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硕士论文 > 水利水电论文 >

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

推荐人:写作督导机构 来源: 写作辅导机构 时间: 2021-12-11 20:58 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
[摘要]
水利事业不仅关乎农业的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它对农业的灌溉、旱涝灾害的防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用水安全、人们生产生活安全、生态环境等也与水利息息相关。在水利实践的过程中还发生了管理体制的变革、产生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考察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研究社会变迁是非常有益的。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政策支持下,在锦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经济方面、人居方面和生态方面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以水利事业发展为视角,考察研究锦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社会变迁情况,并从这一过程中总结经验启示,以期对锦州和相似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经济方面主要对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进行论述。干旱是制约锦州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节水型农业,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都获得极大的提高,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
人居方面主要对用水安全、防洪能力和思想观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提高供水能力、治理水污染、防氟改水等方法保障了城乡用水安全。受处于河流下游地理位置的影响,洪涝灾害成为锦州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各种社会原因加重了洪涝灾害的影响。通过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发展方式,锦州的防洪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得到了保障。锦州水利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引发了社会发展观念和人民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适应了社会发展形势。
生态环境方面选取对大凌河和小凌河的治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大凌河、小凌河及附近的环境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要,锦州多次对这两条河进行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将锦州打造成为宜居城市,提升了人们生活幸福感。
 
[关键词]改革开放;水利事业;锦州地区;社会变迁
 
 
 
目录
 
导言.1
(一)选题缘由1
(二)文献综述1
(三)概念界定4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5
一、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概况6
(一)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条件.6
(二)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情况.7
1.起步阶段(1978年至1984年)7
2.发展阶段(1985年至2000年)7
3.成熟阶段(2001年至2011年)8
4.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8
(三)锦州地区水利建设的成就及地位8
1.水利建设的成就9
2.水利建设的地位9
二、经济方面的变迁10
(一)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10
(二)农田水利管理的完善12
(三)农民收入的增加.13
三、人居方面的变迁16
(一)用水安全得到保障16
(二)防洪能力得到提高20
(三)思想观念的变迁.25
四、生态方面的变迁27
(一)对小凌河的治理.27
(二)对大凌河的治理.28
五、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下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的启示.30
(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是重要保障30
(二)综合协调是发展方向31
(三)绿色发展是重要理念31
结语33
参考文献34
致谢38
 
导言
 
(一)选题缘由
 
水利事业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水利事业的范畴是非常广泛的,如服务农业的农田水利工程、服务城市发展的排污排水工程、防止环境恶化的环境水利工程等工程性事业,还包括水利设备管理、洪水灾害预警防治等非工程性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社会诸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水利事业发展引发的社会变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水利事业事关人民生存和国家发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兴修水利的先例。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突破了古代灌溉、防洪等传统农业社会特有的范畴,和水产养殖、城市用水供给、水环境治理等相关领域都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的社会变迁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而锦州正是诠释这一理念的典型地区。锦州地处辽西走廊、大凌河和小凌河的下游,水利资源丰富,东临渤海,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水利建设,锦州缓解了严重的水文灾害压力,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开发水源地提高供水能力、防氟改水净化水质,保障了城乡居民的用水安全。通过对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把锦州打造成为宜居城市。这些发展凸显了水利建设对锦州地区社会变迁产生的巨大影响。
以水利事业发展为视角研究锦州地区的社会变迁,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对锦州社会变迁进行研究,可以让人们了解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变化,窥视改革开放进程中水利事业在锦州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从实践意义上来讲,研究锦州地区在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经验与教训可以得到一定的启示,可以为锦州和情况相近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一、对锦州农业及农田水利的研究
徐明等人在《浅谈锦州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①一文中提出农民
思想观念落后、缺乏现代农业思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想促进锦州农业发展,必须更新农民的观念,将农民从传统农业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改变传统的经营方法。
 
①徐明,邵伟弟,张宝东.浅谈锦州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牧产品开发,2001(07).
1
 
张晓颖在《锦州市农业结构、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①中认为,锦州市农业技
术创新能力弱、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程度低,农产品开发后劲不足。重点提出科技
部门要加大对农业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培育和开发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并将科技优势转
化为经济优势。刘莉莉在《优化锦州农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②中也提出相似观
点,她认为锦州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技术培训体系、技术推广体系都不完善,应该大
力实施科技兴农,加大科技示范力度,努力促进锦州向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
康俊超在《气候变化对锦州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③中认为,由于锦州处于辽
西走廊中部,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西风带和副热系统控制,水热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容易受到干旱灾害的威胁。要想促进锦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
对干旱灾害的防治,减少干旱灾害带来的损失。
白英《锦州市农业生产现状分析》④一文根据2013年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对锦州
市的农田水利状况进行了研究。截至2013年底,锦州市有效灌溉面积15.72万公顷,规模以上机电井数15827眼,农田水利状况与辽宁省全省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制约锦州市农业进一步发展。
二、对锦州水利事业发展的研究
1.对锦州水资源开发的研究
盖美、田成诗在《辽宁省海岸带地区水资源空间差异分析》⑤一文中认为锦州市以
地下供水为主地表供水为辅,基本上没有进行污水处理再利用。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总量接近85.8%,农业是最大的用水产业,用水结构不合理。且锦州市大凌河、小凌河水
质污染严重,局部地区地下水质污染严重,锦州水环境一般。
刘孝铭、程海英在《锦州城区地下水压采措施及效益分析》⑥中认为,由于过度开
采地下水,锦州扇形地出现地下漏斗,造成海水倒灌进而污染了地下水。应该采取修建
水库、工程输水、中水回用等地下水压采措施保障用水安全。孟庆久等人⑦也认为锦州
地下水开采过度,发展出路是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并论证了建设锦凌水库的必要性。
李明宇、韩义超⑧同样认为应该建设锦凌水库开发地表水来缓解锦州用水压力。
权雨明、腾德伟、徐德增在《锦州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对策》⑨中分析认为锦州市
存在水源单一、地下水恶化、城市发展缺水等问题,提出了树立节水治污观念、开辟地
表水源、加强中水回用、加强水治理等解决措施。刘洋在《锦州市水资源供需现状及可
持续利用策略研究》⑩一文中认为除了上述问题外,锦州还存在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
 
工业用水设备陈旧的问题。冯德友、张会在《中水回用是解决锦州市地下水资源短缺行
之有效的重要途径》①中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锦州对水资源的开发已经达到一定
规模,中水回用是解决锦州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
2.对锦州水利工程建设的研究
张明在《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基于锦州市农田水利发展情况
的调查》②中研究认为,锦州农田水利建设存在工程老化、管理不明确、财政投入困难
等问题,应该利用金融支持建设受益主体明确的水利工程,否则水利建设就会陷入“投入不足—建管缺位—老化失修”的恶性循环,阻碍锦州农业经济的发展。
武红庆、柯丽娜、王权明在《基于海洋功能区划的锦州湾海域承载力评价及预警研
究》③中提出,2007年至2014年,锦州湾海域开发建设面积增加了3755.28公顷,锦
州湾沿海地区开发承载力从临界超载变成超载状态。锦州湾中部区域的海域承载力指数高于北部和南部区域,未来应该注重合理规划和调整海域的利用结构,对海域进行可持
续开发。
孙书翰在《基于决策树方法的锦州湾围填海信息提取》④中对锦州湾围填海情况进
行了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锦州湾尚未开发的土地面积在逐年减少,已从2000年的482.5平方千米减少到2015年的114.92平方千米;围海和填海面积在逐年增加,围海面积由2000年的88.82平方千米增加到2015年的215.98平方千米;填海面积由2000年的10.1平方千米增加到2015年144.92平方千米。锦州湾区域开发应该进一步合理
规划。
王立强、杨祎、董冰在《锦州城市防洪现状与对策》⑤中认为锦州城市防洪工程存
在堤防护岸工程标准低、防洪工程年久失修、河流两岸民房密集等问题,锦州太和区和高科技园区现行防洪标准无法有效抵御五十年一遇洪水。应该加快小凌河、女儿河和百
股河两岸防洪堤坝建设,完善洪灾预警、灾前组织等非工程性措施。
吴爽、宋红尔在《锦州市“两河”治理工程效益分析》⑥中详细论述了锦州“两河”
治理工程及其产生的效益。该工程于2014年启动,长度总计24千米,包括修建排水闸、修整河道、保护水生态环境、建设人文景观等工程。“两河”治理历时五年,增加了就业岗位、提高了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美化了城市环境,既取得了经济效益又取得了社会效益。
3.对锦州水环境的研究
汪雁在《锦州市农村水污染现状与治理措施的研究》⑦中认为锦州农村水污染主要
 
 
 
包括农药化肥污染、畜牧业养殖污染、乡镇企业排放污染、农业灌溉水污染。未来锦州农村应该合理规划项目、治理农药化肥等化学污染、培养垃圾处理意识、治理畜禽养殖
粪便、建设污水处理厂。
针对锦州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韩静在《锦州城市污水资源化探讨》①中提出有必
要进行污水资源化处理,污水资源化对政府公益事业的发展、生态建设和农业灌溉都有
推动作用。她还指出,自来水价格过低、缺少法规及政策的支持、重新进行管道布局需
要高额财政资金是阻碍城市污水资源化的重要原因。郭猛②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实现污
水资源化,必须研发新的技术与设备,同时也要发展节水型产业,并宣传水资源保护和节水知识。
学术界对锦州水利事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利设施建设两个方面,研究区域侧重于城市。而且其研究多只针对某一个主题,缺乏对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考察。对锦州社会变迁的研究多集中于经济领域,从其他领域研究社会变迁的文献很少,没有人对锦州地区水利观念变化进行研究,有限的论述也是夹杂在对其他问题研究之中。还没有学者专门从水利事业发展的角度研究锦州地区的社会变迁。总体上来说,目前学界对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的研究仅仅从某一时段或者某一方面进行,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无法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不同领域变迁之间的关联性。本文以水利事业发展为切口,比较系统地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的历史。
 
(三)概念界定
 
1.水利
 
水利是指采取各种人工措施对地球表层水和地下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减轻和免除水旱灾害,并利用水资源以适应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水利主要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发挥效能,水利的工程措施包括堤、坝、水闸、涵洞、渡槽、沟渠、井、泵站、管道、鱼道、码头、电厂、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污水处理以及水产养殖、旅游和环境保护中与水利有关的工程设施;水利的非工程措施指与水利工程措施相关的制度管理、灾害预报及应急计划等,旨在提高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水利事业
 
水利事业是从事水利活动的各项工作的总称,主要包括防洪、排水、灌溉、供水、
 
4
 
 
水力发电、航运、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以及水产、旅游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水利事业的历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古代社会,水利事业主要内容有三,一是用于灌溉的农田水利,二是用于防止洪水泛滥的沟渠、堤防,三是用于交通运输的运河挖掘和
维护。1933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3届年会的决议提出:“水利范围应包括防洪、排
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染、港工八种工程在内。”①这是三十年代中国学术
界对水利一词做的内容上的概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水利包含的内容在不断变化,增加了水利经济、环境水利、水资源保护、海洋工程等,水利一词的内涵在不断扩充,水利事业的概念也在逐渐丰富。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以锦州报刊、锦州志书、官方统计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与水利事业相关的农业经济方面、人居方面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社会变迁,并从这一变迁过程中总结经验与获得启示。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笔者对锦州地方报刊、统计年鉴等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加以运用。并对相关著作和学术论文进行搜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
(2)纵向研究法。锦州水利事业和社会发展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问题,通过纵向分析能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能更清晰地展示出其中发生的具体变化。
(3)数据分析法。运用统计数据能直观体现出地区经济总量、设备数量、人民收入等方面的变化,相关统计数据能增加文章的实证性。
3.创新之处
 
学界对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的不多,学界探讨社会变迁往往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层面,或者着眼于生活史等微观层面。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水利事业发展的视角研究锦州地区社会变迁,探讨水利事业发展对锦州地区农业经济、人居方面和生态环境起到的作用。
 
 
5
 
 
一、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锦州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为锦州地区的发展制定了科学的远景规划。锦州党委和政府也不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积极改革和发展,水利事业在四十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条件
 
锦州水利事业是在国家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发展的,也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为锦州水利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前,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遥遥领先。
90年代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锦州地区也受到了国内外经济激烈竞争、资源开发枯竭和环境破坏的影响。为了加快东北地区的发展,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
见》,明确了东北地区发展的思想方针和政策措施。锦州市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
精神,展开了“东北大振兴,锦州怎么办”①的讨论活动,认为应该下大力气发展乡村
经济,积极解决“三农问题”,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实现辽宁
省域协调发展,辽宁省建设厅于2008年组织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编制了《辽西城市群
发展规划》,提出要以锦州、葫芦岛为龙头,整合辽西五市②优势资源,规划建设辽西
城市群。从此,将锦州建设成为辽西中心城市成为锦州市发展的一个目标。
2009年国务院研究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从宏观上对辽宁省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了空间上的部署和时间上的安排,对包括锦州在内的6个沿海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为期11年(2009—2020)的规划设计。加强对锦州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沟帮子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为了发展锦州经济,国家给予锦州一部分倾斜政策,将锦州经济开发区、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别于2010年、2015年上升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为了全面深入地发展东北,2016年4月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打造北方生态屏障和山青水绿的宜居家园。党和国家对东北地区的关怀也给锦州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
 
 
 
 
6
 
 
(二)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情况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锦州水利事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受不同时期不同因素的影
响,锦州水利事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内容。根据各个时期的特点,将其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78年至1984年)
 
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并未立即从旧时人民公社的三级所有制中转变过来,有的地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还停留在原来的模式之中。在包产到户、大包干等口号的倡导下,锦州部分地区出现了包干兴修水利等行动,但由于这一阶段国家改革的重点在城市不在农村,水利事业尚属初步发展阶段。而且此时受到技术水平较低、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多方面的限制,各项水利工作处于起步期,基础设施没有什么太大的进步、管理方法也无明显的改变,水利事业总体上处于低水平阶段。例如,改革开放初期,农田水利设备丢失损坏严重,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如义县1979年建立了水利设施管理“三权不变、四不准、五保证”制度,即:生产队所有权不变,使用权不变,维修费用负担不变;不准
平调,不准乱拆乱卸,不准随便借用,不准丢失损坏;保证机械性能经常良好,保证取
用及时,保证保养及时,保证帐物相符,保证出入库手续健全。①虽然管理手段有所进
步,可是与后来的设备租赁、承包相比较而言,此阶段的水利设施管理制度是比较落后的。
2.发展阶段(1985年至2000年)
 
这一时期城市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探索出头绪并迈上了稳健的发展步伐,国家改革
的重心逐步向农村转移。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农村体制改革、水利改革等统领性文件②,
锦州地区也在此政策下对过去水利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顽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很多大型水利设施的管理权过去都掌握在县政府手中,而改革后将其下放到各个乡镇,让乡镇自主掌握水利设施的管理权,充分节省了调动成本和运输成本。中小型水利设施过去统一由集体所有,改革后将这些设施承包或者售卖给农民个人,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民增收的同时还减少了集体如管理费等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大大
提高了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例如,冷家沟乡从1985年开始把全乡27台(套)的设备
租赁给7个村的27户村民管理③,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和经济收入。这一时期是中国经济
 
 
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锦州水利事业趁此东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3.成熟阶段(2001年至2011年)
 
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的各个方面情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就国际情形来讲,苏联解体给世界带来的震荡趋于缓和,世界整体上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进入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但同时人口空前增加、水资源开采量增大、开采效率低、水环境破坏
等问题加剧,加重了人和水之间的矛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对水危机等口号成
为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宣传的常见主题①。另外,这些因素刺激了水利相关科技爆发,
喷灌、滴灌等节水型农业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就国内的情形来看,新世纪以来,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一定的挑战,对国内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像锦州这样沿海且对外贸易发达的城市受到的冲击更甚。同样,二十世纪末的发展存在诸如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破坏严重、城市发展过快、水资源需求量增加等问题,致使锦州面临如水资源不足等严重的发展危机。1998年洪水等重大灾害提醒人们在自然面前人类应该保持谦卑的态度,并积极采取措施保障人们生产生活安全。
正是在这种机遇和挑战之下,锦州不得不探寻发展出路,水利事业渐趋成熟。农田水利建设向着节水增产方向发展,河流水利朝着提高质量、重建生态的方向发展,沿海
地区朝着多元化开发、保护海洋环境方向发展。
4.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尤其注重水利事业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其他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锦州大力进行水利事业的综合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两河”治理、生态锦州等项目相继上马。锦州水利事业不断完善,加强对薄弱环节的调整,水利事业不再是单一的发展领域,而成为锦州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综合发展的一个环节,成为锦州发展有机且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利事业在为经济发展做突出贡献的同时,对文化、科技、生态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锦州地区水利建设的成就及地位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锦州在水利事业发展上下足了功夫,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水
 
8
 
 
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事业,在水利事业发展的影响下,锦州的农业经济、人居安全、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水利建设的成就
 
农田水利建设方面,通过打井修渠、购买喷灌设施、发展立体农业等方式,促进了
农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2000年锦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0.8千公顷,节水灌溉面
积152.4千公顷,农用排灌动力29万千瓦,农业机械总动力97.6万千瓦。①2017年锦州农业机械总动力228.1万千瓦,其中农用排灌动力51.8万千瓦。②
环境治理方面,河流治理逐步加强,水环境治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锦州正朝着综合协调、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2016年锦州城区段“两河”(小凌河、女儿河)治理共完成治河面积976公顷,新建或加固堤防10.5公里,新修生态护坡7265米,清淤疏浚233万方。“两河”两岸形成了4条合计长达34公里的绿化带。
改革开放以来锦州水利建设的成就具有多方面、大数量、高质量的特点,是国家、政府、企业和广大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2.水利建设的地位
 
水利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不仅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石。由于锦州干旱洪涝灾害交替、临近海洋等特殊区位特征,水利建设在锦州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社会整体发展具有基础性和推动性的作用。第一,水利建设的主要影响在于促进锦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的水利建设、水利改革,锦州地区的经济达不到今天的水平,最起码农业、渔业、政府财政、人民收入会大大缩水。第二,水利建设的变化包括对旧体制的改革、对新体制的创新,这是锦州地区改革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他领域如别的部门的改革、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起到了促进作用。比如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由公有到租赁、到承包,再到产权转让这种模式,也是一些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对发展乡镇企业起到了借鉴作用。第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水利建设越来越与其他诸如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呈现出融合趋势,水利建设事业和它们一道构成了促进锦州地区社会发展的有机整体。比如,防洪护堤建设一方面为防洪工作提供了设施,又改善了临近区域的“小气候”和生态环境,也为人们生活休闲、娱乐提供了舒适的场所,所有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人们保护生态、提防洪灾意识的提高。
 
 
 
9
 
 
二、经济方面的变迁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变迁中变化最明显的部分,也是影响社会其他领域变迁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在世情和国情大变化的背景之下,锦州地区的农业经济取得了十足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一)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
 
农业是锦州的基础产业,农田水利建设对锦州的农业发展至关重要,但一直受干旱气候的威胁。改革开放以来,锦州不断完善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打井修渠、发展节水农业等方法,促进了锦州农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我国的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在分析当时中
国社会特点时指出:“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
少。”①而要转变这种形势,发展富裕的社会主义事业,邓小平主张“可以搞农田基本建设,修建大型水利工程。”②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逐渐开始兴修水利,改变农业发展
质量低、效益低的局面。
锦州虽然东面临近海洋,但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占经济比重较大。长久以来
锦州农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干旱问题严重,1986年至2002年17年间,有15年发生
不同程度的旱灾,平均10年发生8.8次,锦州有了“十年九旱”的说法。③因为锦州位
于辽宁省西部,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0毫米,西部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仅在300毫米左右,如此少的降水量难以满足种植业的发展要求。另外,由于锦州靠近海洋,有些地区的土地盐碱化程度严重,有的地区地下水含氟量高,均无法进行有效开发。锦州人民对干旱这一农业短板的治理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直到改革开放之后经过多方努力,这个问题才慢慢得到解决。
锦州农业灌溉所用的水源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地表水指的是流经锦州地区的
大凌河、小凌河、绕阳河及其支流,人们通过引导或者拦截的方式组织农业灌溉。比如,
为了防止春旱,北镇县吴家镇要经常筑坝拦截羊肠河④的河水,用于镇内的田地灌溉。
使用地表水灌溉的缺点是农田必须在河流附近,而锦州恰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农田多分
布在距离河流很远的地区,或者无法将河水引向山地,所以无法有效利用地表水资源。
例如,北镇县闾阳公社⑤位于医巫闾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山地、平原、洼地各种地
形都有。过去该公社兴修了部分水利工程,修建了水库和方塘等储水工程,也打了很多
 
 
 
机电井,可是有的工程却发挥不了作用,因为地势高的地区水送不上去,很多地方都做不到自流灌溉。所以即使修建了水利设施,地势高的地区也利用不上。另外,河流两岸的土地虽然肥沃,也容易利用河水灌溉,但是在洪灾之年容易遭受洪涝灾害的破坏。
在改革打井方式和加大力度管理水利设施的同时,锦州积极推进节水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发展农业经济,锦州大力推行旱地改水浇地工程,这项工程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可是早期水浇地实行的都是大水漫灌,被百姓称之为“浇地肥水满地流”,发展水浇地使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但是也消耗了巨量的地下水资源。要想抵御干旱灾害,促进农业灌溉的可持续发展,发展节水农业是唯一的可行途径。
锦州市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方式是推行节水设施。1990年锦州市开始进行小麦低压管道灌溉技术试点,正常情况下小麦全生育期每亩需要灌溉水80—90立方米,这种低压灌溉只需要40—50立方米,节水率在40%左右。同时,这种技术改明渠为暗管,节省渠道占地面积约3.5%。这种技术的优势是省水、省地、省电。在试点的基础上,
1991年锦州已经有1.18万亩小麦采取了这种技术。除了滴灌,锦州地区还推行喷灌技术。例如,1998年北宁市①廖屯镇筹集资金30万元购买了两套奥地利产的“行走”式
喷灌机设备。为了配合这套设备的使用,全镇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修建了作业路1000多延长米,使东满井、兴隆两个村1000亩麦田实现了喷灌。这种设备每亩用水20立方米,比大水漫灌节水70%,也就意味着1000亩麦田可以少打井200多眼,大大节约了成本。同时,可节电一半以上。整套设备只需要三到五个人便可操作,节省了劳动力成本。由于喷灌不用修明渠,1000亩麦田可以少占用修明渠的10亩土地。喷灌与漫灌相比还能减小土壤板结程度,每亩小麦可增产10%以上。
1997年10月22日锦州市政府举行的农建现场拉练会总结了农建工程的主要变化:和以前相比,农建中的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北宁市沟帮子镇8公里长水田主干渠工程中,用四台掘土机一天的工作量相当于以前两万个人工;资金投入显著增加,仅1997年农建投资的5.5亿元就相当于过去10年农建投资的总和。同年11月,黑山县段家乡党委书记包作臣总结了农建的三方面变化:“过去搞农建多以治涝为主,现在是以发展
水浇地为主;在灌溉上以前是果蔬为主,如今是粮麦为主;水浇地以前是明渠漫灌为主,
眼下是低压管灌为主。”②
锦州节水灌溉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节水灌溉成本高,部分地区农民开始并不接受节水灌溉,经历了一个由反对转变为支持的过程。黑山县大兴乡地处洼区,当锦州地区大搞水浇地和节水灌溉(喷灌)时,一些干部怕麻烦,有的农民怕白搭钱徒劳无益,抵触思想严重。当地党委书记率领领导班子亲自在干部中进行宣讲、亲自到农户家做思想开导工作。并组织干部群众到外地参观学习节水灌溉项目,通过计算节水灌溉和大水
 
 
漫灌对比的效益账,引导干群接纳节水灌溉增收的先进技术。最后,大兴乡大部分干部
群众终于接受了喷灌这个投入高收入也高的技术。1998年春,大兴乡投资550万元,
购买喷灌设备、打井,共修建喷灌农田面积16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0%。这1600亩
麦菜两茬的灌溉农田可增纯收益250万元,人均增收3000元。①新技术推广的过程虽然
有阻力,但是农民真真实实获得了增产增收。
 
表12013年—2018年锦州农田水利发展情况②
年份201320142015201620172018
耕地灌溉
面积(千公157.2
顷)
169.3
181.9
188.9
198.0
201.3
规模以上
机电井数15827
(眼)
16758
17865
18745
19634
19974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十八大以来,锦州可灌溉的耕地面积在持续增长,2018年突破20万公顷。而规模以上机井数在2018年也临近2万眼。这些水利工程建设为农业经济提供了发展动力。
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为锦州农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动能,提升了农业发展水平,促进了锦州农业现代化。
 
(二)农田水利管理的完善
 
在锦州广大的农田分布区,人们灌溉利用最多的还是地下水。农村开发利用地下水源的主要方式就是打井,而在改革开放以前,打井的效率非常低。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打井报酬不合理,多劳不多得,人们的积极性不高。每打一眼井需要十多天,最
慢的时候需要一个月左右。当地老百姓将此现象编成顺口溜:“上工一窝蜂,干活卯子
功,出工不出力,大伙磨洋工。”③另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锦州地区水利设施
“轻管理”现象严重,导致打出来的井使用的效率很低。因为很多人认为,东西是公家的,坏了就坏了,到时候自然就会有人修。甚至有人盗取设备零件卖钱,蓄意破坏水利设施。结果导致水利设施发挥不出来应有的作用。黑山县水利工作站的于晓军说出了其中的原因:“有的社队虽然打了井,但是不注意管理和使用,造成损坏以至坍塌,损失
 
 
非常严重。黑山县有一个公社,几年来共打了一百七十眼井,最近经过检查发现,有十六眼井体损坏,七十一眼报废,机电配套设备丢损、挪用现象严重。现仅有五十一眼能合闸出水,这些损失加起来有几十万元。机电井损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有:一、有的社队打井不是为了浇地,而是为了逗电、要设备,所以只打井而不管。二、有的单位是奉命打井,打了不管、不用。三、管理设施不得力,管理制度不健全。一眼井连打带配套设
施成本需要五千多元,本来兴修水利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事,可是现在反倒成了浪费和
累赘,劳民伤财。”①打井效率低,打出来的井质量也低,很多井打出来是为了完成上
级分派的任务或者别有用心,对灌溉农田的有效作用非常低,加重了干旱灾害的影响。
自然原因造成的干旱气候人力无法干预,人为原因加重的干旱程度却可以缓解。为了提高打井的效率、保证成井质量,锦州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探索新的方法。例如,1978年,兴城县沙后所公社党委决定采取定工生产、定额管理的办法,规定每眼井三百个工日,每个工日记工十分,补助半斤粮、二角钱。每个打井队限定三十六个人,限期六天完成一眼井。提前完成一天奖励十八个工;限期完不成,一天罚八个工。按质量标准验收,当即兑现。这样的“定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有的四天甚至两天就打出一眼井,全公社仅一个月就打出三十多眼井,大大超过了预期计划进程。在改革开放以前和初期,锦州有些地方打井的资金是由县水利局直接拨给乡镇的,但是有的乡镇拿到这笔钱后并未用到打井而是用到别的地方上去了,致使乡镇地区的水利设施数量无法得到提升。1981年,北镇县水利局改革打井方式,变资金分到基层为上边
统一掌握,保证了专款专用;变钻井队只管钻井眼为既钻井眼又做水泥管,向生产队交
成井;变只顾本家为协作生产。②这三项改革,既加快了打井速度又保证了成井质量,
打一眼井只用两天时间,每眼井还节省了千余元的资金。
为了解决水利设施缺少管理的问题,克服“重打轻管”的倾向,很多乡镇都成了水利工作站,负责管理辖区内的水利设施。还专门成立机电井设备维修车间,负责保养柴油机、发电机等设备,减少在搁置期间的磨损程度。例如,北镇县闾阳公社以前水利设
备管理不善,挪用损坏丢失严重。为此,闾阳公社1980年开始对机电井设备实行统一
管理③,具体措施是把原来国家拨给的水利物资设备收回,由公社水利工作站统一登记
立卡、分类入库、统一保管。这种统一管理的做法大大减少了设备损坏丢失的现象,维护了集体财产安全。
 
(三)农民收入的增加
 
据统计,从1987年到1998年,全锦州地区共投入资金263787.81万元、人工27820.02万工日、完成骨干工程4635项、灌区配套工程9300多处、新打机电井9869
 
 
眼,全区新增果树梯田25万亩、麦田42万亩、菜田32万亩,全区的粮食产量由25亿斤增加到35亿斤、农民人均收入由597元增加到2300元,同时,沿锦州境内国道公路102线已经形成了“二高一优”的农业经济带,锦州农业发展框架初步成型。
截止到2001年,锦州市有水浇地面积22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三分之一左右,其中节水灌溉面积有50万亩。2000年锦州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将主要农建任务确定为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十五”(2001年—2005年)期间,公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97亿元,形成了以灌溉、防洪、治涝、供水为主的水利体系,初步奠定了水利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新建大小水源工程20万处,其中挖方塘1301座,打大口井4571眼,铁管井19万眼,机电井3345眼,配套喷灌机及微滴灌设备2663台套,新增水浇地面积100万亩,使全市水浇地面积达到255.6万亩,实现人均一亩水浇地。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005年底达到255.6万亩,其中机电井灌溉面积203.52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0.1万亩。“十五”期间,锦州农村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2005年锦州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7.8亿元,比2000
年增加了65.9亿元,增长64.7%,“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0.5%;全市粮食作物总产量
实现201.2万吨,比2000年增加了118.2万吨,增长142.5%,年均递增19.4%。①从大
水漫灌到节水滴灌,既增加了产量,也改变了用水结构不合理等弊病,促使锦州农业迈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十八大以来,锦州的农田水利建设又迈上了新的台阶,促进了锦州种植业产值的增加。1987年,辽宁省政府下达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大禹杯”竞赛,农田水利建设引入了竞争机制,加快了农田水利建设向管理型和科技型转变。在几十年内,在竞赛的激励下锦州的农田水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15年,锦州新修建各类水利工程4414项,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6.6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37万亩,锦州市因此获得“大禹杯”竞赛先进单位。根据统计,锦州种植业总产值从2013年的142.9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181.4亿元,增加了38.5亿元,年均增加7.7亿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水利建设水平的提高,锦州地区农民的收入获得了很大的提
高,而且收入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规模都是非常可观的。
 
表2辽宁省和锦州市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照表(单位:元)②
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辽宁省锦州市2356
229525582751
255328222934
30203307
340036904090
373041654773
50485576
6089
 
根据1999年调查显示,“锦州农民的人均收入由改革开放前的598元增加到2300
 
14
 
 
元。”①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0年锦州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为2295元,到了2008年达
到6089元,8年之内增长了2.65倍。在2002年就超过了辽宁省的平均水平,并逐渐与省平均水平拉开了距离。可见锦州农民的收入在飞速增加。
表3乡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②
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
辽宁锦州5958
66276908
77568297
94479384
107881052311191
121371172312057
1259912881
135391374714656
1449315384
 
根据表3显示,2009年锦州乡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627元,到了2018年达到15384元,增长了2.32倍。对比辽宁省的平均值可以发现,这近十年间,锦州的平均值基本高于全省500—1500元。这样的增速领先全省水平,和锦州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锦州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民收入的增长。
 
 
 
 
 
 
 
 
 
 
 
 
 
 
 
 
 
 
 
 
 
 
 
 
 
 
 
 
 
 
 
 
15
 
 
 
2008年前统计指标是农
 
 
 
 
三、人居方面的变迁
塑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以保障和提高人民居住和生活为目标的行为活动,虽然目前学术界尚无明确的定义,但人居的核心是人,人居是民生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锦州通过水利事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用水安全能力和防洪能力,思想观念方面也得到了提高,形成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人居氛围,提升了锦州人民的生活质量。
 
(一)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为了保障城乡用水安全,锦州市下大力气抓规划、抓项目,多渠道、多措施并举发展饮水工程建设,使得过去“吃水贵如油,天天为水愁”成为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缺水地区和氟病区长期以来的安全用水问题,大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
水对于人类生产生活来说就像血液对于人体生存一样重要,在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初期,锦州地区用水总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受到多方面的威胁。
第一,水资源供需矛盾过大。改革开放以前,锦州城区的自来水安装率低,很多居民使用的是手压井,手压井抽取的是城市地下水。而锦州城区的地下水主要靠小凌河和女儿河两条水系补充。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住宅建筑增多,地下水位忽高忽低,有时
能压上来水,有时压不上来水。早在1978年11月,就有一些群众因自来水压不足和个
别地区无水可用给自来水公司写信反映情况①,锦州市自来水公司在日报上发表公开信
回应了此事,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锦州地区生活用水存在问题的原因:“我市为什么水压不足和个别地方无水?主要是供需矛盾过大。十几年来,我市城市自来水事业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高层建筑日益增多,用水标准也不断提高,所以形成了自来水满足不了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局面。由于水源不足,全市每天缺水八万四千吨,供水压力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个别边远地方、高地、高楼层根本无水。”
随着市区改造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一个个小区相继建成,市内饭店、宾馆等生活用
水量增加,生活用水量极速上升。“1987年工业用水与居民用水比例为7:3,1993年
上升为5:5。”②根据1992年统计,“锦州市共有用水大户90多家,正在开发的高新
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亟待大量用水。每年开发新楼房住宅面积约13万平
方米以上。近三年来,工业、生活用水的自然增长率达到1万吨/日。”③日益增加的用
水量和有限的水资源之间产生了矛盾。
 
 
 
第二,水质差。水质优劣直接决定着水可否利用,劣质水威胁用水安全。锦州地区水质差是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共同造成的。自然原因包括地表水质差、水中含氟量高等。
例如,“北镇县闾阳公社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大队和公社所在地的机关、学校、
企事业单位,地下水又苦又涩,不能食用。”①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靠附近的鸭
子河水生活。但是鸭子河属于北方的季节河,夏季降雨多河水浑浊,很不卫生;春秋旱
季来临,由于流量不足河水潜入地下,人们只能挖坑取水;冬季河面冻结,人们只好凿
冰用水。这些地方姑娘出嫁时,会把“吃水方便不方便”作为选偶的条件之一。②还有
部分地区开采地下水困难。例如,锦县双羊公社南岗子大队位于小凌河左岸,虽然临近
小凌河,但是吃水非常困难。因为该区域地下是很厚的干沙土,沙土下面是坚硬的花岗
岩。不仅打井费劲,即使打出十几米深的井还是不见水。③全村共有两千一百人,仅有
五口可以出水的井,平均每四百多人一口井。气候稍微干旱一些,人们半夜就得起床去挑水,花费时间三四个钟头。吃水消耗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缺水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锦州部分地区为氟水区,当地农民饱受其害,最严重的是黑山县。黑山县有近三分之二的地区属于氟水区,水含氟量是国家卫生部规定的六倍。全县共有二十四万人饮用氟水,长期饮用氟水会使人患上氟中毒,表现的症状有氟蛀牙、氟骨症、智力下降、骨骼变形等。据统计,到1986年全县有八万多人患有氟斑牙症、三千八百多人患有氟骨
症。黑山县励家镇十六个村有十五个村水含氟量高于国家规定标准,其中十四个村患有
比较严重的地方性氟中毒。患氟蛀牙一万九千余人,氟骨症病两千余人。④有的严重病
人满口黄牙、弯腰驼背,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氟水水质导致当地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质量差。
工业废弃物排放处理不当会直接污染水源,损害水质。例如,城市垃圾处理不当会威胁附近水源地水质。1983年,锦州自来水公司工作人员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单位把清扫环境的垃圾、污物运往城外,任意倾倒。比如医院用过的脏棉球、绷带、脏纸,
以及其他单位的炉灰渣子、垃圾土,遍及鲁屯水源地墙外和附近的河套,有的还把垃圾
卸载我们河套上的井盖上了。”⑤鲁屯水源地在以后的几年内连续出现污染事件,如1985
年7月16日,“自来水公司发现鲁屯水源地水质变异,气味反常。经查,为驻锦某部
化工厂将含污染物废液倒入百股河河滩所致。”⑥根据锦州市水利局局长和水资源管理
办公室主任的介绍,1994年“锦州城市年排污量达7400多万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水4800多万立方米,而工业废水处理率仅为21%,达标率为46%。小凌河城区段水质降为V级,
 
 
小凌河下游河道已沦为‘脏水沟’”①。和水质自然差不同的是,工业污染水质对居民
健康威胁更大,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各种疾病,即使被治愈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社会发展前进的步伐势不可挡,城市建设加快、工业企业增加、城市人口增加也无法改变,要想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必须从增加供水量方面着手。首要的办法就是增加水源地的供水能力,具体措施包括新开发水源地、修缮改造旧有的水源地。
根据统计,“解放初期,锦州市自来水源只有一个,日供水量四千六百吨,供水管线只有九十点六公里,供水各项设施也非常落后。现在(1984年)自来水源已发展到
六个,日供水量达十四万五千吨,比解放初期增加了三十一点五倍;供水管线发展到三
百七十三公里。”②虽然供水能力得到一定提高,但还是满足不了水资源的需求量。为
了解决水源地不足问题,锦州市在1984年通过勘探考察,决定在锦县双羊乡建设博字
水源工程。该工程总投资一千六百万元,建成后可日供水十万吨,输水管线全长13.5
公里③。截至1989年末,锦州市已投入生产的水源地共7个,日供水能力26.7万吨,已铺输水管线62.6公里,配水管线达到183公里,市区用水普及率已达到100%。④
1993年,锦州市自来水总公司投资100万元对具有40年历史的南山水源地进行改
造,重新铺设输水管线,新建1座1000吨的储水池。改造后的南山水源地日供水增加
1.5万吨。⑤1993年,锦州市共有市政水源7座,供水能力26.65立方米/日,能基本满足城市生产生活需要。根据专家预测,到2000年锦州城市用水将会产生20万吨/日的缺口。为了解决未来锦州城市缺水问题,在政府的支持下1992年成立了大凌河水源工程建设指挥部,决定设计开发大凌河水源地。⑥1993年底大凌河水源工程正式动工,1996
年竣工,共投资约2亿元建成了日供水能力10万吨的高标准水源地。由于多年地下水开采超标,锦州市主要水源地大小凌河扇地部分区域出现海水倒灌现象,锦州成为辽宁省唯一没有市政替代水源的城市。为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锦州投资37亿元于2009年建设锦凌水库,又于2014年投资5.7亿元建设锦凌水库供水工程,有力缓解了城市用水压力。
对于治理水源污染,锦州政府和锦州境内企业都做出了应有的努力。例如,锦西市钢屯镇有三个钼选厂,每年排出大量废渣废水,严重威胁附近乌金塘水库的水质安全,
1986年,钢屯镇政府决定投资一百五十万元建成一座可容纳六千二百五十万立方米的大型废渣废水排放场,彻底解决了钼选厂污染问题。⑦企业排污是污染水源的主要原因,企业自主出资处理水污染,为减轻水质污染做出了贡献。锦州铁合金厂每年要排出铬浸
出渣近两万吨,在发现废渣污染水源后,为了防止污染进一步扩散加大损失,铁合金厂
 
18
 
 
投资40多万元为下游农村安装自来水;投资30多万元建设地下截水工程;投资421万
元建设封闭式地下防渗墙。①有效阻止了排放物的进一步污染,对环境污染治理和水资
源供给做出了贡献。
为加强水资源管理,缓解用水压力,1993年国务院出台《取水许可证制度实施办法》。同年,锦州市水利局颁布了《关于加强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的通告》,规定在锦州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地下水必须向当地水利部门提出申请后方可进行,违反者处以罚款,这大大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力度。
饮水安全问题早已成为国际性问题,为了保障全球饮水安全,联合国于1977年在阿根廷召开水事会议,建议开展国际饮水供应活动。在改革开放转向农村之初,农村的
用水安全问题就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84年8月,国务院同时颁布《关于加
速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的报告》和《关于农村人畜饮水工作的暂行规定》②两份文件,
要求全国各地争取在1990年之前基本保障人畜饮水安全。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一是由于改革开放已经深入农村,而饮水问题是农村发展的一道障碍;二是由于国际上普遍把人均用水量当成反映生活现代化水平的一个衡量指标。当时美国和苏联的年人均用水量分别为2190立方米和1304立方米,而中国的年人均用水量仅为491立方米,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和促进现代化的发展,国家大力促进水资源开发。
1980年,第35届联合国大会讨论决定从1981年至1990年发起一场为期十年的“国际饮水供应和环境卫生”活动,向全世界缺水地区和缺水人口提供安全饮水设施。联合国国际开发协会给我国低息贷款八千万美元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用水条件。饱受氟水之苦的黑山县也在此活动中受益,黑山县被列入改水县后,国家将联合国贷款分配给黑山县一百九十八万美元进行防氟改水。1990年,黑山县全县18万农民告别了饮用氟水的历
史。当地的一位老大娘说:“你看看我的牙,再看看我孙子的牙,就知道改水的好处了。”
③“十五”(2001年至2005年)期间,锦州又新建农村基本饮水井910眼,解决了910
个自然屯、118257户、41.39万人口和15.34万头大型牲畜饮水问题,新建防氟改水工程25处,使1.74万人口饮上自来水。④
大、小凌河扇地位于凌海市大、小凌河之间,总面积12000平方公里,是锦州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基地。受干旱降水量少、开采量增加等影响,扇地地下水位大
面积持续下降,到2005年前后形成约60平方公里的地下漏斗,海水入侵严重的地区达
560平方公里。⑤导致沿海乡镇的地下水苦涩难闻,无法饮用,威胁到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2005年,锦州市投资4504万元开始建设防止海水入侵工程,保障了扇地地区人民的用水安全。
 
 
 
部分有条件的农村还安装上了自来水,韩瑞就是乡村自来水安装的受益者,他曾两
次到锦州日报报社要求通过报纸表达对政府的感激之情,他说:“政府给我们安自来水
这事太好了,我心中的感激之情不知道怎么表达才好。”①随着饮用水工程的实施,整
个锦州地区的用水安全得到基本保障。提升了锦州地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防洪能力得到提高
 
锦州位于大凌河、小凌河下游,夏季易受洪涝灾害侵袭,各种社会因素加重了洪涝灾害对当地的影响。锦州政府通过修建防洪工程、提高防洪标准、改进防洪手段等方法提高了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社会企业也为减轻洪涝灾害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洪水灾害的防治,他认为我国在抗御洪涝灾害的工作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是“多年来江河治理欠账太多,水利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严重不足。因此要下
定决心,增加投入,运用多种形式加快江河治理和水利设施建设。”②特别是经历1998
年大洪水之后,全党全国将防治洪涝工作放到重要位置。
锦州是洪涝灾害多发且受灾严重的地区。其成灾原因可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来分析。从自然方面来看,锦州位于大凌河、小凌河、绕阳河下游,很多地区位于低洼处。
只要朝阳、阜新等上游地区降一定数量的雨,锦州就会形成洪涝灾害。根据历史记载:
500年内大凌河共发生水灾48次,小凌河44次,绕阳河55次。③锦州位于辽西地区,虽然有“十年九旱”之称,但是位于中国东部、邻近太平洋,易受台风等气候影响,锦州在每年的七到九月份容易发生集中性降水,形成洪涝灾害。
从社会方面来看,总体来说防洪意识、防洪设施、防洪标准等方面的进步与社会发展脱节。
第一是人们对防汛、防洪不重视。比如,有人故意偷盗防洪设施、损毁防洪工程。
1983年锦州市防汛指挥部沿小凌河检查防汛设施时,发现照明灯被打坏。仅从检查的三十号至三十九号电柱,除三十三号和三十八号两根电柱上的照明灯完好外,其余全被打坏。④铁合金厂附近的女儿河堤坝是该厂职工利用废钛铁渣与石头混合修筑的,共有
五百米左右。1989年附近农民偷偷将钛铁渣挖去九大处并出售,最大一处达300多平
方米。⑤如果洪水来临会给铁合金厂及职工家属造成生命财产威胁。人们对防洪工作的
不重视也有部分客观原因。如北镇吴家乡境内有五条中小河流,共有护河大堤十条,防汛任务很重。由于多年来连续干旱少雨,部分干部群众防汛观念淡薄了,到1985年不少堤坝经过风剥、车压、已难保安全度汛,有的河滩还被种上了阻水植物,使河道变窄。
 
 
 
①这是因为河流既有排洪的功能也有灌溉的功能,在旱季,人们为了抗旱各显神通,在
河滩种植阻水植物是为了截水灌溉,还有人用车去河边拉水灌溉。但是在雨季到来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或者也没有及时处理旱季的截水工程,所以可能给周边的人民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而这是有河流流经地区的普遍现象。同时期类似的现象在防汛物资储备工作中也有发生,黑山县土产公司每年都为防汛准备草袋等物资,但是多年雨水偏少都
没用上,公司经济上受了一些损失,公司职工害怕再遭受损失,不愿意再度经营此业务。
②所以在洪灾来临时缺少充足的抗灾物资,增加了防灾风险。
第二是防洪设施老化、防汛工程没有得到及时更新。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应该也随之改进,使得基础设施适应城市正常运行及基本需要,而锦州2004年城市排水受阻隐患还存在管网老化、过细等问题。锦州市共有232.6公里排水管道网纵横交织,而且日伪留下的“资格最老”的一段管网还在工作着。有的排水管在多年的碾压后已经变形;有的排水管道本身就不粗,加上多年的污物、泥沙沉积,污水通过的部
分微乎其微;有的街路企业多了,居民楼盖起来了,原来设计的排水系统“小马拉大车”。
③2004年的锦州还有缺乏专业工具问题,有的街区清淘下水道使用的依然是竹箅子、长
把马勺这些传统的工具,清掏效果明显不好。而一些先进的地区已经开始使用自动抽粪车等现代化的清掏工具了。
第三是锦州地区还存在防洪工程达标率低、防洪能力差的问题。根据锦州水利局统
计,30座水库中就有26座存在这样那样的隐患,其中8座水库险情严重。全市61条河流虽有1500公里堤防,但标准普遍低。辽西最大的河流大凌河河段堤防防洪标准只有10至20年,小凌河除城区外,也只有10年标准,远远满足不了工农业发展对防洪工程的要求。锦州地区“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38条,现有堤防909.7公里,河流尚需整治996公里,其中应达到防洪标准50年的大河需整治247.5公里。应达防洪标准20年的中河需整治120.8公里,应达到防洪标准10年的小河需整治627.7
公里。全市河道险工险段近100处,其中重点险工险段36处,而且目前大凌河入海口阻水障碍物较多,问题非常严重,直接影响行洪安全。”④
第四是锦州城市发展和防洪工程之间存在矛盾。城市扩展导致泄洪区改变,城市防洪规划需要重新设计。改革开放之后锦州在原来老城区的基础之上扩建了大面积的新城区,这也改变了锦州整体的防汛格局,部分防洪方案必须重新设计。小凌河右岸和女儿河左岸之间的三角地带曾经是五、六十年代确定的泄洪区,本不设防。但几十年来,该地区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11平方公里多的地区内,已居住了10万多人口,并成为
太和区的组成部分。1992年这里又开始建设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社会和经济发
展已经不允许再将这一地区继续作为泄洪区。⑤部分地区整改工作落后于城市建设规划,
 
 
造成防洪规划受阻。例如,锦州旧钢材市场是九十年代建成的,坐落于小凌河河道内,平时堆积大量的油槽、油罐等设备,阻塞河道,雨季来临直接威胁到百股河大桥的安全。2013年锦州市“两河治理”期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将旧钢材市场内480户业主整体搬迁至太和区新建的现代化钢材市场内。此举对优化小凌河堤防、整治小凌河河道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根据市规划局副局长陆红玉介绍,旧钢材市场及周边地区的改造早在2001年就已经列入国务院审批的锦州市总体规划中的兰花里棚户区改造工程之内,但是在2006年该项目启动时,由于旧钢材市场没有完成搬迁,导致该地区没有完成改造。
直到2013年锦州市政府借“两河治理”项目才重新启动该地区的改造工程,本该在7
年前完成的项目至2013年才完成。①这种迟到的改造一方面给该地区造成一定的受灾风
险,另一方面也影响待迁入区的防洪布局。
第五是锦州防洪工作存在结构层面的问题。从社会发展结构来看,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主要在发展经济,其他领域的发展略有欠缺,这就出现了社会发展结构不合理、各个社会系统发展步调不一致的现象。1995年锦州市水利局局长李景林在答记者问的时候,针对记者提出的防汛工作存在哪些问题,李景林说:“最大的问题是部分干部群众对迎战大汛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对汛情抱有盲目乐观和侥幸心理。实际工作中只注重抓经济建设,忽视防洪保障工作。有些群众认为防汛是政府的事,与个人
无关。特别是今年县、乡领导变动较大,一些同志对辖区内的防汛重点、险工险段还没
来得及全面了解和掌握。”②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在于发展经济,这其中派生的和地方
防汛相关的问题就显现出来。首先是干部群众将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轻视洪灾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其次是随着经济发展,防汛物资也水涨船高,加上干部群众轻视防洪工作,自然也就缺乏物资储备。再次是随着政府管理部门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越来越认为防汛这种集体性工程是公家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外加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大量进城,能担当得起防汛工作的人就更少了。最后,有些干部对某些领域不了解,结果上任之后发现对某些领域属于“门外汉”,无法立即熟悉该领域的重点问题。锦州市副
市长王希鹍在黑山县龙湾水库考察时强调,要切实加强领导,领导同志中一部分防汛工
作的“门外汉”要尽快熟悉这出“重头戏”。③
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间,锦州防洪减灾工作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防洪工程是防汛工作最具代表性、决定性的检验标准,因为如果撇开防汛工程谈防汛,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1988年2月,锦州市政府召开会议讨论了修建小凌河右岸防洪堤事宜,鉴于小凌河右岸大部分河段没有河堤设施,上游地势陡峭,降水集中时对锦州市威胁较大。仅1963年一场洪水就造成40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死亡41人。为了确保右岸十几万居民群众的安全和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政府决定修建小凌河右岸防洪堤坝。这一工程计划分批进行,1988年为工程一期,投资200万元修建小
 
凌河右岸铁路桥至南大桥以下600米的防洪堤,全长7.5公里。①1994年锦州地区发生
多次暴雨侵袭,损失严重。灾后的10月份,锦州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对“三河”进行高标准防汛工程建设(即“三河”设防),此次“三河”设防工程建设以“四结合”为施工方案原则,即修筑堤坝与辟建城市道路结合、修筑堤坝与修建排水网络结合、修堤筑坝与疏浚河道结合、修筑堤坝与绿化美化城市结合。城区防洪工程常务副总指挥、城建委员会副主任岳铁贵介绍,此次城区防洪工程建设将是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首开建国以来锦州高标准、大规模建设城区防洪工程的新篇章。
城市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比较大,是防洪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辽宁省政府批准了《锦州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此份报告规划的防洪工程将锦州市分为两个完整的防洪封闭区,即小凌河左岸堤防和百股河右岸堤防围成的主城区、小凌河右岸堤防和女
儿河左岸堤防围成的新城区。主城区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新城区防洪标准为50年
一遇。规划工程总投资为3.8亿元。②2014年2月颁布新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这是我国首次明确城镇内涝防治设计标准,要求将雨季城市的地面积水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根据该标准,特大城市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50到100年,大城市为30到50年,中小城市为20到30年。硬性要求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道路中的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厘米。这些科学性的规划和标准设计,给锦州的防洪工作提供了原则和方向。
防汛物资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锦州日报记载:“1981年,锦县新庄子公社组织近三千名劳动力和二百多台大车普遍加修了土牛、堤坑、河道口。组织了以民兵
为主体的抢险队、预备队各一千人,准备木杆一千根、草袋子六千个、门板六百副、树
条子一千捆、通讯用马二十五匹。”③通过大车、木杆、门板、树条子、通讯用马等字
眼,我们能体会到这样的防汛方式很落后,基本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气息在里面。“1986
年八月上旬,锦州军分区组织一百多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无线电专业民兵进行了防汛
通讯联络演练。”④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锦州地区防汛通讯工具虽然已经由马改为无线
电工具,但是距离现代化的通讯设备还有一定的距离。“2012年7月9日晚,一场大
雨侵袭锦州,在市政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第二天便对全市的排涝点进行排涝工作,早六
点就基本控制住了水情。进入汛期,市政管理处监控中心24小时派专人值班。”⑤大雨
时,通过电子监控画面能立刻了解哪个路段积水严重,并及时派工作人员前去处理,大大提升了排涝效率。防汛物资、防汛设备的升级换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时代发展的缩影。
除了上述的工程性措施以外,防灾减灾的非工程性措施也在不断发展,为抵御洪水灾害做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人居安全水平。
 
 
锦州抗灾组织能力在不断提高。抗灾组织能力是检验防洪救灾工作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防汛抗洪工作的重要因素。锦县班吉塔镇大部分村屯位于小凌河、北小河两岸,以前防汛季节一到,镇里就把任务下拨到各村各单位,结果出现了“人人有责任,人人不负责”的被动局面,抗灾组织能力非常弱。1988年6月,班吉塔镇政府实施了新的防汛举措,镇里成立了由镇长负责的防汛组织,镇村和各单位都成立抢险组、物资供应组、通讯组、工程组、医护组,对险工、险段、险房派人专门负责,各组、各负责点人
员固定,不能兼职。对防汛期间失职人员依照严重程度予以惩罚,对表现突出者给予优
厚奖励。①这样的方法变革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打破了以往相互扯皮的困境,极大地规
范了防汛程序,提升了防汛能力。
河道管理方法也在进步。1996年凌海市河道管理处实行法制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促进河道事业发展。法制化管理,成立了保卫股和水利治安派出所,处理破坏水利工程、水利设施等案件,并对农民在堤坡放牧等危害水利事业等行为进行劝阻教育;标准化管理,比如,确定了水利工程管理标准,每人每年修标准堤段100米,完成土方
100立方米,达到堤牙完整、堤顶平、堤肩直的要求;科学化管理,根据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管理素质,依据科学数据制定堤防、堤炕、土丁坝的修整方案,提高护堤工作的效率。②经过三年的发展,1999年凌海市河道管理处探
索出一条“以河养人、以人护堤、依法管理、依法收费”的发展新路③,提高了河道管
理能力,增强了洪涝灾害抵御能力。
锦州地区洪涝灾害后恢复生产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得益于锦州地区现代企业的发展。比如保险业的发展对减轻锦州洪涝灾害损失起到了一定作用。1991年7月14日一场罕见的暴雨侵袭锦州,降雨量高达116毫米,造成了巨大的灾害。根据统计,在此之前参加水灾保险的企业有130家,居民家庭950户,预计总的保险财产损失达360万
元。经保险公司人员勘定后,于7月27日举行大型保险赔款兑现会。当场有26家企业
领到了总计187.6万元的赔款。④1998年锦州遭受洪灾侵袭。洪水过后,义县石佛堡乡
丁乡村村民尚尔加房屋被洪水冲毁,灾后只剩一堆废墟,幸好他家在此之前上过保险。
中保财产保险锦州分公司副总经理赵凤斌带领相关人员进行勘察,并现场理赔2105元,
尚尔加一家三口有了这笔救命钱又能在原址上重建房屋恢复生产生活了。⑤
除此之外,锦州还根据实际情况,改革了河道工程维修资金结构。1993年3月15
日,锦州市召开河道工程修建维护费征收会议,讨论了向锦州境内的企业、经营性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城镇职工和农民征收河道维护费。其原因是:锦州市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6条,堤防总长度1114.09公里,有水库30座,这些防洪工程设施标准普遍偏低,无法发挥应有的防洪效益。每年辽宁省下达的河道工程维护资金仅有20万
24
 
元,“杯水车薪”。①改革之后,锦州地区的河道维修部门有了充足的资金进行河道维
修,提高了维修效率。
用水安全的保障让缺水和氟水地区的百姓用上了充足安全的水源,抵御洪灾能力的增强保障了河流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提高了灾后恢复生产的能力。它们是锦州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的重要部分,提升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全感,提高了人民的幸福感。
 
(三)思想观念的变迁
 
观念的转变往往落后于物质、制度的转变,可观念的转变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
标,也是塑造良好人居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锦州社会整体和居民个体的思想观念都在进步,而思想观念的进步正是锦州社会发展的有力证明。
在改革开放之初,锦州市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田水利不重视,由此暴露出了很多问题。1978年底锦县水利系统进行水利资金和物资管理排查时,发现存在问题有:
“一是挪借水利物资,很多地方把农田水利设施挪用到社队企业和副业上;二是部分施
工单位变卖水利物资;三是工程和设施损坏。”②部分地方群众将这种情况编成顺口溜:“大件扔井旁,中件上了房,小件孩子拿去换了糖,遇灾不能抗。”③水利设施管理不
善导致的设备破坏、损坏、丢失现象是社会普遍的现象,这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自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和水利设施所有权改革之后,水利设施为个人所有或合同租赁,人们注重提高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水利设备成了人们重视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这种变化反映了“大锅饭”式的生产观念得到转变。
改革开放早期注重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后来环境问题丛生,锦州政府遵从中央安排,及时调整发展方式,对境内河流等重点地区进行了整治,将锦州打造成一个宜居城市。政府因时因地因势的改革与改变,正是其水利观念进步的体现,这种观念来源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部门不断地把水利工作当成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
抓,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生产和购买了大量的水利设施,在防洪抗旱、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通过不断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使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整个社会观念在进步,个人的思想观念也在进步,城市防洪排涝方面就很好地体现了个人思想观念的变化。1994年5月初锦州部分大街积水严重,记者经过探察后发现“市政协办公楼前有三个井箅子不翼而飞,锦州中学东墙外四个井箅子无影无踪,园林
 
 
处花卉园东门外也有三个下水井敞着口”①,井箅子严重丢失,各种废弃物直接进入下
水井内导致排水管道被堵塞是道路积水的重要原因。井箅子被人偷去卖钱,后果是城市积水严重。以前偷盗堤坝土、井箅子,乱扔乱倒垃圾事件时有发生,现在这种现象不仅
有所减少,而且还有一些社会团体自发清理河道垃圾,比如锦州冬泳运动协会的人员每
年都会清理小凌河中的垃圾②。
不可否认,社会观念和个人观念都会受到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思想观念的进步,即使小到增加一次水环境保护讲座、个人减少一些对井箅子的觊觎之心,都会为美化人居环境、提高人居安全程度做出一定
贡献。这些都是锦州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这些观念的进步已经超越了水利事业领域,而是整个社会观念迈向现代化的体现。这些观念的进步也体现了改革开放进程中各方面努力所取得的成效。
 
 
 
 
 
 
 
 
 
 
 
 
 
 
 
 
 
 
 
 
 
 
 
 
 
 
 
 
 
 
 
 
 
 
四、生态方面的变迁
经过改革开放后多年的环境治理,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虽然我国环境治理取得了一
些成效,但环境治理依然任重道远。他认为,“我国发展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
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①。
锦州境内河流众多,面积大于三千平方公里的较大水系有小凌河、大凌河、绕阳河
3条,另外还有流经锦州城南的小凌河支流女儿河和流经县级区域的河流若干。锦州处于这些河流的下游地带,泥沙沉积、洪水泛滥等问题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在锦州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境内的河流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河流两岸不再是让人“望而生气”的导火索,而变成了人们幸福生活的“游乐园”。
 
(一)对小凌河的治理
 
小凌河环绕锦州市区西部、南部,仅流经市区段就长达三千多米。由于河床高低不
平,枯水季大风将黄沙吹起,锦州市民深受风沙所扰②。因为小凌河是季节性河流,旱
季河流干涸,河床裸露,每当西北风吹来,河床往往就会成为风沙天气的起源地。而且
在河道、堤坝处取土取沙现象严重,还有人在河道附近违法建设砖厂、砂场。③这种现
象既破坏了环境又给防洪工作增加了难度,给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带来威胁。1984年11月,锦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分两期治理小凌河的风沙问题。一期工程主
要治理河床,拓宽现有水面;二期工程主要加宽左岸大堤,并修建凉亭、花园。最终起
到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的作用,并建成一个“带状公园”,恢复锦州八景之一的“锦
水回纹”④。1994年3月,锦州投资700万元实施小凌河裁弯取直、综合治理工程。⑤河
道裁弯取直,不仅可以缩短洪水滞留时间,提高东部城区汛期的安全系数,还可以增加城区面积,兴建一个功能齐全的生活新区。另外,对小凌河的综合治理,在1984年治理的基础之上增加对该区域的环境改善,进一步推进“锦水回纹”美景的回归。1997
年3月,锦州启动建国以来规模最大、造价4606.9万元的城市综合整治项目——小凌
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锦州第三次针对小凌河的治理工程。⑥该工
程于当年7月1日完工。这次工程主要包括:铺设15.49公里的地下排污管道、修建全国最长的橡胶坝、建设6000平方米水泥混凝土景观娱乐广场,将小凌河(城市段)打造成4000余亩的湖式凌河公园。此处成为集景观、休息、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开放式游乐天地。此次综合治理起到了如下作用:建设地下排污管道,彻底解决了污水绕城而过
的问题;改变了过去汛期一过河床裸露风沙满天的恶劣现象,改善了锦州的小气候;美化了城市,成功恢复了锦州八景中的“锦水回纹”、“凌河烟雨”两景;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2007年,又在第二道橡胶坝以东2500米处建设第三道橡胶坝,建成面积达210万平方米的小凌河东湖森林公园,至此,小凌河流经的城区段形成一道有机衔接、设施完备、体系完整、环保优美的景观带。
女儿河是小凌河的一条支流,位于小凌河南侧。1997年至2004年,锦州共投资1494万元先后实施了女儿河一期、二期改造工程,改善了女儿河及附近的自然环境。2006年,实施了女儿河三期治理改造工程,并建成占地面积74.3万平方米具有多个景点的女儿河公园。小凌河的治理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带动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了城市建设水平,还提升了锦州市的品位和形象。处理好了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了表扬在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方面做
出的显著成就,住建部决定授予“辽宁省锦州市小凌河和女儿河(城区段)治理工程”
200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①,此奖是国际认可的我国城市建设管理的最高奖项。这不仅是国家对锦州市河流综合治理的奖励,也是锦州地区河流综合治理成效有力的证明。
 
(二)对大凌河的治理
 
大凌河的源头在锦州境外,流经的地区比较多,主要流经锦州下辖的义县和凌海市。由于其情况比较复杂,涉及的行政单位比较多,对其治理的起步较晚。
凌海市境内的大凌河流域面积962.13平方公里,河流长84.95公里。凌海市境内属于大凌河下游,河道狭窄,水流速度减缓,河道宽度变大,植被状况很差,水土流失严重,常年风沙肆虐。大凌河由北向南穿越整个凌海市,由于大凌河为多泥沙河流,且径流年际分配不均,旱季河滩、河床长时间裸露,极易引起沙尘天气。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水水质污染严重,临河区域人居环境恶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资源需求不断增长,开发建设项目不断增多,占地面积不断加大,水土流失面积也随之加大。2010年,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175.1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23%。随着凌海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落后的人居环境早已不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借助辽宁省投资治理辽西北地区生态的机会,2010年凌海市委市政府决定规划设计大凌河凌海城区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2010年决定启动建设总投资近3亿元的大凌河干流重点生态工程,进行了退田还河等一系列的举措。
大小凌河是辽西人民的母亲河。两河流经锦州2个县(市),6个区,30个乡镇,河长度245.5公里,流域面积达4612平方公里。由于人们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原因,整个凌河流域防洪标准偏低、生态环境系统脆弱、侵占河道问题突出。为加快江河治理步
 
 
伐,2010年辽宁省委省政府作出对大小凌河“划区设局”的决定,要求正式建立凌河保护区。2010年11月25日,辽宁省凌河保护区管理局挂牌成立,并提出了凌河治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基本完成”的总体目标。2011年3月17日,锦州市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成立凌河保护区管理局。2011年5月27日,辽宁省人大审议通过了《辽宁省凌河保护区条例》。
除了治理之外,河道管理工作也在逐步推行和优化。1986年锦州市制定并下达河道管理通知。2010年锦州市发布《锦州市河道管理办法》,4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为五年。同时宣布2005年12月7日市政府令第17号发布、2008年12月19日市政府令第11号修订的《锦州市河道管理办法》同时废止。2016年底,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管理河流的河长制度。2017年5月,锦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河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设置河长制办公室,锦州辖区内每一条河流、每一座水库都要有专门的河长管理,做到“不重不漏”。并且实行河长负责制,确保每一个责任人都要管理好所辖河段的生态安全,这为河流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2018年7月17日,水利部部长鄂竟平表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面建立河长制,全国共有村级以上河长30多万名,村级河长76万多名。而锦州地区的河长正是这数万名河长中的一部分,他们共同捍卫着祖国的各方净水。
河流是城市重要的资源,也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环境之一。对河流进行有效治理,既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也是在为人们创造美丽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长久以来对大凌河、小凌河的治理,修整了河道,建造了公园,将锦州打造成为宜居城市,逐步满足锦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五、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下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的启示
 
任何一个地区的发展都会有特定的启示,而这些启示是未来发展的指南。锦州水利事业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它对锦州和其他地区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是重要保障
 
锦州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特定政策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当八十年代中期改革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时,锦州的农田水利建设迎来了春天。国家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等重要文件,既为水利事业的改革提供了保障,也给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想尽各种办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增收。锦州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农业发展精神,迅速改革水利设施管理体制,发展节水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党和国家对锦州地区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怀,通过制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渤海经济一体化”、“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等宏观战略性规划,为锦州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设计和政策性的指导。直至今日,锦州地区水利建设越来越完善、社会发展越来越稳健,已经踏上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道路。在水利建设的不断完善中,锦州地区根据国家的指示和辽宁省的要求,探索出符合锦州地区实际的水利发展道路。
当水资源不足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时,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国家适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证制度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政策,为锦州管水用水提供了方向指导。锦州紧跟党中央、国务院政策,制定了相应
的具体操作性政策,规范了水资源开发流程,缓解了用水压力。因水资源管理工作表现
突出,1996年锦州市水利局受到国家水利部的表彰①,这激励了锦州水利工作部门将水
资源管理工作逐步引向科学化、法制化轨道。例如,锦州市将2006年定为“水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年”,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能力,切实保障城乡用水安全。
进入新时代以来,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绿色理念发展经济被提升
到了战略高度。为了加强河流保护、治理流域生态,2016年12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
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河长制的实施被证明对改善环境是极有益的。锦州市大大小
小的河流都设置了河长,在河长的严格管理之下,锦州河流流域环境得到了改善。很多
野生珍稀鸟类纷纷“落户”在锦州凌河入海口②,证明流域环境治理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二)综合协调是发展方向
 
从宏观角度来看,综合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继续发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至此,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出来的符合国情的新发展方式。它能快速有效地整合区域内资源优势,发挥区域内的特定优势。从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来看,区域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大趋势。锦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是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一环。辽宁“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区域发展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于2009年7月1日获得国务院批准。这一战略以独到的视角、科学的理念和丰富的内涵,构筑起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全方位扩大辽宁对外开放的崭新格局,勾勒出引领全辽宁省经济腾飞的全新图景。另外,辽东湾经济区、辽西沿海经济带等小格局的区域发展构设相继推出,这些规划也给锦州地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契机。
从微观角度来看,综合协调是社会自觉选择的有效发展方式。回顾锦州水利事业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改革、转型,到近年来的“综合治理”、“立体农业”、“综合开发”,不仅水利事业领域在转向综合协调发展,整个锦州地区的社会经济都在转向综合协调发展。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不同领域的发展越来越趋于协调和统一。例如,针对河流污染、水源破坏等环境问题,早期的做法是加强排污审查和检查,只治理被污染的河流。随着认识的深入,将污染治理、经济建设、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等都融为一体,纳入整体、综合、协调发展之中。
协调发展除了认识上的进步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府无力筹集资金支持大型治理工程,所以将治理工程分为若干工期。早期防洪堤坝建设标准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资金。而且笔者通过梳理锦州水利发展时发现,在十七大之前,给小凌河清淤、维修堤坝等工程,很多都是在驻锦部队的帮助下完成的。十七大之后就很少有这种现象了,而是转向招标,通过建筑公司完成这些大工程,而且修建大工程的数量也在增加。这恰恰说明锦州在改革开放的头三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有足够的财政去支撑发展方向的转型。而综合协调的发展方向反过来会促进锦州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三)绿色发展是重要理念
 
绿色既是自然的底色、生命的象征,也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的一部分。在经济发展中,我国确实走过一些弯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进行工业开发而忽视人民健康,过度开采资源而忽视生态规律。这些行为对环境和人民群众都造
 
 
成了一定的伤害,既让自然失去了底色,人民群众的健康也遭到了损害。在改革开放初期,沿海渔民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顾自然规律过度捕捞海产品,使得锦州海产品数量锐减,人们收入受到很大影响。后来政府转变发展方式,改变“重捕轻养”的旧路,促进了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渔业产业发展为锦州重要的支柱性产业。有些企业为了缩减成本,把未经处理的废渣废水直接排放在河道两岸,破坏了人居环境,污染了地下水质。政府不断加强企业排污管理,治理被污染的流域,通过流域综合治理等诸多工程,将锦州打造成为宜居城市,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随着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直到“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可以统一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而且绿色发展的质量并不比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质量低,反而要更有成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锦州地区近年来推广的“立体农业”、“绿色农业”一举三得,既为农民增产增收,又给消费者提供了安全无公害的粮食产品,还保护、修复了生产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这不仅突显了绿色发展理念对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性,亦充分表明其对人民群众的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怀。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指出:“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①。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环境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文明,打破经济一元发展格局,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结语
锦州的地理位置特殊,面对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双重威胁,部分地区地下水质含氟量
高,处于大凌河小凌河下游,水利事业对锦州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很有研究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本文研究的内容之外,由水利发展引起的社会变迁还有很多方面,但本人能力有限,不能做到全面研究,实属遗憾,但是这不影响本文的研究价值。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得出:改革开放以来锦州的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在此影响下,锦州农业经济、人居安全、生态环境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迁。农业经济在水利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实现了重大突破。锦州城乡的用水安全在饮水工程建设的发展之下得到了保障,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满意度。防洪能力的提高保障了易受洪涝灾害影响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河流治理效果明显,城乡防洪能力大大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锦州社会发展观念和个人思想观念得到转变,更加符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要求。
贯穿全文的两大主题是改革和发展,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随之进行相应的改革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改革有的是由国家做出的,比如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水利设施管理改革;有的改革是地方和人民做出的,比如人们转变发展观念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地区顺利有的地区坎坷,比如有的乡镇能及时转变发展观念而有的乡镇迈不开发展步伐。从某种程度上说,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和社会变迁是整个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缩影。
从水利事业发展的角度研究社会变迁,是一个研究社会变迁很好的视角。运用当地报刊资料研究社会变迁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是鉴于本人能力有限,在整合材料、运用数据方面难免有不当之处,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最后,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锦州水利建设和社会变迁的研究做一点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一、经典原著类
[1]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上一篇:没有了 0 人喜欢 下一篇:XX银行济宁分行水利建设信贷业务竞争战略研究

联系我们