范式,将字谜的解答过程设  计为四步: 第一步, 准备期(测试字谜首次出现):被试初次看到字谜,开始思  考答案, 如果猜出谜底就直接进入验证期, 问题完成; 第二步, 酝酿期(启动字   谜出现):如果在准备期没有猜出答案,被试就会陷入困境并进入酝酿期,此时   认知个体的思维暂时离开了原问题情境,但潜意识仍然在加工原问题,主试会在  这一阶段提供有效或无效的提示; 第三步, 明朗期(测试字谜再次出现):被试   根据酝酿期获得的启发信息, 将其与问题表征构成联结, 在明朗期形成预期的谜  底; 第四步, 验证期(谜底出现):最后,认知个体根据呈现的谜底来核验自己  的猜想, 相当于验证期。 本实验将逐一分析四个阶段的数据, 以验证在不同的字  谜类型和启发条件之下, 各个阶段的脑电水平及其变化, 探查汉语字谜的语义加  工进程是否对应于创造性思维四阶段, 并为创造性问题加工理论提供更多的启示。
但本实验在四个方面进行了自己的调整。 第一, 本实验将分析全部四个阶  段的数据,考察各阶段的脑电活动,尝试监控并还原字谜的理解加工过程, 而  其他几个研究仅考察了其中某一个阶段的加工情况;第二, 本实验将测试字谜  分为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 其他研究并没有对测试字谜进行分类, 而是将所有  类型的字谜放在一起研究; 第三, 本实验将提示字谜分为启发字谜与干扰字谜,  而其他研究几乎都是只提供了启发性的原型字谜, 只有张忠炉等人(2012)的  实验为了考察酝酿期的作用进行了类似的划分, 但是该实验中的“无效字谜” 是与测试字谜毫不相关的字谜, 而本实验所提供的“干扰字谜”是与测试字谜  的谜面相似但解谜原理完全不同的字谜, 能够起到更大的干扰作用;第四,本  实验为每条字谜均匹配一条启发性启动字谜与一条干扰性启动字谜,而张忠炉  等人(2012)则将测试字谜分为两部分, 其中一部分匹配了有效提示字谜, 另
126
 
 
一部分则匹配了无效提示字谜, 相比之下,本实验可以在测试字谜相同的情况 下更准确地比较这两种条件。
两种启动字谜与测试字谜在谜面构造上均比较相似(包含共同字词), 但起 到启发作用的启动字谜与测试字谜具有相同的解谜原理,起干扰作用的启动字 谜则与测试字谜的解题原理截然不同。
例如,解答字谜“半真半假”的关键是取“真”字的上半部分“直”和 “假”的左半部分“亻”, 合之为“值” 。如果给出启发性的启动字谜“半土 半洋——汁”, 猜谜者就会得知测试字谜的解谜关键在于两个汉字各取一半并加 以拼接; 但如果提供干扰性的启动字谜“半个月亮——胖”,认知个体就无法 获得“半真半假——值”的关键启发信息① 。因此, 被试通过启发性的启动字谜 能够比较容易地解出测试字谜的谜底, 而干扰性的启动字谜则会误导被试的解 谜方向。
每条测试字谜均匹配两种类型的启动字谜(但被试就一个字谜只能看到其 中一种启动字谜),可以观察两种不同的启动字谜如何影响字形字谜和意会字谜 的语义通达进程及效果。
实验四的行为与 ERP 结果能够显示各条件下字谜加工情况的异同。 本实验 将统计被试的正确率与反应时,并重点考察 N400 与 LPC 两个 ERP 成分。我们 对实验结果做出以下几点假设:( 1)意会字谜可能较字形字谜诱发出更强的 N400  或(和) LPC 效应, 原因在于前者比后者难度更高, 前者的非字面义信息更难整 合, 较难预测到谜底;(2)干扰性启动条件可能较启发性启动条件诱发出更大的 N400 或(和) LPC 效应,因为干扰条件无法提供有助于解谜的信息,而启发条 件能够给出解谜所需的线索, 所以前者相比后者会引起更大的语义期待与语义信 息之间的冲突, 使语义信息更难预测, 也需要投入更多的心理资源来整合语义; (3)如果对四种条件进行比较, 则假设 N400 与 LPC 效应的强弱为: 干扰启动 条件下的意会字谜 ﹥干扰启动条件下的字形字谜 ﹥ 启发启动条件下的意会字谜
﹥ 启发启动条件下的字形字谜。
 
7.2.2  实验被试
 
35 名浙江某高校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参与了实验(男性 19 人, 女性 16 人,
 
 
① 二者的解谜手法完全不同, “半个月亮——胖”是将“半”字与“月”字合起来得到“胖”
127
 
 
平均年龄 22.9 ± 2.4 岁),他们并未参与过前三个眼动实验。所有被试均为右利 手,以汉语为母语,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任何精神疾病或神经障碍病史。 被试通过校内论坛与社交软件招募, 完成实验后获得适当金额的报酬。所有被试 自愿参加实验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整个实验按照伦理委员会批准的要求和程序 进行, 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4 名被试的脑电数据因伪迹过多而被剔除, 最终纳入 正式脑电数据分析的有效被试量为 31 人(男性 17 人,女性 14 人)。
7.2.3  实验材料
 
测试字谜是与实验一至实验三相同的 40 个字形字谜和 40 个意会字谜, 每个 字谜均配有一个启发性的启动字谜和一个干扰性的启动字谜。每种启动字谜的启 发和干扰作用评定见第三章 3.3.5 预实验 d 。作为填充刺激的靶字谜及其启动字 谜与实验三相同。
表 7.1  实验四材料示例
 
字谜类型 测试字谜 启动类型 启动字谜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半真半假—值
没有兄长—歌 启发启动
干扰启动
启发启动
干扰启动 半土半洋—汁 半个月亮—胖 没有分量—欣 没有鬼魂—云
 
 
 
 
 
实验在隔音且光线较暗的脑电实验室中进行。被试距显示器 85 厘米,水平 视角约 2 度。实验程序采用 E-Prime 3.0 进行编程, 黑底白字, 字体为 30 号宋体。
正式实验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500 ms 注视点出现后尝试猜字谜 4000 ms,如果猜出, 则按 1 键直接进入第四阶段核对答案, 如果没有猜出则不按键; 500ms 的空屏后呈现第二阶段的启动字谜 5000ms;之后再次呈现测试字谜 4000 ms;第四阶段呈现谜底, 被试如猜对谜底按 1 键, 未猜出或猜错但理解谜底按 2 键,不理解则不按键。
实验分为两个版本, 采用拉丁方设计, 以确保每个测试字谜在一个版本中与 启发性的启动字谜配对, 但在另一个版本中与干扰性的启动字谜配对, 每个被试 就一个字谜只能看到其中一种启动字谜。 所有试次以伪随机顺序呈现。正式实验 共分为 4 个组块(每组 10 个字形字谜、 10 个意会字谜、 10 个填充刺激),被试 在组块之间可以短暂休息。整个实验大概持续 40 分钟。
正式实验开始之前, 被试需要进行八个试次的简短练习, 以熟悉实验流程和 环境。练习与正式实验的程序一致, 练习时的数据不纳入最后的统计分析。主试 在练习时会向被试讲解眼球和肢体运动所产生的伪迹对脑电信号的影响, 要求被 试在正式实验时身体放松,尽量避免身体移动和频繁眨眼。
7.2.5  脑电记录与分析
 
实验采用Brain Product 公司生产的设备采集脑电数据,被试佩戴按国际 10- 20 系统为基础设置的 64 导联电极帽。在线脑电记录时以 FCz 为参考电极, 离线 处理时以双侧乳突(TP9 和 TP10)的平均值作为参考。 接地电极置于前额中央, 垂直眼电(VEOG)的记录电极放置于右眼下框,水平眼电(HEOG)由放置于 左眼角外 1 厘米处的电极记录。各电极处与头皮接触的阻抗保持在 5 kΩ 以下。 滤波带宽为 0.05- 100 Hz,采样率为 1000 Hz 。实验结束后,笔者通过 EEGLAB (Delorme etal.,2004)对连续的 EEG 进行离线处理, 采用 30 Hz 的低通滤波与 0.1 Hz 的高通滤波来校正水平与垂直眼电以及其他伪迹。
脑电分析时程为: ① 测试字谜第一次呈现后的-200- 1000 ms,以-200-0ms 为 基线,该时段的数据可反映被试在第一次接触谜面时的神经活动, 为字谜解答的 “准备期”提供证据; ② 启动字谜呈现后的-200- 1000 ms,以-200-0ms 为基线, 大脑在该阶段将接收到强启发或强干扰信息, 可等同于字谜加工的酝酿期或表征
129
 
 
重构阶段; ③ 测试字谜第二次呈现后的-200- 1000 ms,以-200-0 ms 为基线,被 试可能会将前期接受到的提示或干扰信息迁移到测试问题中,可视为字谜加工的 明朗期; ④ 谜底呈现后的-200- 1000 ms,以-200-0 ms 为基线,本阶段属于验证 期, 被试在这一阶段检验自己是否猜对了谜底。
 
图 7.2  记录电极分布图
 
参照过往研究(Wangetal.,2018;郑伟, 2020),本实验选取了前(F3,Fz , F4)、中(C3,Cz,C4)、后(P3,Pz,P4)脑区和左(F3,C3,P3)、中(Fz , Cz,Pz)、右(F4 ,C4,P4)半球为维度, 把大脑划分为 9 个区域, 将各电极的 波幅值平均后进行 2 (字谜类型: 字形字谜 vs.  意会字谜) × 2 (启动类型: 启发 vs.  干扰) × 3 (脑区: 前 vs.  中 vs.  后) × 3 (半球: 左 vs.  中 vs.  右) 四因素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其中的 F 值和p 值由 Greenhouse-Geiss 法进行校正。效应量 的衡量指标是偏 eta 方(ηp2)。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行为数据
 
对正确率和反应时进行 2 (字谜类型: 字形字谜 vs.  意会字谜) × 2 (启动类 型:启发启动 vs.  干扰启动)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
就正确率而言,字谜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 (1, 34) = 78.041,p ﹤ 0.001 ,ηp2 =
 
130
 
 
0.697],字形字谜的正确率显著高于意会字谜(0.57 vs. 0.37);启动类型的主效应 显著 [F (1, 34) = 653.450,p ﹤ 0.001,ηp2 = 0.951] ,启发性启动条件下字谜的正确 率显著高于干扰性启动条件(0.76 vs. 0.19);二者无交互效应 [F (1, 34) = 0.037 , p = 0.849]。
就反应时而言, 本实验仅分析了有按键反应的试次(被试在最后一阶段按 1 或 2 键), 其中低于 200ms(0.1%)或在标准差 2.5 倍(0.93%)之外的数据被剔 除。字谜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 (1, 34) = 344.224,p ﹤ 0.001,ηp2 = 0.910] ,字形字 谜的反应时显著低于意会字谜(2061.473 ms vs. 2637.807 ms); 启动类型的主效 应显著 [F (1, 34) = 377.866,p ﹤ 0.001,ηp2 = 0.917] ,启发性启动条件下字谜的反 应时显著低于干扰性启动条件( 1962.683 ms vs. 2736.597 ms); 二者存在交互效 应 [F (1, 34) = 4.578,p = 0.040 ,ηp2 = 0.119] ,简单效应分析表明, 被试回答启发 性启动条件下的字形字谜快于该条件下的意会字谜(t = - 17.619,p ﹤ 0.001)和干 扰性启动条件下的字形字谜(t = - 18.463,p ﹤ 0.001); 意会字谜在启发性启动条 件下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干扰性启动的情况(t = -9.144,p ﹤ 0.001)。
此外, 本实验也发现,干扰性启动条件下字形字谜的正确率显著低于启发性 启动条件下的意会字谜(t = - 10.905,p ﹤ 0.001),前者的反应时显著高于后者(t = 7.451,p ﹤ 0.001)。
表 7.2  正确率和反应时(ms)的平均值及标准差
 
启动类型     字谜类型 正确率 反应时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 0.86 (0.16)
0.65 (0.21)
0.28 (0.22)
0.08 (0.05) 1637.118 (235.72) 2288.248 (257.59) 2485.828 (273.71) 2987.365 (315.73)
 
 
图 7.3  反应时和正确率的平均值及标准误
131
 
 
7.3.2  脑电数据
 
实验四所选取的脑电分析时程及原因见本章 7.2.5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 本 实验主要关注与字谜类型以及启动类型相关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 如果观察到此 类效应, 随后会进行简单效应分析; 如果观察到的是与脑区或半球相关的主效应 或交互效应,将不再进行额外分析,原因在于 ERP 技术的空间分辨率较低,实 验四的研究目的并不包括对脑电成分的脑区定位。
(1)第一阶段:测试字谜首次出现
本阶段为测试字谜第一次呈现, 启动字谜尚未出现。因此, 第一阶段将只关 注测试字谜类型这一种条件。根据总平均图的趋势以及之前的相关研究, 下面对 N1 成分(60- 120 ms)、P2 成分( 150-250ms)、N400 成分(300-500 ms)和 LPC 成分(600-900 ms)的平均波幅进行 2 (字谜类型: 字形字谜 vs.  意会字谜) × 3 (脑区: 前 vs.  中 vs.  后) × 3 (半球: 左 vs.  中 vs.  右) 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 分析。
关于 N1 成分的结果表明,字谜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 (1, 30) = 0.060,p = 0.809];脑区的主效应显著 [F (2, 60) = 10.184,p ﹤ 0.001 ,ηp2 = 0.253];半球的 主效应不显著 [F (2, 60) = 1.805,p = 0.173];任意两者或三者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关于 P2 成分的结果表明,字谜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 (1, 30) = 3.847,p =  0.059];脑区的主效应显著 [F (2, 60) = 7.344,p = 0.002 ,ηp2 = 0.197];半球的主 效应不显著 [F (2, 60) = 4.085,p = 0.053];任意两者或三者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关于 N400 成分的结果表明,字谜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 (1, 30) = 1.395, p = 0.247];脑区的主效应不显著 [F (2, 60) = 0.306,p = 0.695];半球的主效应不 显著 [F (2, 60) = 3.758,p = 0.062];任意两者或三者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关于 LPC 成分的结果表明,字谜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 (1, 30) = 0.762,p = 0.390];脑区的主效应不显著 [F (2, 60) = 2.609,p = 0.085];半球的主效应不显 著 [F (2, 60) = 2.006,p = 0.160];任意两者或三者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132
 
 
 
图 7.4  不同字谜类型在第一阶段所诱发的 ERP 总平均图
 
(2)第二阶段:启动字谜出现
结合总平均图, 可以看到在 600-900 ms  的时间窗口内,不同的条件显示出 差异,而在别的时间窗口内的脑电波形基本相似,故只对 600-900 ms  时间窗口 内的正成分 LPC 的平均波幅进行 2 (字谜类型: 字形字谜 vs.  意会字谜) × 2(启  动类型: 启发启动 vs.  干扰启动) × 3 (脑区: 前 vs.  中 vs.  后) × 3 (半球: 左 vs.  中 vs.  右) 四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字谜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  (1, 30) = 4.388,p = 0.049 ,ηp2 = 0.167] ,意会字谜所诱发的波幅显著大于字形字 谜(2.012 μV vs. 0.944 μV);启动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 (1, 30) = 3. 153,p =  0.087];脑区的主效应显著 [F (2, 60) = 8.408,p = 0.004 ,ηp2 = 0.219];半球的主 效应不显著 [F (2, 60) = 0.099,p = 0.873];任意两者或三者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133
 
 
 
 
图 7.5  不同字谜类型和启动类型在第二阶段所诱发的 ERP 总平均图
 
(3)第三阶段:测试字谜再次出现
结合总平均图, 我们分别对 300-500 ms 时间窗口内的 N400 成分与 600-900 ms 时间窗口内的 LPC 成分的平均波幅进行 2 (字谜类型: 字形字谜 vs.  意会字 谜) × 2  (启动类型:启发启动 vs.  干扰启动) × 3  (脑区:前 vs.  中 vs.  后) × 3  (半球:左 vs.  中 vs.  右)四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关于 N400 成分的结果表明, 字谜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 (1, 30) = 4.402,p = 0.048,ηp2 = 0.092],意会字谜的效应显著强于字形字谜(-2.565 μV vs.- 1.863 μV); 启动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 (1, 30) = 6. 155,p = 0.034 ,ηp2 = 0.115] ,干扰性启动 条件的效应显著强于启发性启动条件(-2.548 μV vs. - 1.084 μV);脑区的主效应 显著 [F (2, 60) = 18.268,p ﹤ 0.001 ,ηp2 = 0.378];半球的主效应不显著 [F (2, 60) = 2.132,p = 0.125];任意两者或三者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关于 LPC 成分的结果表明,字谜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 (1, 30) = 2.963,p
 
134
 
 
= 0.094];启动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 (1, 30) = 4. 127,p = 0.054];脑区的主效应 不显著 [F (2, 60) = 1.268,p = 0.295];半球的主效应不显著 [F (2, 60) = 3.001 , p = 0.060];任意两者或三者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图 7.6  不同字谜类型和启动类型在第三阶段所诱发的 ERP 总平均图
 
(4)第四阶段: 谜底出现
结合总平均图, 我们对 150-250ms 时间窗口内的 P2 成分、 300-500ms 时间 窗口内的 N400 成分与 600-900 ms 时间窗口内的 LPC 成分的平均波幅均进行 2 (字谜类型: 字形字谜 vs.  意会字谜) × 2 (启动类型: 启发启动 vs.  干扰启动) × 3 (脑区: 前 vs.  中 vs.  后) × 3 (半球: 左 vs.  中 vs.  右) 四因素重复测量方 差分析。
关于 P2 的结果表明, 字谜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 (1, 30) = 7.978,p = 0.008, ηp2 = 0.210],字形字谜所诱发的波幅显著大于意会字谜(3.390 μV vs. 1.529 μV); 启动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 (1, 30) = 4. 195,p = 0.048 ,ηp2 = 0.123],干扰性启动
135
 
 
条件的效应显著强于启发性启动条件(3. 124 μV vs. 2.595 μV);脑区的主效应显 著 [F (2, 60) = 5.455,p = 0.011 ,ηp2 = 0.154];半球的主效应不显著 [F (2, 60) = 1.509,p = 0.232];任意两者或三者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关于 N400  的结果表明,字谜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 (1, 30) = 3.001,p = 0.082];启动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 (1, 30) = 4.964,p = 0.042 ,ηp2 = 0.172],干扰 性启动条件的效应显著强于启发性启动条件(2.351 μV vs. 3.389 μV);脑区的主 效应显著 [F (2, 60) = 13.014,p ﹤ 0.001 ,ηp2 = 0.303];半球的主效应显著 [F (2, 60) = 9.524,p ﹤ 0.001 ,ηp2 = 0.623];任意两者或三者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关于 LPC 成分的结果表明,字谜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 (1, 30) = 2.684,p = 0.102];启动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 (1, 30) = 4. 110,p = 0.055];脑区的主效应 不显著 [F (2, 60) = 1.330,p = 0.272];半球的主效应不显著 [F (2, 60) = 0.271 , p = 0.735];任意两者或三者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图 7.7  不同字谜类型和启动类型在第四阶段所诱发的 ERP 总平均图
 
 
136
 
 
7.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
 
以下讨论将结合行为数据与脑电数据, 首先分析四个阶段的神经活动,并据 此探讨字谜加工四阶段的本质, 随后讨论字谜类型与启动类型在字谜神经加工中 的作用。
7.4.1  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神经活动及本质特征
 
我们在设计实验时, 假设实验范式中的四个阶段对应于创造性问题加工的四 阶段, 即测试字谜首次出现对应于准备期, 启动字谜出现对应于酝酿期, 测试字 谜再次出现对应于明朗期,答案出现对应于验证期。
根据实验结果, 本小节的第一部分将报告并分析四阶段的神经活动, 但每个 阶段是否严格对应于创造性问题加工的各个时期呢?第二部分将对四阶段的本 质展开进一步探索,并以此对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进行反思与完善。
讨论的第一部分将与本章 7.3.2 的实验结果部分保持一致, 使用“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来为每个小节命名。
(1)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神经活动
① 第一阶段
实验数据显示, 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在第一阶段所诱发的脑电活动基本相同, 同类研究经常讨论的 N1、N400 和 LPC 成分都无显著差异。 外生成分 N1 由物理  刺激唤起, 与早期的视觉加工有关(邱江等, 2006;Luo etal.,2011;沈汪兵等,   2011;邢强等, 2017)。 由于本实验严格控制了谜面字数,每个谜题的形态并无  较大区别, 被试对其的视觉加工程度基本一致, 所以早期成分 N1 在各个对比条  件下没有显著差异。
另外, 不同条件下的 N400 与 LPC 成分的波幅也没有差异,这说明了被试此 时可能仅仅把谜面当作普通四字短语来理解。由于这些四字短语都是生活中常见 的规约短语, 认知个体可能初期只是加工了其字面义, 没有进一步去厘清这是字 形字谜还是意会字谜,或辨析其加工难度, 所以基本会依据同样的模式来处理谜 面短语, 付出相同的认知努力来加工所有试次。 这表明顿悟作为一种高级认知功 能基本不会出现在加工的最初阶段,与之前许多研究的结果一致(邱江等, 2006; Qiu et al. ,2008;Luo et al. ,2011;邢强等, 2017)。
137
 
 
以上结果证明, 测试字谜首次出现确实可以看作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准备期: 认知个体在该阶段初次接触谜面,首先对谜面这个四字短语的字面义进行加工, 搜索相关信息并尝试猜谜, 但顿悟不会发生在这一阶段(邢强、张忠炉,2013)。 这同样符合标准语用模型与层级凸显假说的主张, 即字面义或高凸显的语义一定 会被首先激活。
此外, 在一些关于创造性问题准备期的研究中, 学者们发现,这一阶段会出 现扣带前回活动的增强,为打破思维定势起到“早期预警”作用(罗劲, 2004; Kounios et al. ,2006;Qiu et al. ,2008a)。但由于 ERP 技术的空间分辨率较差,  不能很好地进行脑电成分的溯源定位,本实验暂时无法对其进行验证。
② 第二阶段
当启动字谜出现后,意会字谜较字形字谜产生了更正的 LPC 成分, 而启动 类型所诱发的脑电成分在这一时期没有区别。在第二阶段, 被试实际加工的是启 动字谜,为什么测试字谜的类型会影响脑电结果呢?
可以认为,该阶段确实等同于创造性问题的酝酿期,即认知个体解题遇到困 难, 暂时离开问题情境,转向其他任务的时间, 但此时测试问题却在潜意识水平 得到了进一步加工(Wallas ,1926;Sio & Ormerod ,2009)。潜意识思维相对于 意识思维更善于通过发散性和联系性进行信息整合与联结, 从而辅助产生更多的 原创性想法(Dijksterhuis & Nordgren ,2006;詹慧佳等, 2015)。酝酿效应的大 小受许多因素影响, 如相关或误导性的提示、准备期及酝酿期的长度、嵌入酝酿 期的任务类型及其消耗认知资源的程度等(Sio & Ormerod ,2009)。
在本实验中,如果被试没有立即猜出测试字谜的谜底,就会接触到启动字谜, 此时认知个体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对启动字谜的理解,暂时离开测试字谜的加工, 相当于酝酿期(张忠炉等, 2012)。回到实验数据来看, 虽然被试在第二阶段将 注意力全部转移至启动字谜, 但启动类型所诱发的脑电在这一时期没有区别, 而 测试字谜的类型则影响了被试在酝酿期的脑电水平。这充分证明了在酝酿阶段, 认知个体的潜意识仍在加工测试字谜。
在非字面语言的研究中, LPC 通常被认为反映了语义整合的难度(王小潞, 2009:187),更大的 LPC 波幅代表认知个体将语义特征与语境进行整合时所付 出的更多努力。 第二阶段的意会字谜较字形字谜诱发了更强的 LPC 效应,原因
138
 
 
可能如下: 被试在准备期已对测试字谜形成了一定的表征,到了接下来的酝酿期,  认知个体会从启动字谜中提取出外显信息 (即启动字谜的非字面义信息),并在  潜意识里将外显信息整合到已有的表征之中, 形成新的表征。意会字谜较字形字  谜的难度更高, 加工时的语义整合更为困难, 需要投入更多的心理资源, 但被试  在第一阶段尚未分清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的区别,所以产生的LPC 波幅无差异;   而在第二阶段,虽然猜谜者离开了测试字谜的情境,但如果结合此时的启动字谜,  潜意识可能已经辨别出测试字谜的类型与难度, 察觉到意会字谜的加工难度更大, 所以引发了更强的 LPC 效应。该结果进一步佐证了酝酿期的特征:虽然认知个  体暂时离开了问题情境,但潜意识仍在对原问题进行加工。
总之, 大脑在酝酿期将原先固着的问题暂时转移, 离开问题情境, 但各种线 索会在无意识水平上继续加工通化, 为原问题扩散更为恰当的新表征, 尝试诱发 顿悟(张忠炉等, 2012)。在本实验中, 启发性的启动字谜有助于建立正确的关 联与表征,缩短酝酿期,促成顿悟;而干扰性的启动字谜则无法提供解题线索, 阻碍了表征的建立,使顿悟难以发生。在接下来的两个阶段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③ 第三阶段
当测试字谜再次出现时, 被试回到问题情境, 尝试将提取于启动字谜的信息 应用于测试字谜来完成解题。意会字谜较字形字谜诱发了更强的 N400 效应,干 扰字谜引起的 N400 成分显著负于启发字谜。
意会字谜由于较字形字谜的难度更大, 可能更难以根据启动条件的语义信息 来预测测试字谜的非字面义线索, 因此产生了较大的 N400 效应; 而干扰性的启 动字谜由于本身就具备误导性质,与测试字谜的语义和概念距离很远, 启动字谜 所形成的信息表征无法迁移至测试问题。被试如果采用干扰性启动条件中的语义 信息, 势必不能预测到靶字谜的非字面义, 所以会产生非常大的语义期待差异以 及新旧思路的冲突, 诱发出更强的 N400 效应。
按照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本阶段属于明朗期。这一时期体现了对酝酿期 启动效应的反馈,受酝酿期的影响非常大。认知个体此时开始了新的语义整合, 加工的难易程度取决于最初通达的语义与酝酿期所提取的非字面义线索之间的 差异。 明朗期主要包含突破定势思维与形成新思路两大步骤, 其中存在着许多高 级的认知活动(罗劲, 2004;邢强等, 2013b)。综合过往文献与本实验的结果,
139
 
 
N400 效应反映了思维定势突破初期对新奇语义的预测程度或对新旧语义冲突的 察觉,即认知个体发现自己原有的思路或原先激活的语义与当前呈现的问题表征 不同。二者差异越大, N400 效应就越强。
总体而言,在第三阶段, 被试利用从启动字谜中发现的关键信息, 尝试通过 非常规的方式理解测试字谜, 致力于为谜面与谜底间建立新的语义联系, 即确定 谜面的非字面义“中介”, 并尝试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字谜的谜底。
④ 第四阶段
在谜底出现之后, 干扰性启动条件下所诱发的 N400 效应显著大于启发性启 动条件。N400 效应在第四阶段的出现是本实验的新发现,此处的 N400 可能根 源于被试预想的答案与实际谜底间的差异,之前获取的信息使认知个体难以预测 到正确答案。谜底为被试提供了新的思维路径, 偏离了之前预期的语境(沈汪兵  等, 2012b),根据启动条件所形成的心理空间与测试字谜实际的心理空间难以实 现概念映现(张辉, 2016:61)。干扰性启动条件带来了完全无效的语义信息。 被试如果将干扰性启动字谜的表征应用于测试字谜, 可能会得出与实际谜底不同 的答案,或是并未解出答案, 且难以预测当前的谜底,诱发更大的 N400  效应。
那么, N400 成分此时的出现是否只反映了验证期的验证作用,即被试发现 自己预想的答案不同于实际的谜底, 或者说它体现了第四阶段仍会发生类似明朗 期的“顿悟”现象,而不仅仅是验证谜底?在催化范式的字谜实验中 (邱江等,
2006;沈汪兵等, 2011 ,2012b),被试在看到字谜一段时间后,直接呈现答案, 促使被试在短时间内产生顿悟、理解答案, 也就是说被试的顿悟被定义于看到谜 底之后的反应, 顿悟现象经由谜底催化而发生, 其中也出现过类似的 N400 效应 (沈汪兵等,2011,2012b)。仅从范式来看, 催化范式的两个阶段似乎与本实验 的后两个阶段相同, 这是否反映了明朗期与验证期其实是合二为一, 难以分割的 (詹慧佳等, 2015)? 认知个体在整个解谜过程中一定会思考谜底, 无论其是否 猜出谜底, 均会形成某种思维定势。 如果猜谜者陷入困境而无法解出答案,或者 之前得到了错误的谜底,他们在看到正确答案时可能会突然产生顿悟, 呈现的谜 底催化了顿悟现象的发生。此时被试需要将旧思路转换为新思路来理解,所以原 有思路与新异思路之间会存在冲突。这里的 N400 效应可能就反映了在顿悟早期 所察觉到的认知或语义冲突,预告了认知个体随后对思维定势的突破。
140
 
 
另外,字形字谜所诱发的 P2 效应大于意会字谜,启发性启动条件下引起的 P2 效应也大于干扰性启动条件。P2 是脑电加工的早期成分,对视觉刺激特征较 为敏感,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语义加工的信息。通常情况下, 初期字形或 语义的加工难度越高, 所诱发的 P2 成分的波幅也越大(马利军等, 2020)。但本 实验的结果恰好相反——启发性启动条件下的字形字谜所诱发的 P2 成分的波幅 大于其他三种条件:前一种条件下的字谜最容易加工,却诱发了最大的 P2 效应。 不过, 也有研究(陈士法等, 2020)发现, P2 可能反映出一种“觉察定式”的过 程, 当察觉出需要加工的信息与此心理模块相关, 就会自动加工, 诱发更大波幅 的 P2 。按照这种情况, 在本实验的第四阶段, 由于启发性启动条件下的字形字 谜是最容易理解的, 因此最有可能得到自动加工而获取谜底, 致使诱发的 P2 效 应大于其他三种条件。
总之, 根据这几个阶段的神经活动, 本实验发现,字谜解答的过程依然是首 先加工谜面的字面义, 字谜本身的类型与难度不会在初期起到重要作用。随后被 试通过酝酿期抑制了字面义, 开始尝试非字面义层面的加工, 字面义和非字面义 思路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竞争。如果被试在酝酿期获取了关键启发信息, 就 能在明朗期破解谜面的非字面义 “中介”, 进而比较容易获得谜底; 如果酝酿期 的提示无效,被试可能无法确定非字面义“中介”,因此获取谜底也较为困难。 这支持了眼动实验的结果, 也进一步体现了字谜作为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的加工 模式。
(2)字谜神经加工四阶段的本质探索
下面将通过实验四的结果对字谜神经加工四阶段的本质进行审视, 讨论其是  否扣合于创造性问题加工的各个时期, 并据此对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加以反思。
实验四根据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构建了四步实验范式, 试图将字谜的解答 过程与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四阶段一一对应: “测试字谜首次出现”对应“准备 期” , “启动字谜出现”对应“酝酿期” , “测试字谜再次出现”对应“明朗 期” ,“谜底出现”对应“验证期”。但根据实验结果, 字谜实验中的每个阶段 似乎与四阶段理论并不在严格意义上完全对应。因此, 下面将重新思考字谜的神 经加工过程。
首先, “测试字谜首次出现”确实可以对等于“准备期”。认知个体在这一
 
141
 
 
阶段尝试猜谜, 一旦搜寻到谜底, 整个解答过程即刻停止, 猜谜者此时会对谜面 凸显的字面义进行加工, 并观察谜面汉字的字形, 试图在记忆中搜寻相关资料与 信息。如果认知主体在准备期就获得答案,之后会直接进入验证期以核对正误, 结束加工。这种情况表明该字谜非常简单或解谜者对该字谜非常熟悉, 能够看到 谜面就立即激活谜底, 该问题对认知个体来说更像是常规问题而非顿悟问题。如 果猜谜者没有在第一阶段直接解出谜底,就会进入酝酿期。
其次, “启动字谜出现”也可对应于“酝酿期” 。酝酿期属于潜意识加工阶 段, 认知个体的意识在酝酿期暂时离开问题情境, 转向其他认知任务, 但潜意识 仍然在加工原问题。 在本实验中, 被试在这一阶段需要理解的是启动字谜, 而脑 电水平却受到测试字谜类型的影响, 因而可以认为,虽然被试暂时离开了测试字 谜的情境, 但测试字谜实际上在潜意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加工(Wallas ,1926; Sio & Ormerod ,2009)。酝酿效应随问题难度降低而增加,难度更低的字谜诱发 的酝酿效应更大, 更容易得到解决。由于意会字谜难于字形字谜, 后者的酝酿效 应更大,更方便猜谜者找到解谜线索,投入的心理资源也相对较少。
再次, 也是本实验需要补充与完善的一点就是明朗期与验证期的关系。在某 些情况下, 它们能够清晰划分, 但在许多情况下, 两个阶段可能难以根据刺激呈 现或按键反应进行实质上的分离。
如果认知个体经过酝酿期后激活了解谜的关键线索, 可以认为,明朗期与验 证期在这种情况下是分开的,猜谜者在明朗期只需确定谜面的非字面义“中介”, 并进行简单的语义整合, 就可形成预期的谜底, 第三阶段便能够被定义为产生顿 悟的明朗期。谜底呈现后是验证期, 认知个体在验证期仅需核对自己预期的答案 是否正确。
但如果认知主体在酝酿期没有获得关键信息, 或没有猜对测试字谜的谜底, 那么第三阶段或许不能算是明朗期;当第四阶段谜底出现后, 猜谜者看到答案才 会催生顿悟, 第四阶段此时可能属于明朗期与验证期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 认 知个体到了第四阶段才发生顿悟, 所以此时会出现顿悟初期新旧语义的冲突, 诱 发 N400 效应。
若是猜谜者在第四阶段看到答案后才得以领悟, 那么可以称第三阶段为僵局 期, 即认知个体经过反复尝试与探索之后, 主观上感觉解题进程停滞不前的心理
142
 
 
过程和状态 (沈汪兵等, 2011)。意会字谜和干扰性启动条件由于加工难度大, 迷惑性强, 容易导致猜谜者在第三阶段无法想出谜底, 形成僵局期, 第四阶段才 进入明朗期。 因此, 测试问题的难度与类型, 以及相关或误导性的提示会影响后 两个阶段的加工。
 
图 7.8  对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的新阐释
 
结合实验数据和相关推理, 本博士论文对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进行了新的 阐释(见图 7.8)。示意图默认认知个体最终完成了问题加工, 所以并不包含始终 不理解的情况。 第一阶段是准备期, 如果认知个体在准备期得到答案就直接进入 验证期, 未得到答案就会进入酝酿期; 如果在酝酿期获得关键启发, 就会进入明 朗期, 形成预期的答案, 最后在谜底出现后进行验证; 如果在酝酿期没有受到启 发, 就会陷入僵局期, 在答案出现之后才能够催化顿悟, 进入合二为一的明朗期 与验证期。其中任务类型与难度, 以及获得提示的类型都会显著影响酝酿期之后 会进入明朗期还是僵局期。
如果用该理论来阐明字谜的加工过程, 可以做出如下解释: 认知主体在准备 期首先会加工字谜谜面凸显的字面义,如果对猜谜者来说, 某字谜的非字面义也 非常凸显, 就会迅速通达非字面义, 获得谜底。如果在第一阶段没有激活低凸显 的非字面义, 随后的酝酿期会显著影响认知个体突破思维定势的成功与失败, 决 定其是否能够获得对解谜至关重要的非字面义“中介”。如果能确定非字面义“中 介”,那么只需简单整合就可得出预期的、承载非字面义的谜底,最终在谜底出 现时进行验证。如果酝酿期没有获取关键启发信息,就会陷入困境,进入僵局期, 最终在谜底出现后才能催化顿悟,根据非字面义“载体”反推出非字面义“中介”, 对谜面与谜底进行非字面义范畴上的语义整合。
143
 
 
7.4.2  字谜类型与启动类型对字谜神经加工的影响
 
本部分首先单独介绍字谜类型与启动类型对字谜神经加工的影响, 随后再讨 论二者对字谜理解的交互影响,并比较二者的影响效力。
(1)字谜类型对字谜神经加工的影响
字谜类型分为字形字谜和意会字谜。前几个实验的结论已经表明意会字谜的 难度要显著高于字形字谜, 所以意会字谜的加工与字形字谜相比需要更大的认知 负荷。无论遇到启发性还是干扰性的启动字谜,意会字谜都表现出较低的正确率、 较长的反应时,在不同阶段诱发了比后者更大的 N400 (第三阶段) 和 LPC 效应 (第二阶段)。
在本实验中, 猜谜者需要突破字面义去拆解一个谜面, 并利用隐含的非字面 义信息对谜面进行重组以形成谜底汉字。相较字形字谜,意会字谜需要展开更深 入的语义加工, 前者的非字面义“中介”隐藏得更深。如果认知个体没有发现正 确的解题技巧, 就算他们被具有相同启发信息的谜语所引导, 也很难在短时间内 想出正确答案, 所以会呈现更低的正确率和更长的反应时; 在这种情况下,认知 个体会为语义整合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 所以也诱发了更正的 LPC 成分。另外, 猜谜者在解答意会字谜时有更大的概率发现谜底与自己预测的答案有所不同,引 起新旧思路的冲突, 从而诱发更负的 N400 成分。
(2)启动类型对字谜神经加工的影响
启动类型分为启发类型和干扰类型。 根据行为数据与 ERP 结果,干扰类型 为解题带来了相当大的阻碍和困扰。干扰性启动条件下字谜的正确率远低于启发 性启动条件下的正确率, 前者的反应时也远高于后者, 并且干扰性启动条件诱发 了较启发性启动条件更大的 N400 效应(第三、四阶段)。此处的干扰性启动条件 与实验二中常规语义语境的干扰有所不同。常规语义语境的干扰是反方向引导认 知个体去解读字面义, 限制其思路转向非字面义方向; 而干扰性启动条件以字谜 的形式呈现, 能够在大方向上引导猜谜者按照字谜形式而不是常规短语形式去理 解测试字谜。干扰条件虽然缩小了元水平问题空间, 但却提供了完全不恰当的问 题空间与错误的编码信息, 误导了认知个体语义搜索的方向, 使其难以获取谜底 (朱新秤等, 2009)。邢强等人(2013a)与任婉(2016)的研究也发现, 非原型 的字谜虽然能够促使被试摆脱常规语义的限制, 尝试分解汉字, 但很难帮助被试
144
 
 
发现解谜线索,还会耗费大量的认知资源。
从第三章 3.3.5 预实验 d 的结果来看,干扰字谜的启发量为负,也就是说甚 至不如无启动条件下的解谜情况, 对字谜解答有着极大的干扰作用。 干扰性的启 动字谜与测试字谜含有相同字词, 在表面上看起来很相似, 所以猜谜者可能会使 用干扰字谜的解题技巧来尝试解答测试字谜, 但这样一定会做出错误选择或无法 合成谜底。当认知个体看到正确答案时, 就会发现这与他们的预期不同, 察觉到 新旧语义之间的冲突。但是, 如果猜谜者遇到了启发性的启动字谜, 能够利用原 型字谜中的关键信息来理解测试字谜, 就更有可能发现答案与自身预期相符,所 以干扰性启动条件会比启发性启动条件诱发更强的 N400 效应。我们也由此得出 结论, 本实验中的 N400 反映了语义的可预测性, 或对新旧语义认知冲突的察觉 (Wang et al. ,2009;Luo et al. ,2011;邢强、张忠炉,2013)。
(3)字谜类型与启动类型对字谜神经加工的交互影响
字谜类型与启动类型在反应时上存在交互效应。在启发性启动条件下, 被试 回答字形字谜的反应时短于意会字谜, 这进一步反映了字形字谜比意会字谜的加 工难度低。虽然两者均被包含关键启发信息的启动字谜所启发, 但字形字谜更容 易将原型表征融合于测试问题的表征, 许多启发性启动条件下的字形字谜加工甚 至可以视为“复制→粘贴”的过程, 其解答过程相比顿悟问题更像是常规问题。 意会字谜由于较字形字谜的加工步骤更为复杂, 首先需要进行谜面词语的同义替 换, 才能接下去进行字形拆合, 不像字形字谜可以比较容易地套用启动字谜中的 关键启发信息, 所以意会字谜的反应时长于字形字谜。在回答两种测试字谜时, 启发性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都小于干扰性启动条件。这进一步表明,干扰性启动 条件引起了强烈的阻碍效果, 延长了被试的加工时间。
本实验也比较了字谜类型与启动类型的影响效力,发现启动类型的效应量 (ηp2)在正确率、反应时与 N400 成分上高于字谜类型, 表示启动类型对字谜神 经加工的影响大于字谜类型; 另外, 干扰性启动条件下字形字谜的正确率显著低 于启发性启动条件下的意会字谜, 前者的反应时也显著高于后者。这是本实验的 一个新发现, 尚未在别的研究中汇报过。 该现象的原因可能如下: 所有字谜均具 有一定难度①,导致猜谜者往往会陷入困境,并且通常依赖提示来催化理解过程。
 
 
① 在预实验中,没有经过提示的字谜的平均准确率只有 0.43。
145
 
 
但如果“提示”具有误导性, 认知个体就极有可能选择错误的方向, 需要付出更 多努力才能回到正轨。因此, 启动类型这种外部因素比字谜类型这种内在因素的 影响作用更大。
实验四的结果也能揭示原型启发的进程: 在刚接触字谜时, 各类字谜所诱发 的脑电趋势都比较接近, 表明原型激活初期的神经活动水平相当, 早期的视觉与 语义加工程度较为一致。在接下来的几个阶段, 解答存在困难的字谜比获得启发 的字谜诱发出更强的 N400 或 LPC 效应, 表明在原型启发之下, 字谜所经历的新 旧语义冲突以及语义整合的难度都有所降低。在通常的解谜过程中, 认知个体理 解谜面后容易被常规语义所限制, 新旧思路转换比较困难。但如果经历了原型启 发, 猜谜者就能够比较顺利地转换为非字面义的新思路, 之后接触到谜面的非字 面义信息时,也不会感受到过大的语义差异,并且后期无需进行过多的语义整合。
总体而言, 认知个体在理解字谜的过程中会发生新旧思路的认知冲突, 随后  需要在记忆中编码和检索相关信息以打破心理定势。如果遇到干扰性的启动条件, 被试会察觉到比启发性启动条件下更强烈的认知冲突, 并且需要更多的语义整合  和更大的认知负荷来完成加工。意会字谜相比字形字谜也存在同样的模式。此外,  在本实验中,启动类型比字谜类型的影响作用更大。
7.5  本章小结
 
本章利用 ERP 技术, 通过模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探讨了字谜认 知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神经活动及其本质特征, 数据结果也为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 论提供了反思的依据。
N400 与 LPC 是本实验重点关注的两个脑电成分, 结合定义及实验特征,本 实验认为,结果中的 N400 反映了新奇语义的可预测性,LPC 反映了语义整合的 难度。猜谜者在准备期通常会加工字谜谜面的字面义, 此时各个条件下所诱发的 神经活动并无差异。 随后的酝酿期会使认知个体抑制字面义, 并决定其是否能够 根据提示信息发掘出隐藏的非字面义“中介”。如果在酝酿期获得了关键启发信 息,那么随后就紧接着明朗期, 解谜者在这一阶段确定了非字面义“中介”, 只 需简单整合就可形成预期的答案, 并在谜底出现后予以验证, 反映语义预测难度 的 N400 效应相对较小; 如果认知个体在酝酿期没有获得关键的启发信息, 就会
146
 
 
进入僵局期,答案出现后方可催化顿悟, 建立谜面与谜底间的非字面义联系, N400 效应相对较大。
字谜类型和启动类型都会对字谜的神经加工过程产生影响。意会字谜的加工 难于字形字谜, 前者诱发了更大的 N400 与 LPC 效应; 干扰性的启动条件阻碍了 字谜加工, 而启发性的启动条件能够通过原型启发效应来加速字谜理解,前者也 引起了更强的 N400 效应; 其中启动类型对字谜解答的影响效力超过了测试字谜 类型。
另外, 字谜的解答在本实验中虽然可细分为四个阶段, 但整体来看依然是首 先加工字面义, 随后突破思维定势来获取非字面义,符合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的 加工模式,与实验一至实验三的结果一致。
 
 
 
 
 
 
 
 
 
 
 
 
 
 
 
 
 
 
 
 
 
 
 
 
 
 
 
 
 
 
 
 
 
147
 
 
8   汉语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特征
 
本研究的四个实验不仅考察了字谜认知加工的语义通达进程, 而且还检验了 语境效应和原型启发效应是如何推动或阻碍该进程的, 进而探究了该进程中的神 经活动。这四个实验的数据结果可以较为清晰地阐明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与 特征。
本章基于以上四个实验的数据与过往研究的发现, 结合字谜加工的相关理论, 就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特征展开总体讨论。我们首先对汉语字谜的一般认知特征  进行总结, 阐释各类字谜加工的共性; 随后从字谜类型入手, 对比字形字谜与意  会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特征; 最后比较字谜与其他非字面语言形式在认知神经加  工方面的异同, 从规约度视角出发来探讨字谜在非字面语言加工系统中的位置。
8.1  汉语字谜的一般认知特征
 
下面首先从字谜非字面义的特殊性入手, 结合实证数据阐释字谜的非字面义 所具有的二重性特征与元语言特征,随后讨论字谜语义通达中的分步加工特征, 受语境制约的低凸显性特征以及原型启发下的快速解码特征, 基于这五个角度归 纳汉语字谜的一般认知特征。 无论字谜的类型如何, 它们均具有这些认知加工特 性。
8.1.1  非字面义的二重性特征
 
本文首次提出了字谜非字面义的二重性特征, 认为字谜的非字面义具有二重 性质, 即“中介”性质与“载体”性质。谜面所蕴含的非字面义呈中介作用, 将 谜面与谜底进行桥接; 而谜底则是字谜非字面义的最终载体, 体现了制谜者的真 正意图。 “非字面义的二重性”是字谜最为独特且重要的语言认知特征, 有别于 其他所有的非字面语言形式。下面将基于本研究的实证数据与过往文献,对此进 行详细阐释。
字谜由谜面与谜底两部分构成, 除了歇后语也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之外,其 他的非字面语言形式(如隐喻、双关、习语、 成语、 反语等) 均只有一个部分, 它们所蕴含的非字面义与字面义由同一个词语或句子表现(Wang et al. ,2021), 而字谜却可以通过谜面传达字面义,经由谜底呈现非字面义。但特殊的一点在于,
149
 
 
字谜的谜面不只含有字面义,也包含了非字面义。
那么谜面中的非字面义和谜底中的非字面义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 本文认 为, 谜面的非字面义与谜底的非字面义在整体上共同构成了字谜的非字面义, 但 二者的属性具有一定区别,加工时也有前后次序之分。
谜面中的非字面义呈 “中介”性质, 起到连接谜面与谜底的中介作用, 通常 是对解谜具体规则的说明; 它在谜面的字面义提取之后才能被激活, 但先于谜底 的通达。谜底中的非字面义呈“载体”性质, 属于字谜非字面义的最终载体, 基 于“中介”所阐明的具体规则而形成, 所以它的激活又晚于谜面的非字面义,是 字谜语义通达的最后一步,即确定谜底(见图 8. 1)。
从谜面字面义到非字面义“中介”的加工属于言语推理过程, 即在常规的字  面义中推理出新异的非字面义; 而从非字面义“中介”到非字面义“载体”的加  工则属于空间推理过程, 主要是依据非字面义“中介”提供的信息来拆合或替换  特定的汉字结构, 涉及汉字的空间信息加工(邢强等, 2013a)与视觉皮层的激  活(Luo etal.,2006)。以字谜“挥手离去——军”为例, 解谜者会首先提取该字  谜的字面义,即谜面“挥手离去”的字面义“告别”; 随后通过言语推理来激活  谜面中隐含的非字面义,即“‘挥’字去掉‘扌’偏旁”, 但该语义并不直接等同  于谜底, 它主要起到将谜面引导至谜底的中介作用; 认知个体必须依据“‘挥’ 字去掉‘扌’偏旁”的指导进行空间推理与操作,以合成最终的谜底“军”。 “军” 字从非字面义范畴上与谜面“挥手离去”紧密贴合, 承载了该字谜的非字面义。
 
图 8.1  字谜非字面义的二重性
 
另外, 同为由两部分构成的非字面语言形式, 字谜与歇后语在非字面义的构 成和表现上也有很大区别。歇后语的第一部分往往非常具象, 描述了具体的事物
150
 
 
或场景, 而第二部分则比较抽象, 通常是界定第一部分中所出现内容的特性。第 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具有字面义上的关联, 当两部分同时出现时, 第二部分会传达 出隐喻性的非字面义,而第一部分始终不具有非字面义(Wangetal.,2021)。虽 然歇后语有时被认为像谜语, 第一部分可以被视为谜面, 第二部分则作为谜底出 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12:1424),但是它与字谜依然 具有较大的不同。字谜的谜底与谜面没有字面义上的联系, 谜底并不是对谜面中 所表达内容的界定与升华,并且字谜的谜面与谜底均包含非字面义。
基于此, 可以认定, 非字面义的二重性特征是字谜所独有的。对于其他非字  面语言类型而言, 它们的非字面义均只在一个部分中呈现, 该部分仅体现出语义  载体的作用, 并且其非字面义无需进行先后两次加工; 而字谜的非字面义分别在  谜面和谜底中出现,在谜面中呈现中介性质, 在谜底中则为载体性质。“载体” 主要根据“中介”所包含的线索而产生, 前后两部分需要经过先后的加工。相比  之下,对“中介”的获取难度要高于“载体”: 认知个体从字面义起始,必须经  过联想、类比等一些高级认知功能进行言语推理,才有可能提取非字面义“中介”, 而非字面义“载体”仅需要依照非字面义“中介”的指示,进行简单的空间推理  即可形成。由此可见, 非字面义“中介”是解字谜的关键所在, 在字谜加工过程  中起到最为重要的作用。
根据本研究所有实验的结果, 被试在突破谜面的字面义之后, 并不会直接获 取谜底, 而通常会对有关非字面义的线索进行进一步加工, 这就是非字面义“中 介”的激活阶段; 被试根据非字面义“中介”所提取的解谜规则得到谜底, 即非 字面义“载体”,从而完成字谜的非字面义加工。
具体来看, 在三个眼动实验中, 被试刚开始均会最多地注视语义选项, 反映 了认知个体前期对常规字面义的加工。随后, 最终解谜正确的被试对语义选项的 注视比例开始降低, 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逐渐升高, 对两种选项的注视比例在 一段时间内呈相持状态,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字形选项的注视比例也比较高, 这 一过程应该就是对谜面的非字面义, 即非字面义“中介”的整合阶段, 认知个体 正在尝试建立通达谜底的桥梁。接下来, 被试对正确选项的注视越来越多, 对其 他选项的注视越来越少,表明解谜者已经确定了谜面的非字面义“中介”, 并依 据“中介”所提供的信息构建出正确的谜底汉字,即非字面义“载体”。 从回答
151
 
 
错误的被试的数据来看, 他们或许是受到了常规语义的制约, 但也可能是在非字  面义整合阶段遇到了一些障碍。在后一种情况下, 认知个体通常没有发现准确的  非字面义“中介”, 所以也无法进行正确的空间整合以得到作为非字面义“载体” 的谜底。错误一般会出现于“字面义”到“中介”的过程, 而非“中介”到“载  体”的阶段, 因为“中介”所包含的规则往往非常明晰, 能够准确地指引解谜者  获取谜底。
在实验二与实验三中, 语境或原型启发条件通常影响的也是字面义到非字面 义“中介”的过程, 字面语境可能会阻碍这一阶段的语义通达, 而非字面语境或 原型启发条件则会起到促进作用。 启发程度越强, 认知个体便越能顺利地完成该 阶段的加工。一旦确定了非字面义“中介”, 被试往往能成功地从“中介”过渡 到“载体”,各种影响因素几乎不会再对解谜的结果有所影响。
在实验四中, 由于给出的启动条件是字谜, 被试通常能够据此抑制谜面的规 约义, 从解谜的非字面义角度而不是常规的字面义角度来加工谜面, 但并非所有 被试都能成功解出谜底。启发性的启动条件会提供较为明确的线索, 有助于被试 确定谜面的非字面义“中介”, 从而更为顺利地得出作为非字面义“载体”的谜 底; 而干扰性的启动条件提供了错误的信息表征, 被试无法根据这类线索推理出 准确的非字面义“中介”,所以也没有获得解谜所需的具体规则,难以从空间上 构建出谜底。
综上, 字谜的非字面义具有二重性特征, 这是字谜区别于其他非字面语言类 型的重要特点。 非字面义分别置于谜面与谜底之中: 谜面的非字面义点明了解谜 的具体规则, 体现出将谜面连接至谜底的“中介”作用, 主要通过言语推理产生; 而谜底则是非字面义的“载体”, 依据 “中介”的指导,通过空间推理而产生, 谜底从非字面义范畴上扣合了谜面。非字面义“中介”是破解字谜最为关键的线 索,对“中介”的获取难度要高于“载体”。同时,语境、提示等影响因素一般 影响的都是从“字面义”出发寻找 “中介”的言语推理过程, 许多解谜者也通常 会在这一阶段犯错,而从“中介”到“载体”的空间推理则较为简单。
8.1.2  非字面义的元语言特征
 
字谜的非字面义不仅具有二重性特征, 还具有元语言特征, 这一点也区别于 其他非字面语言类型。一般来说,汉语认知的过程是字与字之间进行组合与搭配,
152
 
 
构成词汇后与储存在大脑中的概念进行匹配识别,以词为单位加工语义。就隐喻、 反语、幽默等非字面语言形式来看,它们的非字面义通常是具有隐喻性、引申性,  与实时语境相联系的意义。 例如,“吃豆腐”这个隐喻的字面义指的是“吃豆腐 这种食物”, 在“占便宜”的语境下则往往引申为“调戏”的隐喻义(Wangetal. , 2018)。反语的理解则更依赖于情景语境,比如A从厨房里拿出两盘烧焦炒糊的 菜时, B 说:“你的厨艺真棒。”此时 B 表达的意义并不是字面义的“厨艺好”,  而是语境下引申出的“厨艺差”(黄彬瑶, 2015)。
相比之下, 字谜的非字面义不以词汇为概念单位, 而是退回造字之初的元语 言形式,从元语言范畴上将汉字、 笔画、部件看作二维平面事物进行切分与重构 (刘茁, 2012)。元语言(meta-language)是分析和描述语言本身时所使用的语言 (Richards & Schmidt ,2010:285)。逻辑学家 Tarski 在 1933 年提出了“对象语 言”和“元语言”, 对象语言用于谈论外界事物的性质及关系,而元语言则是用 来讨论对象语言的语言, 元语言中语言符号的意义和所指是语言符号本身(封宗 信, 2005)。刘茁(2012)认为,字谜是元语言应用的一个示例, 其中主要涉及 了字系学(graphology)①层面的元语言现象, 在汉语中主要体现于构字部件和笔 画的离合。 字谜的理解需要刻意偏离对象语言范畴, 采用元语言分析来重组汉字 结构,其中字形字谜的理解主要是在元语言意义上对谜面汉字及其部件、笔画进 行拆分与重组, 以得到谜底汉字; 而意会字谜则是将谜面词语的同义字置于元语 言范畴, 将整字降级为谜底汉字的构字部件加以组合。
本文认为, 字谜的非字面义属于元语言意义,这是字谜加工机制对非字面语 言理论框架的创新, 即元语言义可与隐喻义作为同样等级的非字面义存在(见图 8.2)。
 
图 8.2  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语义关系框架
 
 
 
① 即涉及到标点、拼写和分段的语言书写系统(Leech ,1969:39)。
153
 
 
由于字谜的非字面义具有“中介”与“载体”两种性质,结合元语言特征, 谜面中的非字面义“中介”可以被视为元语言义“中介”,使认知个体从元语言 角度重新审视谜面, 确定解谜线索; 而作为非字面义“载体”的谜底也可以看作 元语言义“载体”,集中承载了字谜最终的元语言认知意义。
根据理论推演与实证数据, 字谜中的元语言意义体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是字 本位与词本位的博弈,其次是常规语义与新奇语义的交锋。
(1)字本位与词本位的博弈
谜面的词汇概念义只是一个幌子, 误导猜谜者运用常规思维解决问题, 但要 真正通达谜底却必须打破惯性认知, 回到以字为单位的拆文解字。尽管大部分谜 面确实含有常规的词语概念意义, 但构谜者实则想让解谜者通过元语言层面的字 形拆合来解出谜底。比如“又进村中——树”,猜谜者需要抑制谜面的词汇概念 义“再一次进入村子中”, 发掘谜面隐藏的元语言意义, 即把“又”“村”分别看 作平面二维事物, 拆解 “村”字为“木”与“寸”, 将“又”放置其中。谜面中的 “进”在现代汉语中的常规概念义为“人或动物往里入”,但在字谜的元语言语 境中,“进”表示“把谜面汉字的某些成分加到另一些成分中,并用某种形式组 合起来”。因此,在理解汉语字谜时, 人们需要暂时抛弃谜面短语的词汇概念意 义,进入元语言语境,将汉字本身看作客观平面事物进行切分。
由此, 解谜者必须观察字谜谜面中的汉字字形。 本研究中的实验四与过往研 究(邱江等, 2006;Luo etal. ,2011;邢强等, 2017)均发现,在解谜最初阶段 会诱发 N1、P1、P2 等与字形特征加工相关的成分。由于初期不会涉及复杂的语 义加工, 猜谜者可能首先对谜面中的汉字形成初步的感知, 在大多数研究中, 这 些成分在各个条件下无显著差异。但有的实验发现(罗俊龙等, 2013),在字形 有差异的情况下诱发的 P2 波幅大于字形差异较小的情况,不可预期的字形也会 引发更大波幅的 N1/P2 复合体(邢强等, 2013b),体现了被试基于谜底刺激所出 现的不同视觉特征。 对谜面进行初步加工后, 认知个体就会发现传统的词汇概念 义对解谜并无帮助, 需要切换至新的思路, 因此便会诱发 N400 这种反映新异语 义冲突的成分。
(2)常规语义与新奇语义的交锋
字谜创作中通常会利用谜面常规的高凸显义误导受众, 猜谜者在理解字谜时
 
154
 
 
需要超越谜面的常规语义与思维定势, 运用话语字面义之外的加工获得正确的谜 底, 体验元语言层面的新奇语义。 因为元语言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 所以 认知个体可能难以对此进行预测,与 自身先前的语义期待相差较大。这一现象通 常由脑电成分 N400 清晰地反映出来。N400 效应可能会在认知个体的语义期待 与语义信息产生差异时出现, 体现了语义的可预测性程度, 以及认知个体对语义 的探测与整合。
在本研究的实验四中, 字谜的元语言意义越难以预测, 所诱发的 N400 效应 也就越大。 相比字谜难度较低或者提供了启发性线索的情况, 当字谜难度较高, 或遇到了干扰性线索时, 被试就会更难预测到字谜的元语言意义, 引起更强的 N400 效应。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 Luo 等人(2011)的 ERP 实验运用了“形态 相似(靶字谜与原型字谜含相同字,如‘有口难言——哑’与‘有眼难见——盲’)” 与“结构相似(靶字谜与原型字谜不含相同字, 但构造原理类似, 如‘节约动力 ——云’与‘远离闹市——门’)” 的原型字谜, 结构相似条件较形态相似条件诱 发了更大波幅的 N400 成分。结构相似原型字谜与靶字谜不含相同汉字, 认知个 体首先需要突破谜面的常规语义, 再通过推理获得新异的元语言意义; 而形态相 似原型字谜由于与靶字谜含有相同字词, 在原型学习阶段其实已经完成了对靶字 谜的部分加工, 所以结构相似原型条件下会比形态相似原型条件下产生更大的语 义差异, 引起更大的 N400 效应。邢强等人(2013b)的实验也设定了常规语义与 解谜语义两种实验条件: 前者是认知个体看到谜面即激活的常规语义, 但对于解 答字谜并无效果; 后者是提示谜面与答案之间关系的元语言意义。例如字谜“早 上——日”的常规语义条件为“早晨”, 而字谜语义条件为“早字之上”。结果显 示, 字谜语义较常规语义诱发了波幅更大的 N400 成分, 这可能是认知个体在理 解字谜语义时需要经历新旧语义联结的过程, 因此与激活常规语义的情况相比, 会引发更大的语义冲突。
此外, 除了添加启动条件的情况, 对字谜谜面本身的解读也能够诱发常规语 义与元语言意义的冲突, 以沈汪兵等人(2011,2012a)的实验为例, 其中的许多 字谜语料必须对语义进行深度整合,比如一个较难的意会字谜“孙尚香——娱”,  猜谜者在看到字谜时必须首先将“孙尚香”的语义解释为“三国时期的吴国女子”, 将其提炼为“女”与“吴”两个汉字, 并将这两个汉字在元语言范畴中降级为构
155
 
 
字部件, 得到“娱”, 才能领会该字谜。被试的语义期待与语义信息差距较大, 且舍弃了谜面的常规凸显意义, 选择了新奇的元语言意义, 因此诱发了 N400 效 应。
综上, 字谜的非字面新奇语义其实是元语言意义, 而非隐喻义。 这同样是字 谜区别于其他非字面语言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认知个体需要从元语言层面审视 谜面, 发现其中的元语言义“中介”, 即把汉字看作平面事物来进行重组的线索, 才能够最终获取作为元语言义“载体”的谜底。
8.1.3  语义通达的分步加工特征
 
字谜的整体语义通达过程具有分步加工的特征,认知个体无法越过对高凸显 字面义的加工而直接抵达低凸显的非字面义。本小节基于眼动与ERP 实验数据, 从几种有关加工阶段的非字面语言理论与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入手, 明确了字 谜的分步加工特征,构建了汉语字谜分步加工的神经认知模型。
(1)非字面语言加工理论
我们首先对照眼动实验结果, 反思了标准语用模型、直接通达模型与层级凸 显假说对字谜加工的解释力。这几种理论阐释了非字面语言的语义通达次序与加 工步骤, 一直以来对非字面语言研究起着理论指导作用, 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非 字面语言加工时程的解读。
① 标准语用模型
标准语用模型认为,字面义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被首先激活。只有当认知主体 发现语境与字面义不一致的时候, 才会激活并提取非字面义, 并且字面义会受到 抑制而不参与后期的语义整合(Giora ,1997)。针对本研究的实验设计, 该模型 将会进行如下预测: 在眼动实验中, 被试最初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最高, 随后 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越来越高, 后期几乎不再注视语义选项; 被试如果受到字 面语境的启动, 会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更高, 注视的过程更久; 如果被非字面 语境启动, 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会很快降低, 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将在短时 间内显著提高。
本研究的数据与该模型的预测基本相符。被试在所有情况下都会最先注视语 义选项, 表明谜面的字面义一定会获得优先加工。当被试遇到常规语境时, 对语 义选项的注视比例很高, 且持续时间很久, 这是因为认知个体发现谜面字面义与
156
 
 
语境一致,所以就很可能放弃后续的推理加工, 以至于陷入谜面的常规语义之中, 无法顺利解出谜底。如果被试受到非字面语境启动, 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会很 快降低, 随后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越来越高, 原因在于其发现谜面的字面义与 语境不符, 从而展开额外的认知加工以获取与语境一致的语义。一旦进入非字面 义加工思路,认知个体就会较少注视语义选项,表明其对常规语义的摒弃。但是,  标准语用模型不能解释字面义由于极度凸显, 有时难以受到抑制的情况, 所以对 字谜加工机制的解读不够全面。
总之, 标准语用模型大体可以阐释字谜的分步加工机制,即字谜的语义理解 一般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通达谜面的字面义, 第二步是摆脱字面义, 经过修 正调整去激活与解谜语境相符的非字面义。
② 直接通达模型
与标准语用模型不同, 直接通达模型特别强调了语境信息在非字面语言加工 中的作用, 认为如果存在强烈偏向于某种语义的语境, 与语境一致的意义就可以 在初期被直接激活(Gibbs ,1984,2000)。该模型会对本实验的数据进行如下预 测: 在眼动实验中, 如果被解谜语境启动, 被试最初就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最 高,且一直持续到加工结束。
本研究的数据与该模型不相符。在三个眼动实验中, 被试最开始均会注视语 义选项, 不会在第一时间就完全锁定正确选项。即使实验三的形态相似原型字谜 具有极强的启发效应, 使被试迅速就能转向正确选项, 但其在第一阶段的注意力 也仍然放在语义选项上。这就表明无论多强的启发性语境, 被试在解答字谜时均 无法越过字面义而直接到达非字面义; 除非认知个体对某个字谜极其熟悉, 在猜 谜之前已经知道了谜底,才能在看到谜面时就直接通达谜底。
③ 层级凸显假说
层级凸显假说打破了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二分,以凸显度为标准区分语义。 根据该假说, 语言加工中有两个平行运行的机制: 语言机制与语境机制。语言(词  汇通达) 机制自下而上地促进了凸显义的自动激活,如果凸显义是已经编码于心 理词典的词条, 就更能直接得到激活。语境机制自上而下地影响语义通达, 专注 于加工已经经过处理并与其他认知过程相联系的信息(Giora,2003:22)。此外,  层级凸显假说中还包含“保留假说”——如果某种被激活的语义有助于话语理解,
157
 
 
它就会得到保留; 如果起到干扰作用, 则会受到抑制, 但凸显度高的语义难以被 完全抑制(Giora ,2003:37)。该模型对本研究的实验数据预测如下: 在眼动实 验中, 被试最初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最高, 随后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越来越 高, 但中间可能会回视语义选项, 在语义选项与正确选项中反复抉择; 被试如果 受到字面语境的启动, 会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更高, 注视的过程更久; 如果受 到非字面语境的启动, 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会很快降低, 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 例会在短时间内显著提高。
本研究的结果与该假说相符。由于谜面的字面义极为凸显, 所有情况下被试  都会在初期更多地注视语义选项, 反映出高凸显的常规语义一定会首先得到加工。 但常规语义对认知个体解答字谜没有帮助,所以之后会受到抑制。不过, 常规语  义的凸显度极高, 很难被完全压抑, 尤其是遇到常规语境的情况之下, 被试对正  确选项和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当的水平, 或呈反复竞争状  态。如果被解谜语义启动, 猜谜者能够更容易地激活低凸显义, 压制凸显义。此  时认知个体就会很快转向正确选项, 并且在中后期很少注视语义选项, 表明其较  为有效地抑制了常规语义的干扰, 非字面义加工思路呈稳定状态。 因此, 层级凸  显假说也可以解释字谜的语义通达次序: 第一步是通达谜面的凸显义, 第二步是  尝试脱离凸显义的限制, 挖掘解谜真正所需的低凸显义。同时, 层级凸显假说相  较标准语用模型更为全面地构画了字谜的整体加工过程, 主要在于前者涉及了认  知主体尝试压制字面义但又倍感困难的情况, 更清晰地描绘出字面义与非字面义  相互竞争与制约的状态。
综上,字谜加工的第一步是提取字面义,随后字面义与非字面义会展开竞争, 认知个体必须尝试抑制字面义才能顺利通达非字面义。根据对三种非字面语言加 工理论的审视, 本文认定标准语用模型与层级凸显假说对字谜的认知加工具有较 强的解释力,其中层级凸显假说对字谜加工过程的描述更为全面。
(2)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
下面将通过实验四的结果探究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对字谜神经加工阶段 的解释力, 进一步探究字谜的分步加工特征。
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认为,创造性问题解决包括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 与验证期四个阶段(Wallas ,1926;詹慧佳等, 2015)。实验四根据此理论构建了
158
 
 
四步实验范式,尝试用四阶段理论来阐释字谜的加工过程:“测试字谜首次出现” 对应“准备期”,“启动字谜出现”对应“酝酿期”,“测试字谜再次出现”对应“明  朗期”,“谜底出现”对应“验证期”。 但实验结果发现,字谜的加工阶段似乎与  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并不完全对应,由此,本文在第七章 7.4.4 中对该理论进行  了反思 (见图 8.3),即创造性问题加工的第一阶段是准备期, 如果认知个体在准  备期得到答案可以直接进入验证期, 如果未获得答案就会进入酝酿期。 若是在酝  酿期获得了关键启发信息, 被试会进入明朗期, 在该阶段形成预期的答案, 最后  在正确答案呈现后予以验证; 如果在酝酿期没有获得关键启发, 接下来会陷入僵  局期, 在正确答案呈现之后才会催化顿悟, 进入明朗期,此时的明朗期与验证期  难以进行实质分离。在加工过程中, 任务类型与难度, 以及获得提示的类型都会  显著影响酝酿期后是会进入明朗期还是僵局期。
 
图 8.3  字谜加工 “四阶段”示意图
 
依据对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的新阐释来看待字谜加工阶段, 可以发现, 在 准备期, 通常情况下, 认知主体首先对谜面的四字短语进行字面义加工, 此时其 尚未意识到字谜的类型与难度, 所以不管是字形字谜还是意会字谜, 都会诱发比 较相似的脑电趋势。当然, 如果猜谜者在此阶段直接得出谜底, 那就表明该字谜 对于认知个体来说极为简单或熟悉, 解答字谜所需的非字面义在这种情况下也具 有很高的凸显度, 所以非字面义能够迅速得到激活并通达, 猜谜者可以直接核验 谜底。酝酿期是非字面义激活的关键时期。如果该阶段提供了关键有效的信息, 猜谜者就能够借此发掘出测试字谜谜面隐藏的非字面义, 从而解出答案, 在酝酿 期之后就可以进入明朗期; 如果酝酿期所包含的信息呈干扰性,或测试问题较难, 猜谜者没有通过酝酿效应获得非字面义,或者未将合适的表征迁移至测试问题,
159
 
 
就会陷入思维困境无法突破, 甚至囿于谜面的字面义, 在酝酿期之后就进入了僵 局期。如果酝酿期接下去是明朗期, 认知个体已经预想出谜底, 就会在最后的验 证期检验自己预期的答案与呈现的谜底是否相同, 从而完成解答; 如果酝酿期后 接着僵局期, 解谜者就会在谜底出现后, 直接通过非字面义“载体”反推得出准 确的非字面义“中介”, 建立谜面与谜底间的新异联系, 催化自身对字谜的顿悟。
(3)字谜分步加工的神经模型
结合上文对字谜加工阶段的分析以及字谜加工的语言认知特征, 参考字谜理 解过程中的脑区激活情况(见第二章 2.2.4 的相关研究述评), 我们构建了字谜分 步加工的认知神经模型 (见图 8.4)。
 
 
 
图 8.4  字谜分步加工的认知神经模型
 
字谜的认知加工首先需要左脑对谜面的常规音形义进行感知与分析,接下来 依靠右脑的联想与类比来打破由常规语义构成的僵局(邢强等, 2013b),通过顿 悟冲破思维定势, 返回元语言加工层面, 尝试对谜面在结构或语义上进行合理拆 分与组合, 这也是确定非字面义“中介”的过程。发生在右脑的顿悟和左脑元语 言框架下的语义加工是成功解决字谜的关键步骤。最后, 猜谜者仍然需要左脑来
160
 
 
对字谜的非常规语义加以整合与验证,通过归纳得出正确谜底,这也是从“中介” 过渡至“载体”的过程。
无论将字谜加工时程分为三阶段(字面义在初期的主导阶段→字面义与非字 面义的竞争阶段→非字面义的持续发展阶段) 还是四阶段(准备期→酝酿期→明 朗期→验证期; 准备期→酝酿期→僵局期→明朗及验证期), 其中必不可少的是 两个步骤: 首先激活谜面高凸显的字面义, 随后推理出解谜所需的非字面义。字 面义在之后的推理中必须受到抑制, 认知个体才可能顺利通达非字面义。
如果进一步探究每个阶段的本质特征, 就会发现这两种分类方法所呈现的字 谜加工阶段可进行互相对应。字谜加工的初期即准备期, 认知主体此时会首先对 谜面的四字短语展开字面义加工, 常规语义在这一阶段占据主导地位。酝酿期是 决定非字面义, 尤其是非字面义“中介”能否激活的关键时期。 认知个体经过了 酝酿效应后尝试抑制字面义, 并探寻非字面义加工线索。字面义与非字面义思路 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呈相互竞争状态。如果字面义始终压制非字面义, 加工可能会 就此结束, 导致解谜的失败; 如果非字面义思路持续发展, 逐渐占据主导, 认知 个体会在明朗期确定非字面义“中介”,并形成预期的谜底, 在谜底呈现后进行 验证。不过,解谜者在酝酿期若没有获得关键启发效应,可能会陷入思维僵局, 直到谜底呈现后才得以领悟其中的非字面义线索, 重新建立谜面与谜底的元语言 联系。
8.1.4  语境制约下的低凸显性特征
 
本小节将关注字谜的低凸显性特征,并基于“低凸显假说”, 结合实验数据 探讨不同语境对该特征的制约作用。
(1)低凸显性特征的定义
字谜具有低凸显性的语言认知特征, 即获取谜底的关键在于谜面中暗含的低 凸显语义。字谜的谜面往往是具有高凸显义的常规短语,如“黯然失色”“喜上 心头”“出口成章”“乘人不备”等, 但对于字谜的解答却只能起到干扰作用。制 谜者巧妙地对谜面进行了偏离性信息编码, 极大地降低了其中所包含的非字面义 的凸显性, 让人难以激活并通达低凸显的非字面义。如果没有有效线索或经过特 定训练,猜谜者很难对低凸显语义信息进行解码。
字谜的低凸显性主要源于“别解”这种语用修辞现象。“别解”指的是在上
161
 
 
下文中临时赋予一个完整词语其常规语义以外的新辞义,或回归最原始的意义, 或利用语言特点进行有意识的“曲解”(谭永祥, 1992:113;朱承平, 1996;刘 春红, 2009)。别解充分利用了词汇、语法或修辞等手段,在词汇层面采用同音 字词、多义字词造成“曲解”, 在语法方面巧妙利用了词性变换或词句结构的不 同切分, 在修辞上会使用双关、比喻、谐音等方式创造新词义(张雪梅、刘宇红, 2018)。别解是说话人故意对信息所造成的扭曲,也是字谜创作的主要手段。使 用别解辞格时, 说话人会刻意将真正需要的信息进行偏离性编码, 利用听话人对 高凸显语义的思维惯性来故意误导其语义选择。当制谜者在字谜创作的过程中用 到别解时, 他们不会弃置词汇原有的意义, 而是有意识地利用它, 将其设置为具 有迷惑性的高凸显语义, 相比之下就更大地降低了解谜所需信息的凸显性, 使受 众很难正确解码来激活真正重要的低凸显义。
依据层级凸显假说与“低凸显假说”, 凸显度是影响语义通达顺序的决定性  因素。 高凸显的语义会被首先激活, 认知个体随后需要结合语境等信息展开额外  的认知加工,才能顺利激活低凸显义(Giora ,1997 ,1999 ,2003:15)。 因此,  在解谜过程中, 最初被激活的一定是极凸显的谜面字面义, 通过后续较为复杂的  语义整合才能够获取低凸显的非字面义。如果想要更容易地通达字谜的低凸显义, 就需要设置低凸显义触机,即有助于激活字谜低凸显义的启动条件。
本研究中所设置的启动条件不仅包括低凸显义触机, 也包括常规语义启动条 件。前者起到了非字面语境的作用,而后者则作为字面语境存在。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语境对字谜的低凸显性特征起到了制约作用。非字面语境强化了这种特征, 催化了低凸显语义的激活; 而字面语境弱化了该特征, 反而阻碍了低凸显语义的 激活,从而使字谜解答的结果也存在相应的差异。
(2)非字面语境对低凸显性特征的强化
通过第六章 6.4.4 中对“低凸显假说”的验证与推理, 可以得出,对低凸显 义启发程度越高的触机, 越能促进被试对低凸显义的获取。换句话说, 非字面语 境越强, 字谜的低凸显性特征就越明显, 越能使猜谜者注意到该特征, 解谜所需 的低凸显义就越容易激活。
实验二提供了解谜语义启动条件作为字谜的非字面语境,其中包含了谜面与 谜底间的新颖联系,能提供有效的线索来促进字谜非字面义的通达。另外, 实验
162
 
 
三中的两类原型启发条件, 以及实验四中的启发性启动条件均以字谜的形式呈现, 与测试字谜具有类似的解题技巧, 在某种意义上也会提供非字面语境, 使猜谜者  从字谜范畴而不是常规短语范畴来看待和解读谜面。 进一步来看, 实验三中所创  设的非字面语境的强度高于实验二的解谜语义语境强度, 因为原型字谜为测试字  谜提供了明确而丰富的信息, 使猜谜者通过强语境快速激发出低凸显的非字面义, 能够在意识中形成可能的谜底并进行有效核对, 完成字谜的成功率更高。认知个  体在更强的语境之下,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相关信息,对字谜展开精准加工。
实验一至实验三的行为与眼动数据表明, 提供的非字面语境越强, 被试解答 字谜的正确率与反应时数据就越好, 对字谜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就越高, 反映了 强语境有助于解谜者摆脱思维僵局, 注意到字谜的低凸显性特征, 从而快速通达 低凸显义。在这种条件下, 猜谜者的非字面义加工思路更加稳定, 所以能够更准 确地锁定谜底。
(3)字面语境对低凸显性特征的弱化
字面语境弱化了字谜的低凸显性特征, 使认知个体更容易忽视该特征, 更难 激活解谜所需的低凸显义。 实验二设置了“常规语义(字面) 语境”,常规语义 语境与谜面的字面义接近, 是猜谜者看到字谜就会激活的语义,但却会抑制认知 个体的新异联想, 对字谜的理解只能起到干扰作用。
在实验二的字面语境下, 被试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显著高于实验二与实验 三中的几类非字面语境, 原因在于字面语境对低凸显义的启发程度最低, 还会加 重高凸显义的干扰, 导致解谜者在常规语境下很难摆脱字面义加工思路, 对语义 选项的注视就多于另外几种条件。另外,字面语境使高凸显义的维持时间加长, 使非字面义的通达时间变得更晚。 在字面语境下,被试在 0- 1500ms 的三个时间 段内, 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高于另外三个选项,从 3000ms 之后才准确地锁定 正确选项; 而在实验二的非字面语境下,被试在 0-500 ms 之间对语义选项的注 视比例高于其他三个选项,从 1000ms 之后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最高; 在实验 三中更强的非字面语境下,被试在 0-500 ms  时即出现了字面义与非字面义加工 思路的竞争,从 500 ms 之后便基本确定了谜底。上述结果均体现了字面语境对 字谜低凸显性特征的弱化,阻碍了字谜低凸显义的通达。
(4)语境影响低凸显性特征的时间节点
 
163
 
 
那么语境具体会在字谜加工过程中的哪个节点影响字谜的低凸显性特征呢? 下面将结合实验一至实验三中所总结的字谜语义通达进程来予以阐释, 探讨语境  在其中发挥作用的节点与具体效果(见图 8.5)。
第一阶段,初期字面义的主导阶段。实验数据表明, 不管被试是否正确猜出 谜底, 或语境如何, 均会首先被语义选项所吸引, 说明猜谜者无法跳过对谜面字 面义的理解, 体现了字面义在加工初期的主导作用,也反映出语境不会在字谜加 工的初期就产生具体影响。实验一中,被试在 0-500 ms  时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 例大于另外三个选项; 实验二中, 遇到字面语境时, 在 0- 1500ms 的三个时间段 内, 被试对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最大; 遇到非字面语境时, 这一现象发生在 0-500  ms  的阶段; 实验三中的原型字谜虽然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 所创设的语境极度 偏向于字谜的非字面义, 很早就能帮助被试激活低凸显义, 但被试在 0-500ms 时 对正确选项与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相当, 说明认知个体依然没有绕开对常规语义 的加工。这与层级凸显假说的主张一致, 即语境无法阻碍高凸显义的通达(Giora, 1997)。但是,层级凸显假说并没有否定语境的作用, 该理论假设,语境机制与 词汇提取机制呈平行运行状态(Pelegetal.,2001)。低凸显义触机的启发程度越 高, 或者说非字面语境越强,就越能缩短第一阶段持续的时间。 在字面语境下, 字谜的字面义直至 1500 ms  都呈现出加工优势; 未提供语境时,该阶段持续至 1000 ms;而在几类非字面语境下,这一阶段在 500 ms 之前便已结束。
第二阶段: 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竞争。解谜正确的被试在加工字面义之后, 会试图突破思维定势,产生非字面义的加工思路。在之后一段时间内, 谜面的字 面义与非字面义形成了相互竞争的关系。实验一中, 被试在 1000- 1500 ms  时对 正确选项与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无差异;实验二中, 遇到字面语境时, 在 1500-  3000ms 内对这两个选项的注视比例相当;遇到非字面语境时,该现象发生在 500-  1500ms 内; 实验三中, 由于原型字谜的启发作用较强, 在最初的 0-500ms 时即 出现了两种语义的争夺,对正确选项与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相当。 在第二阶段, 如果非字面义最终有效压制了字面义, 被试就有可能确定非字面义“中介”, 有 助于后续获得谜底; 而如果字面义始终强势, 就会导致无效思路的形成。 低凸显 义触机的启发程度越高,或者说非字面语境越强,越能够促使字谜的非字面义压 倒字面义。 这表明,尽管语境可能不会影响最初的凸显义获取, 但它仍然会影响
164
 
 
随后的语义选择和整合等过程。语境会抑制与其不一致的语义,一致的语义才能 得到保留并展开进一步加工(Swinney ,1979);语境也可能维持两种语义, 取决 于它们是否能够帮助受众获取说话人的真实意图(Giora ,2003:22)。
第三阶段: 非字面义的持续发展。 若要激活字谜的非字面义,认知个体需要 对常规语义加以限制并展开进一步推理,所以非字面义的激活在时间点上晚于字 面义的激活。 非字面语境越强, 这一阶段就能够更早地到来, 相应的加工也会更 为顺利。该阶段同时包括对谜面中非字面义“中介”的确定与作为非字面义“载 体”的谜底的形成。三个实验中,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均随着时间发展而增大; 其中实验一从 1000 ms 之后,实验二从 3000 ms 之后,实验三从 500 ms 之后, 被试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越来越高,与另外三个选项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字谜 加工时, 与谜底相关的非字面义信息会逐步积累, 猜谜者能够逐渐明确非字面义 线索。 低凸显义触机的启发程度越高,或者说非字面语境越强, 就越能够放大字 谜的低凸显性特征, 认知个体寻找非字面义线索的方向就会越明确, 非字面义思 路的发展也会更加稳定。语境主要会影响认知个体对谜面中非字面义“中介”的 获取,一旦确定了“中介”, 就能够比较顺利而准确地得到非字面义“载体”,即 谜底。
 
图 8.5  语境对字谜低凸显性特征的制约
 
 
165
 
 
结合图 8.5 ,在解谜过程中,实验三的两类原型启发字谜与实验二的解谜语 义启动条件提供了非字面语境, 会使字谜的低凸显性特征变得更为明显, 加速解 谜所需的低凸显语义的通达; 实验二中的常规语义启动条件提供了字面语境, 会 使字谜的低凸显性特征变得更为模糊, 减慢非字面义的通达, 增强常规语义的干 扰。 低凸显义触机的启发程度, 或者说语境的强度,与低凸显义的激活速度和解 谜效果呈正相关。
总体而言,字谜的设计与解答确实依存于凸显性较低的语义: 制谜者把对解 谜至关重要的低凸显义巧妙编织于谜面短语之中, 猜谜者只有抑制了谜面高凸显 的字面义, 激活其中隐藏的低凸显义,才能够得到谜底。 但低凸显性特征容易受 到语境的制约,解答字谜时遇到的非字面语境越强, 低凸显义就越能得到着重的 强调,谜底也越容易获取。
8.1.5  原型启发下的快速解码特征
 
之前讨论的四种特征都是字谜本身所固有的认知特征, 而下面将要关注的则 是原型启发条件下所特有的认知特征。只有受到原型启发时, 字谜才具有快速解 码特征。 相关研究表明, 影响原型类比迁移的重要因素包括形态相似性、结构相 似性和程序相似性(师保国, 2003;张惠, 2005;曹贵康, 2006)。实验三提供 了 “形态相似原型启发”与“结构相似原型启发”两种启发程度稍有不同的原型 字谜启发条件,本部分将首先讨论两种原型启发条件的共性,再阐释二者的特性。
(1)两种原型启发条件的共性
对于字谜来说, 为了误导猜谜者, 制谜者会将解谜所需的低凸显语义偏离性 地编码于谜面的高凸显语义之中, 猜谜者必须对信息进行特殊解码,才能够获取 隐藏的低凸显义, 在谜面与谜底之间建立新颖有效的联结。解码的过程通常指的 是从字面义转换至非字面义“中介”的过程, 如果未提供启发性的线索, 解码通 常比较困难, 所需的时间也比较长。 本研究的实验三、四包含原型启发条件,在 原型启发下, 认知个体能够对字谜的非字面义进行快速解码。
“原型”指的是对当前的创造性思维起到启发作用的认知事件,原型字谜能 够为测试字谜提供关键性的启发信息(张庆林等, 2004)。“原型激活”是创造性 思维的核心,顿悟的本质是激活原型中所包含的关键启发信息(邱江, 2007)。 通过对原型的类比与迁移, 人们能够发现明确有效的搜索方向, 从而顺利解决新
166
 
 
问题。
实验三、 四的数据可以揭示原型促进语义快速解码的认知机制。从整体上看,  虽然实验三中字谜的总体加工过程与实验一、二相似, 但原型字谜作为启发程度  更高的低凸显义触机, 创设出更强的非字面语境, 所以实验三中字谜非字面义的  解码速度显著快于实验一与二,原型启发下非字面义思路的出现早于前两个实验。 实验四中原型启发下的非字面义解码速度显著快于非原型启发条件, 前者所需的  认知努力也少于后者。
实验四的结果还能揭示原型启发促进语义解码的进程。认知主体在最初接触 字谜时, 通常把它按照常规短语来理解, 所以加工两类字谜时所诱发的脑电成分 比较相似, 表明早期的视觉与语义加工程度较为一致。在接下来的几个阶段, 获 得原型启发的字谜比未获启发的字谜加工时间短、正确率高, 反映了前者的非字 面义实现了快速解码, 即从字面义到非字面义“中介”的解码过程得到了加速。 另外, 在理解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字谜引起了更小的 N400 或 LPC 效应, 这表明在 原型启发下,认知个体快速解码了非字面义“中介”, 有很大概率对谜底做出正 确预测, 察觉到的新旧语义冲突比较弱, 之后也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心理资源来对 谜面与谜底进行语义整合。 总体而言,本文提供的启发性启动字谜具有极强的指 导作用, 其中关键信息的启发也与原型事件一起呈现“自动化”趋势, 猜谜者无 需投入过多的心理资源就可以激活关键启发信息,形成合适的问题表征(邱江, 2007),促成谜底非字面义的快速解码。
(2)两种原型启发条件的差异
不同的原型类型在加速非字面义解码的效果上具有一些区别。结合顿悟的原 型启发理论, 原型激活并不意味着顿悟成功, 只有激活了对当前问题解决最为关 键的启发信息,才能够促进顿悟的产生(邱江,2007)。如果通过该观点来阐释 字谜的理解过程,可以推得原型激活并不是一定能够促进非字面义的快速解码, 只有提取了关键启发信息, 才可以实现快速解码的效果。 下面将对两类原型启发 条件的解码效果进行具体分析与比较。
① 形态相似原型启发下的极速解码
形态相似原型字谜的启发程度最高,能够极速地完成解码,获得最优的解谜 效果。实验数据表明, 相较本研究中的其他各类启动条件, 在形态相似原型启发
167
 
 
下, 被试完成测试字谜的反应时最短, 正确率最高, 能够最迅速地注视到正确选 项。这反映了形态相似原型字谜的启发效果能使被试最快地摆脱字面义, 进入非 字面义加工状态。
该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于, 形态相似原型字谜提供的解谜线索极为明确, 有时  可看作一个“复制→粘贴”的过程。 认知个体只需在相同词语的特定问题空间内  激活低凸显义, 依据形态相似性就可以匹配原型与测试问题(罗俊龙等,2013),  甚至能够将字谜转化为常规问题解决。另外, 由于形态相似原型字谜与测试字谜  包含共同字词, 猜谜者在学习原型时已经完成了对测试字谜中一部分信息的加工, 所以这种条件下解码的过程非常迅速, 投入的心理资源也比较少。例如, 通过形  态相似原型字谜“严禁烛火——虫”去解答测试字谜“严禁烟火——因”,解谜  者在理解原型字谜时已经完成了“‘严禁……火’等于‘去掉火字旁’”的信息加  工,可以直接发现测试字谜的关键线索,几乎不再需要额外的推理即可获取谜底,  从而完成非字面义的极速解码。
② 结构相似原型启发下的加速解码
结构相似原型字谜提供的规则比较具有概括性, 不如形态相似原型字谜的线 索明确。在实验三中, 结构相似原型启发下被试解答字谜的行为数据与眼动数据 均不如形态相似原型条件。在前者的启发下, 猜谜者无法直接提取与谜底最为相 关的启发信息, 并且结构相似原型字谜与测试字谜不包含共同字词, 猜谜者在学 习原型字谜时并未完成测试字谜的任何信息加工, 解答测试字谜时又是一个全新 的开始, 所以认知个体在这种条件下摆脱常规义的能力稍弱一些,仍需对各个选 项进行评估加工以确定最恰当的解题思路,在语义解码时会花费更多的时间。
此处仍然以测试字谜“严禁烟火——因”为例来进行阐释。该字谜所匹配的  结构相似原型字谜为“消灭蚊虫——文”,虽然后者提供了解决测试字谜所需的  关键启发信息, 即去掉表意的偏旁, 但认知个体仍然需要再次推理并确认在谜面  汉字中应当被减去的部件, 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出“去掉‘火’字旁”的信息。因  此, 结构相似原型启发下非字面义的解码速度不如受到形态相似原型启发的情况, 达不到极速解码的状态。
③ 两类原型启发条件的解码效果比较
结合本文的实验结果, 形态相似原型字谜的启发程度大于结构相似原型字谜,
 
168
 
 
主要是因为前者的启发量高于后者。启发量的高低对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很大 (邱江, 2007;吴真真等, 2008)。过往研究(张庆林等, 2004;邱江, 2007)认  为,原型字谜的激活属于自动加工,而其中关键启发信息的激活属于控制加工。 如果认知个体仅仅激活了原型, 但并未提取关键的启发信息, 仍然无法顺利解决 测试问题。启发量较高的原型字谜具有比较凸显的启发信息, 其中的关键启发信 息可以随着原型字谜的激活而得到自动激活, 也隶属于自动加工过程, 语义解码 较为迅速; 而启发量稍小的原型字谜包含的原型事件较多, 或者提供的线索不够 确切, 认知主体仍然要在原型自动激活之后继续搜索关键启发信息, 体现出更加 明显的控制加工特征,语义解码的速度不如启发量更大的情况(见图 8.6)。
另外,形态相似原型字谜可以视为一种“语义 + 句法”启动,而结构相似  原型字谜是一种语义启动。如前文所述,二者均能够创设出低凸显的解谜语境,  促进字谜非字面义的激活与解码,体现出语义启动效应。不过, 形态相似原型字  谜的谜面通常与测试字谜的谜面是形态与结构类似的短语,比如“挥手离去/招  手离去; 打消苗头/打消念头”, 原型字谜能够产生一定的句法启动效应。认知主  体在理解字谜时会在词汇层面激活词条节点之间的联结,对具有启动作用的原型  字谜进行加工能够促进结构表征的激活, 若是随后呈现的测试字谜具有相同的表  征, 前者就会促进后者的加工。如果原型字谜与测试字谜含有共同词汇, 启动效  应就会更大: 形态相似原型字谜与测试字谜具有相同的结构与词汇, 所以前者会  对后者产生较强的句法启动效应。由于形态相似原型具有“句法 + 语义”两重  启动效应, 而结构相似原型字谜仅具有语义启动效应, 前者较后者对字谜加工的  启发作用更大。 总体而言, 两种原型字谜都能够诱发出字谜的快速解码特征, 但  二者的启发效果具有一些差异, 也会对字谜的语义解码与加工进程产生一些影响。
 
图 8.6  原型启发下字谜的快速解码特征
169
 
 
综上, 原型启发条件能够诱发字谜的快速解码特征, 原因在于原型字谜可以 构建非常强的低凸显认知语境, 能够极大地促进认知个体对非字面义的解码。原 型启发程度会影响快速解码的具体效果,形态相似原型字谜的启发程度高, 提供 的关键启发信息极为明确,甚至可以自动激活并提取谜底, 能够实现极速解码; 结构相似原型字谜的启发量稍小, 只是提供了一个概括性的标准, 虽然能够引导 猜谜者的联想方向, 有助于缩小问题空间, 但认知个体仍然需要对关键启发信息 进行搜索并确认, 所以解码速度不如形态相似原型条件。此外, 非原型字谜虽然 能在大方向上提醒猜谜者转向非字面义层面的加工思路, 但却没有提供与所匹配 的测试字谜更为密切的信息,无法诱发出字谜的快速解码特征。
8.2  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比较
 
前一部分讨论了汉语字谜的一般认知特征, 即各类字谜所具有的共性。本部 分将着眼于不同字谜间的加工差异, 基于实验数据比较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的认 知神经加工机制。
8.2.1  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
 
根据本研究的实验数据, 结合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的创作与解谜方法,可以 发现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难度高于字形字谜。
在三个眼动实验与一个 ERP 实验中, 相比字形字谜,被试解答意会字谜的 反应时更长; 在预实验、实验一与实验四中, 意会字谜的正确率显著低于字形字 谜; 另外, 预实验的被试从主观上对意会字谜的难度评定分数也比较高; 在实验 一中, 被试对字形字谜的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大于意会字谜; 在实验四中, 意会 字谜所诱发的反映语义可预测性(N400)与语义整合难度(LPC)的脑电成分的 波幅更大,以上结果均显示意会字谜的加工要难于字形字谜。
此外, 以两个字谜为例, 即“大有亏损——夸”与“上当不小——夸”, 可 以从细微之处更直观地对两类字谜的加工情况进行比较。这两个字谜分别是字形 字谜与意会字谜, 但谜底汉字相同。二者在三个眼动实验中的行为数据与眼动数 据显示,“大有亏损”的正确率与反应时数据均优于“上当不小”, 被试对前者的 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更多,对前者的语义选项的注视比例更少。
本文认为, 两类字谜的加工难度主要体现于从字面义到谜面的非字面义“中
170
 
 
介”的言语推理过程。从两种字谜的构造方法来看, 字形字谜主要涉及谜面中特 定汉字的字形拆合, 谜面往往含有提示解题方向的规则, 隐藏于一些多义字词之 中。如果猜谜者经过了特定训练, 或总结出一些常见技巧, 就比较容易发现字形 字谜中的非字面义信息,比如看到“合、与、并、加”等字就知道需要合并该谜 面中的汉字来获得谜底,“多、入、进、来、落、去、飞”等汉字提示了对谜面 汉字的增损,“半、残、边”等暗示解谜者应该将汉字拆半,“上、下、南、北、 左”都需要当作具体的方位词来确定需要拆解或重组的汉字部件。 认知主体一旦 掌握了这类技巧, 就比较容易发现谜面中提示字形加工方向的信号词, 它们在一 定程度上能够促使解谜者绕开谜面的高凸显义, 发掘其中低凸显的非字面义,即 非字面义“中介”。“中介”提供了破解字谜所需的空间整合信息, 认知主体根据 其中的提示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解谜。
对于两类字谜而言, 从谜面的字面义过渡至非字面义“中介”是最重要的步  骤, 这一过程需要进行言语推理。就字形字谜来看, 其中的关键点在于锁定谜面  中能够提示字形拆合方法的信号词。 虽然在明确非字面义“中介”之后, 解谜者  仍然需要从空间上整合汉字字形以获取谜底, 但如果没有发现谜面的非字面义  “中介”,后面一步就无法实现。 解答意会字谜时, 非字面义“中介”需要提供  的信息并不是关于字形组合的方法, 而是针对谜面关键词的切分与同义替换线索, 有助于猜谜者将谜面的关键字词替换为谜底汉字的部件或笔画。该过程中难度最  高的一点在于, 谜面关键词的划分与同义替换具有很多种可能性, 猜谜者需要自  己想出可能的构字部件, 并且最终到底确定哪个表达需要认知个体在意识中反复  组合字形,以确定最优解,这样会耗费大量的认知资源。例如“二次开战——戏”,   猜谜者首先需要将谜面划分为“二次”与“开战”, 并将“二次”同义替换为“又”,   “开战”同义替换为“戈”,合为“戏”。但第一步对谜面的划分就是一个难题,  谜面有可能需要从整体上解读而不应该被划分, 或者划分的位置出错; 其次,“二  次”的替换选择可能有“又、再、另、双、复”等,“开战”的近义词可能有“戈、   斗、打、火、兵”等。认知主体必须在谜面划分正确的前提下反复衡量各种可能  的选择, 才有机会顺利解出谜底。每个意会字谜都有其各自的变化特点, 难以总  结适用性的技巧, 谜面中也很少出现关键的信号词。对于意会字谜, 从谜面的字  面义推理至非字面义“中介”的过程非常困难, 因为其解谜规则远不如字形字谜
171
 
 
清晰, 而且还涉及了很多种可能性; 并且意会字谜谜底的构字部件需要认知个体 临时构建,而字形字谜的构字部件已经包含于谜面的汉字之中。
由此可见, 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层级凸显假说(Giora , 2003)也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该假说认为, 凸显的语义相比不凸显的语义会更容 易得到激活。虽然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都具有较低的凸显度, 但是字 形字谜的非字面义的凸显程度略高于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原因依然在于字形字 谜的谜面中包含一些比较典型的信号词, 解谜规则相对清晰, 也包含了谜底汉字 的构字部件, 能够使人们相对容易地提取非字面义; 而解答意会字谜的具体规则 比较多变,不同的字谜有着不同的问题表征, 切分与同义替换的可能性非常多, 也并未提供谜底汉字的构字部件, 所以其中的非字面义更为隐蔽,凸显度更低。 总而言之, 字形字谜的非字面义的凸显度高于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 导致前者比 后者更容易激活。
不过,在非字面义“中介”通向非字面义“载体”的空间推理阶段, 字形字 谜的加工可能比意会字谜稍显复杂, 因为字形字谜在这一阶段需要根据非字面义 “中介”的指导对汉字部件进行拆分与重组, 而意会字谜通常仅需要将非字面义 “中介”给出的构字部件加以合并即可得到谜底。但必须注意的一点是, 字形字 谜在空间推理层面的难度远远比不上意会字谜在言语推理层面的难度, 前者虽然 涉及到字形重构, 但是规则明确而清晰, 谜面汉字中也已经提供了谜底汉字的构 字部件; 而后者的规则模糊而多变,并且谜面中没有给定谜底汉字的组成部分, 需要解谜者从众多的可能性中反复尝试来发现最为合适的构字部件或笔画。
综上, 意会字谜的加工难度高于字形字谜, 主要体现在从字面义转换至非字 面义“中介”的言语推理过程。两类字谜在言语推理难度上的差异根源于二者在 创作与理解机制上的区别。
8.2.2  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字形字谜
 
本研究也发现, 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字形字谜。在所有实验中, 被  试解答意会字谜的反应时都长于字形字谜, 体现出意会字谜最终的语义通达时间  点晚于字形字谜。 进一步来看, 这并不表明意会字谜的字面义加工时间长于字形  字谜, 因为二者的谜面具有同等的规约度(见第三章 3.3.2 预实验 a 的评定),不  存在意会字谜的字面义比字形字谜的字面义更为强势的情况。在三个眼动实验中,
172
 
 
被试均是在第一阶段更多地关注了两类字谜的语义选项, 对谜面常规语义的加工 时长比较接近;在 ERP 实验中,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在第一阶段所诱发的脑电 趋势基本相同,表明认知个体对两类字谜的字面义加工非常相似。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突破字面义之后,并尝试确定非字面义“中介”的阶段。 相比字形字谜, 解谜者确定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中介”的时间更晚一些。根据 实验三的眼动数据, 在 0-500 ms  时, 被试对字形字谜的正确选项与语义选项的 注视多于另外两个选项,对意会字谜的语义选项与字形选项的注视多于其他两个 选项, 对意会字谜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在 500 ms 之后才开始提升。本研究始终 认为,对正确选项与字形选项的注视均体现了被试的非字面义加工, 对正确选项 的注视往往反映了猜谜者已经探索出非字面义“中介”,但注视字形选项时的非 字面义思路并不准确, 不是解谜所需的非字面义“中介”。结合以上数据, 被试 在最初阶段注视字形字谜的正确选项与语义选项较多, 注视意会字谜的字形选项 与语义选项较多, 虽然两种情况均体现了字面义与非字面义思路的制衡关系, 但 是认知个体在第一阶段即可发现字形字谜的非字面义“中介”,而没有明确意会 字谜的“中介”,表明解谜者确定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中介”的时间晚于字形 字谜。
实验四的脑电数据也可以为此提供支持。由于实验四提供了启动字谜, 被试 基本均能快速突破谜面的字面义, 转向解谜层面的非字面义加工思路。即使解谜 出现错误,也基本发生于非字面义的整合阶段,而不是受到了常规语义的干扰。 当启动字谜消失后, 被试会再次看到测试字谜, 此时需要尝试采用启动字谜中的 关键信息来理解测试字谜。在这一阶段, 意会字谜相比字形字谜诱发了更大的 N400 效应,反映了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信息与认知个体的语义期待差距更大,  或者说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比字形字谜的非字面义更难以预测。被试这时已经处 于非字面义的加工思路, 但依然发现解答意会字谜所需的非字面义与自己预期的 非字面义差距较大,证明其之前的思路与字谜实际的非字面义“中介”有所不同,  认知个体此时其实仍未明确谜面中的非字面义线索; 相比之下, 加工字形字谜时 引起的 N400 效应较小, 表明字形字谜的非字面义比较容易预测, 与被试的预期 也比较一致,反映了被试可能此前已经确定了非字面义“中介”。这证明字形字 谜的非字面义“中介”的形成时间早于意会字谜。
173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确认,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通达时间之所以晚于字形字谜, 主要是因为对于意会字谜而言, 从谜面的字面义推理至谜面的非字面义“中介” 的过程慢于字形字谜。该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难度高于   字形字谜,具体可见本章 8.2.1 的阐释。 这种难度主要体现于从字面义到谜面的   非字面义“中介”的推理过程, 继而导致了加工时间的变化。字形字谜的谜面包   含一些提示解谜线索的关键字词, 相应的规则也比较清晰, 并且谜面中已经提供   了谜底汉字的构字部件, 所以从字面义到非字面义“中介”的推理相对容易;而   意会字谜的解谜规则比较多样, 谜面中既没有提示具体规则的信号词, 也很少包   含谜底汉字的构字部件, 解谜者需要对谜面关键词进行切分与同义替换, 这一过   程涉及很多种可能性, 必须进行反复尝试与思考, 其中的难度大于字形字谜的加   工, 耗费的时间也会相应更长。 此外, 一旦确定了非字面义“中介”, 从“中介”  到“载体”的整合过程就会比较容易, 所以加工时间可能也比较相似。虽然字形   字谜在这一阶段的加工会涉及更多的字形重构, 但难度也不大, 不会造成加工时   间上的显著延长。
综上, 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字形字谜, 依然体现在从字面义转换至  非字面义“中介”的过程, 解谜者确定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中介”的时间相比  字形字谜会更晚一些。 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两类字谜在言语推理难度上的差异。 字形字谜的规则较为清晰, 认知个体能够很快地转向非字面义思路, 锁定字形字  谜的正确选项,加工时间相应地短一些; 但意会字谜的规则比较模糊, 认知个体  需要投入大量的心理资源以构建合适的表征, 反复评估各种选项与谜面的相关性, 加工时间相应地长一些。
8.2.3  意会字谜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字形字谜
 
本研究的实验三采用了原型启发范式, 实验四也参考原型启发范式进行了设
计, 结果发现, 意会字谜的原型激活程度低于字形字谜, 前者的原型启发效应弱 于后者。
原型启发理论认为, 解决顿悟问题需要激活原型中的关键启发信息。该过程 属于控制加工, 问题难度越大, 所需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认知个体越难以建立原 型表征并激活关键信息(邱江、张庆林,2007;王婷等,2010;邢强等,2017)。 邱江(2007)的实验发现,难度是有效的分类指标,对于不同难度的字谜而言,
174
 
 
被试在激活原型事件并从中获取关键启发信息的认知过程上可能存在差异, 原因 在于解决难度较高的字谜所需要的关键启发信息不仅只有一个, 被试需要花费更 多的认知资源来对其进行提取和确认, 所以在有效的时间内, 与难度较低的字谜 相比,高难度字谜的正确率明显下降。
因为意会字谜的难度高于字形字谜, 所以猜谜者在理解意会字谜时耗费的认 知资源更多, 更难以激活原型并获取关键的非字面义线索,而且其原型启发效应 不如字形字谜。 虽然两类字谜均被具有关键启发信息的启动字谜所启发, 但解答 字形字谜时更容易将原型的表征融合于测试问题的表征, 加工过程相比顿悟问题 更像是常规问题; 意会字谜由于较字形字谜的加工步骤更多,构造机制更为复杂, 所需的关键启发信息不只一个, 猜谜者必须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来对原型进行提 取或再加工。
在实验三中, 所有被试都学习了启发性极强的原型字谜, 但字形字谜的反应 时与正确率数据依然优于意会字谜, 并且被试在第一阶段便注意到了字形字谜的 正确选项, 而到了第二阶段才发现意会字谜的正确选项; 在实验四中, 启发性的 启动字谜也属于原型字谜, 可以用于讨论字谜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在该条件 下, 被试理解字形字谜的反应时短于意会字谜。这进一步反映了,虽然两者均被 包含关键线索的启动字谜所启发, 但字形字谜的加工依然快于意会字谜。本文之 前提到过, 意会字谜的解谜关键在于对谜面字词进行正确的切分与同义替换。 虽 然两类原型字谜都提示了意会字谜的同义替换方向, 极大地促进了意会字谜的解 答, 但解谜者依然无法直接确定谜底。总而言之,即使受到原型字谜的启发,意 会字谜的加工情况仍然不如字形字谜,表明意会字谜的原型启发效果弱于字形字 谜。
原型字谜为测试字谜提供了明确的问题表征,如果激活了原型中的关键信息, 解谜者通常能够比较顺利地将原型表征迁移至测试字谜。 在加工字形字谜时, 认  知个体更容易将原型表征融合于测试问题的表征, 可以直接套用原型中的关键启  发信息,其解答过程相比顿悟问题更像是常规问题,被试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可以  发现谜底。例如用原型字谜“招手离去——召”来启发“挥手离去——军”,二  者的解谜方法比较一致, 只要解谜者理解了原型字谜的规则, 就能够顺利地完成  测试字谜。
175
 
 
但就意会字谜而言,其加工步骤比字形字谜更为复杂, 首先需要进行谜面词  语的同义替换, 才能接下去进行字形组合。同义替换需要至少两个构字部件, 但  是原型字谜通常仅提示了谜底汉字其中一部分的同义替换信息① ,其余的信息仍  然需要猜谜者自己去搜索甄别,并且原型字谜中还包括一些对解决测试字谜无用  的信息, 认知个体必须确定究竟是哪些信息对于解谜具有关键启发作用。 例如用  “听家乡话——防”来启发“说家乡话——访”,二者虽然解谜规则一致,并且  原型字谜提供了“把‘家乡话’替换为‘方’”的线索, 但是测试字谜中的“说” 字如何替换却需要猜谜者自己进行推测,可能会有“讠”“口”“言”“曰”等选  择, 认知个体必须在意识中多次构建字形才能最终确定谜底; 此外, 将 “听”替  换为“阝”的信息对解答该字谜是无用的, 猜谜者在破解字谜的过程中必须做好  信息的选择与取舍。
原型激活并不表示顿悟的完成, 只有认知个体激活了原型中对当前问题最具 指导性的关键启发信息, 才能促进顿悟的产生(邢强等, 2017)。相比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的原型字谜所包含的关键启发信息与其他信息混合在一起, 并且未提供 解谜所需的全部关键信息, 导致原型启发效应更弱。另外, 意会字谜解谜所需的 非字面义线索隐藏得比较深, 相较字形字谜需要展开更复杂的语义加工。如果认 知个体没有找到意会字谜的解题规则, 就算他们被具有相同启发信息的原型字谜 所引导,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顺利获取谜底。
层级凸显假说(Giora,2003)也可以对此加以解释。该假说认为,语言理解 中存在自下而上的语言机制与自上而下的语境机制。语境机制虽然会在语义整合 中发挥作用,但无法阻碍凸显义的通达。 本章 8.2.1 中已经讨论过,虽然两类字 谜的非字面义都具有极低的凸显度, 但是字形字谜的非字面义的凸显度稍高于意 会字谜的非字面义。 原型启发条件会创设出解谜所需的非字面语境, 促进字谜非 字面义的激活, 对于两类字谜的理解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效果。不过, 无论语境如 何, 更为凸显的意义总是会被优先激活。因此, 虽然加工意会字谜时的非字面语 境强度很高, 但由于其非字面义的凸显度低于字形字谜, 前者的加工难度依然高 于后者。
 
 
① 对于谜面是四个汉字的意会字谜, 通常其谜面会被切分为两部分,相应地形成两个构字部件来组成谜  底汉字。如果原型字谜也提供了两个相同的构字部件,原型字谜和测试字谜就会具有相同的谜底,违背了 原型启发的原则,所以原型字谜无法提供测试字谜所需的全部语义替换信息。
176
 
 
综上, 意会字谜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字形字谜, 字谜难度影响了原型启发的 具体效果。字形字谜的解答技巧较为固定, 只需将原型表征迁移到测试问题中即 可, 非常容易激活并应用原型字谜中的关键启发信息; 而对于意会字谜, 即使将 原型迁移至新问题,也需要再次思考并确定测试字谜关键词语的同义替换表达, 因此解谜的速度与质量都不如字形字谜。
根据以上三个小节的讨论可知,字谜类型对字谜认知加工有着极大的影响, 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在言语推理难度、非字面义通达进程与原型启发效应层面均 呈现出一定差异。总体来讲, 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加工的区别主要体现于从谜面 字面义转换至非字面义“中介”的阶段, 即被试在提取字面义之后究竟如何激活 非字面义。 字形字谜谜面中的关键词通常较为清晰, 猜谜者能够相对容易地摆脱 谜面字面义的干扰,发现非字面性质的字形离合线索, 即非字面义“中介”,进 而比较准确地解出谜底; 而意会字谜在突破字面义之后, 需要更复杂的认知加工 来对谜面进行同义替换,才有可能发现非字面义“中介”, 其中涉及许多可能性,  必须反复搜索选择才能最终解出谜底。 因此, 意会字谜的主观难度评定、错误率 与反应时均高于字形字谜, 前者对正确选项的注视比例更低, 所诱发的反映语义 期待差异和语义整合难度的 N400 效应和 LPC 效应也相应更大。
8.3  字谜与其他非字面语言形式的认知神经加工异同
 
在对字谜自身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讨论之后, 下面将以规约度为分类标准, 比较字谜与其他非字面语言形式的认知神经加工异同,以阐释字谜的低规约度特 征,并对字谜在非字面语言加工系统中的位置进行确定。
规约度在非字面语言的理解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小潞、郭晓群,2016)。 虽然熟悉度、使用频率、 听话人的认知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非字面语言加工, 但 这些因素均有着主观倾向与个体倾向, 而规约度则呈现出社会维度的客观性。规  约度指的是语言的规律性和使用情况与特定人群之间的关系, 以及该群体默认在 特定情况下遵守特定的语言规律(Lewis ,1969:2)。在非字面语言的理解中, 规约度意为某一词汇与其某种比喻义之间的关联程度, 即约定俗成的程度。结合 隐喻生涯理论(Bowdle & Gentner,2005)与非字面语言的相关研究(Nunberget  al. ,1994;Titone & Connine ,1999), 我们将规约度定性为一种特定非字面语言
177
 
 
结构与其非字面义之间联系的紧密度和可接受度。其中, 可接受度指的是大众接 受某种非字面语言表达的难易程度, 例如, 当某种新颖隐喻首次出现时, 人们可 能并不接受其非字面义, 但在该新颖的非字面义被不断重复使用后, 就会逐渐变 为更容易接受的规约隐喻。因此, 紧密度和可接受度越高, 该非字面语言形式约 定俗成的程度就越强,即规约度也就越强(王小潞、郭晓群,2016)。
规约隐喻、习语、成语等表达形式长期存在于民族文化与日常生活之中, 其 非字面义也往往编码于人们的心理词典(Giora ,1999),约定俗成的程度很强。 这些语汇的构词成分一旦分离, 大众便很难预测其意义。它们的结构非常紧密, 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了高度的规约化,因此被视为规约度很高的非字面语言。 相较而言, 新颖隐喻、幽默、字谜、反语等语言类型则需要结合特定的语境, 通 常要经过联想、推理或顿悟才能理解。它们的结构非常松散, 还未达到较高的约 定俗成的程度,因此被视为规约度很低的非字面语言。
以规约度为轴, 不同类型的非字面语言形式可以根据其规约层级递进分布在  此轴的不同位置上,串成一个连续统。低规约度与高规约度的类型分别置于两端, 中规约度的语言形式则处于连续统中间的某个位置。 我们认为, 对于低规约度的  语言形式如新颖隐喻、幽默、字谜、反语等, 人们必须首先加工它们相对熟悉的 字面义, 解读其非字面义通常需要联系特定的语境, 并结合联想、类比、推理或  顿悟等认知功能; 而高规约度的规约隐喻、习语、成语等, 其非字面义的熟悉度  和凸显度较高, 所以加工过程接近本义语言加工, 在强语境的条件下可直接提取  非字面义;此外,就中规约度的非字面语言(如中规约隐喻、双关语、歇后语) 来说, 其字面义与非字面义都会被激活并同时或先后得到加工, 最后两种意义均  获得通达。
目前已有大量以英语为语料的非字面语言研究, 但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不仅 在语言形式、语用功能、表达意义、文化内涵方面有独特之处,而且会受到中国 传统文化的制约, 因此具有其自身的特异性,可能会在加工机制上与英语语料有 所不同。国内学者近年来开始对汉语非字面语言类型, 如隐喻、反语、双关语、 歇后语、幽默、习语、成语等进行实证探究, 本文将字谜的实证研究结果与其他 汉语非字面语言形式的实证研究结论加以比较,探讨字谜认知加工特征的普遍性 与特异性, 从整体上审视汉语非字面语言理解加工的模式, 并就字谜在汉语非字
178
 
 
面语言系统中的定位进行探讨。
 
8.3.1  与其他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1)相同之处: 高新颖度与强语境依赖性特征
字谜与新颖隐喻、幽默、反语等都是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类型的代表, 它们 均没有固定的形式与词汇化的非字面义, 认知个体在加工时必须首先理解其字面 义,随后突破常规语义来获得“言外之意”。 若没有非字面语境的存在,人们一 般只能按其字面义进行解读。因此,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依靠语境才能突破思维 定势,通达非字面义, 而且不同的语境会触发不同的话语效果(王小潞、郭晓群, 2016;王小潞、王艺臻,2020)。
新颖隐喻是新颖度很高的隐喻, 其非字面义的熟悉度较低, 通常并未储存于 认知主体的心理词典之中。 随着新颖隐喻熟悉度和使用频率的增加, 其特定的非 字面义就会成为词义的一部分, 从而变成规约隐喻(王小潞、郭晓群,2016)。 有研究发现, 理解新颖隐喻要难于规约隐喻, 加工新颖隐喻涉及更多的形象思维 与认知资源, 因为理解新颖隐喻首先需要对源域进行字面义的解读, 随后通过跨 域映射和类比来通达目标域的非字面义 (王小潞, 2009:189)。
幽默是 “通过象征、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 揭露生活中矛盾、乖戾不通情 理之处, 使人情不自禁发笑的机智言语或行为的现象”(林崇德等, 2003:1582)。 幽默是新颖度极高的非字面语言代表, 具有极强的语境依赖特性, 微观的特定语 境会直接决定某个幽默的实现效果。综合过往研究, 幽默的认知加工至少包括幽 默探测和幽默评价两个阶段 (伍海燕等, 2009),其中幽默探测是为了发现刺激 材料中多个不一致的图式, 意味着幽默认知必须先行加工字面义; 而幽默评价则 是对这种不一致的解决, 即整合出表达幽默效果的非字面义, 随后便会引发认知 主体的愉悦情绪。针对汉语幽默的 ERP 研究表明,加工字面义比加工幽默语义 更容易。尽管外向者(夏之晨等, 2016)、高幽默感个体 (李梦薇, 2017)较内 向者、低幽默感个体能更迅速准确地获取表达幽默效果的非字面义, 但都会首先 解读字面表达。
反语是指使用与字面义截然相反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交际意图,通过用词、语 调、语境、认知策略等因素传达说话人的批评、嘲弄或幽默等潜在态度(Gibbs , 2000)。反语本身没有约定俗成的语汇形式, 因此是一种规约化程度极低、语境
179
 
 
依赖性极强、语义由此及彼的非字面语言代表。王小潞等人(2016)通过眼动技 术, 发现加工反语义比字面义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 字面义作为反语加工的开端 总是首先被激活, 随后人们在语境的整合或干扰下反向解读字面义, 且最早被激 活的字面义会与反语义共同参与后期的语义整合。 Li 等人(2019)对比了听力障 碍和听力健全者对反语的理解, 发现前者比后者对反语的加工更难更慢, 但两个 群体对反语的加工均明显慢于对本义话语的加工。张笛(2019)考察了自闭症儿 童的反语理解,认为加工反语是一种高于字面语言理解的认知处理能力。
另外, 由于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的非字面义呈现较低的凸显程度, 在对其进 行加工时,往往需要远距离的非规约词义和非语言因素的联接, 因而必须调动联 想、 顿悟等认知机制, 此时负责相关认知功能的右脑就会较多地参与并起到重要 的作用 (黄彬瑶, 2015;李莹等, 2016;王小潞、何代丽,2017),甚至在加工过 程中存在半球右侧化倾向(夏之晨等, 2016)。
对隐喻脑机制的研究发现, 新颖隐喻的加工会更多地激活右脑 (右侧海马、 右侧杏仁核、右侧脑岛以及右侧楔前叶),原因在于右脑主要负责想象、联想、  顿悟等认知过程。此外, 本义句和隐喻句在负责语言处理的左脑中具有类似的加 工模式,因为理解两类句子均需要左脑的传统语言区(布洛卡区与韦尼克区) 来 处理句法语义,但在右脑(特别是右前额区域)却表现出明显差异(王小潞,2009: 188;王小潞、何代丽,2017)。这说明隐喻的新颖程度决定了是否需要右脑来调 动联想等认知过程来参与理解。
对幽默的脑机制研究也发现, 在幽默探测时, 负责语言加工的左脑下额叶与 后颞叶会得到较多激活; 而在幽默评价时, 主要依赖脑岛两侧和杏仁核, 其中负 责想象与顿悟的右侧前额皮层非常重要。此外, 右脑损伤通常对正常语言交流影 响不大, 但因为幽默需要隐喻解读、顿悟等过程 (聂其阳、罗劲, 2012),所以 右脑损伤个体理解幽默较为困难 (伍海燕等, 2009),也进一步证明新颖幽默义 的理解离不开右脑的认知抽象能力。
就反语加工的空间维度而言, 认知主体既需要通过左脑对句法、语义等语言 材料进行处理, 又需要通过右脑进行联想与顿悟以获取新颖的反语义(王小潞、 郭晓群,2016),因此左右脑需要协同参与反语的加工理解(黄彬瑶, 2015)。
在字谜脑机制的相关研究中,有顿悟的情况较无顿悟的情况往往在 320-550
 
180
 
 
ms 内的 ERP 波形有一个更负的偏移, 且在有顿悟—无顿悟差异波中, 该成分的 潜伏期约为 380ms。该成分有四个源成分, 主要分布在右侧额中回、左侧顶下小 叶、右侧颞上回和左侧额下回, 表明顿悟过程涉及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沈汪兵 等, 2011;邢强等, 2017), 也有学者进一步总结出字谜的顿悟伴随着右半球的 激活,但左半球在语义关系整合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邢强等, 2013b ,2017)。
此外, 在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加工过程中,客体因素如语境线索(黄彬瑶, 2015;Li etal.,2019;张笛, 2019)、语料类型(李雪艳等, 2017),主体因素如 执行控制功能(邢强等, 2017)、人格倾向(夏之晨等,2016),年龄(李雪艳等,  2017)、健康状况(李雪艳等, 2017;Li et al. ,2019;张笛, 2019)等均会对低 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的认知加工产生影响。
(2)不同之处:元语言加工特征
尽管字谜、新颖隐喻、幽默与反语同属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 但它们也各具 特征: 虽然新颖隐喻与幽默的实现效果都取决于微观的情景语境, 但是幽默更具 社会属性, 即幽默参与者双方的关系以及双方共同默认的信息等因素均会显著影 响幽默加工,而且对幽默的理解具有人格和性别差异(聂其阳、罗劲, 2012); 反语在语境(特别是强语境) 的作用下直接从字面义抵达完全相反的对立义, 是 新颖度走向极端的体现(王小潞、郭晓群,2016)。
字谜的理解则更为特殊,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点:
第一, 字谜的元语言特征。 字谜的解答是将规约的词汇字面义进行拆解或重 组, 回归以字为单位的元语言语境, 即将汉字本身看作二维平面事物进行切分或 重组的认知过程,通常涉及到语法变异。因此,字谜的非字面义属于元语言意义, 而其他几种低规约度类型的非字面义一般是具有隐喻性、引申性, 与实时语境相 联系的意义,它们往往是按照正常的语法语义规则构成的。 这也正是字谜加工机 制对非字面语言理论框架的创新, 即元语言义可与隐喻义作为同样等级的非字面 义存在。
第二,字谜的低凸显性特征。 字谜的字面义不像其他几类表达的字面义那样 参与后期的语境整合, 认知个体只有彻底摒弃最初激活的高凸显义,获取解谜所 需的低凸显义, 才能形成谜底。 新颖隐喻、幽默、反语等的高凸显字面义作为评 估非字面语境的参照点,有利于促进对语义的理解,会被保留下来参与后期加工;
181
 
 
而字谜的字面义对于解谜并无帮助, 因此需要受到抑制。 不过, 谜面的字面义由 于凸显性极高, 有时难以受到压制, 可能会一直存留于整个解谜过程之中, 这也 是字谜的娱乐性设计所在。
第三,字谜的非字面义语境依赖特征。 字谜的理解难度非常高, 其非字面义 的隐藏程度很深, 并且不是自然的语言形式, 相比其他三类对于大众来说更为陌 生。如果没有提供有效的非字面解谜语境, 或经过特殊训练, 认知个体通常很难 激活其中的非字面义; 如果遇到启发性较强的非字面语境, 猜谜者才比较有可能 顺利获取谜底。 对于另外三种非字面语言类型, 人们通常是立刻或思考一段时间 后即能够领悟其非字面义。
第四,字谜的娱乐交际目的特征。字谜在如今的生活中通常不用作言语交际, 主要呈现出益智与休闲功能, 猜谜者可能会通过字谜来进行娱乐交际活动。 只有 在针对字谜的学术研究中, 学者们为了方便讨论, 才会将其视为制谜者与猜谜者 的言语交际过程。这一点与隐喻、反语与幽默不同,后三者经常被用于日常生活 的言语交际,其目的一般是通过生动形象或夸张的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8.3.2  与中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1)相同之处:语义的双重存留特征
中规约度的非字面语言形式分布于规约度连续统区间的中段, 通常包括双关 语与歇后语。它们受到熟悉度和语境制约, 且其字面义与非字面义在特定语境中 均有合理的意义,在理解过程中都会先后被激活、维持和提取。字谜与这类非字 面语言形式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均具有两种语义呈现交叠状态的加工阶段。
双关语是表现双关修辞的词或短语(王小潞、郑伟, 2019),“双关是用一个 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陈望道, 2001:97)。双关语的两种 语义即为与词典意义一致的凸显义, 以及适合语境的非凸显义, 这两种意义在加 工过程中均会被激活。 成功理解双关语的关键在于两种语义的成功通达并维持, 语境和词义使用频率会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 由于使用频率 和语境的关系, 双关语凸显义的通达会优先于仅被语境激活的非凸显义。但语境 会将非凸显义的通达提前, 因此可能与凸显义的输出过程部分重叠 (王小潞、郑 伟,2019;Zheng et al. ,2020;郑伟, 2020)。
歇后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类型,由前后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起“引子”作
182
 
 
用, 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2016:1424)将歇后语与谜 语相比, 认为歇后语的第一部分像谜面, 第二部分像谜底。 歇后语的前后两部分 语义都会被提取,第一部分为第二部分的启动明确提供了一个字面义语境(张辉, 2016:175)。两部分通过字面义相联系, 并共同启动了后一部分的非字面义(Wang  et al. ,2021)。在加工非字面义时,字面义也会得到保留,增添了歇后语的趣味 性。
根据本文对字谜的研究结果, 在字谜加工中存在字面义与非字面义互相竞争 的阶段, 两种语义在这个过程中呈共同保持, 互相制约的状态。另外, 由于字谜 谜面的规约义具有极高的凸显度, 而非字面义的凸显度极低, 所以即使字谜的非 字面义被激活, 有时其规约义可能难以受到抑制, 依然以某种形式存留。这种“双 重存留”对于字谜等文字游戏是比较有意义的,可实现语言顿悟(猜到谜底) 以 及休闲娱乐的双重功能(张雪梅、刘宇红,2018)。
由此可见,字谜与以上两种中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的共同之处在于,字面义与 非字面义在加工中会呈现一些交叠的状态。双关语会优先提取凸显义, 但语境会 推进非凸显义的激活, 两种词义会在加工过程中重叠。歇后语的第一部分是字面 语境, 受话人通常会首先加工字面义, 随后通达第二部分的隐喻义。若是熟悉度 高的歇后语, 认知个体会在提取字面义的同时激活引申的隐喻义; 对于熟悉度低 的歇后语, 认知个体会反复整合字面语境来通达隐喻义,两种语义将贯穿歇后语 加工的全过程。字谜的规约义一定会被首先提取, 但随后会与非字面义在一段时 间内呈现竞争状态; 字面义也可能一直存留于解谜过程之中, 与非字面义共同形 成“双重存留”状态。
(2)不同之处: 后期常规语义的抑制特征
虽然字谜与双关语和歇后语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处。
首先, 字谜的常规语义在后期需要受到抑制。 从字谜与双关语的对比来看, 双关语的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界定并不是非常清晰, 其中更常用的说法是凸显义 与非凸显义,凸显义可能是字面义也可能是非字面义。凸显义与词典意义一致, 使用频率更高; 非凸显义与语境意义一致,使用频率更低。例如“强力牌排气扇,  为您出气解忧”这个句子, 通常理解的“出气”表示“把心里的怨愤发泄出来”,  而如果根据句子语境,“出气”应该表示“排出气体”, 该意义在双关语中被认为
183
 
 
是非凸显义, 但其实它是词语的组构意义, 也就是所谓的字面义。 但是, 字谜的 凸显义一定是字面义, 非凸显义一定是非字面义。对于双关语来说, 字面义与非 字面义均能促进最终的语义通达, 两种语义均适用于理解过程; 而字谜的字面义 不仅无助于最终的语义通达,反而可能起到干扰作用,所以需要受到抑制。
其次, 字谜的前后两部分没有字面义上的相关性。 从字谜与歇后语的对比来  看, 虽然二者均是由两部分构成, 与其余由一部分构成的非字面语言形式有所不  同,并且《现代汉语词典》(2016:1424)在定义中也将二者进行了类比。但字  谜与歇后语在非字面义的表现上具有很大区别。歇后语的第一部分仅具有字面义, 描述了具体的事物或场景; 而第二部分同时具有字面义与非字面义, 在字面义范  畴内是对第一部分所出现的内容进行特征上的界定, 从非字面义层面则是将这种  特征进行抽象的升华, 将其推而广之, 使之适用于普遍的场景之中。两部分具有  字面义上的相关性, 当二者同时出现时会诱发第二部分的非字面义(Wangetal. ,  2021)。但字谜的谜面与谜底没有字面义上的相关性, 谜底不是对谜面中所表达  内容的界定或升华,而是作为谜面非字面义的载体存在。
总之,对于中规约度非字面语言来说,字面义与非字面义均具有合理的意义, 在理解过程中都会先后被激活、维持和提取。相比之下, 高、低规约度的非字面 语言的加工更为关注非字面义, 尤其是对于字谜而言, 字面义需要在加工中受到 抑制,才更有利于通达非字面义。
8.3.3  与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1)相同之处:与低熟悉度的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加工相似
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的结构较为固化, 往往以特定形式储存于某个民族的心 理词典中, 通常包括规约隐喻、 习语、成语等形式。理论上来讲, 即使有字面导 向性很强的语境存在, 认知个体仍会首先加工其凸显的非字面义(Giora,1999)。 字谜与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的相同之处比较少, 并且相同点更多地体现于熟悉度 较低的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形式之中。只有对于熟悉度较低的形式, 认知个体才 会首先加工其字面义,随后根据语境进一步推断其非字面义。
一般而言, 规约度高的语言形式熟悉度也相对较高, 但有时认知个体对它们  的熟悉程度却不同。一些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的习语虽然具备高规约度, 但对  普通人来说却有着低熟悉度,无法直接提取其非字面义,如“鸭子肥不到蹼上去”
184
 
 
(张辉, 2016:153)。在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中, 兼具高熟悉度的形式可以被完 整激活, 迅速通达非字面义, 有时甚至比本义句加工更快; 但是对于低熟悉度的 形式, 人们仍然需要首先对字面义进行加工, 并根据语境、文化知识等因素推断 出其非字面义。
习语、惯用语等固化的非字面语言表达形式形成于长期的民族文化积淀, 其 意义不是成分的简单叠加,而是抽离字面义的隐喻性概念,约定俗成的程度较强, 规约度也较高。“规约度”一词用在语言理解中时, 最初就是从描述习语开始的。  “习语是有组构性的, 如果把构成习语的特定成分孤立开来, 人们将无法预测其 意思(Nunbergetal. ,1994)”。而规约度指的就是这种不可预测性以及在语言中  出现的频率(Nunberg et al. ,1994;Titone & Connine ,1999)。从理论上来说,  非字面语言形式的加工会随着规约度的逐渐提高过渡到接近本义语言的加工(王 小潞、郭晓群,2016)。但不是所有的习语都接近本义语言加工。熟悉度和语境 共同影响了这些非字面语言形式的认知: 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更容易与非字面义 语境整合, 不易受字面语境影响, 但不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容易受不同的语境影 响 (张辉, 2016:170)。
成语与习语、惯用语等具有共同特征, 即约定俗成的程度较高, 并且同时具 有能够表达整体的比喻意义以及能够表现成分的字面意义(余莉莉, 2014)。但  两者也存在一定差异: 尽管它们的组构性都很强, 成语的结构却更为紧实, 语素  之间的相互制约性更强。成语加工同样深受熟悉度的影响。钟毅平等人(2011) 通过 ERP 技术,发现高熟悉度成语的语义已经固化,加工难度远低于不熟悉的  成语。高熟悉度的成语可以直接识别, 对其整体语义的加工易于对成语词形的分  解加工(黄希庭等, 1999),其非字面义更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张瑜等, 2012); 而低熟悉度的成语却需要首先对字面义进行理解,展开成分层面的加工。此外, 成语加工也会受到语境的影响, 语境越强,语义通达就越容易(王欢、王小潞, 2019)。
由此可见, 对于低熟悉度的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形式来说, 其加工步骤与低 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相似, 加工的第一步仍然是提取字面义, 随后结合语境等线索 才能进一步获得非字面义。另外, 语言材料的熟悉度越低, 越需要右脑的协助才 能进行发散思维、顿悟和意义判断; 右半球凭借更为松散的语义表征会呈现更为
185
 
 
广阔的语义场激活,以选择最终通达的语义(雷秋玥, 2015)。字谜与这类非字 面语言形式的共同之处便在于这两点。
不过,在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类型中,低熟悉度的形式数量较少也较为次要。 在通常情况下,字谜的加工模式与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很少具有共性。
(2)不同之处:与高熟悉度的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加工相异
字谜与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加工的差异比较大, 尤其是兼具高熟悉度的高规 约度非字面语言形式, 其中的区别首先体现于加工步骤,其次体现于加工脑区。
就加工步骤而言, 随着规约度的增高,非字面语言逐渐接近于本义语言加工, 高规约度且兼具高熟悉度的形式往往可以直接通达非字面义(黄希庭等, 1999; 张辉, 2016:61;Wang etal.,2021)。以贯穿规约度连续统的隐喻为例, 规约隐 喻是规约度较高的隐喻, 其非字面义的熟悉度较高, 通常已经编码于认知个体的 心理词典之中。 新颖隐喻逐渐演变成规约隐喻 (乃至死隐喻) 是其意义固化和熟 悉度提升的过程(Bowdle & Gentner,2005),并会逐渐过渡到本义语言加工模式。 有实验表明, 汉语规约隐喻句理解易于新隐喻句理解 (王小潞, 2009:189),与 之前对英语语料的研究结果相似(Arzouan etal.,2007)。但由于大部分字谜对人 们来说都比较新奇, 所以基本无法略过对其字面义的加工, 除非认知个体对该字 谜极为熟悉, 对其谜底有着很深的记忆, 看见谜面就能够直接激活谜底, 不过这 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
就加工脑区而言, 高规约度的非字面语言由于较为接近本义语言, 大脑主要 进行字面义的语言处理, 负责语言的左脑在加工中占较大优势(雷秋玥, 2015; 李莹等, 2016;Yangetal. ,2016;王小潞、何代丽,2017),而较少依赖右半球 的认知功能。 根据对习语脑机制的研究, 我们总结出左脑在习语加工时占优势 (Yang et al. ,2016)。与成语相关的脑机制研究也表明, 在成语的语义加工中, 负责语言的左侧脑区得到更多激活(张瑜等, 2012)。左脑虽然在字谜加工中也 会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负责联想、顿悟等功能的右半球更是字谜认知的关键所在。 如果没有右半球的参与,认知个体几乎无法完成字谜加工。
在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形式中, 高熟悉度的形式数量较大,占据主要地位。 这类形式的加工与字谜加工具有显著差异。
 
 
186
 
 
8.3.4  在“汉语非字面语言规约层级递进模型”的位置
 
根据对汉语非字面语言实证研究的汇总分析(见表 8.1),结合过往理论研究, 我们提出了以规约度为轴心的汉语非字面语言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见图 8.7), 以期能够更加科学客观地解释汉语非字面语言理解加工的模式, 并就字谜在汉语 非字面语言系统中的位置进行探讨,从整体上进一步审视字谜的认知加工模式。
表 8.1  不同规约度非字面语言形式的加工特点
 
规约度    形式 对比条件 加工过程 加工脑区
 
 
 
 
 
 
 
 
 
 
 
 
 
 
 
 
 
 
 
 
 
 
 
 
 
 
 
 
 
 
 
 
 
 
 
 
 
 
 
字谜
 
 
新颖隐喻
 
 
幽默
 
 
反语  双关语
歇后语
 
 
规约隐喻
 
 
习语
 
 
 
成语
 
 
顿悟相对于非顿悟 (邢强 等, 2013b)
新颖隐喻相对于规约隐喻 (王小潞, 2009:189;王
小潞、何代丽,2017)   幽默语句相对于直白语句 (夏之晨等, 2016)
反语条件相对于字面条件 (黄彬瑶, 2015)
主要词义相对次要词义 (Zheng et al. ,2020)
高熟悉度相对于低熟悉度 (张辉, 2016:197;Wang et al. ,2021)
规约隐喻相对于本义句 (李莹等, 2016;王小潞、 何代丽,2017)
习语相对于本义句(Yang et al. ,2016)
 
 
成语相对于四字短语 (雷 秋玥, 2015)
 
 
首先加工谜面(字面义) ,顿 悟后拆分或组合非字面义并 获取谜底。
新颖隐喻加工难于规约隐喻, 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
首先加工背景信息和妙语结 尾(即字面义) ,随后整合其 联系。
字面义首先被激活, 与反语义 一起参与后期加工。
首先加工主要词义, 但语境会 推进对次要词义的加工, 两种 词义均通达并维持。
首先加工第一部分的字面义, 同时通达或随后激活第二部 分的非字面义。
规约隐喻句加工慢于本义句, 前者难度更大, 加工内容更 多。
高熟悉度的形式能快速通达 非字面义, 接近本义语言加 工; 低熟悉形式易受语境干 扰。
高熟悉度形式接近字面义加 工, 但意义的通达仍会受语境 影响。
 
 
左半球整合语义关 系, 右半球负责顿悟。
左半球负责语言加 工, 新颖隐喻会更多 地激活右半球。
左右脑均参与加工, 幽默情绪加工过程中 存在右侧化倾向。
左右脑均参与加工。
 
左半球参与语言加 工, 右半球通过联想 寻找次要词义。
初期的加工主要在左 脑, 后期右脑会参与 语义整合。
主要涉及左侧脑区, 但右脑也会参与, 脑 区激活大于本义句。  左半球占优势, 但右 半球也在意义选择中 起到一点作用。
左侧脑区激活更大,  但在启动语境差异较 大时, 右脑也会激活。
 
 
 
结合本模型(见图 8.7),非字面语言的加工过程是从新颖逐渐走向规约的连 续统,每一种非字面语言类型由于规约度不同会分布在这个系统的不同位置上。 低规约度与高规约度的类型分别置于两端, 中等规约度的语言形式则处于连续统
187
 
 
中间的某个位置。 规约度越高的非字面语言, 加工起来越容易, 也更能快速通达 非字面义; 规约度越低的非字面语言, 加工起来越困难, 需要多种复杂的心理加 工才可能获取非字面义。
 
 
图 8.7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 “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不同非字面语言类型的规约度由高至低, 其字面义与非字面义激活的速度与  顺序也会随之变化: 高规约度高熟悉度的非字面语言往往可以直接通达非字面义, 但高规约度低熟悉度的形式则需先理解字面义, 再结合语境抵达非字面义; 两极  中间的类型会共同激活并提取字面义与非字面义, 但凸显的字面义的通达可能更  为优先, 语境会随后推进非字面义的理解; 低规约度的非字面语言会首先通达字  面义,随后需要结合语境,并通过联想、顿悟等方式从字面义过渡到非字面义,  其加工过程难于高规约度的形式。
在整个过程中, 语言因素(如形态句法、语义特征)、语境因素、文化因素 和熟悉度都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方式, 造成“个体规约度”的差异, 这些特异性同 样也会影响加工的难度。就非字面语言加工的脑机制而言, 左脑的语言加工优势
188
 
 
会对语言本身进行加工, 而右脑的联想、顿悟、意义选择等功能才是真正促进左 脑进行从字面义到非字面义的语义整合与确定的关键。本模型在大脑统一的认知 框架下刻画不同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类型在该连续统中的位置及加工难度与复杂 性,分析其统一性和特异性对认知加工的影响。
字谜属于低规约度的非字面语言类型, 因为它具有灵活多样的表达形式, 通 常对人们来说非常新颖。字谜的非字面义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会出现, 更没有储 存于认知个体的心理词典之中。在理解字谜时, 人们首先激活的一定是谜面的常 规字面义,随后结合语境、提示等信息进行语义推理与整合才能通达非字面义。 但字谜的非字面义较为特殊, 它不是隐喻性意义, 而是打破了概念词汇认知的范 畴,还原至拆文解字范畴的元语言意义。字谜的谜面通常是具有常规语义的短语, 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制谜者将非字面义线索巧妙隐含于字面义之中, 利用 字面义来误导受众(徐盛桓, 2018b)。理解字谜需要猜谜者抑制并摆脱谜面的常 规语义限制,突破思维定势,转向寻求新的表征与联结,即获取非字面义“中介”,  之后根据“中介”所示的规则将谜面中的字词予以拆分和重组, 从而获取作为非 字面义“载体”的谜底。 从字面义到非字面义“中介”的加工难度很高, 所耗费 的时间较长。只有部分认知个体能突破谜面的偏离性编码, 获得谜底。如果无法 形成新的有效联结,就会解谜失败(邢强等, 2013b)。
结合本研究与相关文献的发现,不管字谜类型与外在启动条件如何, 认知个  体在看到字谜时即会开始加工, 进行初步的字形判断和语义探测(Luo etal.,2011; 沈汪兵等, 2011;邢强等, 2017)。解谜者首先提取谜面的字面义, 采用常规语  义来理解字谜, 随后整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猜谜,初步探测其中的有效信息;  部分解谜者能在加工后突破字面义与思维定势, 成功地从谜面中发现隐藏的非字  面义(沈汪兵等, 2011;邢强等, 2013b,2017),即非字面义“中介”, 通过对其  进行整合并验证来确定最终的谜底,即非字面义“载体”。这一过程通常要投入  大量的心理资源,不是全部被试都能顺利确定准确的非字面义线索(邢强等,  2013b)。从最终正确解谜的被试的数据来看, 他们在初步加工字面义后就会转向  非字面义,试图确定谜面中的非字面义“中介”, 并借助其中的线索来获取谜底。   认知个体一旦切换至非字面义加工思路, 就很少再次回头加工字面义, 表明谜面  的字面义在随后的加工中会受到抑制。以上结果表明,字谜符合低规约度非字面
189
 
 
语言的加工特征, 即最初一定会优先提取字面义, 随后经过推理才能获得非字面 义。
我们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 字谜属于加工难度最高的非字面语言形式。 通常来说, 非字面语言的规约度越低, 加工起来越困难。 字谜的规约度极低, 加 工较中规约度与高规约度的非字面语言难度更高。认知主体在理解本义语言和高 规约度的非字面语言时只需加工字面义或凸显的非字面义即可, 而字谜加工却必 须以字面义为起点, 通过不断的语义整合来获取新奇的非字面义, 这一过程会耗 费大量的认知资源。 同时, 在低规约度的几类非字面语言中, 字谜的加工难度是 最高的, 原因在于其他几类非字面语言的加工均以词汇为概念单位, 也并未发生 语法关系或语法层级的变换,而字谜的加工则拆解了词汇,回到了元语言范畴, 其间涉及了一些不常见的语法变异。 根据预实验的结果, 在没有外在提示和选项 的情况下, 字谜回答的正确率非常低(见第三章 3.3.3 预实验 b),尤其是难度较 高的意会字谜(正确率仅为 24%);而在其他类型的汉语非字面语言理解(如隐  喻、反语、双关、歇后语等) 的实验中, 正确率通常为 85%及以上(例: 黄彬瑶, 2015;郑伟, 2020;Wang et al. ,2021)。
第二,右脑在字谜认知过程中起到不可获取的作用。 由于字谜具有低规约度、 高新颖度特征, 左脑在加工谜面的字面义之后, 需要右脑负责的联想、顿悟等认 知功能进行意义选择与确定, 随后左脑再展开非字面义的整合以获得谜底。不过 左右脑并不一定是序列加工,也可能是平行加工。本研究所采用的 EPR 技术的 空间分辨率较差, 无法进行准确的脑区定位, 所以数据结果不能为此提供更多支 持。结合过往研究, 字谜的顿悟伴随着右半球的激活, 左半球负责语义关系整合 (邢强等, 2013b,2017),右侧额中回、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颞上回和左侧额下 回等多个脑区都在加工过程中起到协同作用(沈汪兵等, 2011;邢强等, 2017)。
第三,字谜难度与语境在字谜加工中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对于字谜而言, 低难度和强语境是最容易加工的, 而高难度和弱语境则最难加工, 其间的低难度 和弱语境以及高难度和强语境都可因为一方的优势而弥补另一方的不足。字谜的 难度通常都比较高, 尤其是意会字谜, 但依靠强语境可以促进非字面义的激活和 字谜的加工。实验二中的解谜语义启动条件与实验三中的两种原型字谜, 以及实 验四中的启发性启动条件均创设出了较强的非字面义语境, 字谜解答的数据优于
190
 
 
无启动条件与提供干扰性条件的情况,并且语境越强, 字谜的完成情况越好。这 能够证明强语境弥补了字谜由于高难度造成的限制,促进了字谜的加工。不过, 如果某个字谜非常简单, 或者认知个体对某个字谜特别熟悉, 看到谜面就能立刻 回忆起答案, 比如实验四中在第一阶段就按键且猜对的情况, 那么语境的作用也 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总之, 字谜具有低规约度的认知特征, 其加工步骤与加工特点均符合低规约 度非字面语言的相关定义,在非字面语言连续统中处于低规约度的位置。在低规 约度区间内, 字谜还可以看作加工难度最高的非字面语言形式, 认知个体需要耗 费大量的认知资源才有可能获取非字面义。右脑凭借联想、顿悟等功能, 在字谜 加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8.4  本章小结
 
第八章是论文的总体讨论部分, 分为三大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讨论了汉语字 谜的一般认知特征, 首次提出了字谜非字面义的二重性特征, 即非字面义分别出 现于谜面与谜底之中, 谜面中的非字面义呈“中介”性质, 谜底中的非字面义呈 “载体”性质; 随后通过数据进一步验证并讨论了字谜非字面义的元语言特征, 字谜语义通达中的分步加工特征, 受语境制约的低凸显性特征以及原型启发下的 快速解码特征。非字面义的二重性特征与元语言特征主要围绕字谜非字面义的特 殊性展开; 分步加工特征是字谜语义通达的整体特征; 低凸显性特征是字谜本身 的语言认知属性, 但受语境的影响较大;原型启发下的快速解码特征比较特殊, 只有受到原型启发时才会触发。第二部分从字谜类型入手, 通过所有实验的数据 更细致地比较了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特征, 发现意会字谜的加工 难于字形字谜, 具体体现在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 前者的非字 面义通达晚于后者, 前者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后者。 第三部分以规约度为分类标 准, 对比了字谜与其他非字面语言形式的认知神经加工异同, 并探讨了字谜在非 字面语言加工系统中的位置, 从整体上进一步明确了字谜低规约度的认知加工特 征。
 
 
 
 
191
 
 
9   结论
 
本章是论文的总体结论部分, 首先根据研究目标与问题归纳出本研究的主要 发现, 以此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随后总结本研究的创新点, 并针 对研究中的一些不足提出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9.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本研究从语言学、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入手,探索了汉语字谜的 认知神经加工机制,共有两个研究目标, 一是厘清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不同阶段 的特点, 二是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下面将首先对研究目标一及其 中的四个研究问题进行概要性回答, 随后基于目标一来完成目标二, 后者是本文 的核心结论。
9.1.1  厘清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特点
 
本小节的内容针对研究目标一“厘清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特点”, 该目标在本文中被转化为四个具体问题:
关于问题一“汉语字谜的语义通达是如何实现的? ”(实验一, 第四章),研 究发现, 无论将字谜的加工进程分为三阶段(字面义在初期的主导阶段→字面义 与非字面义的竞争阶段→非字面义的持续发展阶段) 还是四阶段(准备期→酝酿 期→明朗期→验证期; 准备期→酝酿期→僵局期→明朗及验证期), 语义通达中 必须经历的是两个步骤: 首先激活谜面高凸显的字面义, 随后结合语境等线索推 理出解谜所需的非字面义。这与标准语用模型和层级凸显假说的主张一致, 即谜 面的字面义/凸显义一定会得到优先加工, 当认知个体发现字面义/凸显义与语境 不符时, 会进行额外的认知推理以获取与语境一致的语义。对解谜没有帮助的字 面义在随后的推理中必须被抑制,猜谜者才有可能顺利通达非字面义。相比之下, 层级凸显假说更为全面, 因为它阐释了字面义难以受到抑制的情况。此外, 字谜 符合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的加工特征, 即认知主体无法越过对高凸显字面义的加 工而直接通达低凸显的非字面义, 进一步证明了字谜是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的典 型代表。
关于问题二“语境如何制约汉语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 ”(实验二,第五章),
193
 
 
研究发现, 非字面语境有效地启动了字谜的非字面义,能够推进字谜语义加工的 进程,但字面语境使认知个体难以抑制高凸显的字面义, 会阻碍非字面义的通达, 从而影响字谜解答的速度与质量。此外, 在语境何时参与加工的问题上, 结果表 明,字谜字面义的激活是首要而必须的, 随后语境才会起作用, 决定后续是否加 工非字面义。如果字面义与语境相符, 认知个体可能会停止加工; 如果字面义与 语境不符, 认知个体会尝试进一步的语义整合以最终提取与语境一致的语义。
关于问题三“原型启发效应如何推进汉语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 ”(实验三, 第六章),研究发现, 原型启发条件能够显著催化字谜非字面义的通达。在字谜 的理解过程中, 激活低凸显的非字面义是必不可少的, 但这一过程又比较困难。 原型字谜是启发程度很高的低凸显义触机, 可以构建低凸显认知语境, 能够极大 地促进认知个体对低凸显义的解码。不过, 两种原型字谜的启发效果稍有区别, 形态相似原型字谜的启发程度高, 提供的关键启发信息极为明确, 甚至可以自动 激活并提取谜底; 结构相似原型字谜的启发量稍小, 只是提供了一个概括性的标 准, 虽然能够引导猜谜者的联想方向, 有助于缩小问题空间, 但认知个体仍然需 要对关键启发信息进行搜索并确认。结构相似原型字谜对非字面义的解码效果不 如形态相似原型字谜。
关于问题四“汉语字谜语义通达的各个阶段涉及哪些神经活动? ”(实验四, 第七章), 研究发现, 在字谜理解的不同阶段能够诱发不同的神经活动。 N400 与 LPC 是本文重点关注的两个 ERP 成分, 结合相关定义及实验的特点,本文认为, N400 反映了新奇语义的可预测性或认知个体对新旧语义冲突的察觉; LPC 反映
了语义整合中认知资源的消耗程度或者说语义整合的难度。字谜加工虽然在实验 四中被划分为四个阶段, 但整体来看依然是首先加工字面义, 随后突破思维定势 获取非字面义, 最终解出谜底。在准备期, 认知主体通常首先对谜面的四字短语 进行字面义加工, 此时各条件下都会诱发比较相似的脑电活动。 酝酿期是非字面 义激活的关键时期, 虽然认知个体的意识暂时离开了原问题情境, 但其潜意识依 然在加工测试问题,因此测试问题的难度诱发了不同的 LPC 效应。若是酝酿期 提供了有效的信息, 或者字谜的难度较低, 猜谜者就能够发掘出测试字谜谜面所 隐藏的非字面义, 进入明朗期。他们在明朗期再次看到测试字谜时, 比较容易预 测到新奇语义, 察觉到的新旧语义冲突较小, 因而诱发的 N400 效应也相应地小
194
 
 
于酝酿期呈现干扰信息的情况; 如果认知个体已经预测出最后的谜底, 在验证期 诱发的 N400 效应也相应较小。但如果解谜者并未在意识中形成预想的答案, 就 难以预测到谜底, 感知到的新旧语义冲突会比较大, 所以在验证期诱发的 N400 效应也比较强。
总之,就目标一而言, 在字谜加工的过程中, 谜面的字面义一定会被优先提  取,但认知个体需要尽快抑制字面义, 才有可能顺利通达解谜所需的非字面义。 具体来看有三个阶段:( 1)字面义加工阶段, 即谜面常规义解读阶段。在这一阶  段, 字谜类型、外部线索类型等因素均不会对加工产生影响, 所诱发的神经活动  也比较相似, 原因在于谜面的字面义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 认知个体仅需进行  简单的直义语言加工。(2)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竞争阶段。在这一阶段, 非字面  语境及原型启发条件能够推进非字面义的通达, 但字面语境可能会阻碍非字面义  的通达。(3)非字面义加工阶段, 即谜底非常规义获取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了对  非字面义“中介”的确定与非字面义“载体”(谜底) 的形成。结果还发现, 字  谜难度越高, 或语境强度越低, 从字面义到非字面义 “中介”的言语推理过程就  越困难,反映语义可预测性程度(N400 成分) 与语义整合难度(LPC 成分) 的  脑电成分的波幅就越大; 而一旦确定了非字面义“中介”, 从“中介”到“载体” 的空间推理则比较简单,认知个体往往能够顺利地从“中介”过渡到“载体”,  各种影响因素此时几乎不会再对解谜的结果产生影响。通过对两种字谜的认知神  经机制进行比较, 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意会字谜的加工难于字形字谜, 具体体现  在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 前者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后者, 前者  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后者。
9.1.2  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
 
本小节的内容针对研究目标二“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该目 标基于本研究的所有实验结果与相关理论。所构建的模型能够阐释汉语字谜认知 加工的动态进程及各种影响因素的关联与互动作用,不仅会对字谜这种语言现象 本身进行更为透彻的解析, 而且可以为非字面语言认知研究与人类语言的理解机 制研究提供更为深入、全面的视角。
下面将根据字谜的重要认知特征, 通过梳理字谜认知加工全过程及影响因素, 解读总体动态模型 (图 9.1)的作用机制。
195
 
 
 
 
图 9.1  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
 
从字谜语义通达的分步加工特征来看,字谜的认知加工过程既可以分为三阶
段,也可以分为四阶段。三阶段即“初期字面义的主导阶段,字面义与非字面义 的竞争阶段,非字面义的持续发展阶段”, 四阶段为“准备期、酝酿期、明朗期、 验证期”或“准备期、酝酿期、 僵局期、 明朗及验证期”。从每个阶段的本质特 征来看,这两种分类方法所呈现的字谜加工过程是一致的,可进行互相对应。
结合字谜的低规约度特征,字谜加工必须由字面义起始,随后才能根据语境、 外部线索等因素推理至非字面义。 字谜加工的初期即准备期, 认知主体此时会首 先被谜面凸显的常规语义所吸引,对谜面短语展开字面义加工, 被试此时往往尚 未察觉到字谜的类型与难度。字面义在第一阶段具有优势地位。这符合标准语用 模型(Grice ,1975;Searle ,1979)与层级凸显假说(Giora,2003)的主张, 即
196
 
 
语言理解的第一步是加工字面义或凸显义。
随后的酝酿期是决定非字面义能否激活的关键时期, 语境也可能会在这一阶 段发挥作用。在这一时期, 虽然认知个体在外部线索的影响下可能暂时离开了问 题情境, 但其潜意识层面仍然在继续加工原问题(Wallas,1926;张忠炉等, 2012), 往往会形成突破性的思路。猜谜者受到酝酿效应的影响,会开始进行言语推理, 尝试突破常规语义, 并探寻非字面义线索。字面义与非字面义思路在一段时间内 可能呈相互竞争状态。
如果字面义始终占据主导, 加工可能随之结束, 导致解谜失败。如果非字面 义思路逐渐呈现优势地位,根据字谜非字面义的二重性特征与元语言特征, 认知 个体在明朗期就能够确定谜面的非字面义“中介”或者说元语言义“中介”, 该 “中介”提供了元语言范畴上关于字形拆合或字义替换的解谜线索。猜谜者通过 对“中介”的空间推理形成预期的谜底,即字谜非字面义的最终“载体”,随后 在正确答案呈现后对自己预设的谜底予以验证, 从而完成加工。但是,如果认知 个体在酝酿期没有激活关键的启发信息, 可能会陷入僵局期, 直到谜底呈现后才 建立谜面与谜底的非字面义关联,进入明朗期与验证期合二为一的阶段。
依据字谜的低凸显性特征, 字谜类型及语境类型会显著影响字谜的整体加工  过程。相较字形字谜, 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具有更低的凸显度 (任婉, 2016),  导致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难度高于字形字谜,前者的非字面义通达相应晚于后者, 前者的原型启发效应也弱于后者,认知个体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来对意会字  谜进行加工。
低凸显性特征受到语境的制约。 语境类型会促进或阻碍低凸显义的激活, 非 字面语境能够起到低凸显义触机的作用, 显著促进字谜中低凸显的非字面义的通 达,而字面语境通常会阻碍非字面义的通达。另外, 原型启发效应可以看作一种 强非字面语境,能够快速解码字谜的非字面义,促进字谜理解。
字谜类型与语境类型在字谜的认知加工过程中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字面语 境下的意会字谜是最难加工的, 非字面语境下的字形字谜则最容易加工, 其间字 面语境下的字形字谜与非字面语境下的意会字谜都能够通过一方的优势而弥补 另一方的不足。不过, 语境类型对字谜加工的影响程度大于字谜类型。
总体动态模型的提出完成了研究目标二 “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
 
197
 
 
型”,也清晰地阐释了研究目标一“厘清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特点”。 不过本模型的构建依然属于尝试性探索。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应当还有其他一些 特征与影响因素,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展开进一步考察。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
 
首先, 就研究视角而言,本研究首次从非字面语言的角度考察字谜的在线加 工机制, 对汉语字谜进行了递进式、立体化的研究。此前从语言学领域进行的字 谜研究多为理论型分析, 而涉及字谜认知神经机制的心理学研究却并不将其视为 一种语言现象。 本文将语言层面上对字谜语言模式与规律的探索, 与心理认知范 畴内对字谜在线加工的考察有机地结合起来,发现字谜是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的 代表, 兼具非字面语言的一般特征与自身独特的语言认知属性, 对字谜在非字面 语言加工系统中进行了更为明确的定位,拓展了对字谜认知本身以及对非字面语 言加工的理解。本研究在探讨字谜加工的每一侧面时都选取了比较合适的研究手 段: 其中眼动技术首次被用于以单个汉字为谜底的字谜研究, 可以比较好地观察 字谜加工中思路的自然变化过程; ERP  技术能够清晰地记录每个阶段的神经活 动, 探究字谜加工进程中各阶段的认知特征; 问卷测量可以对语料进行科学的量 化评定,方便后续研究的开展。
其次,就理论框架而言,本研究对指导性的非字面语言加工理论、“低凸显 假说”理论与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都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论创新。针对非字 面语言框架, 字谜的实证研究为其补充了“元语言义可与隐喻义作为同样等级的 非字面义存在”; 针对“低凸显假说”,本研究弥补了其尚无在线实证研究的空 白, 并在之前该理论的三个假设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第四条推论, 即“启发程度越 高的低凸显义触机,越能提高低凸显义激活的速度与质量”; 针对创造性思维四 阶段理论, 本研究发现,酝酿期后不一定紧接着明朗期, 也可能导致僵局期, 在 这种情况下,只有答案呈现之后才会催化明朗期的到来。
最后, 就研究内容而言, 本研究共有四点比较大的创新: 第一, 提出了汉语  字谜在线加工的总体动态模型,该模型更为透彻地阐释了字谜的认知机制; 第二, 更新并总结了字谜的认知特征,首次提出字谜非字面义的二重性特征,即“中介” 性与“载体”性,并通过数据进一步界定和讨论了字谜非字面义的元语言特征,
198
 
 
语义通达的分步加工特征,语境制约下的低凸显性特征以及原型启发下的快速解 码特征,分析了几者的关系; 第三,首次对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的神经机制进行 比较, 发现意会字谜的加工难于字形字谜, 具体体现在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 难于字形字谜, 前者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后者,前者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后者; 第四,首次对字谜中的语境进行了定义, 并考察了字谜理解中的语境效应, 发现 语境在谜面的字面义提取之后才会起作用, 字面语境与非字面语境分别促进了字 谜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激活。
9.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虽然本研究从字谜的语义通达阶段特征入手, 综合在线与离线的方法提出了 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 但由于现实实验条件与笔者的经验所限, 仍然存 在一些不足,有待未来研究的解决及进一步的深化讨论。
第一, 实验材料层面。 本研究没有对谜面的结构加以控制, 比如将其分为主 谓、动宾、偏正等类型,也没有对谜面或谜底汉字的部件、 笔画等因素多加考虑。 字谜材料本身比较复杂, 分类不够明晰, 给实验语料的选取造成了一些困难。 同 时, 因为本研究需要考察谜面的字面义加工, 所以需要确保谜面全部是具有常规 语义的短语, 谜面语言不够规约的字谜均得到了排除。 由于比较常见的四字短语 谜面数量有限, 并且需要控制字谜的难度与合理性, 导致可供选择的实验语料不 够充足。在未来的研究中, 研究者可以关注字谜内在结构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对字 谜认知加工的影响,也可以关注谜面和谜底汉字的字形可能导致的差异。加工汉 语字谜是一个拆合汉字的过程, 相关研究认为(罗俊龙等, 2013;邢强等, 2013a , 2016), 字形在视觉加工及认知加工过程中都会对字谜的理解造成一定影响,汉 字字形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诱发的 P2 波幅大于字形差异较小的情况; 解答含有 紧组块汉字①的字谜比松组块汉字②字谜的正确率更低, 反应时更长, 原因在于紧 组块汉字较难分解, 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因此, 对谜面结构与字谜中的汉 字字形进行研究,能够进一步考察字谜加工中的言内因素, 完善字谜认知加工的 动态模型。
 
① 一些汉字不容易被拆解,因为其子组块涉及空间结构镶嵌或者笔画单元分解(Luo et al. ,2006;邢强 等, 2013a ,2016),如“向”或者“平”,这类汉字被认为是紧组块汉字。
② 一些汉字比较容易拆解,如“早”可被拆解为“日”“十”等仍具有字义的子组块,这类汉字被认为是 松组块汉字。
199
 
 
第二,实验范式层面。 本研究所使用的实验范式的生态效度仍然有所不足: 虽然 ERP 实验提供了启发与干扰两种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现实生活中的 解谜情境, 但实际解答字谜时通常会面对不只两种原型, 认知个体可能需要在多 个认知事件中激活最具启发性的一种原型。另外, 虽然眼动实验能够记录被试的 自然阅读状态, 但在日常生活中, 猜谜者在解答字谜时往往不会同时看到多个选 项。 在未来的研究中, 我们可以补充“多对多”的实验范式, 更好地还原现实中 的问题情境。此外, 在原型启发范式中, 除了原型的启发量和数量, 原型的呈现 时间与位置也会显著影响字谜的加工(朱海雪、张庆林, 2014;邢强等, 2016)。 研究者也可以对这两种条件加以控制,进一步探讨字谜的原型激活机制。实验四 还发现, 如果被试在正确答案呈现后才能激活顿悟, 可能与催化范式(先呈现谜 面, 再呈现谜底, 观察谜底呈现对顿悟的催化) 的情况比较接近。为了更深入地 探讨字谜的加工进程,应当添加无原型启发的催化范式实验来对此进行比较。
第三,研究内容层面。首先,本研究没有考察字谜加工中的脑区激活情况。 脑区激活状况与脑电成分溯源定位也是非字面语言神经加工的重要话题。本研究 所使用的 ERP 技术的空间分辨率较差,无法精确提供脑功能定位的信息,相关 的定位分析手段也有很多缺陷。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引入 fMRI 技术来观察字谜加 工中涉及的脑区。 fMRI  的空间分辨率很高,能够直接辨别认知活动中被激活的 脑区。 将 ERP 与 fMRI 技术相结合, 利用二者在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上的互 补,可以更精准地探测字谜的认知加工过程(邱江, 2007)。其次, 本研究没有 包括对认知个体特征的探究。理解字谜的过程涉及了联想、想象、推理、类比、 顿悟等认知功能, 这些功能与个体本身的认知特征有着重要关联,具有比较大的 个体差异。认知风格、工作记忆、知识背景、 道德水平、 情绪状态等因素都可能 影响字谜的加工。相关研究发现, 具有场独立认知风格的个体解答字谜的正确率 与反应时数据都优于场依存者 (李玲, 2011),可能由于场独立者具有更好的认 知改组技能, 能够比较容易地摆脱原有知识经验的束缚, 创新能力较强(Witkin  & Goodenough,1977);高工作记忆容量的被试解答字谜的反应时更短(戴姗姗,  2017),原因在于字谜的解决通常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或重构相关知识,也需 要持续的注意与认知控制,这些认知任务都离不开工作记忆(杨玉芳,2015:34); 高道德组在解决字谜时表现得更好,说明高道德意味着高创造性(刘昌等, 2014);
200
 
 
知识背景也会影响字谜的加工, 因为制谜与猜谜均是个人常识和学识的展现(徐 盛桓, 2018b),若要解决字谜问题, 认知个体必须从自身知识背景中检索到与当 前问题解决相关的知识(张庆林等, 2004); 关于情绪对字谜解答的影响则具有 分歧, 陈丽等人(2008)认为,正面情绪相比负面情绪对中等难度字谜的原型激 活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李亚丹等人(2012)、陈建新等人(2020)的实验则 表明,消极情绪有助于字谜的理解。未来的研究可以对这些认知个体特征加以考 察,探讨各种影响因素的关联与互动作用。此外, 在之后的实验中, 研究者也可 以对被试进行字谜训练, 使其重复参与实验, 观察字谜理解的历时影响。
第四,实验被试层面。本研究与之前大部分非字面语言的实证研究相同, 被  试均是在校大学生, 无法针对更多的个人特质(年龄、教育背景、职业) 进行差  异化研究。 另外, 在过去发表的关于字谜的实验中,所有被试均是汉语母语者。 但经过我们的走访调查, 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参考(杨阳, 2012;安娜, 2016;洪   斐, 2017),CFL 学习者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也接触过字谜。当 CFL 学习者的汉  字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 他们可以独立理解谜面的非字面义, 从而解决字谜。 CFL    学习者与汉语母语者在理解字谜时所涉及的认知过程可能存在差异,因为一语与  二语/外语非字面语言的理解加工有所不同。文化背景(Holtgraves,2004;Psaras ,  2013;Hossain,2018)与外语水平(Taguchi,2002;徐知媛、赵鸣,2014;王悦  等, 2016;Galantomos ,2019;王小潞、王艺臻,2019;吴琼, 2019)是其中需  要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 聚拢假设(convergence hypothesis)认为,学习者的第  二语言神经表征将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接近本族语者对该语言的表征  (Green,2003)。在日后的实验中, 研究者可以邀请 CFL 学习者也参与实验,比  较汉语母语者与 CFL 学习者加工字谜的情况, 以此探讨近本族语水平学习者语  言理解的神经心理机制是否与真正的本族语者存在差异。总之, 未来的研究中应  该包括更多被试群体, 以便更为科学全面地探究不同群体特征对字谜加工的影响。 如果条件允许, 我们甚至可以尝试对特殊人群, 比如脑损伤者、自闭症者等进行  研究,以了解特定的认知功能障碍对字谜加工的影响。
第五, 理论拓展层面。本研究虽然对比了字谜与其他非字面语言类型在认知 加工上的异同, 但仅就字谜这一种非字面语言形式进行了实证研究, 未来的研究 可以将字谜理解与其他非字面语言形式相结合进行比较, 例如对比通过双关构成的字谜与通过隐喻构成的字谜。基于此, 我们可以更加精准地对不同语言形式在 非字面语言连续统上的位置予以确定, 深入思考非字面语言的差异与共同特征, 不仅能够增进对非字面语言的理解,也更有可能接近人类语言认知的本质。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